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讲,我们通过分析 axios 源码,延伸了“如何设计一个请求公共库”,其中提到了不同层次级别的分层理念。这一讲,我们继续讨论代码设计这一话题,聚焦中间件化和插件化理念。并通过实现一个中间件化的请求库和上一节内容融会贯通。

以 Koa 为代表的 Node.js 中间件化设计

说到中间件,很多开发者都会想到 Koa.js,其中间件设计无疑是前端中间件思想的典型代表之一。我们先来剖析 Koa.js 的设计和实现。

先来看一下 Koa.js 中间件的实现和应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 最外层中间件,可以用于兜底 Koa 全局错误
app.use(async (ctx, next) => {
  try {
    // console.log('中间件 1 开始执行')
    // 执行下一个中间件
    await next();
    // console.log('中间件 1 执行结束')
  } catch (error) {
    console.log(`[koa error]: ${error.message}`)
  }
});
// 第二层中间件,可以用于日志记录
app.use(async (ctx, next) => {
  // console.log('中间件 2 开始执行')
  const { req } = ctx;
  console.log(`req is ${JSON.stringify(req)}`);
  await next();
  console.log(`res is ${JSON.stringify(ctx.res)}`);
  // console.log('中间件 2 执行结束')
});

如上代码,我们看 Koa 实例,通过 use 方法注册和串联中间件,其源码实现部分精简表述为:

1
2
3
4
use(fn) {
    this.middleware.push(fn);
    return this;
}

如上代码,我们的中间件被存储进 this.middleware 数组中,那么中间件是如何被执行的呢?参考下面源码:

1
2
3
4
5
// 通过 createServer 方法启动一个 Node.js 服务
listen(...args) {
    const server = http.createServer(this.callback());
    return server.listen(...args);
}

Koa 框架通过 http 模块的 createServer 方法创建一个 Node.js 服务,并传入 this.callback() 方法, this.callback() 方法源码精简实现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callback() {
    //  this.middleware 数组中,组合中间件
    const fn = compose(this.middleware);

    // handleRequest 方法作为 `http` 模块的 `createServer` 方法参数,该方法通过 `createContext` 封装了 `http.createServer` 中的 `request`  `response`对象,并将这两个对象放到 ctx 
    const handleRequest = (req, res) => {
        const ctx = this.createContext(req, res);
        //  ctx 和组合后的中间件函数 fn 传递给 this.handleRequest 方法
        return this.handleRequest(ctx, fn);
    };

    return handleRequest;
}
handleRequest(ctx, fnMiddleware) {
    const res = ctx.res;
    res.statusCode = 404;
    const onerror = err => ctx.onerror(err);
    const handleResponse = () => respond(ctx);
    // on-finished npm 包提供的方法,该方法在一个 HTTP 请求 closesfinishes 或者 errors 时执行
    onFinished(res, onerror);
    //  ctx 对象传递给中间件函数 fnMiddleware
    return fnMiddleware(ctx).then(handleResponse).catch(onerror);
}

如上代码,我们将 Koa 一个中间件组合和执行流程梳理为以下步骤。

通过 compose 方法组合各种中间件,返回一个中间件组合函数 fnMiddleware

请求过来时,会先调用 handleRequest 方法,该方法完成:

调用 createContext 方法,对该次请求封装出一个 ctx 对象;

接着调用 this.handleRequest(ctx, fnMiddleware) 处理该次请求。

通过 fnMiddleware(ctx).then(handleResponse).catch(onerror) 执行中间件。

其中,一个核心过程就是使用 compose 方法组合各种中间件,其源码实现精简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function compose(middleware) {
    // 这里返回的函数,就是上文中的 fnMiddleware
    return function (context, next) {
        let index = -1
        return dispatch(0)

        function dispatch(i) {
        	  // 
            if (i <= index) return Promise.reject(new Error('next() called multiple times'))
            index = i
            // 取出第 i 个中间件为 fn
            let fn = middleware[i]

            if (i === middleware.length) fn = next

            // 已经取到了最后一个中间件,直接返回一个 Promise 实例,进行串联
            // 这一步的意义是保证最后一个中间件调用 next 方法时,也不会报错
            if (!fn) return Promise.resolve()

            try {
                // 把 ctx 和 next 方法传入到中间件 fn 中,并将执行结果使用 Promise.resolve 包装
                // 这里可以发现,我们在一个中间件中调用的 next 方法,其实就是dispatch.bind(null, i + 1),即调用下一个中间件
                return Promise.resolve(fn(context, dispatch.bind(null, i + 1)));
            } catch (err) {
                return Promise.reject(err)
            }
        }
    }
}

源码实现中我已加入了相关注释,如果对于你来说还是晦涩难懂,不妨看一下下面这个 hard coding 的例子,通过下面代码,表示三个 Koa 中间件的执行情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async function middleware1() {
  ...
  await (async function middleware2() {
    ...
    await (async function middleware3() {
      ...
    });
    ...
  });
  ...
}

这里我们来做一个简单的总结:

Koa 的中间件机制被社区形象地总结为洋葱模型;

所谓洋葱模型,就是指每一个 Koa 中间件都是一层洋葱圈,它即可以掌管请求进入,也可以掌管响应返回。换句话说:外层的中间件可以影响内层的请求和响应阶段,内层的中间件只能影响外层的响应阶段。

dispatch(n) 对应第 n 个中间件的执行,第 n 个中间件可以通过 await next() 来执行下一个中间件,同时在最后一个中间件执行完成后,依然有恢复执行的能力。即,通过洋葱模型, await next() 控制调用 “下游”中间件,直到 “下游”没有中间件且堆栈执行完毕,最终流回“上游”中间件。这种方式有个优点,特别是对于日志记录以及错误处理等需要非常友好。

这里我们稍微做一下扩展,引申出 Koa v1 版本中中间件的实现,Koa1 的中间件实现利用了 Generator 函数 + co 库(一种基于 Promise 的 Generator 函数流程管理工具),来实现协程运行。本质上,Koa v1 版本中间件和 Koa v2 版本中间件思想是类似的,只不过 Koa v2 主要是用了 Async/Await 来替换 Generator 函数 + co 库,整体实现更加巧妙,代码更加优雅、简易。

对比 Express,再谈 Koa 中间件

说起 Node.js 框架,我们自然忘不了 Express.js。它的中间件机制同样值得我们学习、比对。Express 不同于 Koa,它继承了路由、静态服务器和模板引擎等功能,因此看上去比 Koa 更像是一个框架。通过学习 Express 源码,我们可以总结出它的工作机制。

通过 app.use 方法注册中间件。

一个中间件可以理解为一个 Layer 对象,其中包含了当前路由匹配的正则信息以及 handle 方法。

所有中间件(Layer 对象)使用 stack 数组存储起来。

因此,每个 Router 对象都是通过一个 stack 数组,存储了相关中间件函数。

当一个请求过来时,会从 REQ 中获取请求 path,根据 path 从 stack 中找到匹配的 Layer,具体匹配过程由 router.handle 函数实现。

router.handle 函数通过 next() 方法遍历每一个 layer 进行比对:

next() 方法通过闭包维持了对于 Stack Index 游标的引用,当调用 next() 方法时,就会从下一个中间件开始查找;

如果比对结果为 true,则调用 layer.handle_request 方法, layer.handle_request 方法中会调用 next() 方法 ,实现中间件的执行。

我们将上述过程总结为下图,帮助你理解:

Express 工作机制

通过上述内容,我们可以看到,Express 的 next() 方法维护了遍历中间件列表的 Index 游标,中间件每次调用 next() 方法时,会通过增加 Index 游标的方式找到下一个中间件并执行。我们采用类似的 hard coding 形式帮助大家理解 Express 插件作用机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req, res) => {
  console.log('第一个中间件');
  ((req, res) => {
    console.log('第二个中间件');
    (async(req, res) => {
      console.log('第三个中间件 => 是一个 route 中间件,处理 /api/test1');
      await sleep(2000)
      res.status(200).send('hello')
    })(req, res)
    console.log('第二个中间件调用结束');
  })(req, res)
  console.log('第一个中间件调用结束')
})(req, res)

如上代码,Express 中间件设计并不是一个洋葱模型,它是基于回调实现的线形模型,不利于组合,不利于互操,在设计上并不像 Koa 一样简单。如果想实现一个记录请求响应的中间件,就需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var express = require('express')
var app = express()
var requestTime = function (req, res, next) {
  req.requestTime = Date.now()
  next()
}
app.use(requestTime)
app.get('/', function (req, res) {
  var responseText = 'Hello World!<br>

'
  responseText += '<small>Requested at: ' + req.requestTime + '</small>'
  res.send(responseText)
})
app.listen(3000)

我们可以看到,上述实现就对业务代码有一定程度的侵扰,甚至会造成不同中间件间的耦合。

我们回退到“上帝视角”发现,毫无疑问 Koa 的洋葱模型更加先进,而Express 的线形机制不容易实现拦截处理逻辑:比如异常处理和统计响应时间——这在 Koa 里,一般只需要一个中间件就能全部搞定。

当然,Koa 本身只提供了 HTTP 模块和洋葱模型的最小封装,Express 是一种更高形式的抽象,其设计思路和面向目标也有不同。

Redux 中间件设计和实现

通过前文,我们了解了 Node.js 两个当红框架的中间件设计,我们再换一个角度:从 Redux 这个状态管理方案的中间件设计,了解更全面的中间件系统。

类似 Koa 中的 koa-compose 实现,Redux 也实现了一个 compose 方法,完成中间件的注册和串联:

1
2
3
function compose(...funcs: Function[]) {
	return funcs.reduce((a, b) => (...args: any) => a(b(...args)));
}

compose 方法的执行效果如下代码:

1
2
3
compose([fn1, fn2, fn3])(args)
=>
compose(fn1, fn2, fn3) (...args) = > fn1(fn2(fn3(...args)))

简单来说, compose 方法是一种高阶聚合,先执行 fn3,并将执行结果作为参数传给 fn2,以此类推。我们使用 Redux 创建一个 store 时,完成对 compose 方法的调用,Redux 精简源码类比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 这是一个简单的打日志中间件
function logger({ getState, dispatch }) {
    // next 代表下一个中间件包装过后的 dispatch 方法,action 表示当前接收到的动作
    return next => action => {
        console.log("before change", action);
        // 调用下一个中间件包装的 dispatch 
        let val = next(action);
        console.log("after change", getState(), val);
        return val;
    };
}
// 使用 logger 中间件,创建一个增强的 store
let createStoreWithMiddleware = Redux.applyMiddleware(logger)(Redux.createStore)
function applyMiddleware(...middlewares) {
  // middlewares 为中间件列表,返回一个接受原始 createStore 方法(Redux.createStore)作为参数的函数
  return createStore => (...args) => {
    // 创建原始的 store
    const store = createStore(...args)
    // 每个中间件都会被传入 middlewareAPI 对象,作为中间件参数
    const middlewareAPI = {
      getState: store.getState,
      dispatch: (...args) => dispatch(...args)
    }

    // 给每个中间件传入 middlewareAPI 参数
    // 中间件的统一模板为 next => action => next(action) 格式
    // chain 中保存的都是 next => action => {next(action)} 的方法
    const chain = middlewares.map(middleware => middleware(middlewareAPI))

    // 传入最原始 store.dispatch 方法,作为 compose 二级参数,compose 方法最终返回一个增强的dispatch 方法
    dispatch = compose(...chain)(store.dispatch)

    return {
      ...store,
      dispatch  // 返回一个增强版的 dispatch
    }
  }
}

如上代码,我们将 Redux 中间件特点总结为:

Redux 中间件接收 getState 和 dispatch 两个方法组成的对象作为参数;

Redux 中间件返回一个函数,该函数接收下一个 next 方法作为参数,并返回一个接收 action 的新的 dispatch 方法;

Redux 中间件通过手动调用 next(action) 方法,执行下一个中间件。

我们将 Redux 的中间件作用机制总结为下图:

Redux 的中间件作用机制

看上去也像是一个洋葱圈模型,但是对于同步调用和异步调用稍有不同,以三个中间件为例。

三个中间件均是正常同步调用 next(action) ,则执行顺序为:中间件 1 before next → 中间件 2 before next → 中间件 3 before next → dispatch 方法调用 → 中间件 3 after next → 中间件 2 after next → 中间件 1 after next。

第二个中间件没有调用 next(action) ,则执行顺序为:中间件 1 befoe next → 中间件 2 逻辑 → 中间件 1 after next,注意此时中间件 3 没有被执行。

第二个中间件异步调用 next(action) ,其他中间件均是正常同步调用 nextt(action) ,则执行顺序为:中间件 1 before next → 中间件 2 同步代码部分 → 中间件 1 after next → 中间件 2 异步代码部分 before next → 中间件 3 before next → dispatch 方法调用 → 中间件 3 after next → 中间件 2 异步代码部分 after next。

利用中间件思想,实现一个中间件化的 Fetch 库

上面我们分析了前端中的中间件化思想,这一部分,我们活学活用,利用中间件思路,结合上一讲内容,实现一个中间件化的 Fetch 库。

我们先来思考一个中间件化的 Fetch 库有哪些优点呢?Fetch 库的核心实现请求的发送,而各种业务逻辑以中间件化的插件模式进行增强,这样一来,实现了特定业务需求和请求库的解耦,更加灵活,也是一种分层思想的体现。具体来说,一个中间件化的 Fetch 库:

支持业务方递归扩展底层 Fetch API 能力;

方便测试;

一个中间件化的 Fetch 库,天然支持各类型的 Fetch 封装(比如 Native Fetch、fetch-ponyfill、fetch-polyfill 等)。

我们给这个中间件化的 Fetch 库取名为:fetch-wrap,借助 fetch-wrap 的实现,预期使用方式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const fetchWrap = require('fetch-wrap');
// 这里可以接入自己的核心 Fetch 底层实现,比如使用原生 Fetch,或同构的 isomorphic-fetch 
let fetch = require('isomorphic-fetch');
// 扩展 Fetch 中间件
fetch = fetchWrap(fetch, [
  middleware1,
  middleware2,
  middleware3,
]);
// 一个典型的中间件
function middleware1(url, options, innerFetch) {
	// ...
	// 业务扩展
	// ...
	return innerFetch(url, options);
}
// 一个更改 URL 的中间件
function(url, options, fetch) {
	// modify url or options
	return fetch(url.replace(/^(http:)?/, 'https:'), options);
},
// 一个修改返回结果的中间件
function(url, options, fetch) {
	return fetch(url, options).then(function(response) {
	  if (!response.ok) {
	    throw new Error(result.status + ' ' + result.statusText);
	  }
	  if (/application\/json/.test(result.headers.get('content-type'))) {
	    return response.json();
	  }
	  return response.text();
	});
}
// 一个做错误处理的中间件
function(url, options, fetch) {
	// catch errors
	return fetch(url, options).catch(function(err) {
	  console.error(err);
	  throw err;
	});
}

核心实现也不困难,观察 fetchWrap 使用方式,我们实现源码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 接受第一个参数为基础 Fetch,第二个参数为中间件数组或单个中间件
module.exports = function fetchWrap(fetch, middleware) {
    // 没有使用中间件,则返回原生 fetch
	if (!middleware || middleware.length < 1) {
		return fetch;
	}
	
	// 递归调用 extend 方法,每次递归时剔除出 middleware 数组中的首项
	var innerFetch = middleware.length === 1 ? fetch : fetchWrap(fetch, middleware.slice(1));
	
	var next = middleware[0];
	
	return function extendedFetch(url, options) {
		try {
		  // 每一个 Fetch 中间件通过 Promsie 来串联
		  return Promise.resolve(next(url, options || {}, innerFetch));
		} catch (err) {
		  return Promise.reject(err);
		}
	};
}

我们可以看到,每一个中间件都接收一个 url 和 options 参数,因此具有了改写 url 和 options 的能力;同时接收一个 innerFetch 方法, innerFetch 为上一个中间件包装过的 fetch 方法,而每一个中间件也都返回一个包装过的 fetch 方法,将各个中间件依次调用串联。

另外,社区上的 umi-request 的中间件机制也是类似的,其核心代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class Onion {
  constructor() {
    this.middlewares = [];
  }
  // 存储中间件
  use(newMiddleware) {
    this.middlewares.push(newMiddleware);
  }
  // 执行中间件
  execute(params = null) {
    const fn = compose(this.middlewares);
    return fn(params);
  }
}
export default function compose(middlewares) {
  return function wrapMiddlewares(params) {
    let index = -1;
    function dispatch(i) {
      index = i;
      const fn = middlewares[i];
      if (!fn) return Promise.resolve();
      return Promise.resolve(fn(params, () => dispatch(i + 1)));
    }
    return dispatch(0);
  };
}

我们可以看到,上述源码更像 Koa 的实现了,但其实道理和上面的 fetch-wrap 大同小异。至此,相信你已经了解了中间件的思想,也能够体会洋葱模型的精妙设计。

总结

这一讲,我们通过分析前端不同框架的中间件设计,剖析了中间件化这一重要思想。中间件化意味着插件化,这也是上一讲提到的分层思想的一种实现,同时,这种实现思路灵活且扩展能力强,能够和核心逻辑相解耦,需要你细心体会。

本讲主要内容如下:

在下一讲中,我们将继续围绕着代码设计中的灵活性和定制性这一话题展开,同时也给大家留一个思考题:你在平时开发中,见过或者使用过哪些插件化的工程或技术呢?欢迎在留言区和我分享你的观点,我们下一讲再见。

-– ### 精选评论 ##### **伦: > 插件化还是比较常见的,比如常用的 eggjs,webpack,最近在看的技术比如 LogicFlow antv/x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