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_22长沙_一路向西_湖南篇第四篇
文章目录
岳阳常德株洲衡阳,都会写,但今晚可能只够时间写长沙了。
就先把长沙挑出来写吧。
长沙的命运,一直以来都是起起伏伏的。
唐朝之前,长沙都是湖南天然的政治经济中心,比南昌牛。
可惜的是,隋炀帝开凿了大运河。
大运河改变了长沙和南昌的竞争结果。
一张图就可以知道:
长沙古代是有水运优势的,南北水运动脉, 因水运而兴,但是大运河开凿后,南昌所处的离大运河和江南富庶地区更近的大运河——长江——赣江——北江——珠江通道更具优势。
古代长沙因为交通,而没落。
到了近代,长沙又因为交通,而崛起。
是的,铁路。
晚晴要修贯通南北的铁路,当时有两条路线,一条是走江西,一条是走湖南。
曾国藩左宗棠等湖南大佬,最终方案选择了走长沙。
后续民国乃至新中国,也沿用了这个路线。
1936年粤汉铁路全线通车,京广大通道全线贯通。
这一南北通道的出现彻底终结了江西南北水运贸易通道昔日繁华的命运。
风水轮流转,当年是江西赢湖南,近代是湖南赢江西。
但是,长沙刚吃完利好,马上就又遇挫折了。
抗日,蒋介石搞焦土抗日,在日军拿下长沙的前夕,蒋介石秘令长沙守军放火,史称文夕大火。
这次大火最终没控制住,全市几乎 $90%$ 的街道都在这场大火中严重受损,烧毁房屋约计56000余栋。造成商业损失达5541亿元(法币),死了三万多人,受灾人数12万多,当时长沙才30多万人。
文化上的损失无法估量,3000年的古迹,一把火全没了,文化上的损失无法估量,古城长沙无古迹。
甚至有说法说,二战公认因战争损失最大的三座城市分别是广岛,斯大林格勒,然后就是长沙。
这一把火,直接将长沙的城运,给烧没了。
此后50年,直到改革开放,长沙都没缓过气来。
21世纪之前长沙经济在全国四十左右。
35 | 鞍山 | 101.1 | 辽宁3 | 1602 | 15.85 | 151 | -116 |
36 | 济宁 | 98.3 | 山东6 | 4650 | 47.30 | 43 | -7 |
37 | 昆明 | 97.4 | 云南1 | 4857 | 49.87 | 40 | -3 |
38 | 湛江 | 95.6 | 广东5 | 2824 | 29.54 | 79 | -41 |
39 | 常州 | 94.87 | 江苏9 | 6622 | 69.80 | 28 | 11 |
40 | 长沙 | 93.4 | 湖南1 | 10535 | 112.79 | 13 | 27 |
41 | 江门 | 86 | 广东6 | 2690 | 28.92 | 84 | -43 |
42 | 肇庆 | 92 | 广东7 | 2200 | 23.91 | 801 | 66 |
长沙连全国前三十都进不去。
可想而知,长沙是有多落寞。
在计划经济时代,重点的8个工业城市,武汉都入选了都没长沙什么事。而且长沙甚至都不如郑州,郑州还是全国交通枢纽,
改开后呢,整个湖南也因为文革改开的关系,全国政治地位不高。
长沙连一个副省级城市都没捞到。
知道长沙过去有多拉胯,就知道今天长沙的成绩有多难得。
实话说,长沙一无政策二无地缘三少投资四无资源,发展到现在,算是普通非副省级省会的天花板了,已经是相当不错了。
那么,长沙是怎么崛起的呢?
一个时间的分水岭,2010年。
04年,湖南为了解决长沙地形东西走向不能有效带动湖南南北发展,而决定搞长株潭一体化,定下了长沙向南发展的战略。
2002年,湖南提出“融城”概念。
2004年,将湖南省政府驻地由老长沙绝对的市中心和CBD的五一路,往南迁移至距离市中心8公里的郊区——长沙市天心区湘府路;同时相关40余家省直机关事业单位陆续在省府周边落址。由此“南城/省府板块”孕育而生。
2005年,湖南省政府正式发布《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提出将建设一个以长株潭为核心区域的大城市群,同时辐射包括岳阳、常德、益阳、娄底、衡阳5个城市。
2007年,长株潭城市群获批成为全国“两型社会”试验区。
至此,长沙开始“一路向南”
但是,发展了几年后,长沙觉得不对劲了。
湖南官场比较不团结,湖南省委要搞的长株潭一体化,株洲和湘潭带着排斥心理,觉得是吸血他们,长沙又觉得虹吸周边是应该的,带动发展观念也不强。
没办法,长株潭战略诞生在世纪初,那时候的中国各省,还没有“强省会”概念。
各省盛行“强省会”概念都是十八大后的事了,湖南在世纪初就提出长株潭的战略,属于有些超前了。
用内部人士的话说,就是:
“当年湖南省认为长沙跟武汉的对照,长沙体量比武汉小三倍以上,在中部地区的省会城市的竞争和长沙申报国家中心城市等方面,存在天然的劣势, 为了短时间把长沙做大,提出了长沙,株洲,湘潭三市融合的规划, 在国内来说,三个城市的融合没有前人的经验,只能摸索,在行政措施,交通布局,电信合并等多方面进行了很多试点,改革。但是因为这个课题实在太新,很多合并联合的行为也要涉及到长株潭三市的政府机构的行政,利益方面的分配或者改革,是有很多阻力和需要向上级汇报和申请的,所以这方面耗时很长,而且相关部门也有很多人抱着不求无功但求无过的心态,使得这个一体化过程变得漫长。”
所以那几年,即使规划和概念出台后,但三地除了象征性开通长株潭公交(公交一体化)、长株潭区号统一(通讯一体化),除此之外,真正实质性落地的公共资源配套还是很缺乏,一体化融城的具体举措推进迟缓。
长沙“一路向南”走的不顺。
这时候,长沙的那位“天选之子”来了。
他叫张剑飞。
1979年09月-1983年08月,同济大学道路与交通工程系道路工程专业学习
1983年08月-1987年07月,交通部公路规划设计院助理工程师
1987年07月-1991年05月,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运输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学习
1991年05月-1992年08月,世界银行中国蒙古局交通运输处交通运输规划师
1992年08月-1995年01月,交通部公路规划设计院副总工程师
1995年01月-1995年08月,交通部公路规划设计院院长助理
1995年08月-1998年03月,交通部公路规划设计院副院长
1998年03月-2001年09月,交通部规划研究院副院长
2001年09月-2003年06月,交通部规划研究院院长
2003年06月-2007年11月,交通部公路司司长(其间:2006年09月-2007年01月,中央党校进修班学习)
2007年11月一2008年01月,长沙市委副书记、代市长
2008年01月-2013年11月,长沙市委副书记、市长
2013年11月-2013年12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长沙市委副书记、市长[1]
2013年12月-2017年07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党组成员[8]
张剑飞是湖南邵东人,专业人才,留过美的,部委工作多年,是长沙历史上第一位“海归”市长、从资深的交通运输专家变身一座城市的管家,能力这块没的说。
他从交通司司长转到长沙当市长,当了三年代市长,实地调研后的他,提出了一个在当时看来很“反叛“的思路
——长沙不应该向南,应该向西!
什么呢?
一个原因,是其他方的不太配合。
第二个原因,是土地。
“土地是政府考虑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南城的土地大多已规划好,要么响应“两型社会”禁止开发或限制开发,要么早已出让给开发商,所以南城更多的是提质,而不是造城。
河西则不同,梅溪湖和洋湖的快速发展,一个是土地获取成本低,再有就是自然环境好,天然水系丰富,便于因地制宜。”
第三个原因, 是地理。
长株潭虽然三城交汇,看起来搞一体化是水到渠成的容易事,但是在三城核心区域,有一个绿心!
这块绿心的面积,实在太大了。
而这个区域是因为环保而不允许开发的,或者丘陵地形而限制开发,这些由原生山脉组成的所谓绿心,横跨在三市的交汇点,形成了三市融合天然的阻碍。
同时,由于大托军用机场的存在,既有的土地开发又受制于航空限高。
可以说,就是因为有这块绿心,才有株洲湘潭长沙三座城市,如果没有长沙早就合并两个地方了。
在这些思考下,张剑飞认为,长沙一路向南困难重重,而一路向西则是一路平坦。
但向西发展这个思路,完全是和湖南省委“向南发展”的长株潭一体化,背道而驰。
不被省委理解是正常的。
但是,张剑飞直接上书中央了。
2008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张剑飞即给出了赴考的第一个答案–建设长沙大河西先导区。
“改革不是等、靠、要,而是自己去试。”在这次“两会”上,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张剑飞的观点掷地有声,在“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上,他认为“有必要先在一个相对小的区域范围内先行先试,取得相对成熟的经验后再全面推进”。这个“相对小的区域范围”在长沙即大河西。
就此,张剑飞向是年全国人代会提交了一份名为《设立长株潭“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长沙大河西先导区》的建议,请求国家发改委批准同意设立长沙大河西先导区,允许长沙在“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中先行先试。
“设立长沙大河西先导区,就是要打造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两型社会样本。”张剑飞称。
中央批准了。
张剑飞可以甩开省委,在河西大干一场了。
而这时候,恰逢历史性机遇。
08年年初,长沙决定调头向西发展,08年下半年,四万亿横跨出世!
是的,正好在长沙河西大基建的时候,时代刮起了大风。
钱,国家给足,地,敞开供应,长沙向西发展本就利好,开局更是直接送东风。
不成功才怪。
于是,08年后大量政府资源和公共配套向河西倾斜,10年大河西先导区横空出世,15年先导区更是升级为中国第十二个国家级新区“湘江新区”。
长沙调头西进,取得开门红。
而曾经的一路向南,则进展缓慢,长株潭一体化还是那张悬在空中的蓝图。
2015年省政府出台的《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调整),官方公开承认了“一体化进展迟缓”的事实。
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2008-2020)》(2014年调整)的通知
湘政发〔2015]9号 HNPR-2015-00008
各市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
现将《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2008—2020)》(2014年调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湖南省人民政府2015年2月16日
调整说明
2008年经国务院批准实施的《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2008—2020年)》(以下简称08版区域规划),对长株潭城市群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但在近五年的规划实施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城市群一体化进展滞缓,两型发展的转型压力大,中心城市交通枢纽地位仍然偏低,发展与保护的矛盾依旧突出,资源紧缺与利用低效并存。尤其是绿心的创新发展未得到充分体现,加大了绿心保护的困难:示范区作为两型发展的重要载体,却面临政策空心化和两型主题淡化等弊病。
但没办法,尝到甜头的长沙,只会更一路向西,对向南已经没有多少兴趣了。
就如岱岱上文说的,“一路向南”是湖南省委的最优解,但不是长沙的最优解,“一路向西”才是长沙的最优解。
向西发展让长沙更有想象空间,那里有已是国家级新区的长沙“湘江新区”,相邻的益阳高新区已经批下国家级,南面的湘潭九华经济区也批下国家级来了,将来的大河西就是一个国家级金三角。
长沙已经无法调头往南了。
张剑飞这个市长,奠定了长沙 向西的战略转向。
可以说居功甚伟。
而且他还有一点值得我们记住。
张剑飞对房地产的态度直接影响了后续长沙的楼市策略。
别的地方,都巴不得炒楼,房价越高越好。
为此有地方刻意控制土地供应,明明城市不缺地,但每年批的居住用地就是少,认为制造供需紧张,抬高房价。
深圳宁愿写字楼空置率居高不下也要天量供给商业用地而不是居住用地,就有这个意思。
但长沙不是。
长沙在河西的土地储备十分充足,而且从不藏着掖着。
看下去年,2022年,长沙高铁西完成征地313亩、拆迁817亩;2023年计划完成征地930亩、拆迁812亩。仅这2年,就拆迁了1629亩地!
长沙除了老市中心之外,建有10大副中心,第一个副中心发展起来都是如此迅猛,都是几千亩的规格
这样天量的土地敞开供应下,供需上完全没问题,在最根本上就杜绝了长沙房价的炒高。
这个和重庆黄奇帆是很像的。
不过黄奇帆当年是规划算错,他认为重庆每年能吸引多少多少人口,黄奇帆按照这个人口数量划定了未来每年的土地供应。
结果重庆的人口流入情况没有如黄奇帆所料,导致供大于求,所以重庆房子价格高不起来,然后一群人赞誉黄奇帆调控楼市有方。
黄奇帆调控楼市,属于无心插柳,张剑飞调控楼市,才是有心栽花。
当然,结果都是好的。
而有意思的是,互联网的兴起加上长沙房价的低洼和生活节奏适宜,让长沙吸引了很多外地人口。
长沙人口增长率是中国前五大城市之一,2017年增长了270000,仅次于深圳、广州和杭州,位居全国第四位。远远高于武汉、郑州、南京、成都等省会城市。根据年轻人口比例,长沙人口平均年龄为37.6岁,高于武汉、成都、南昌、贵阳等城市。低于杭州、深圳、厦门和其他城市。中上等城市的人口平均年龄高于武汉、成都、南昌、贵阳和其他城市。
长沙在张剑飞之后,最难得的是保持了政策连续性。
湖南官场很撕裂,很多城市就是这个点上搞的不好。
要么是博出位,后任动辄改动前任路线经常,要么是人事变动高频,不到两三年换一个人主政。
衡阳和岳阳就有这样的情况。
长沙还好,过去20年一共才3任书记,一把手人任期很长,不瞎折腾,坚定的执行了向西发展的路线。
易练红就干的不错。
张剑飞时期的长沙在大拆大建,城市形象一般,易练红在长沙那几年,干了很多实事,比如在城市形象方面,搞绿化搞主干道建设,为后来长沙成为网红城市打下了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长沙一路向西,导致对株潭两座城市,虹吸作用更加大于带动作用。
湘潭还好点,湘潭在长沙西南部,还能吃点肉。
株洲离的就太远了。
株洲本来有不错的工业底子的,但这些年,铁建重工、省安装公司、省火电公司、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都搬出株洲,跑去长沙。
甚至当年株洲在南部是和郑州并称的铁路枢纽,高铁时代到来,长沙又抢走了株洲的高铁枢纽地位,沪昆高铁和渝厦高铁都绕过株洲了。
这里株洲真的可惜了,株洲号称火车拖来的城市,北郑南株的称号当年,但株洲的铁路建设一直在原地踏步,而周边的城市却一直在加快脚步:长沙,在拥有京广、石长、武广的基础上,新批了昆沪高铁、渝长高铁衡阳,在拥有京广、湘桂、武广的基础上,湘桂高铁、衡茶吉快铁即将通车,怀邵衡快铁获批在即,安张衡已经纳入规划怀化,在拥有湘黔、焦柳、渝怀的基础上,新批了昆沪高铁,岳阳不仅开建了荆岳铁路,岳吉铁路(蒙西华中铁路)还规划并在国家通过了常岳九铁路。怀邵衡快速铁路获批在即株洲铁路建设已经远远落后上述四个城市、
株洲在长沙旁边是幸运也是不行,工人口太少,距离长沙太近,被认为是长沙的卫星城。株洲之于长沙,类似于惠州之于深圳。
好在株洲湘潭人口都少,株洲不到400万,湘潭不到300万。
两地搞一些小而精的产业,还是能撑起gdp的。
长沙要从虹吸周边到带动周边,至少得等河西之地完全开发,才有余力去向南发展,才有余力去产业外溢。
而长沙的河西之地,可发展空间还有很多。
所以中短期内,长沙还是会以向西为主,虹吸为主。
而武汉在20年爆发疫情后,叠加整个湖北官场落马三万干部,导致武汉这几年进取明显不足。
阮成华时期武汉的锐意进取已经不再。
武汉是华中对长沙竞争最大的城市,世纪初的长沙面对武汉这个庞然大物几乎没有还手之力。
大武汉对长沙泰山压顶,过去几十年里长沙对两者的差距,几乎是绝望式的无力。
多少年来,隔壁的南昌都稳压长沙头上。
但现在,长沙已逆袭,目前领先南昌一个身位。
南昌人口600万不破千万,长沙破千万,gdp南昌七千亿,长沙一万四千亿。
长沙已经稳超南昌了。
华中对手,只有武汉。
武汉萎靡不振的这段时期,是长沙紧追的黄金时刻。
现在武汉gdp领先长沙4800亿,人口领先长沙300万,两地人均都是13.6万,人均几乎不差。
长沙得趁这几年赶紧缩短差距。
等武汉缓过来后,大武汉的历史底蕴摆在那里,长沙就很难再追了。
看华中,龙争虎斗吧。
文章整理来源于微信公众号:吃瓜群众2023也可加入微信群小瓜圈小瓜圈同步岱岱官群每日圈文+群聊信息等小瓜圈会有象征性付费
V: sevenmona (每日最新圈文)
文章作者 吃瓜群众岱岱
上次更新 2023-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