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_合肥_钦定的霸都_5_36903690
文章目录
本来一直想写国际和文史的,奈何上个十年系列挖坑太大,得填坑啊,只能泡一壶茶,闲话下九州。
前天聊了过去十年的中部崛起,中部本来要被大武汉霸场的,但没想到,中部杀出两个黑马,一个郑州,一个合肥。
中部地区从本来的武汉独秀,变成了三雄争霸的中三角。
今天,我们先聊合肥吧。
关于合肥,有几个认知误区,需要给大家澄清下。
1、合肥就是靠国家偏心给政策,搞了高铁网络,所以发展起来的。
是的,合肥米之型高铁全国有名,和郑州一样很出风头。
截止2020年12月底全国各省市区高铁里程排行榜 | ||
序号 | 省份 | 高铁(设计时速200公里及以上)、 城际铁路通车里程(公里) |
1 | 安徽省 | 2297 |
2 | 广东省 | 2156 |
3 | 辽宁省 | 2089 |
4 | 江苏省 | 2031 |
5 | 山东省 | 2005 |
6 | 江西省 | 1941 |
7 | 福建省 | 1904 |
8 | 湖南省 | 1892 |
6 | 河南省 | 1886 |
10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1769 |
高铁给合肥带来的发展红利大家也看在眼里,但要是眼红合肥这个高铁枢纽,说国家是给合肥开小灶,就说不过去。
安徽高铁有多发达?我的家乡一个四线城市竟然有四个高铁站! 播报文章
因为——
“你们只看到,高铁时代合肥在吃肉。
你们没看到,铁路时代合肥在挨揍。”
铁路时代,中国南北经济大动脉,就是京九铁路和京广铁路。
当年石家庄全国前列的经济水平,已经表明,得此二铁路者,得天下。
那合肥当年混的怎样呢?
普铁时代国家规划的四纵四横线路,合肥全部完美避开。
合肥前往上海、北京等大城市时甚至还要从蚌埠转车。考虑到京广和京沪铁路都是民国修建不提,合肥连带安庆在 90 年代京九铁路线路争夺时惨败给湖北。
安徽省会合肥、第二大城市安庆完输给湖北麻城,京九铁路在安徽境内过了阜阳就向左转了个弯到了湖北。
物流交通是经济的硬核竞争力,如同京广铁路过湖南不过江西,导致了江西的衰落,京九铁路对安徽的冷处理也让安徽错过黄金十年发展机遇。
取而代之的,是麻城的黄金十年。
京九铁路开通运营、“慢火车”开行 24 年来,麻城城区面积扩大4 倍,国民生产总值增长 5 倍,生态游、红色游、人文游方兴未艾。“人间四月天,麻城看杜鹃”,已成为麻城亮丽的城市名
片。——摘自《中国铁路》
安徽人民很伤心,发出了灵魂之问:
“京九过安徽,虽然绕路了,但京九这种国家干线城市,宁愿通往西部大别山,也不通过安徽省内人流最大的省会合肥以及前省会安庆、煤炭大市淮南,这合理吗?”
这的确不合理。
但的确也合理。
合肥安庆淮南加一起,都竞争过一个山区小城麻城,这的确不合理。
合肥安庆淮南加一起,都不如麻城大佬们的一句话,这的确也合理。
大别山是什么?
大别山:红色革命根据地
大别山大佬是什么?
“麻城,位于湖北省东北部,地处鄂豫皖三省交界之处,是大别山 36 县市中唯一的县级市。
湖北省麻城市乘马岗镇是中国第一将军乡。乘马岗镇是开国将军最多的乡(镇)。据有关资料记载,乘马岗镇共有两万余人参加红军,其中六千余人亲历长征。
在陈再道、李先念等老一辈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麻城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正式通了铁路,麻城的发展模式也逐渐转变为交通导向型城市。
在湖北省境内,麻城站是京九铁路等级最高、规模最大的火车站。麻城火车站站台规模为 5 台 23 线,曾是京九铁路十大站之一。另外,铁路部门在麻城还设立了麻城车务段,管辖湖北、河南两省共 36 个火车站。巅峰时期的麻城,客运量仅次于武汉、襄阳,为湖北三大交通枢纽之一。
后来在贵州的那个娃娃县长,敢和王健林叫板的那个,也是湖北红三代。
湖北,颜色还是比安徽深一些的。
所以,京九铁路给了安徽一个安慰奖,然后掉头去了湖北。
铁路时代在安徽身边,轰轰隆隆的擦身而过。
和麻城一样待遇的,还有江西的兴国。
湖北麻城是将军县,江西兴国也是将军县。
而且兴国更有名,更有底气向国家要铁路。
这不是岱岱说的,这是主席说的。
在兴国调查期间,毛泽东饱含深情地向兴国当地苏维埃干部表示,革命成功后,要给这里办两件事,一是建水库,二是修铁路。为此,上世纪 60 年代末,国家拨款建起了 2.5 万亩的大型水库和一个中型水电。
然后~~
两条京九大动脉都为它“绕道”,兴国为何这么牛?
2017-08-23 20:14
毛泽东革命/长征
21 年前的 9 月 1 日,京九铁路建成通车!不仅结束了赣南无铁路经过的历史,更使赣南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进入“快车道”。
今天,一条“升级版”的京九铁路——昌赣客专(京九高铁江西段)正在如火如荼建设,又将一次助推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经济腾飞。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
这两条京九大动脉竟然都为赣南的一个小县——兴国县“绕道”,网上甚至还诞生了一个新名词——“兴国湾”。
那么问题来了!国家为何这么“照顾”兴国?这个小县凭什么这么牛?
京九线规划时,那些红色老人仍在世,还有很大影响力,所以在规划上,京九线很好的照顾到了革命老区的发展,以至于京九线在交通部门中,有个比较搞笑的外号——
“京九扶贫线”
这就是那句话的由来:
“你们只看到,高铁时代合肥在吃肉。
你们没看到,铁路时代合肥在挨揍。”
一方面,是一朝天子一朝臣,另一方面,亏欠的国家总要事后弥补嘛。
安徽在高铁时代的迎头赶上,是安徽个人的奋斗,也有国家平衡区域发展特别是对安徽补历史欠账的历史进程。
大家就不要眼红安徽现在的高铁优势了。
第二个需要澄清的认知,是所谓的合肥是最懂风投的城市。
合肥,名副其实的“最牛风投城市”
转:中国最牛逼的风险投资机构其实是合肥市政府,2007年,拿出全市三分之一的财政收入赌面板,投了京东方,最后赚了100多亿
2011年又拿出100多亿赌半导体,投了长鑫/兆易创新,赢了,上市估计浮赢超过1000亿;
2019年,又拿出100亿赌新能源,投蔚来,结果大众汽车新能源板块落地合肥
这好像是去年比较火爆的爆款文吧,讲合肥风投,逆袭发展。
举的最经典的例子,就是京东方在落户合肥的时候面临着巨额亏损的境地。在众多质疑中,合肥几乎掏干净家底,对京东方投资 175 亿元巨额资金,跟着京东方走过风风雨雨,最终京东方化茧成蝶,合肥逆袭打开局面。
看起来,合肥的故事,好像是高瓴资本那般,是“时间的朋友”
《价值》
坚持长期主义,做时间的朋友
实际上,去年这种爆款文出来后,岱岱就在群里聊过,这种文章,只看到冰山之上。
毕竟,哪座城市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特别是当时势力不够雄厚的合肥,合肥在面板产业哀嚎一片的情况下,坚定长期的投资投京东方,可谓是一场赌博。
上海深圳可以赌,因为家当大,赌输了上海深圳也输得起,但
合肥基本就是把裤裆当了给压上去了,一旦赌输,可能就又是一个十年错过。
比如辽宁和沙特合作的百亿项目,布局在盘锦,盘锦把身价性命都压上去了,以为能一飞冲天,结果项目没能预期落地,盘锦从一飞冲天变成一地鸡毛吗,公务员工资都变成半年一发。
我就是这个地方的。
配套措施全都建好了,现在是新区就是一座鬼城,盘锦市财政透支了50年。
合肥其中的冰山之下,岱岱早就和大家聊过了。
岱宗岱
搞笑,还不是台湾自己作死的
08年金融危机,台湾面板厂滞销,呼吁惠台办支持台湾去库存,于是惠台办拉了商务部等部委组团去台湾谈。
结果台湾看大陆这么听话,不仅没随市场降价反而想以次充好的提价,搞的商务部那帮人火都大了。惠台办还拉着同志们不放说照顾下国家统一大局,出血割肉给台湾吧。各部委不肯,谈崩了,回去就研究制定扶持大陆自己的面板厂,说台湾是白眼狼,养不熟,一味惠台是资敌,做大做强他们不会念我们的好,反而觉得我们人傻钱多,我们要不惜一切代价代价扶持本国的面板产业。于是选定了京东方,安徽春江水暖鸭先知,预知上面动向,大胆的用全省之力重注押京东方,开启了合肥风投之路,而京东方经过十年耕耘,台湾面板业彻底失去对大陆的优势地位。
这就是台湾自作孽,不可活。
想起那个段子。
转:高领在今年Q1把好未来清仓了。头部PE政策信息了解充分,这次团灭了一堆PE基金~~~我们投资经理总结的:时间的朋友不如领导的朋友
合肥和张磊一样。
合肥,不仅是时间的朋友,更是领导的朋友。
当时钦定的是京东方,还不是合肥,深圳啊武汉啊长沙啊,这些灵光的城市,其实都在争取京东方落户。
各种条件一般的合肥,敢用当掉底裤的魄力,押注京东方,的确是领导的朋友。
至于是啥领导,你问下金龙同志吧。
1998.11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青联副主席 | |
2001.06共青团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副部长级)、全国青联副主席 | |
(1998.09--2001.07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金融学专业在职研究生学习,获经济学博士学位) | |
2001.12共青团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副部长级)、全国青联主席 | |
2003.04安徽省委常委,共青团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全国青联主席 | |
2003.05安徽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共青团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全国青联主席 | |
2003.07安徽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 | |
2005.03安徽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合肥市委书记 | |
2005.05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 | |
2011.07安徽省委副书记,合肥市委书记 |
抢来了是一方面,抢来了能培育好,更重要。
金龙同志发光的地方,正在于此。
这个去年的爆款文章很多写了,比如整个政府从上到下都投行化,一个基层招商员都具备全产业链知识,到企业转一圈,就可以靠目测,估算出厂房和设备总价值 3800 万,和实际价值误差只有一个零头。
这些,我就没必要重复的拾人牙慧了。
记得新闻上有个对孙书记的专访。
他说当官就三件事,栽树修路搞项目。
和其他高大上的言论观点比,这话是不是显的很 low,很不起眼,现在反过来看,这三个事,很接地气很实在,也和中国近15 年的高速发展相吻合。
还有他上台初就大拆违建,有妇女在政府门口示威,昏倒了,众人怕担责任不敢抓也不敢放,孙没有模棱两可,直接一句大白话:“送去医院,等好了抓起来。”拆违建坚定的推行下去,后来民众理解都接受叫好。
说话实在的人,干事的确更靠谱。
怪不得和京东方一样,都重点培育了。
感谢国家给合肥送来金龙同志。
感谢金龙同志给合肥留下一直战斗力一流的招商团队。
也感觉国家对合肥的事心里门清,让合肥连续几代强力核心领导层,保证相对稳定的发展路线。
这一点,可能是南京最羡慕合肥的地方。
合肥是路线是一以贯之的,金龙的发展蓝图是绘到底,后任基本跟着干,合肥官场也无大震动,南京前几年好不容易出了干事不错的班子,结果今年抗疫的拉胯表现,直接搞的南京全国民怨沸腾,这要是秋后算账,政治稳定也没了,可能南京的发展会顿挫下。
第三个要澄清认知的地方,就是安徽是否要继续搞强省会战略。
看过岱岱旧文的瓜友,都知道合肥省会地位的由来。
自从清康熙六年安徽建省以来,省会一直设立于安庆,合肥不过是一个中部小县城,因为抗战国民党才在合肥设立了临时行署,后来解放军入安徽,接受了合肥行署,考虑到经济发展,建国后安徽省府一直动议将省会搬迁至安庆或者芜湖,(安庆芜湖都是长江沿线)
但安徽迁省会的方案报上去,被毛泽东否决了。
建国初期,中国战争威胁严重,台湾叫嚣反攻大陆,而如果台湾在美国海军的支持上反攻大陆,那么海军薄弱的大陆海面上肯定失守,台湾将轻而易举的从上海进入长江,如果将长江沿线安庆或者芜湖作为安徽省会,那么台湾反攻一旦打响,不论安庆和芜湖哪个当省会,都毫无疑问将陷落。
省会是一省行政重心,更是一省组织力量之重心,安徽省会一旦陷落,十分不利我军反击敌人,而合肥在安徽中部,远离长江,拥有战略纵深,作为省会经济虽然不得劲,但战时能成为后方组织力量反击的根据地,有利战时。
“办一省事,要有一国之眼光,办一国事,要有世界的眼光”,所以,在当时严峻的外部战争威胁下,出于全国一盘棋的军事安全考虑,而不是出于安徽一省经济发展考虑,有大局观的毛,否决了安徽方面的动议,写信回复安徽省府:
“合肥不错,为皖之中,是否要搬芜湖呢?
从长考虑,似较适宜,以为如何?”
毛看中合肥的地方,正是合肥的“为皖之中”。
这封最高指示下达后,合肥的省会地位,已无法动摇。
是的,建国后,我们不是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而是从国家安全的角度,将合肥定为省会的。
这样,就让安徽有趣了。
贵州有发展路线之争,贵阳代表南下大湾区,遵义代表北上成渝圈。
有路线之争。
安徽也有。
合肥代表安徽均衡发展的路线,皖南的安庆芜湖那些,代表安徽长江沿江发展路线。
这个和安徽整体的地缘有关系。
安徽地理上,被分到华东。
国家发展战略上,又被分到中部。
安徽、江西在行政上属于华东,在经济区划上却被划入中部。山西在行政上属于华北,经济区划上却属于中部。
广西在行政上属于华南,经济区划上却属于西部。
安徽人自嘲,安徽既是东,又是西,既不是东,又不是西,不东不西,不是东西。
摆在安徽面前的一个问题是:到底是跟东部混还是跟中部混?跟中部混,那就是武汉郑州合肥,中三角,那就是搞省内均衡发展,搞强省会。
跟东部混,就是沿着长江发展,发展安庆芜湖。
历史上的安徽,长期陷于两头跑的困局。
“这个问题困扰了安徽几十年,安徽长期一直打算的是“两头都要”,一般人想想也是,毕竟有政策谁不要?然而东部、中部发展规划里给安徽的定位、政策还都不一样。东部只想让安徽做江浙沪的“落后产业”转移区,而中部则想让安徽成为中四角中“平起平坐”的一极。这种情况下,虽然东部强于中部,但安徽当然不甘于全身心投入东部只做一个打杂的,但因为眼馋东部资源,所以最后是东部、中部都想要。
安徽以为这样做就可以尽最大程度上接收资源,然而双重定位却让安徽难以给自己定位,同时还要不停在东部、中部两个地方来回跑、来回开会,而且由于安徽的国家定位模糊,东部、中部各省也是不愿意带安徽玩的,东部认为安徽属于中部,中部认为安徽属于东部,来回踢皮球,都不想把有限的资源分给安徽,这就让安徽更尴尬了。结果是安徽无法集中精力去搞好其中任何一方。”
后来,90 年代,上海浦东开发了,长三角热度再起,安徽定了调子,押注沿江发展,提出“开发皖江,呼应浦东”。
市委、市政府乘此东风,明确提出沿江建设汽车城的目标,将汽车及其零部件作为三大支柱之一下大力气培育和发展。
这个思路在当时是很超前的,要知道,若干年后,中国沿着长江搞新能源汽车。
而长江经济带的各省份产业链的分布,也呈现了高度的配合。
上海:中芯国际、中微半导体、展讯通信、特斯拉
南通:通富微电
无锡:长信科技
合肥:京东方、兆易创新
武汉:华星光电、天马微电子、长江存储、京东方、弘芯半导
体,比亚迪
重庆:京东方,吉利新能源汽车
成都:京东方
长江路上,这些应有尽有,换句话说,别的国家都是一个城市在搞产业链,或者至多是一个城市圈在搞产业链,比如美国的五大湖经济圈。
但美国的骄傲五大湖城市群的主导产业链是传统汽车,是夕阳产业,如今五大湖城市群都变成了“锈带”了,而长江经济带的布局是通信、手机、显示屏,半导体,集成电路,是新能源汽车,没有一个是夕阳产业。
别的国家最多画一个圈圈搞产业链,而长江经济带是一条线上带几个圈圈在搞产业链,通过长江这个不要钱的传送带出海征服全球。
这要搞成了,可能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强产业链了,世界工厂太强了。
长江经济带的汽车重点战略,在 90 年代初,就被安徽省委给踩中了。
不得不说,安徽很超前。
然而安徽因为省府问题,所以口号是提出了,但动作上给的支持真的不多。
举个例子。
九十年代安徽第一座长江大桥,当时芜湖极力争取,省里不同意,非要建在铜陵。
为何?
因为安徽铜陵有个娃娃市长,喊出了安徽改开最强音,90 年代国家和省委为了表彰地方做改开先锋,铜陵政治加分,拿到了安徽第一座长江大桥的朱批。
安庆芜湖,不出牛人,也不来牛人。
所以以皖南皖北为主体的安徽领导层,支持有限。
但即使支持有限,芜湖还是交出了牛逼的成绩单。
这里补充下,中国是有比合肥更牛的风头城市的。
而且不在别的省,就在安徽。
这个比合肥还牛的风投城市,就是芜湖。
合肥赌的是京东方,芜湖赌的是奇瑞。
合肥投京东方,是知道国家底牌知道稳赚不赔的豪赌。
芜湖投奇瑞,那才是不知底牌输赢义无反顾的豪赌。
芜湖在 90 年代将汽车及其零部件作为三大支柱之一下大力气培育和发展。
奇瑞的建设,前后经历了芜湖市四任领导班子,他们自始至终向着一个目标迈进,那时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砸锅卖铁也要建奇瑞。
最终在零几年就把奇瑞养到了中国汽车出口第一的高度。
奇瑞集团连续17年位居中国品牌乘用车出口第一
播报文章
然后就是岱岱和大家聊过的出口退税故事。
典型的例子就是奇瑞的总部安徽芜湖,当时奇瑞出口规模较大,连续几年占据中国出口汽车的一半,而出口退税不仅是生产环节上的税,而且是全国采购零部件进行组装,在出口的时候退报。
相当于奇瑞在全国各地的出口退税环节,集中让芜湖报销。
如果要求芜湖政府负担 $20%$ 的出口退税,将会把芜湖的财政收入全部退掉。后来改成芜湖政府承担 $7.5%$ ,但还是承受不了。
最后国家特别批准对奇瑞的出口退税,全部由中央财政承担。
奇瑞一年缴税9个亿,国家一年退税7个亿。
这件事,还是部委来调研,芜湖上报的,省委没把芜湖这事放心上,没怎么帮芜湖说话。
为何?
因为合肥几次想要芜湖亲手带大的奇瑞,芜湖不肯给。所以对芜湖出口退税这事,省里不怎么上心,巴不得芜湖撑不住奇瑞这个盘子,不得不把奇瑞总部让给合肥。
有利益的地方,就有江湖。
地方上各种利益关系就是这样的,和你单位里的勾心斗角一般无二,你也不必惊讶。
还好遇到一个在谋划地方财权事权改革的楼部长,觉得芜湖很适合当改革的试点,芜湖“越级上访”成功,顺利留住了一路奶大的奇瑞。
不像湖北十堰,一把屎一把尿的奶大十堰东风,结果武汉打声招呼,东风就搬过去了。
留下十堰哭的痛彻心扉,旁边幸免于难的芜湖额手庆幸。
现在,奇瑞还在芜湖,没去合肥。
所以不要说什么 90 年代安徽就提出沿江发展了,说什么沿江带不动安徽发展,沿江发展救不了安徽,还是坐大合肥救的了安徽。
90 年代初,是提出了沿江发展,但省内情况特殊,什么铜陵改革什么凤阳经验,再看下省委的籍贯,你就知道,沿江发展是口号多,实质性支持少。
当年安徽本质上还是走均衡发展的路线,合肥、芜湖、蚌埠、安庆四核,摊大饼,结果人口大量流出。
沿江一线,除了芜湖比较给力外,什么安庆啥的,基本没变化。
芜湖是很给力的。
芜湖在安徽的情况,和柳州在广西的情况,很像很像。
芜湖朋友可以找柳州朋友,抱在一起哭了。
芜湖之所以不能称为省会,是毛主席不看好芜湖的国家安全作用。
后续也不太可能变成省会了,因为人口太好。
芜湖人口 364 万人,全省排名第 8。
1.2020年末安徽总人口 | 安庆市(416.53万人) | 淮北市(197.03万人) |
2.安徽各市人口排行 | 滁州市(398.71万人) | 池州市(134.28万人) |
合肥市(936.99万人) | 芜湖市(364.44万人) | 黄山市(133.06万人) |
阜阳市(820.03万人) | 淮南市(303.35万人) 蚌埠市(329.64万人) | 铜陵市(131.17万人) |
宿州市(532.45万人) | 宣城市(250.01万人) | >3.安徽近几年人口数据 |
亳州市(499.68万人) | 马鞍山市(215.99万人) | |
六安市(439.37万人) |
人口规模很重要的,虽然芜湖能力不错,但当不了领头羊。
其实历史上芜湖的人口是很多的,长江边上,发展的很好。
但太平天国运动一起,芜湖和安庆等沿江城市一样,遭遇几次毁灭性打击,长江中下游人口十去其七,受创之巨虽一百余年也没能恢复!
不仅是芜湖,苏州、无锡、常州、湖州这些地市的人口,在改革开放前都不足 500 万,远不及山东、河南普通地级市动辄七八百万的人口规模。
安徽的沿江一线城市,虽然虎里虎气,但人口都上不来,失去叫板合肥的底气。
90 年代,安徽提出沿江发展,实际上不给多少支持,最终除了芜湖给力外,其他都没起色,安徽想转变,国家不明就里,看在眼里也思考在心思。
于是,在世纪初,中国提出中部崛起战略,没有将华东的安徽
划到东部,而是划到中部,并给合肥送来金龙同志,给了安徽一次历史机遇。
所以,安徽后来的强省会战略,已经不是安徽层面上的意志的。不划华东,划中部,就是让你不要跟着长三角跑,当长三角的人肉电池,要搞省会均衡发展。
送金龙送京东方大礼都是送给合肥,就是让你搞合肥强省会战略别搞沿江战略了。
给铁路时代失落的合肥补历史欠账,搞高铁枢纽,更好合肥发展也带动安徽发展。
瓜友们现在知道了吧,安徽重点发展合肥的强省会战略,也就是合肥霸都这个名号,其实是钦定的!
是国家钦定的霸都!
所以,本来能雄霸中部的武汉,被钦定的合肥半路杀出,长江中游开始双雄屹立格局。
那么,问题来了。
上个十年,合肥强省会战略是钦定的,现在,十年过去了。新时代下,合肥的未来又在哪里,安徽的前景又在何方呢?
万丈红尘三杯酒,千秋大业一壶茶。
下一篇,我们,慢慢揭晓~~~
关注小号
有备无患
岱岱唯一备用号
唯一备用号,关注不失联
公众号
文章整理来源于微信公众号:吃瓜群众2023
也可加入微信群小瓜圈
小瓜圈同步岱岱官群每日圈文 $^+$ 群聊信息等小瓜圈会有象征性付费
V: sevenmona (每日最新圈文)
文章作者 吃瓜群众岱岱
上次更新 2023-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