纵深代码安全的深度防御
文章目录
42 | 纵深,代码安全的深度防御
前面我们聊了保持代码长治久安的两个策略,代码规范和风险预案。这一次,我们接着聊代码安全管理的另外一个策略:纵深防御。
说起纵深防御(Defence-in-Depth),我们最常想到的是军事战略。在军事上,这个概念指的是通过层层设防,以全面深入的防御来延迟敌人的进攻,通过以空间换时间的方式来挫败敌方的攻击。这有别于一战定胜负的决斗思维。决斗思维需要集中所有的优势资源在最前线,一旦前线失守,整个战争基本就宣告结束了。
信息安全的攻防,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不存在没有漏洞的防线。按照决斗思维部署的信息安全防御体系,也许仅仅只能是个心理安慰。事实上,现代网络安全防御体系和应用架构,不管你是否意识到,已经在广泛使用纵深防御的思想了,或多或少,或明或暗。
评审案例
我们一起来看一段 OpenJDK 的代码修改。其中 wrap() 方法的传入参数 key 是一个不能泄露的密钥,而 key.getEncoded() 导出这个密钥的编码,以便进行下一步的加密操作。有时候,密钥的编码可以等同于密钥,也是不能泄露的。你知道这样修改的必要性吗?
|
|
这个代码变更,是对临时私密缓冲区的更积极的管理。
案例分析
我们知道,如果一段存储空间不再使用,一般而言,操作系统或者应用程序仅仅是“忘记”或者“删除”这段存储空间的索引,并不清理存储空间里的具体内容。我们常说“释放”一段内存空间。我觉得“释放”这个词使用很贴切。释放后,那段内存空间还在,模样也没有变化,内容也没有什么变化,只是被释放了,被丢弃了。
上面的例子中,encodedKey 是一个临时变量,定义它的方法调用返回,encodedKey 就被释放了。在这段代码变更之前,encodedKey 这段存储空间里的数据,在释放前和释放后,并没有变化。至于这段空间里的数据什么时候被覆盖,则完全依赖于 Java 和操作系统的内存管理机制,以及后续的内存使用。这种不确定性就存在一些隐患。
一段内存空间被释放后,由于这段内存空间的内容还在,这些内容就有可能被未授权的用户拣到、看到。如果这些内容是私密或者敏感的信息,比如密钥、口令、社会保障号码等,那么它们的泄露就是严重的安全事故。
假设还有一个程序,该程序分配了一段内存。那么,这段内存里可能就有别的程序释放、丢弃的内容。这个程序就有可能分析、转存、打印这些内容,进而造成上一个程序的私密信息的泄露。
我们在前面讲过整数的溢出,如果可以远程地制造整数溢出或者其他类型的内存溢出,这段内存空间的信息也可能会被泄露。
实际应用中有很多提高内存使用效率的技术,比如说缓存、虚拟内存、闪存、内存管理技术等等。这些技术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也增加了系统的复杂性,加剧了诸如内存溢出这类风险的破坏性。
高效率,是一个让人不懈追求的目标。为了高效率,对于大部分数据的释放,我们可以采取撒手不管的策略;为了安全,对于小部分敏感数据的释放,我们需要采取非常保守的策略。敏感数据归零,就是其中的一个保守策略。
敏感数据归零是不是可以绝对避免敏感数据被泄露呢?当然不是,敏感数据归零也有很多解决不了的问题。 比如说,对于上面例子中的 encodedKey,理论上还有以下的风险:
在 encodedKey 归零之前,发生了内存溢出,encodedKey 有可能包含在被泄露的内存信息中。
在 encodedKey 归零之前,底层的内存管理技术拷贝了 encodedKey 所在的内存块,当然也拷贝了 encodedKey 的内容。这时候,encodedKey 归零,有可能并没有清除拷贝的内容。
在 encodedKey 归零时,由于不可控的编译器优化,encodedKey 的归零操作并没有真正地及时执行。
看起来真的像筛子一样,到处都是窟窿。那么,敏感数据归零到底还有什么意义呢?敏感数据归零虽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已经显著地降低了我们上面所说的风险。如果没有及时把敏感数据归零,风险会更大。敏感数据归零是纵深防御体系中,非常具有深度的一个防线,但并不是唯一的防线。
怎么设计和部署纵深防御体系呢?这是一个无比巨大的话题,我们没有办法几篇文章就交代清楚。下面,我们就尝试来理清楚这背后的逻辑。然后,你可以按照这些逻辑,去寻找相关的技术和实践,把它们运用到你的项目中去。
防线,攻击路径的纵深
一个有效的攻击,必须处于一个特定的攻击场景中。对应的防御,就是阻断攻击者到达或者创建这个特定的场景。比如说,上面的例子中,敏感数据的泄露需要攻击者能够访问敏感数据所在的内存。为了设置纵深防御体系,我们需要在离内存十万八千里的地方就开始布防。
为了形象一点,我们来看看一个有着“八道防线”的防御场景:第一道防线就是没有人可以接近存放这台计算机的街区,除了居住在街区里的人;第二道防线就是没有人可以接近存放这台计算机的建筑物,除了工作在建筑物里的人;第三道防线就是没有人可以接近存放这台计算机的房间,除了可以在该房间工作的人;第四道防线是没有人可以登录这台计算机,除了该计算机的操作者;第五道防线是没有人可以安装卸载计算机上的程序,除了该计算机的系统管理员;第六道防线是没有人可以访问内存空间,即便是系统管理员;第七道防线是没有人可以查看敏感数据,不管是谁;第八道防线是如果有人查看了敏感数据,或者泄露了敏感数据,隐私保护法会在前面等候。
这么严防死守,敏感数据还有可能被泄露吗? 有可能。遗憾的是,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还是会有人冲破这些防线。 因为每一道防线都不是完美的,每一道防线都有天然的漏洞,而且每一道防线都需要执行才能发挥作用。这确实让人不满、不安。甚至有人说,这种基于攻击路径的布防已经老掉牙了,因为人们发现,世界上 80% 以上的攻击都是由于应用程序的漏洞引起的。可是,要是没有这些防线,实际有效攻击的数量一定会有数量级的爆发性增长。
机制,发挥防线的作用
任何一道防线都不会自动发挥作用,除非我们设置了让防线良性运转的机制。比如说,针对第一道防线,我们有什么办法让只有居住在该街区的人进入该街区? 谁来守卫这道防线?谁来检查、监管这道防线的有效性?如果非街区的人进入,应该采取什么措施?
还记得我们在第二篇文章里,谈到的优秀代码出道前需要经历的重重关卡吗?这些关卡是软件质量保障的一部分,也是让防线机制良性运转的一部分。比如我们上面提到的第七道防线,没有高质量的代码,这道防线的质量就是值得担忧的。
你不妨想想看,对于每一道防线,都应该设置什么样的机制? 每一道防线都考虑决策、执行、监督这三项权力的分配,以及计划、执行、检查、纠正这四项操作的实际执行。这可能需要花费很长时间,也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相信,把这些问题弄清楚,理明白,哪怕只是针对其中的一道防线,都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多样,加固防线的双保险
最后,再给你介绍一个防护利器,那就是增加防护的多样性。什么是防护的多样性呢?
想一想你的车有没有安装警报器? 如果说车门锁和点火锁是两道防线的话,那么安装警报器就可以增加防线的多样性。警报器是独立于锁的另外一种形式的防护技术。安装有警报器的车不仅试图阻止陌生人使用这辆车(锁),还警告试图使用这辆车的陌生人(警报)。这就是防护的多样性。
比如上面案例中的 encodedKey,如果代码再长一点,我们就需要在最早的时间执行归零操作,而不是等待系统的垃圾回收机制发挥作用。这也是多样性的一点点体现,它需要时间和空间上的双重考虑。
这里我要特别提醒你,一定要注意多样性之间的独立性。我们再来看小区门禁这个例子。一个封闭小区的入口不仅有门禁系统,还有门卫人员。这也算是多样性的防护措施吧。可是,我见到的封闭小区的管理,几乎门卫人员总是可以开启门禁系统。门禁系统和门卫人员并不是完全独立的。有些时候,这不是强化了防线,而是弱化了防线。只要和门卫人员搞好关系,门禁系统就是虚设。在计算机系统中,系统管理员、数据库管理员的权限就有点像门卫这个角色。如果信息系统防护的多样性之间不能独立,多样性的防护实际上可能会产生多样性的漏洞。
小结
通过对这个评审案例的讨论,我想和你分享下面两点个人看法。
没有防御纵深的信息系统,其安全性是堪忧的;
一个防御体系,需要考虑纵深和多样性,更需要确保防御体系良性运转。
一起来动手
把纵深防御理念用得最讲究的,在我的见识范围内,我认为是核防护的设计,毕竟这是关乎巨大人群生死存亡的大事。如果要梳理基本概念,树立谨慎保守的防护理念,我建议阅读下核防护的一些规范。 你可以从核电站通用设计准则开始。
那么,怎么把理念落实到应用软件呢?我建议你阅读 Oracle 的纵深防御指南。这份指南虽然是为 Oracle 数据库准备的文档,但是其中涉及的很多思想、方法和技术同样适用于其他的软件和编码领域。非常难得的是,这个纵深防御指南罗列了不同维度的很多检查点。我们可以使用这些检查点来查验我们的软件设计和实现。
聊起纵深防御这个话题,就真的不是几篇文章可以说的完的。希望今天的内容能够抛砖引玉,欢迎你把自己的经验和看法写在留言区,我们一起来学习、思考、精进!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有所帮助,欢迎点击“请朋友读”,把它分享给你的朋友或者同事。
文章作者 anonymous
上次更新 2024-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