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往事贾庆林

1940 年 3 月生,河北泊头人
1956—1958 石家庄工业管理学校工业企业计划专业学习
1958—1962 河北工学院电力系电机电器设计与制造专业学习

贾 1940 年生,普通家庭出生,1956 年就读于石家庄工业管理学校,工业企业计划专业。

在石家庄工业管理学校读了两年后,1958 年,贾因学习成绩优秀被保送到天津大学深造。

然而,因在 1960 年,河北要求重建河北工学院,天津大学部分院系调整合并。时任天津大学教务长带领自动化系师生到河北重建校园,1958 年入读天津大学电的贾同学,就这样从河北到天津,又从天津回河北。

而重建后的河北工学院也挺奇葩的,这所前身是 1903 年北洋工艺学堂的河北工学院,坐落在直辖市天津,但所有权和管理权却隶属河北省,是全国唯一一所异地办学的 211 大学。

1962 年,贾就在这个学校毕业了,但他毕业后,一直将天津大学认为自己的母校。

1959 年 12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贾同学在河北工业学院学了 4 年,只在天津大学学了 2 年,然而他依然更将天津大学视为自己的母校,很大的原因,是天津大学在当时给年轻的贾同学极大的震动,间接的改变了贾的人生轨迹。

1958 年,贾同学去天津大学学自动化系,而就在贾入学的当年,天津大学自动化系师生试制了中国第一台汽车,在当时引起轰动,甚至引来了毛主席的专门视察。


毛主席在天津大学九楼前讲话

毛主席视察接见天大师生,引来天大万名师生的关注与欢呼,年轻的贾即在其中。

那是个革命激情的年代,若干年后,贾同学还对此事念念不忘:

天津大学领导:“毛主席 1958 年到天津大学视察,专门去看了红砖牌(音)轿车,现在有照片,没有实物,贾主席要求找找历史。”

贾同学大学入学第一年,就近身看到毛主席,而且毛主席重点视察的还是他的专业自动化系,这在年轻的贾同学心中种下了“积极进步”的种子,大学第二年,他就积极要求进步,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

无独有偶的是,当年毛主席视察完天津大学,就去了北戴河,他一下火车就对其他中央领导同志讲,天津有个天津大学教育革命搞得很好,建议你们去看看,邓小平杨尚昆等中央领导就是根据毛主席的建议,后面接着来天津大学视察的。

因为革命激情和受到震动,年轻的贾庆林学习刻苦成就优异,并且在大二就“积极进步”,要求入党。也因为毛主席点名“天津大学教育革命搞的好”,天津大学理所当然的更加树立典型,各种合力之下,1959 年,年仅 19 岁的大二学生贾庆林,成功入党,成为“又红又专”的年轻党员代表。

因缘际会,在十六大常委中,贾是最早入党的,比最晚入党的李长春,生生早了 13 年。

十六大常委出生入党
胡锦涛19421964(22岁)
温家宝19421965(23岁)
吴邦国19411964(23岁)
贾庆林19401959 (19岁)
李长春19441976(32岁)
曾庆红19391960(21岁)
黄菊88611966(28)
吴官正19381962(24岁)
罗干19351960(25岁)

那个年代的共产党身份,含金量很高,仕途推动力显著。毛主席当年的一次视察,无形中成就了一位青年的入党,更推动了一位未来常委的仕途发展。

1962—1969 一机部设备成套总局技术员、团委副书记
1969—1971 下放一机部江西奉新“五七”干校劳动
1971—1973 一机部办公厅政策研究室技术员

很多人一看到贾的“一机部”履历,就想当然的认为贾同志和江同志系出同门,认为两人早早认识,实际上,两人虽然系出同门,贾也长期被目为水工派,但一机部的贾同志还真没怎么认识一机部的江同志。

1962 年,又红又专的年轻党员干部毕业后,被对口分配到一机部设备成套总局当技术员,那个时候的江同志虽然也在一机部工作,但却是刚刚从一机部的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动力分厂,调往一机部的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担任副所长。

这两人,一个在上海一个在北京,地理上离得远,一个在设备成套总局一个在电器科学研究所,业务上没来往,所以,老江和老贾,虽然都在一机部,但一开始真不认识。

1973—1978 一机部产品管理局负责人

虽然贾同志没能早早结识江同志,但他的早期仕途轨迹,却和江同志一样。

他们都幸运的碰上了仕途贵人——一机部副部长周子健。


周子健

那还是文革时期,周子健虽然是一机部排名第八的副部长,但排他前面的都是文革的“军管干部”,喊口号闹文革厉害,但没专业知识,业务外行,周子健是一机部实际的业务一把手。

文革期间,百废待兴,被一帮军管干部压着的周副部长,苦心经营着一机部,他大力发掘了一批有专业技术的年轻干部。

其中就有江同志和贾同志。

先说贾同志。

因为贾同志“又红又专”,早早入党,履历和能力被周子健看中,在周的栽培举荐下,贾从一个技术员一跃成为一机部产品管理局负责人,晋为司局级。

要知道,1973 年贾被周子健提拔到局级岗位时,仅为 33 岁,和邹家华、布赫等红后晋升速度差不多,是十六届中央政治局委员里最早晋升为厅局级干部的。

果然,中国仕途,一步快,步步快。

再说江同志。

江同志注意仪表,曾经被同事开玩笑说是“大脑袋小梳子”,他大方地回答“爱美是人的天性”,红卫兵一度指责他搞“资产阶级生活方式”。他从上海到武汉热工所,这是个从北京南迁的单位,江是从上海调过去工作,40 多岁的江同志抛妻别子过上了单身宿舍生活,他作为一个所长和几个年轻的所里同志合住一起,用他当时话说是:

“我住的是宿舍,我的毯子都被虫子咬破了,我的公文包破烂不堪。”

在武汉热工所期间,江同志受到冲击,被停职了整整两年,其后又下放到“五七干校”,农场强制劳动 1 年,江同志学会了养猪种小麦。

武汉那几年,可以说是江同志人生的至暗时刻。

正是周子健副部长,将江同志脱离苦海。

1970 年后,政治形势略有松动,周子健将江从武汉这个伤心地调离,命他北上京师,出任一机部的外事局副局长,这大大改善了江同志是人生境遇,同时委以赴罗马尼亚专家组组长使命,江同志的罗马尼亚语,就从那个时候学的。

后来文革结束后,周子健的副部长被扶正,带中国机械工业代表团访问欧洲,和大众谈合作,生产了一代神车桑塔纳。

和大众谈判的中国机械工业代表团团长,是周部长,而代表团的秘书长,正是外语说的溜的江同志。

中国代表团访问当时的联邦德国大众后,一场长达6年的谈判与审核拉开了序幕。

可以说,老贾和老江的贵人,都有周子健,而让两人第一次产生直接联系的,也是周部长。

在江同志管一机部外事局时间,贾同志是一机部产品管理局负责人,由江负责组织出口国马尼亚的机床,自然要经产品管理局之手。

拜周部长之恩,贾同志这时候才和江同志有了工作上的业务往来,才遇到了他未来最大的贵人。

1978—1983 中国机械设备进出口总公司总经理在周部长的赏识下,贾同志在产品管理局负责人岗位上,仅仅待了 5 年,就又升一步,成为机械设备进出口总公司总经理,副部级干部。

贾同志真是厉害啊,19 岁入党,21 岁参加工作,33 岁司局级,38 岁副部级,虽然那是个干部年轻化的年代,但这速度放眼当时也是第一档了。

再看下江同志,江援罗工作做的十分出色,引得当时的外经部部长方毅,对江同志的工作赞不绝口“真是不简单,有充分依据”、“极端负责”,后来老江升为国家进出口管理委员会、国家外国投资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成为谷牧、汪道涵、周建南等“党内洋务派”的核心成员,更成为贾的直系上级,两人的关系更加密切。

而要知道,贾比江年轻十四岁啊,贾官至副部的时间比江还要早。

1983—1985 山西太原重型机器厂厂长、党委书记

贾同志,19 岁入党,21 岁参加工作,33 岁司局级,38 岁副部级,前半程仕途进步迅速,然而因为业务能力并不是多突出,而且没有基层工作经验,终于卡住了。

1982 年十二大,在十一大已经是党代表的贾同志,没能再上一层楼,成为中央委员,十大后不久,早就注意到年轻的贾同志的中组部,就要求一机部将其下放锻炼,因此,贾同志那两年被下放到太原重型机器厂担任党委书记兼厂长,仍保留副部级待遇,补齐基层经验。

这几章是重点

1985—1986 福建省委常委、副书记
1986—1988 福建省委副书记兼省委组织部部长

在太原补齐基层短板的贾,一个转眼,就被福建的项南要去了。

项南是党内大佬之一,被誉为“改革八贤”,江同志、贾同志、李岚清、乔石乃至我们的大大,都曾经是项南的下级。

福建和广东是中央确定的改革开放的先行省份,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可三中全会开过两年了,“左”的势力在这里依然根深蒂固。受其影响,福建的各项工作徘徊不前,与中央的设想差距甚大,更遑论“先行一步”了。福建广大干部群众普遍存在不满情绪,一些闽籍爱国华侨还给中央写信,呼吁派出得力大将坐镇八闽。

因此中央权衡下,让福建人的项南接班当福建书记。

项南曾任一机部副部长,之前就对部里年轻有为的贾很注意,后来他接廖志高的位置成为福建书记,缺少班底,因此项南向组织部要干部,将在太原基层锻炼的贾同志要去了福建。

因此,贾同志在福建,有一个很醒目的标签— “项南的人”。

贾胖子一来福建,就是省委副书记而且兼任组织部部长,为项南抓住人事大权。

有意思的是,和贾同志一样被福建官场目为“项南的人”的,还有我们的大大。

1983-1985年河北省正定县委书记,正定县武装部第一政委、党委第一书记
1985一1988年福建省厦门市委常委、副市长

同样是 1985 年,在河北待不下去的大大,听从父亲的劝告,去了父亲好友项南主政的福建。


大大和项南

“近平同志有些想法,是想得很深、很细的。”“不搞花架子,真正把心贴在人民身上。”“作了仔细的调查和认真的思考,所以提出的设想,比较贴合实际。”

这是项南当年为大大第一本书《摆脱贫困》,写的序。

还有一点,项南特别喜欢一句诗:“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项南生前讲话引用墨宝留纪,都经常用这句诗。
若干年后,他曾经的下属,大大,将这句话吟给了全国人民听。
言归正传。

福建本土派一看贾同志和大大,说:“哎哟,这两个项南的人……”

1986—1988 福建省委副书记兼省委组织部部长
1988—1990 福建省委副书记兼省委党校校长、省直机关工委书记

贾同志因项南而来福建,也因项南而仕途受挫。

改开初期,派系倾轧严重,有改革派、保守派、洋务派等等。

洋务派如谷牧、周子健、周建南、李岚清、江同志,改革派如胡耀邦、胡启立、大大父亲,双方合作态度。

保守派则是以陈云李先念为首,有邓力群(左派笔杆子)、王任重王忍之(宣传部部长)、廖志高(项南前任),笔杆子基本都是保守派把持。

当年大大在河北为什么受气?为什么被河北书记高扬不点名批评?

就是因为大大父亲是改革派,而当时河北书记高扬是保守派,他刻意打压大大,大大不得已才去同为改革派项南的福建发展。

大大也好,贾同志也好,都是靠着项南这颗参天大树在干事,然而,项南在福建没干多久,就在保守派的攻击下倒掉了。

中国改革先锋项南因 “晋江假药案”蒙冤下台(图)

2005-05-16 11:00:03来源:网易历史

A举报

因为福建在改开中步子迈的太大,市场监管没能跟进,晋江爆发大规模假药案,当时的保守派陈云等人控制着中纪委中组部和中宣部,他们利用晋江假药案扳倒了项南。

1985 年 7 月中纪委以"致福建省晋江地委、行署的公开信"的形式,将此事件对外曝光,在对某一事件作出调查处理之前,由中央纪委采用"公开信"的形式要求下面的责任单位如何如何,在我党历史上是空前绝后是。

中纪委和中宣部为追究项南,做足了舆论铺垫。

1986 年 3 月,刚刚在福建省四届一次全会上,再次被安排为省委第一把手才 9 个月的项南突然被宣布离休,而且是一退到底,连个二线"过渡"职务都没有被安排。

1985年7月-1986年3月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兼福建省军区第一政委。

1987年任中国扶贫基金会会长。

1989年5月任中华职业教育社副理事长。后任中国扶贫基金会首席顾问。

而接替项南的也不是时任省长兼省委副书记胡平,而是从甘肃调去的保守派陈光毅。

项南退了,时任省长胡平没有依次递升,贾同志自然也一动不能动,而且,因为项南前任廖志高和项南后任陈光毅都是保守派,而且廖志高进京后是中组部顾问,有人事权,因此作为项南人马的贾同志和大大,在项南倒的那段时间里过的十分憋屈。

项南一倒,不仅贾同志倒霉,而且大大也倒霉。

当时大大在厦门竞争市长,项南那时已注定败局,大大的市长也自然而然没戏,而且没了项南,大大完全暴露在厦门本土势力的火力中,情况很不乐观。

关键时刻,是手里还握有人事权的贾同志,出于难兄难弟的情义,拉了同门的大大一把, 将大大调离厦门这个是非地,去了宁德。

XXX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透露,他从厦门市副市长调任宁德地委书记,是当时的福建省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贾找他谈的话。$\bullet$ 贾对大大说,“省委想让你到宁德去冲一下,改变那里的面貌。”1985一1988年福建省厦门市委常委、副市长1988-1990年福建省宁德地委书记,宁德军分区党委第一书记

接替项南的陈光毅是保守派,对贾和大大很不待见,毕竟派系敌对关系,陈光毅来福建后,一位 32 岁省委办公厅综合处副处长被选中担任陈光毅的秘书,而后,这个年轻秘书成了陈光毅的红人,后来成长为福建最年轻的正厅级干部之一。

按理说,陈光毅和贾和大大不合,陈光毅的秘书也应该和大大他们合不来的。

然而造化弄人的是,这位关系敌对的人的秘书,在后来和大大成为战友。

是的,当年作为陈光毅秘书的,正是现在的北京书记,蔡奇。

所以我们可以猜猜,大大和蔡奇,估计是不打不相识呢。

大大在福建的往事,留待以后说,我们继续谈贾。

总之,一句话,因为派系斗争失败,因为项南倒下,贾同志被卡在省委副书记位置上多年不得动弹。

算起来,早在 1978 年已经是副部级的贾,早年仕途一直顺风顺水的贾,在副部级位置上原地踏步了十多年,直到旧日相好江同志入主中南海后,贾同志才生生的蹚过了这道坎。

1990—1991 福建省委副书记、代省长 $\bullet$ 1991—1993 福建省委副书记、省长 1993—1994 福建省委书记、省长 1994—1996 福建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1989 年,江同志入主中南海,上台之初,根基还不稳,动作空间也有限,所以能在初期被江同志照顾的,毫无例外是铁杆中的铁杆,如曾军师和贾同志。

贾同志卡在副部级位置上十多年,对此,江同志终于把他拉了出来。

江同志做事很有条例,他第一步,就是让贾从副书记上转为省长。

当时的福建省长是耀邦失败后被下放的王兆国。

江同志调开了王兆国,让他去台湾办,给贾空出了省长位置。

1987一1990年福建省委副书记、代省长、省长
1990一1991年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

贾同志进步为省长后,接下来就是省委书记。

当时的福建书记是陈光毅,江同志有一次调开了陈光毅,让陈去航空总局当局长,坐了十多年冷板凳的贾同志终于成为书记。

1986-1993年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省军区党委第一书记。1988年1月福建省政协六届一次会议上当选福建省六届政协主席。

1993年1月福建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选举陈光毅为福建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1993-1998年6月任中国民用航空总局局长。

当年因项南失势,早年顺风顺水的贾同志多年郁郁不得志。

现在因故交得势,十年年冷板凳的贾同志短短几年就被扶正。

果然,还是要靠上面有人啊。

1996—1997 北京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市长
1997—1999 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市长
1999—2002 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

连调两个人为贾同志腾位置,江同志的确用心良苦。

然而没想到的是,福建书记位置上屁股还没坐热的贾同志,又高升一步了。

1995 福建换届选举,贾同志再度当选为福建书记,这表明,当时包括中央和贾同志本人,都认为也都准备在福建书记上再干一届,坐到 1997 年十五大召开。

然而,北京陈希同的落马,却加速了贾同志的仕途。

北京书记陈希同,对江同志一向不服,用他的话说就是“64 事件上我们北京人立功,怎么是上海人受奖”、“补充中央干部不能光从上海调”

最终,因为和江核心不看齐,陈希同倒台,北京书记空了出来。

京兆尹位置事关重大,在京兆尹选择上,如果江同志调上海干部来填空位置,那太授人话柄了,所以,将远在福建的贾同志调来,不至于引起太大反对声音。

因此,原本在福建打算坐满一届的贾同志,就这样受益于陈希同事件,北上京师,出任北京书记。

1996—1997 北京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市长

1997—1999 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市长
1999—2002 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

北京几年,贾同志事迹乏善可陈,倒是孙蒸菜事件挺有趣的。

之前写过,此处不提。

这一节提下福建远华案和贾同志是否有关系。

远华案是当时的天字第一号案,时任福建书记的陈明义因故被免去职务,降为政协主席。

案发时虽然贾同志已经高升北京,但很多人认为,远华公司深耕福建多年,在前任贾同志的眼皮底下起家,贾有不可推卸的关系。

但是,我们要实事求是的分析下。

第一,从上文可知,福建官场关系复杂,项南倒台后,贾同志身单力薄,逐渐被边缘化,连手中的人事大权后来也交了出来,最后只分管一些党务零碎活。在赖昌星坐大的那段时间里,贾同志可以说是省委常委里最没存在感的人了,赖昌星刻意结交无权的贾同志的可能性,不是没有,但很低很低。

第二,严查远华案的是朱镕基,朱镕基的确铁面无私,远华案直接查倒了时任福建书记陈明义,如果朱镕基在远华案里查到了贾同志腐败的铁证,那么很明显,严查到底的朱镕基是绝对不可能轻易放过贾的。然而,贾在后来高升常委,可见,在常委会议上讨论贾同志时,朱镕基没有拿远华案来反驳江的人事提议。

从事实推演再到结果反推,我们无法笃定的说贾同志真的和远华案无关,只能说,在远华案上,贾同志比较干净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但是,虽然说贾同志很大可能性是干净的,但远华案上,贾同志失察之过是铁定有的。

也是贾同志的幸运,幸运的因为陈希同倒台而北上京师,早早离开了福建,如果贾同志不走,继续待在福建书记上做到 1997 年,那错误就更加深,那想常委,就难多了。

在北京书记位置上,安然度过后,2002 年,贾同志再次受江同志的大力提携,再升一步,成为亚洲最强天团的一员。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两届常委的贾同志,对大大的入主东宫和顺利接班,付出颇多,毕竟,两人在福建,有过患难之交的情分啊。

又红又专仕途早达,斗争失势中期停滞,故交提携后期飞升,这就是贾同志一波三折的仕途人生。

重点小结

这是一篇丰富的白话文版人物小志。

而且是对照着百度百科的人物履历,一一写的,这样能写的很详细,而且故事展开能填补很多历史旧闻,是这些天休息的时候突发奇想出来的方式,不知大家喜欢不喜欢。

此篇回顾了贾同志一波三折的仕途人生,重点是他在福建的停滞受挫,这一章交代了项南这个关键人物,以及项南和贾同志、大大,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弄清了贾同志在福建的环境情况,也就间接对当年大大在福建的岁月有了底。

嗯,福建往事,流金岁月,后面大大的一些故事,就好展开了……

文章整理来源于微信公众号:吃瓜群众2023

也可加入微信群小瓜圈

小瓜圈同步岱岱官群每日圈文 $^+$ 群聊信息等小瓜圈会有象征性付费

V: sevenmona (每日最新圈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