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友们,晚上好。

按着最近的事,我们聊一聊浙江。

如果是按照闲话九州的规矩下,可能就是几天时间搜集资料,然后写个八千万把字,今天就散笔漫谈一下吧,省的大家抱怨岱岱拖更。

不多提浙江别的,就简单聊下浙江的官场吧。

浙江在全国来说,发展都是一流水平,特别是民营企业发展很牛,所以给人一种浙江人很有钱的感觉,经济高地基本等于政治高地,似乎大家也觉得浙江官场也有如此高地位。

实际情况上有点出入。

浙江是能打,但上面有上海和江苏,相比较下就稍逊一筹了,所以没有想象的那样政治高地。

改开初期浙江已经是时代的弄潮儿了,但靠的是中小型的民营,和广东一样是乡镇经济。

而上海经济是国企巨头和外企巨头为主,也比不了江苏苏南是日资台资。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密不可分的。

浙江这种经济基础,注定政治资源比不过江苏上海。

邓就说过两个意想不到:第一个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巨大的生命力和对农业的巨大推动力;第二个是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巨大贡献。

因为后者乡镇企业,完全是国家没重点关注,没上补习班的孩子结果学习成绩比天天补习班的孩子还好,这让邓家长很意想不到。

那时候浙江

然而好景不长,80/90 年代被三农学者温铁军说是乡镇最好的年代,在朱相手里终结了。

一来是这些经济体自己的问题。

浙江温州什么八大王,就有 6 个坐过牢,小商品起家的温州和义乌更是野蛮生长。

还闹出过笑话,浙江省省长的皮带。

原浙江省副省长柴松岳:乡镇企业有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产品质量问题。20 世纪 80 年代末,温州的假冒伪劣产品严重损害了温州乃至浙江的声誉

我去温州考察,皮带坏了,温州副书记介绍他们的温州皮带,说物美价廉,5 块钱一条的黄牛皮皮带,保证是真的,这个省长就买了一条穿。

然后我去北京出差开会,穿的这个温州皮带,打了一个喷嚏,把那个皮带给绷断了,堂堂一省省长当众皮带断裂,当时场面真的尴尬,假冒伪劣产品竟然骗到副省长身上来了。

这件事刚好发生在北京,朱相和吴仪都知道了,各种调侃那个浙江副省长。

朱相:“你这个是报应,报应。温州的假冒伪劣产品骗到你这个管工业的副省长身上了,你才引起重视,我过去跟你讲了几次你还不当回事。”

吴仪:“柴松岳,镕基同志老说你放了个屁就把温州的皮带绷断了。”他解释说:“不是放屁绷断的,是打喷嚏绷断的,他弄错了!”吴仪哈哈大笑说:“打喷嚏和放屁都差不多的。”他说:“你回去就跟朱镕基总理讲,说柴松岳有意见,要让他纠偏。”

吴仪真给朱镕基总理讲了,朱总理就说:

“纠什么偏,上面出气,下面出气,不都是一回事吗?

然后就是央地齐心的整治工作。

另一个原因,就是乡镇经济动了国企的蛋糕。

当时国家一心救国企,搞国企改革,可是乡镇经济活力旺盛,竞争力强,把国企搞的奄奄一息,乡镇经济是没妈妈的孩子,没人帮他说话护法,上面就有人说这样下去不行啊,乡镇经济是活了,可国企死了,这样不行的,然后就有了上面提倡乡镇经济走出去的说法,参与国际竞争,不要和国企内卷。

响应这个出口号召后,乡镇经济死了一大批,没办法,虽然乡镇打国企是吊打,但是放在国际市场上,生产机器和管理水平还是不够看的,一大批是死了,剩下一小批主要是小商品的,坚强的活下来。

比如义乌,比如温州。

这两个因素加起来,对浙江打击是比较大的,也让当时的浙江官场地位不太高。

当然,浙江拉去和旁边的江西福建一看,当然浙江是牛逼哄哄的,可是长三角是一个怪物房。

有上海有江苏有浙江。

江苏靠外企,常年全国老二,上海外企 $^+$ 国企,长三角当之无愧的龙头 $^+$ 中国牌面,浙江就民营为主,也没啥拿得出手的大企业。

这个长三角啊,上海是老大,江苏是老二,浙江,就是老三。

地位很是一般。

岱岱之前就给大家接受过 90 年代 00 年代的浙江。

你们要建跨海大桥,这么大的事儿,怎么我们什么都不知道?

我们支持宁波建桥,不过你们还是在浙江省内搞搞好,上海反正没有桥位给接的。

-上海某领导

背景:

杭州湾大桥,发起人和牵头人都是宁波,然而上海港条件远不如宁波深水港,该桥成立后会导致上海货源分流,国际船只会选择宁波港而不是上海港,这有损上海利益。因此上海方面对宁波主张的杭州湾大桥计划,一直消极和抵触。

在95年春节,为杭州湾大桥着想,原宁波书记许运鸿亲自带队,领着宁波十几号人给上海市委拜年,想缓和宁波班子和上海班子的关系。然而当天飞机晚点,他们到了上海市委门口时已迟到一个小时,上海方面以迟到为由,不肯出面接待和会唔。

宁波的“热脸”,遇到了上海的“冷屁股”

(洋山港)给你们反正你们也不去搞,不如给我们搞得了。

上海方面某官员

可以这么说,长三角融合这个概念,难点就是融合浙江。

因为苏南早就和上海练成一片了,就浙江融不进去。

一方面是经济性质不合,一方面浙江内部也有无需接轨不想接轨的消极态度。

人家怎么能不消极呢,上海官场对浙江爱理不理的,江苏又稳压浙江,浙江面对江西福建是高人一等,面对魔都江苏就要矮人一头,换你你心理也不平衡啊。

而且最关键的还有一个。

江苏早早积极接轨上海,接轨长三角就是要重点发展苏南啊,那苏北呢?

这就搞的本就内部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更加恶化。

苏南和苏北,在初期,简直是苏南是欧洲,苏北是非洲。

浙江本身本身的地缘情况,也天然有南北发展不平衡的。

浙南浙北是最近几十年才有的分发,以前用浙东浙西来区分,后来看经济发展,浙北浙东那边有港口有长江有太湖,也多平原,发展的更好,浙南这边靠不了上海,也没有啥港口,旁边都是穷邻居。

慢慢的就有了浙南浙北的概念了。

浙北更发达,浙南就稍微一般些。

如果浙江也学江苏积极对接,浙北就更进一步,而浙南怎么办?

所以浙江内部对接轨长三角也有一定阻力。

这个局面,到了 03 年,改变了。

人家形容三个地方,说上海飞跃太平洋,江苏它的这种底蕴是深如玄武湖,浙江的精神就是钱塘江上弄潮儿,就是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有机一体化构成,将是相得益彰的共同发展。而这个地方发展,对全国来讲,它又可以带动整个沿长江产业带。

到上海、江苏“攀龙附凤”去!

-2003年的浙江书记

背景:

世纪之初的浙江,对上海和江苏一直有比较深的芥蒂,浙江对长三角的态度,有“无需接轨"的狭隘观念、“无法接轨"的消极态度和"无从接轨"的畏难情绪。

2003年3月21号,从浙江省府路开出了一个长长的车队,行驶方向一一上海、江苏,到任5个月的浙江新书记主动接轨上海、江苏,提出了一个“攀龙附凤"的说法,签署经济合作协议,共同推进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

这次浙江的主动示好,没有如上次般“热脸贴冷屁股”,浙江提出的建立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定期会唔机制—首次座谈会于2005年底在杭州召开,推动长三角合作进入实质化阶段。浙江和上海江苏的关系大大增进。

冤冤相报何时了的宁波和上海,之前积累的洋山港、杭州湾大桥等矛盾,也因新书记的到来而顺利解决,上海近乎无偿的从宁波拿到了洋山港。

2002年的由新任浙江书记带头的这次访问,开启了长三角一体化的大幕。由此,这一年也被称为“长三角元年”。

是的,还是他有大局观和控场力,敲定了浙江融入长三角的大计。
当然,定下了接轨长三角的战略方向,也要做好省内区域平衡发展的大计啊。
怎么维护浙江省内大局呢?那个人,选择了温州。
温州不是浙北,是最南部。

浙江省

当时省内把平衡区域发展的希望,寄托在了温州上面,是有很多成立理由的。

1、温州经济,全球知名。

90 年代和 00 年代是温州的高光区,可以说浙南就温州和台州最拿出手,而且 0 几年出头时,还没 08 危机,温州年均 gdp 增值特别猛。

2、温州人口多,易吸收外来人口。

温州人口有八百万当年,和杭州是一个级别的。

台州民营经济也很牛逼,鹤真人贸易战后去调研民营经济,点名去台州,但台州人口是温州一半多点,体量不足。

浙江各市常住人口数量 (2008-2018) (单位:万人)
城市 年份杭州宁波温州嘉兴湖州绍兴金华衢州舟山台州丽水
2008796.6707799.8423.2282463.6515.1222.9105.4574.4230
2009810719807.6431.2285470.3520.7223.5106.3575.5230.9
2010870.04760.57912.21450.17289.35491.22536.16212.27112.13596.88211.7
2011873.8762.8914.3453.1289.9493.4538.6211.9113.7599.9211.6
2012880.2763.9915.6454.4290.5494.3539.9212114600.5211.7
2013884.4766.3919.7455.8291.6494.9542.8212.4114.2603.8212.2
2014889.2781.1906.8457293495.6543.7212.4114.6601.5213.1
2015901.8782.5911.7458.5295496.8545.4213.3115.2604.9213.9
2016918.8787.5917.5461.4297.5498.8552216.2115.8608216.5
2017946.8800.5921.5465.6299.5501556.4218.5116.8611.8218.6
2018980.6820.2925472.6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302.7503.5560.4 浙江统计信息网220.9117.3 百家号/楼市温州613.9219.9

而且温州是工厂为主,很多小工厂,需要劳动力,很吸引外来人口,所以当时省委定的目标,是浙江省内要出两个人口千万级别的城市。

一个杭州在浙北,人口千万。

一个温州在浙南,人口千万。

通过两座人口千万的城市,虹吸省内省外人口,搞平衡区域发展。

3、温州土地少,资本增值需要寻找出口

温州丘陵山地,四面环山一面环海,平原少,有个大罗山分割了市区,温州的工业用地很紧张,很多老板要扩大产能,都要重金买地,不划算,就开始走出温州。

当时的想法是让温州资本去省内特别是浙南投资实业,促进区域发展。

温州的确很适合浙江的省内破局,政治上也给了支持,早在宁波一把手兼省委常委之前,温州一把手就常年坐稳省委常委了。

当然,想法是挺美好的,结果温州没有达成省委的目标。

原因有很多。

1、08 经济危机,温州模式遭到危机。

08 危机对外贸的冲击是很大的,温州台州首当其冲,这个不用说的。

2、温州经济脱实就虚

这个就是温州人自己的锅了。

温州有钱人多了,有钱了不想着产业升级,不想着打通上下游,想的却是如何如何炒房。

温州炒房团当年可是说是全国赫赫有名,一群操着温州口音的土豪,包飞机组团买房,飞上海北京深圳买买买,而且不是一套套的买,是一栋一栋的买,所到之处,房子为之一空,搞的全国的房价都应势而涨。

省里还指望这些温州老板去浙南其他地方发展实业的,妈的没几个去,去了也都是炒房没几个建厂。

这有什么用?

温州脱实就虚,玩起了金融游戏,搞了很多民间借贷不良贷款,“千开放万开放不如让我办银行”,12 年前后发生系统性风险,温州不良贷款爆炸,一帮老板祭天,曾经的全省第一温州,当年 gdp 增速成了全省倒数第一。

3、温州虹吸人口不给力

还是放图。

浙江各市常住人口数量 (2008-2018) (单位:万人)
城市 年份杭州宁波温州嘉兴湖州绍兴金华衢州舟山台州丽水
2008796.6707799.8423.2282463.6515.1222.9105.4574.4230
2009810719807.6431.2285470.3520.7223.5106.3575.5230.9
2010870.04760.57912.21450.17289.35491.22536.16212.27112.13596.88211.7
2011873.8762.8914.3453.1289.9493.4538.6211.9113.7599.9211.6
2012880.2763.9915.6454.4290.5494.3539.9212114600.5211.7
2013884.4766.3919.7455.8291.6494.9542.8212.4114.2603.8212.2
2014889.2781.1906.8457293495.6543.7212.4114.6601.5213.1
2015901.8782.5911.7458.5295496.8545.4213.3115.2604.9213.9
2016918.8787.5917.5461.4297.5498.8552216.2115.8608216.5
2017946.8800.5921.5465.6299.5501556.4218.5116.8611.8218.6
2018980.6820.2925472.6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302.7503.5560.4 浙江统计信息网220.9117.3613.9 百家号/楼市温州219.9
浙江11市常住人口变化情况 单位:万人
城市2020年2010年2019年较2010年增量较2019年增量
杭州11948701036324158
温州9579129304527
宁波94076185418086
金华705536562169143
台州6625976156547
嘉兴5404504800660
绍兴5274915063621
湖州3372893064731
丽水2512122213930
衢州228212222156
舟山11611211842

温州经济停顿后,人口吸引力就下降了,杭州早早破 1 千万了,温州还差口气,而当年落后的宁波却逆势上涨。

反差最大的是 2019 年,宁波 2019 年常住人口增量达到 34 万人,在全国城市净流入人口中排名第四,仅次于杭州、深圳、广州。而同一时期,温州的人口增量仅为5 万人。

这个增速对比太强烈了,宁波基本上取代温州,要成为浙江第二座千万人口级别的城市了。

这样,浙江预定的两座千万人口城市,预定的一个浙北一个浙南。

就要变成一个浙北,一个浙东了。

这个不是省委的初衷啊。

温州人口增速跑输宁波,背后原因挺多的,一种是温州经济停滞后自然经济吸引力不再,另一种说法是温州本身土地太少,比深圳还紧张,还有种说法是本土温州文化强劲,很难融合外地人,千万人口的目标很难。

也是,温州人和潮汕人是一类人,他们不会说自己是浙江人广东人,有明显的地域民系文化,排斥外地人,外地人生活工作很难融入。

我就看过一个故事,一个潮汕妹子带男朋友回潮汕和一群潮汕朋友玩,发生了矛盾,她的潮汕朋友就说,你为了一个外省仔和我们吵,他一个外省仔哪里好了。

总之就是本地文化鲜明,这种在外地发展很容易抱团闯出来,但本地要坐大,就没有足够

包容的空间给外地人。

所以潮汕也有深圳那样的对外开放城市,但年轻人都去更包容的深圳,而不是本地势力强大的潮汕,温州也有这个情况。

就看这个温州话,也太特殊了,我在深圳,不用讲广东话,要是去温州,一群温州人聊温州话,我听都听不懂,还能一起愉快的聊天吗?

现在浙西那边的年轻人,基本都是去杭州去宁波发展,没几个去温州,温州本地的人都出去全国全球的发展,过年过节回下温州,温州都成了留守城市了。

总是,原定的选中温州,撬动起浙南发展,最终因中西内外因素结合在一起,搞的温州被选中,但是没有成功进化,没有挑起带动浙南的大旗。

这个是有点可惜了。

这里插播一条宁波的事。

宁波,失去的十年

原创:你们的岱岱宁波是浙江融入长三角的关键一环,因港口。

浙东龙头宁波,是直接跟紧上海。

“上海在上面那个角,宁波在下面这个角,舟山的位置恰似二龙戏珠。”

所以新时代下,浙江拔高了宁波的地位,让宁波一把手兼任省委常委了。

浙江的政治资源重心,完全呈现出倾向浙北浙东的态势。

这个是挺难办的。

岱岱不是反对宁波的双城记,岱岱是支持的双城记的,只是岱岱想啊,浙江这个共同富裕示范区,有很大一个点就是区域发展要平衡,这个是浙江在政治资源倾斜后需要重点搞定的。

特别是温州扛不起浙南大旗后,我们浙南无人可用,要好好考虑下怎么平衡区域发展。

看下衢州金华和丽水吧,这三个地方省委不能忘了啊。

这点,江西还是可以的。

江西是条状,搞的双核驱动,北有南昌,南有赣州,赣州一把手兼任省委常委,李炳军之前那个贪官是耽误了赣州发展很多年,搞的赣州起不来。

还好李炳军给力,把赣州搞起来了,现在南昌融入长江经济带,赣州融入大湾区,江西搞南北双核驱动有雏形了。

不要听什么江西发展不起来是因为没搞强省会。

滚。

江西要是学强省会战略,资源倾斜搞南昌搞昌九一体化,江西就是自己作死。

有的省可以搞强省,江西的省情就是不能搞强省会,不要学别人把自己学傻了。

昌九一体化是全国最没前途的一体化。

至于背后的分析和省情的特点,岱岱留待后续江西文章说好,反正岱岱就是一句话,江西要是不搞南昌赣州双核驱动去搞什么强省会,就是死路一条。

聊回浙江。

聊回温州。

这个上部分是从东南大局下分析温州在省委的地位和作用的,那么我们再简单聊下温州内部的情况的吧。

温州历史上很多一把手,因为这里的一把手高配,能解决省委常委的级别,所以很适合跳板。

温州曾经创下三年换一个书记,而且书记基本都升到了部级的记录。

全国范围内来看,只有襄阳能有如此成绩了。

人家襄阳也是有省情的,武汉独大,省府镇不住,湖北老书记钦定的襄阳,平衡内部,浙江温州没有要镇住杭州的用意,多是块能出成绩的试验田 $^+$ 好跳板。

温州这么多一把手,你需要记住的就几个。

一个是陈德荣。

陈同学是当之无愧的老黄牛,在温州工作勤勤恳恳,曾经因为过度劳累而三次晕倒。

这个工作强度可想而知,996 对陈同学来说可能都属于放假了。

陈晕倒,可能是因为体累,也可能是因为心累。
他最大的贡献就是温州城建,以前都说武汉是中国最大的城乡结合部,实际上温州城市形象, 以前也就是个城乡结合部,这么有钱的温州,城市建设却不给力,因为地形制约,而且有很多历史遗留问题,要建就要拆嘛。
陈在温州大拆大建,给城市建设奠定了基础,做了好事,可也得罪了不少人。
三年三晕倒后,就去了武钢。
还有一个是陈一新。
一新同学在温州的经历有点传奇。
之前他是笔杆子是智囊,没有主政一方很拿得出手的资历,派他去温州是很有挑战的。
因为那一年温州不良贷款爆炸,增速全省倒数第一,陈同学去温州是救火队长的任务。
很多人不看好陈,说秀才做事不行,做这种高难度的事更不行,最终陈不负所托,三年把温州的金融秩序理的差不多,经济增速也回到正常轨迹,产业升级也基本达标。
是挽狂澜于既倒了,成绩亮眼,直接上调。
后来去武汉,现在搞政法,轰轰烈烈的扫黑除恶和政法两次教育整顿,都有陈同学的心力。
都说隔行如隔山,从秘书到金融到产业到地方执政到政法扫黑,陈的跨行真的多。
就像农业 $+\cdot$ 金融 $^+$ 地方 $^{\circ}+$ 抗疫 $^+$ 经贸 $^+$ 反腐的老同志。
如果没有核心竞争力,跨行后是肯定平平凡凡的,而陈每次跨行都能取得很不错的成绩。
可以说,这个人是有核心竞争力的。
因为各行各业领域不同,但万变不离其宗,本质上都是相通的。
跨行很多且都能交出好成绩,就说明他抓的住不同事物共同的本质。
谁说秀才不能做事的?真正的读书人,就是掌握事物本质规律能从容应对各种类型工作的人。

还有一个需要记得的,就是前几天落马的杭州周了。

怎么说呢,他的个人能力是有的,在温州工作也不错,可以说,在浙江各处工作,官声都不错。

这几天都有瓜友和我聊他,说他的好,很是可惜。

的确很可惜,被他老弟坑了。

去年某金融科技巨头上市被叫停了,听说有点牵扯。

去年海南省长出缺,本来安排的是他,结果没安排他,安排了冯去。

冯的省委常委排名还在他之下,这个安排明显是一个预警信号。

所以他小心翼翼的,到了今天,过了有一年,以为他稳了,然而还是下了。

我们曾经两次耳提面命的提醒过他的,叫他注意一些方面,是挺看重他。

也真的是唏嘘。

不过希望杭州楼市能因此整顿下吧。

杭州查政商关系外,也注意下楼市吧。

温州当年被寄予厚望,结果温州发展的最好的是炒房团,透支了温州十多年发展潜力。

杭州现在是炙手可热,说要冲新一线,可杭州这楼市搞不好,也会透支杭州发展十多年,到时别想冲新一线了,能保住位置就不错了,毕竟现在上面呼声最大的两个房地产税试点,就是深圳和杭州。

好了,今天散笔乱弹了下,简要概述了温州,又发了篇旧文宁波。

下次我们接着聊哪个旮沓呢?

文章整理来源于微信公众号:吃瓜群众2023也可加入微信群小瓜圈小瓜圈同步岱岱官群每日圈文 $^+$ 群聊信息等小瓜圈会有象征性付费

V: sevenmona (每日最新圈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