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点突进方向与战略路径(深度好文)

原创 蒲勇健 两江财经 1月13日

来自专辑经济学家解读成渝经济

两江财经是你财富生活的好伙伴

古人云: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1997年,重庆从原四川省独立出来,成为直辖市。2020年,二十四年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闪亮登场!

2020年1月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召开,会议明确提出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常言道:早知今日 何必当初!如果成渝合起来发展是好的,那么当年为什么要分离呢?

同样是常言道:此一时彼一时!

当年重庆直辖市成立,主要是赋予重庆市足够大的行政力量,以及由此可以承接较多的中央政府支持,确保三峡工程移民和库区环境保护与发展,

与此同时,通过直辖市经济发展为三峡库区移民提供就业机会。接下来的1999年启动的西部大开发以重庆为增长极(重庆在东西部结合部的特殊位置)。

当然,直辖二十多年后,重庆的确得到了天翻地覆的发展,与成都一起成为驱动西部发展的双极。

如果说二十四年前的分离有需要,那么今天的重逢有什么必要性呢?

这种必要性,就是下面我要说的当前国家战略。

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具有什么样的战略意义呢?

成渝城市群的规划历来受人瞩目。2016年国务院批复《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提出将成渝城市群建设成为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平台,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支撑,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示范区。重庆和成都“双城记”的构想,正在逐渐从蓝图付诸实践。

当前我国已进入由中心城市、城市群引领区域发展的时代,从“成渝经济区”到“成渝城市群”,再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这一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提出了更加明确的目标定位。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提法首次出现,并且对西部的定位是:

要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为什么要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这就要看看当前以及未来的国内外经济形势:

在全球经济不振,全球经济进入康德拉季耶夫长波尾端,全球化逆转和地缘政治冲突持续演进的形势下,在西部提振一块相对远离全球化经济波动浪潮,内需拉动的经济板块,是应对全球经济不确定,平衡大局,对冲逆全球化对东部经济冲击的一大战略。

中美贸易战中迎来了自1950年代之后又一波海外华人科学家归国浪潮。

这些海归资源是中国未来经济转型和高科技创新战略,经济增长由数量增长转向创新驱动的重要能量,需要打造一个承接海归科学人才的平台。

成渝双城由于生态良好,房价相对东部偏低,生活和工作节奏较之东部比较平缓,又是历史文化名城,在人居环境上较之东部作为海归人才归国的承接平台具有优势。

成渝双城借助海归科学人才大规模归国打造承接平台,吸引海外科技人才集聚成渝双城,可以逆转过去由于东西部差距导致的孔雀东南飞人才流失困境,在区域人才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甚至占据优势,助推发展。

中美贸易战意味着未来中国在高科技发展方面更多地需要立足于国内原创科技创新。

成渝双城作为西部相对发达的经济区域,具有良好的人才储备和城市功能基础条件,又有相对丰富的大学资源,加上打造海外人才归国的承接平台,借助已经落户重庆的西部科技创新中心地位,可以成为未来中国原创科技创新与基础科学研究的根据地。

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就是为了上述国家战略提供经济基础。

与此同时,在目前消费升级形势下,借助都市经济圈提速发展势头,驱动区域经济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作为成渝城市群建设和成渝经济区建设的核心驱动引擎,是成渝经济区发展战略三步走的第一步。

当我们明白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的战略意义,那么另外一个问题产生了:

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点突进方向与战略路径应该是什么?

我接下来就和大家一起来探讨,或者说给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支几招。

成渝双城经济圈主打西部科学城建设。

2019年科技部下文,科技部与重庆市共建西部科技创新中心。

这是中国第四个科技创新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民间称为“科学城”。

目前,由于全球经济经历了自20世纪上半叶以量子力学和相对论为代表的原创科学革命产业化带来的康德拉季耶夫长波。

也就是说,为期八十年左右的长周期,自2008年开始进入下行阶段,触发点是美国次贷危机。

按照康德拉季耶夫长波理论,长波尾端会持续十五年左右,也就是说,估计全球经济下行还会持续三年,然后在触底后持续大概二十多年的低速经济增长,然后才有望在未来二十三年之后出现全球经济下一个康德拉季耶夫长波的高速经济增长。

在未来二十多年的低速经济增长阶段中,各国将从之前浮躁的经济增长转入安安静静的原创基础科学研究阶段。

这个阶段,就是任正非说的政府和社会资本把钱砸向数学家的那个阶段。

二十多年的基础科学研究,有望带来颠覆性原创科技革命,为下一个康德拉季耶夫长波的出现提供科学基础。

下一个康德拉季耶夫长波的基础科学革命很可能是基于脑科学的人工智能。

未来世界各国在经济产业方面的竞争就是占据人工智能产业高地。

因此,世界各国目前都在争先恐后回归基础科学研究,把钱砸向数学家物理学家生物学家。

人工智能的科学基础是数学、脑科学、博弈论。

国家在重庆布局科学城建设,现在看来是小小的一步,二十年后看,可是大大的一步啊!

将西部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并且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主导项目,带动相关科技产业发展,推动产业升级,作为城镇化战略的路径选择。

重庆市政府将与成都联手建设西部科技创新中心。因此,西部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将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融合。

成都在科技人才、大学资源、信息科技产业方面具有优势。重庆正在推进的制造业升级,建设智能制造中心和大数据改造传统产业的进程,成为成都信息科技的巨大市场。

重庆作为老工业基地,发达的工业城市。成都作为巨大的工业产品消费市场,决定了成渝两地在科技产品和工业消费品互补和互为市场的特征。

成渝互补互利的潜质特质决定了成渝融合发展必定具有无比优良的前定优势。

科学城,既是科学家工程师云集的地方,实验室图书馆博物馆大学打堆的去处(目前重庆市已经引进24所国内外知名大学),又是高端人群生活工作的一个城市。在这里,来自全世界的高层次人群聚集,必定是生态环境良好,开放性的社会,城市功能完善,高端产业主导。

这样的城市,就是位于长江上游,三峡库区,要求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内陆开放高地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应该有的逼格城市!

所以,高层要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为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两者暗合!

在西部科学城未来发展中,重庆的璧山区由于良好的生态环境,众多的公园和毗邻渝新欧铁路起点的区位,将成为来渝工作生活居住地的优选地,并且因为与大学城隔山相望而成为入住重庆的国内外大学选址,当然,还有博物馆、图书馆、幼稚园、国际学校也会青睐璧山。

璧山区,因为长期以来具有保护生态环境的超前意识而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脱颖而出,成为成渝双城中一颗耀眼的明星!

重庆的九龙坡区,是重庆的现代农业基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品质生活建设中,将迎来机遇。

机遇就是产业升级,在政府政策力推下把生态农业推进到国际水准。你想,来自国内外众多大学研究所的科学家工程师及其他精英人士,他们吃的东西一定是按照国际标准达标的生态农业产品。没有这种人居环境,内陆开放高地,国际大都市都只能是一个梦!

成都向东,重庆向西。

成渝第一阶段合作内容之一是重庆中低端汽车摩托车以及配件产业向成都转移,助推成都工业化,重庆抽出手来进行产业升级。

成都目前只有向东发展才有拓展空间。

之前的向西发展到了极限,川西抵达四川盆地边缘,高山阻隔了。向北是地震带,向南已经发展得差不多了,剩下只有向东一条路。

但是,成都东边是不宜做农业的贫瘠土地,做工业是唯一选择。所以,成都这些年开始大办工业,集中投资工业于东部,第二国际机场也落在伸向重庆方向的成都以东。

重庆向西也是重庆的唯一选择。

九十年代初以为向南是王道,结果不理想。于是改为向北发展,于是才有了渝北区的大发展,就是今天两江新区的底子。

但是,重庆现在向北发展也抵达华蓥山脚下,高山阻隔。

重庆的东部是三峡库区生态保护区,是不可以大开发的。

于是,重庆向西是唯一选择。

重庆向西,成都向东,是成渝两地的无他选择。这真是天意啊!分久必合!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两地再度融合发展,二十年后再相见!

成渝在产业结构上属于佳配,非常非常匹配的:

重庆的工业制造业,区位优势。成都的农业商贸业,文化产业,硬软搭配,阴阳平衡,加起来远比当年诸葛亮说的天府之国,沃野千里,还要丰满。

今天的成渝双城,可是“一工一农,一辈子不穷”。

然而,成都也不能永远在农业和商贸中守成,发展工业是成都目前提振产业的最新战略。

万丈高楼平地起。

成都要搞工业,起点是汽车摩托车以及相关配件产业,因为这些可以直接从重庆进行产业转移过去。这叫“近水楼台先得月”策略。

而重庆呢!也乐得把这些低端制造业转移走,自己好挪出手来进行制造业升级。

重庆工业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传统制造业滑坡,需要提振到中高端。

长安汽车,目前面临一些困难,就是因为产品定位低端市场。

前些年由于重庆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民进城,对低端汽车需求增大,长安汽车市场看好。

于是,长安汽车增大规模,扩大产能。但是,农民买车与主城区市民买车的周期不一样。

农民一般要把车用到开不动以后才会考虑换新车,一般需要十多年的周期。

当长安汽车扩大产能后,已经进城的农民已经买了车,要等十年后人家才考虑买新车。

这样,长安汽车的市场萎缩就成为必然。

除了长安汽车,力帆汽车也是同样的因果走入困境!

事实上,随着持续多年的经济下行,全球汽车市场的高端都在向中端市场转移,你看看现在大街上满街跑的保时捷和奔驰车就明白了。

去年,高档汽车品牌保时捷,还有奔驰,都开发出大量中端价格产品,进入中端市场。

而随着中国国内的消费升级,中国市场汽车消费的低端开始萎缩,消费者向着中端市场转移。

因此,现在定了:长安汽车向着中端市场提升,这也是重庆汽车产业乃至整个重庆制造业的战略方向。

重庆走中端,成都承接重庆低端制造业产业转移,这是成渝合作已经迈出的第一步!

目前,在成渝经济走廊中川渝结合部的区县,这种合作已经进入实质阶段。

下一步乘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东风,这种区域产业转移将加快进行,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把“中部塌陷”扳为“中部崛起”的第一扳手!

重庆的荣昌区,将由于比邻四川隆昌而成为双城在传统制造业方面合作上首先吃螃蟹的。

成都雄厚的信息科技基础和电子科学人才库,可以在重庆发展智能制造和大数据产业发挥作用。

成都在文旅产业发展方面具有人才团队富集优势,可以助推重庆文旅发展。

重庆作为网红旅游城市,需要成都在旅游产品设计,旅游营销方面的合作。

成都文旅设计和运营团队可以为重庆旅游资源的开发运营提供支持,包括长江三峡,古镇旅游这些重庆重量级旅游资源的开发方面提供支持。特别是四川省与重庆市旅游资源共享方面可以大有作为。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作为西部经济区域,在生态环境保护和富民方面需要着力,而旅游产业是环境友好和富民产业,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大有作为的主打产业之一。

加上成渝双城中的世界级旅游品牌,长江三峡、峨眉山青城山、武隆、金佛山、宽窄巷子、磁器口古镇等,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必将成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之一。

成都在文旅产业上走在重庆前面。尽管黄金周来重庆的外地游客多于成都,但是成都的黄金周旅游收入高于重庆不是几篾片的事!成都人把个破旧的宽窄巷子打造成为蜚声海内外的旅游目的地,全靠超一流的文旅团队。

其实,重庆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资源也不比成都差。

在重庆的古镇,无论是数量还是品质,在全国都是名列前茅的。然而,基本上就一个磁器口是蜚声海内外。

但是,要说古镇旅游的文化内涵,磁器口似乎没有什么拿得出手。

磁器口本来是有文化的:

建文皇帝隐居地传说、丁肇中读小学的学校、华子良脱险地,有多少游客知道?

磁器口,似乎就是“吃几口”!游客吃麻花,毛血旺!还有什么?

我几年前曾经给政府写了一个建议:

建议重庆引进成都的文旅团队为重庆文旅资源进行创意设计和运营。

结果成渝两地的领导都不高兴。

成都旅游局长说这样会把成都游客引到重庆来,成都不高兴。重庆领导说这样会把重庆旅游资源给成都经营,重庆不高兴。

好了,现在讲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这样的盆地意识应该提升到全局意识了吧!

成渝在旅游方面的融合发展,特别是创意资源与运营团队的共享,应该提到日程上来了。

加快成渝走廊中等城市群建设。

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道路,就是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道路。

人口集中在城市,而不是分散居住在农村,可以产生集聚效应。

集聚效应不仅仅是生产的规模经济,而且人与人之间的知识溢出有助于提振人力资本,而人力资本的提升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这是新经济增长理论主流理论家之一,芝加哥大学的诺贝尔奖得主卢卡斯的发现。

中国,印度,这两个文明古国,之所以在最近五百年被西方超越,主要是城市化进程停滞,而西方大步迈进!

你看看,中国最近五百年产生的大城市有哪些!很难想起吧?

基本上,对于这个问题,大多数人可以立即答出的可能只有一个:深圳!

一个!太少了!

所以,城市化是发展的主要路径。然而,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推行的中小城镇战略失败了。

因为,农民进入中小城镇后,由于中小城镇缺乏足够多的产业创造就业机会,进入中小城镇的农民无法生存。

接下来,就转向大城市战略,甚至特大城市战略。譬如,摊饼式的做大城市,北京上海武汉成都,一环路二环路三环四环五环六环·····

大城市存在极限,不可能无限做大城市规模。大城市易带来“城市病”:交通拥挤、污染、社会治安问题、环境破坏·····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现在我们发现,中国经济改革板块发展中,发展最好的是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这三个中等城市群。

中等城市群是由大量中等城市集群构成的。它既有足够大的城市规模,因此产业结构比较合理和富集,同时,还因为城市规模有限,避免了特大城市的城市病。加上现在由于城际交通基础设施的发达,既可以产生规模经济,又可以避免拥挤。

打造成渝中等城市群,使之成为中国经济第四个中等城市群板块,是未来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之在成渝走廊集聚了大量相对发达的一些中等城市,铜梁、江津、璧山、白市驿、永川、荣昌、隆昌、内江、自贡、资中、资阳、龙泉驿。

中等城市群是驱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区域引擎。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将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中等城市群之外的第四个中等城市群,成为唯一一个驱动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中等城市群,成为中国经济第四极。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主战场在成渝走廊上的这些中等城市群的提振、城市功能完善和提升、产业转型升级和生态环境保护、人文环境优化和人才集聚、消费市场提升、内陆开放高地建设提速。

将“中部塌陷”扳过来成为“中部崛起”,就是成渝走廊中等城市群建设的预期目标之一。

西部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区可以放在成渝走廊,特别是引进的国内外大学和研究机构放在成渝走廊是合适的。

这是因为:

1、 成渝走廊是中国西部最为发达的城市群片区。这里拥有相对发达的工业体系,众多的人口和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交通体系较完善,地势平缓,生态良好。

2、 成渝双城通过共建西部科学城,通过科学城勾连成渝双城,是一个推进区域合作的策略。

相对而言,成渝双城首先在科学研究方面开展合作比经济产业合作更加容易一些。因为,经济产业合作会影响各自的GDP排位,但是科学研究合作对于GDP排位的影响不大!因此,合作各方顾虑会小一些。第一步,建立成渝高校联盟。推进高校之间的合作,譬如联合争取重大课题,共享教学科研资源等。

成渝双城合作有一个主题:

长江上游流域生态环境治理。

成渝都是长江上游重要城市,流域生态环境好和坏与两地的作为息息相关!

任何一方的任何松懈都会给长江上游生态环境带来影响,而长江上游生态环境保护与整个长江中下游流域的人居环境和生态安全密切相关。

长江中下游分布着中国最发达的城市,人口最密集。因此,成渝双城肩负着中国生态环境“守门员”的重任。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无论是贫穷落后,还是粗放增长,都会给整个国家带来生态威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必须走生态友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这就决定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必须发展高端产业的路径。

科学城,是一个最好的选择!

长江上游和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特别重要的主题。

由于长江上游流域管理的需要,成渝联手保护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是首先要开展的工作。

推进长江上游水资源管理,水质量管理,开展库区生态环境科学研究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走成渝双城高质量发展道路,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发展的正确路径。

共享一带一路支点战略资源,成为欧亚贸易大陆桥。

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战略性平台是一带一路。

重庆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支点。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

撬动地球的一个未来支点在重庆,你想谁不愿意来重庆发展。

新加坡的公司和人才,还有资金,不远万里来到重庆,成为重庆最大的外资输入国,就是因为他们知道这个未来。

为什么是新加坡呢?

因为新加坡是欧亚转口贸易中心。未来,由于陆上丝绸之路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还有长江经济带汇聚于重庆,欧亚转口贸易中心有可能再出一个,就是重庆。

熟悉转口贸易业务的新加坡,无论是公司还是人才,来了重庆。

未来的重庆,会成为东南亚与欧洲两大市场和人口密集地区的转口贸易中心,基本上无悬念。

目前越南生产的咖啡和茶叶,已经通过重庆转口贸易到欧洲,这个贸易已经越做越大了。

成渝双城共享陆海新通道,把一带一路战略支点做大做强。

成渝两地都有通向欧洲的中欧铁路,重庆具有陆海新通道优势。成渝共享一带一路重要支点平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由此发展物流产业,贯通陆上丝绸之路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及长江经济带,打造欧亚转口贸易中心,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经济格局中的重要增长极。

事实上,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中就有一个经验,就是打造金融中心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融资渠道。

长三角有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珠三角有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京津冀有北京国际金融中心。

当然,西部现在是成渝双城经济圈牵头发展,照样应该有一个国际金融中心。

2018,2019,连续两届中国–新加坡金融高峰论坛都在重庆举办,加上重庆在2019年正式发布,重庆打造国际金融中心。意味着这件事情是坐实了的。

事实上,作为一带一路支点的重庆,成为国际金融中心是逻辑上前定了的。

成都一直是区域性金融中心,重庆与新加坡合作的中新合作项目,以及成都作为西部区域金融中心的历史地位,成渝双城着力打造西部国际金融中心是必然的路径。

未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的高峰产业是国际金融业。

根据国际经验:

城市化,特别是中等城市群,需要一个世界级大城市作为引领。譬如纽约湾区,东京湾区。

在中国,目前的世界级城市是北京、上海、香港、广州,马上深圳会进入名单。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中等城市群,是成渝双城作为世界级城市引领。

重庆已经规划了2030年成为世界城市,成都规划了2035年成为世界城市。

成渝双城可以联手推进世界城市发展战略。成渝双城经过十年发展打造成为国际大都市。

凡是大国,必有重器!

世界大国,都是军工工业大国。

军工工业不仅仅是国防的需要,还是民品创新的来源。

现在的互联网,是冷战时期美国军工创新产品的“军转民”。

重庆和成都都是重要的军事工业基地,拥有丰富的军事工业产业工人队伍和专家工程师科学家资源。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军工产业以及军民融合发展方面大有作为。

成渝双城以内需为主引领经济增长,成为中国经济转型的示范区。

之所以现在才提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这个定位,是因为成渝双城目前的经济体量已经达到相当的水准。

成渝双城的人均收入已经达到一万美金的中低收入门槛。一万美金收入门槛,就是内需启动拉动经济增长的阈值。

无论是地域范围还是人口和经济体量,成渝双城开始迈进以内需为主的经济增长阶段。

重庆在2019年末已经提出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的目标。

重庆通过中欧铁路引入欧洲高端消费品品牌,进入自贸区,将把过去远赴欧洲购买香奈儿古奇包瑞士手表的高端消费市场拉回重庆。这样可以把外需扭变为内需。

重庆国际消费中心引进各大高端消费品品牌,还只是第一步。未来还将引进这些高端消费品奢侈品的设计师,从而设计生产销售一体化。

重庆成为高端消费品品牌的设计中心,生产基地和销售中心。

成都当然也是这样定位的。

成渝双城成为国际消费中心,吸引西部乃至东南亚,南亚的高端消费人群,是不太遥远的未来。

成渝双城较之东部沿海地区与全球化相对隔离,形成内需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是一个引人注目的,被国人所企盼的模式范本!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将以画出这个范本为己任!

成渝双城应该以西部科技创新中心、国际金融中心、欧亚转口贸易中心三位一体的目标定位进行建设,最终成为中国经济第四极,世界级国际大都市。

岱岱官方微博:吃瓜岱宗岱本系列文章整理来源于微信公众号:吃瓜群众2023

也可加入小瓜圈(小瓜圈同步岱岱官群每日圈文+群聊信息+历史文章等)

小瓜圈会有象征性付费

V: sevenmona (备注来意)QQ:1771703150(QQ群免费,会分享岱岱历史文章)

[ 特约作者 / 蒲勇健(经济学家) | 重庆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重庆大学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重庆市两江学者、巴渝学者;重庆市高层次人才第一层次。]

两江财经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更多精选内容:

欢迎关注两江财经微信公众号(CQLJCJ)

责编:较场论剑

精选阅读

你好,李波同志!
重庆高新区亮出科学城定位
重庆、成都的定位已经明确
重庆公布959个市级重大项目
关系每一个人!银保监会出台“信贷工作9条
迎龙崛起!重庆高标准建设迎龙商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