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换个角度解决问题:服务端推送技术
文章目录
你好,我是四火。
今天我们继续和 HTTP“过不去”。在上一讲,我们讲到了 HTTP 在安全传输方面的局限,并介绍了怎样使用经过 TLS 加密的 HTTPS 连接来解决这样的弊端。
今天,我要给你讲讲传统 HTTP 的另一个在交互模式上的局限,就是只能由客户端主动发起消息传递,而服务端只能被动响应消息的局限,并介绍它的解决办法。
Pull 模型的问题
让我们来思考这样一个场景,假设你设计了一款网页版的即时聊天工具,现在你使用浏览器打开了聊天页面,正在和朋友愉快地聊天。这时有朋友给你发送了一条消息,可是由于 HTTP 本身机制的限制,服务端无法主动推送消息,告知浏览器上的聊天页面“你有一条消息”,进而影响到了消息的即时送达。那么,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你可能会立即想到轮询(Poll),比如浏览器每隔十秒钟去问一下服务端是不是有新消息不就完了嘛。这看起来是个好思路,但明显存在这样两个问题:
- 消息还是不够即时。换言之,假如正好在某次询问之后服务器收到了消息,那么这条消息的获取延迟可能达到至少十秒。
- 大量的请求 - 响应,带宽和服务器资源浪费。如果你开着聊天工具页面一个小时,除了这一条消息,却没有进一步的聊天行为,于是按照每十秒发送一次请求计算,一共发起了 360 次请求,而其中居然只有 1 次返回了聊天消息是有实际意义的。
显然,轮询这个方案不好。说到底,其实我们并没有抛开对 HTTP 的已有印象,从问题本身出发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而是潜意识地受限于 HTTP 的传统交互模式,考虑其中的变通方法。
在进一步分析之前,我们先来看两个容易弄混的概念:Pull 和 Poll。
“Pull”指的是去主动发起行为获取消息,一般在客户端 / 服务器(C/S,Client/Server)或浏览器 / 服务器(B/S,Browser/Server)交互中,客户端或浏览器主动发起的网络请求数据的行为。
而“Poll”,尽管在某些场景下也和 Pull 通用了,但在计算机网络的领域里,通常把它解释为“轮询”,或者“周期性查询”,在 Pull 的基础上增加了“周期性”的概念,这也是它和 Pull 相比最本质的区别。
相应地,和 Pull 行为相对的,从服务端主动发起,发送数据到客户端的行为叫做“Push”。Push 相比 Pull 而言,具备这样两个明显的优势:
- 高效性。如果没有更新发生,就不会有任何更新消息推送的动作,即每次消息推送都发生在确确实实的更新事件之后,都是有意义的,不会出现请求和响应的资源浪费。
- 实时性。事件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即可触发通知操作,理论上不存在任何可能导致通知延迟的硬伤。
可是,有趣的是,事实上 Pull 的应用却远比 Push 更广泛,特别是在分布式系统中。这里有多个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
服务端不需要维护客户端的列表,不需要知晓客户端的情况,不需要了解客户端查询的策略。这有助于把服务端从对客户端繁重的管理工作中解放出来,而成为无状态的简单服务,变得具备幂等性(idempotent,指执行多次和执行一次的结果一样),更容易横向扩展。
尤其在分布式系统中,状态经常成为毒药,有了状态,就不得不考虑状态的保存、丢失、一致性等问题,因此这种无状态往往可以很大程度地简化系统的设计。
服务端推送技术
有了这些基础知识,我们就可以来谈谈实际的服务端推送技术了,这些都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 HTTP 传统方式 Pull 的弊端。
1. Comet
严格说,Comet 是一种 Web 应用客户端和服务端交互的模型,它有几种服务端推送的具体实现,但是,它们的大致原理是一样的:客户端发送一个普通的 HTTP 请求到服务端以后,服务端不像以往一样在处理后立即返回数据,而是保持住连接不释放,每当有更新事件发生,就使用分块传输的方式返回数据(如果你忘记了块传输的方式,请回看 [第 1 讲])。
若干次数据返回以后可以完成此次请求响应过程(分块传输返回长度为 0 的块,表示传输结束),等待客户端下一次请求发送。这种过程看起来也属于轮询,但是每个周期可包含多次服务端数据返回,因而也被形象地称为“长轮询”(Long Polling)。
在服务端推送技术中,Comet 最大的好处是,它 100% 由 HTTP 协议实现,当然,分块传输要求 HTTP 至少是 1.1 版本。但也正因为这点,它也存在一些弊端,比如,客户端必须在服务端结束当次传输后才能向服务端发送消息;HTTP 协议限制了它在每次请求和响应中必须携带完整的头部,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浪费(这种为了传输实际数据而使用的额外开销叫做 overhead)。
下面我给出了一个 Comet 实现的示例图。浏览器在发出 1 号请求要求数据,连接保持,接着陆续收到几个不同大小的响应数据,并且最后一个大小为 0,浏览器被告知此次传输完成。过了一会儿,浏览器又发出 2 号请求,开始第二轮的类似交互。
在 Comet 方式下,看起来服务端有了推送行为,其实只是对于客户端请求有条件、讲时机的多次返回,因此我们把它称为服务端“假 Push”。
2. WebSocket
HTML 5 规范定义了 WebSocket 协议,它可以通过 HTTP 的端口(或者 HTTPS 的端口)来完成,从而最大程度上对 HTTP 协议通透的防火墙保持友好。但是,它是真正的双向、全双工协议,也就是说,客户端和服务端都可以主动发起请求,回复响应,而且两边的传输都互相独立。
和上文的 Comet 不同,WebSocket 的服务端推送是完全可以由服务端独立、主动发起的,因此它是服务端的“真 Push”。
WebSocket 是一个可谓“科班出身”的二进制协议,也没有那么大的头部开销,因此它的传输效率更高。同时,和 HTTP 不一样的是,它是一个带有状态的协议,双方可以约定好一些状态,而不用在传输的过程中带来带去。而且,WebSocket 相比于 HTTP,它没有同源的限制,服务端的地址可以完全和源页面地址无关,即不会出现臭名昭著的浏览器“跨域问题”。
另外,它和我们之前学习的加密传输也丝毫不冲突,由于它在网络分层模型中位于 TLS 上方,因此他可以使用和 HTTP 一样的加密方式传输:
HTTP → WS
HTTPS → WSS
最后,最有意思的事情在于,和我们之前的认识不同,WebSocket 是使用 HTTP 协议“升级”的方法来帮助建立连接的,下面我们动手来试一试。
首先,我们需要找到一个可以支持 WebSocket 测试的网站,比如 websocket.org,然后我们将使用 Chrome 的网络工具来捕获和显示通过浏览器发送和接收的消息。如果这是你第一次使用 Chrome 的开发者工具,那么你需要好好熟悉它了,因为它将在你今后全栈的道路上派上大用场。
使用 Chrome 打开 Echo Test 页面,在这里你可以发送建立一个 WebSocket 连接。但是别急,我们先打开 Chrome 的开发者工具,并选中 Network 标签,接着点击左上角的清除按钮,把已有页面加载的网络消息清除掉,以获得一个清爽的网络报文监视界面:
接着,确保页面上建立 WebSocket 连接的对端地址和传递的信息都已经填写,比如:
|
|
于是就可以点击“Connect”按钮了,旁边的日志框将出现“CONNECTED”字样,同时,Chrome 开发者工具将捕获这样的请求(如果在开发者工具中网络监视界面上,选中消息的消息头处于“parsed”展示模式,你需要点击 Request Headers 右侧的“view source”链接来查看原始消息头):
|
|
好,你可以看到,这是一个普普通通的 HTTP GET 请求,但是 URL 是以加密连接“wss”开头的,并且有几个特殊的 HTTP 头:Origin 指出了请求是从哪个页面发起的,Connection: Upgrade 和 Upgrade: websocket 这两个表示客户端要求升级 HTTP 协议为 WebSocket。
好,再来看响应,消息的头部为:
|
|
嗯,返回码是 101,描述是“Web Socket Protocol Handshake”,并且,它确认了连接升级为“websocket”的事实。
3. 更多推送技术
到这里,我已经介绍了几种服务端的推送技术,事实上还有更多,但是,如果你依次了解以后认真思考,就会发现,这些原理居然都在某种程度上和我介绍的 Comet 和 WebSocket 这两种类似,有的甚至来自于它们。
这些技术包括:
- SSE,即 Server-Sent Events,又叫 EventSource,是一种已被写入 HTML 5 标准的服务端事件推送技术,它允许客户端和服务端之间建立一个单向通道,以让服务端向客户端单方向持续推送事件消息;
- 为了提高性能,HTTP/2 规范中新添加的服务端推送机制,我们在 [第 01 讲] 中提到过,并在该讲的扩展阅读中有它的原理介绍;
- WebRTC,即 Web Real-Time Communication,它是一个支持网页进行视频、语音通信的协议标准,不久前已被加入 W3C 标准,最新的 Chrome 和 Firefox 等主流浏览器都支持;
- 还有一些利用浏览器插件和扩展达成的服务端推送技术,比如使用 Flash 的 XMLSocket,比如使用 Java 的 Applet,但这些随着 HTML 5 的普及,正慢慢被淘汰。
你看,通过学习一两个典型的技术,再拓展开,去类比了解和分析思考同一领域内的其它技术,就能掌握到最核心的东西,这就是我推荐的一种学习全栈技术的方式。
总结思考
今天我们从 HTTP 的交互局限性引出了网络交互中 Pull 和 Push 的两大模型,比较了它们的优劣。服务端 Push 的方式具备高效性和实时性的优势,而客户端 Pull 的方式令服务端免去状态的维护,从根本上简化了系统。
之后我们以 Comet 和 WebSocket 为重点,介绍了服务端推送的不同方式,尤其是用了实际抓包分析,介绍了通过 HTTP“升级”的方式来建立 WebSocket 连接的原理。
今天学习得怎样呢?来看这样两个问题:
- 文中介绍了 Push 和 Pull 在原理上的不同,在你的实际项目中,是否应用了 Push 或 Pull 的模型呢?
- 文中介绍了 Push 比 Pull 具备高效性和实时性的优势,而 Pull 比 Push 则具备使得服务变得无状态的优势,除了最重要的这几个,你还能说出更多它们各自的优势吗?
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以 HTTP 协议为核心,介绍网络协议的三讲文章已经更新完毕了,你是否对于全栈技术本身,还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有了新的理解呢?欢迎留言和我讨论。
扩展阅读
- 文中提到了跨域问题,如果感兴趣,推荐你阅读 MDN 的 HTTP 访问控制(CORS)这篇文章。
- TutorialsPoint 的 WebSocket 系统教程,对于本文介绍的 WebSocket 协议,需要进一步了解的一个好去处。
- 关于 HTTP Update 头的 RFC 2616 协议片段和 WebSocket 的 RFC 6445,你也许对响应和请求中的其它 HTTP 头心存疑问,和之前介绍的 HTTP 的 RFC 协议一样,你通常不需要仔细阅读,但它是对协议有问题时的最终去处。
- Stream Updates with Server-Sent Events,一篇非常好的介绍 SSE 基础,和同类技术比较优劣,并给出代码示例的文章;如果你对 WebRTC 感兴趣,那么可以先看看这个胶片,再阅读这篇基础知识 Getting Started with WebRTC。
文章作者 anonymous
上次更新 2024-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