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陕西三系

陕西给很多人的地理印象,一直是“关中地区”,实际上,陕西分为三大块地缘区域,即陕北、关中、陕南。

so,陕西古称三秦——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从要帮那时开始,陕西就开始了“陕人治陕”(要帮就是被陕人赶跑的),上面长期没对陕西空降过过多干部,陕西也没多少干部交流挂职,可以说,陕西几乎是直出不进,几十年的繁衍生息后,三大单元出身的人完全分割了陕西官场。

这点上,“只出不进”的陕西,倒是和几乎“只进不出”的广东,是截然相反的一对。

(然而新时代沧海桑田,秦岭别墅后,陕西几十年的政治格局将被外力打破,而广东也将改变“政治围城”的尴尬地位)

三大地缘单位里,一开始最强的,是陕北。

陕北有革命圣地延安,能上达天听,受中央直接关怀,有延安干部学院,革命关系多多,而且陕北有煤矿等丰富资源,像央企神华就在神木县,神木富得流油,陕北经济发达,当年风光的时候,“陕北每年 GDP 以 $16.5%$ 的速度增长,速度位居陕西第一”。

最弱的是陕南。

陕南在古代属于汉中,三国演义中黄忠斩夏侯渊的定军山,就在陕南的汉中市。陕南背靠秦岭,还有一条大巴山,地形不好,经济难搞,长期落后。

在陕南人啃着安康蒸面等着国家扶贫时,陕北的土豪神木已经在搞全民免费医疗了, 陕西省内发展差异如此之大,堪比珠三角欧洲粤西非洲的广东。

能力压陕北后来居上的,是关中。

关中平原一向是陕西的文明代言人,当下省府内也多为关中人当权,关中的省会西安,更有政策制高点虹吸周边全省资源,搞了西安咸阳的“西咸一体化”,甚至,为了更加平衡陕西力量,陕西省府还将关中平原的韩城,设置成省直属县级市,更加充实关中地区的政策红利。

为什么陕北神木的老县长张郭宝成,搞的全民医疗被省内紧急叫停,他本人也被赋闲冷落,一方面是社会舆论对全民医疗聚焦,另一方面,就是陕西复杂的内部斗争。

(从浙江到陕西地界上的西安王同志,对此肯定感同身受)

陕西的陕北,是因红色优势、经济优势而崛起的省内强藩,陕西省府在处理内部关系时,需要小心翼翼啊。

二、内部竞争,零和博弈

这一章,我们看下陕西三系之间的竞争关系,到底如何。 首先,是事关三地经济发展的投资。

大家都知道,消费、投资、出口是三驾马车,而陕西作为西北欠发达省份,消费和出口的拉动力不高,自然而然,投资对陕西各地的经济拉动作用,是一枝独秀。

陕西省在新世纪的 15 个年头里经济增长表现出典型的高投资驱动型,关中、陕南、陕北各地区经济也依托于投资不断增长,但由于一定时期一个地区内的投资总量是有限的,投资规模不可能无限扩大,所以对于地区内的各个区域来说,一个区域的投 资增加必然意味着另一区域的投资减少,从而形成投资在各个区域内部分配的差异 以及经济发展速度的差异。

这个道理很简单,投资就是块不会变大的蛋糕,你分的多我分的就少,大家都懂。
其次,是三地的产业布局。

关中前五产业:制造业、建筑业、农林牧渔业、批发零售业、金融业,产值合计占 gdp 的 $65.4%$ 。

陕北前五产业:采矿业、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农林牧渔业、电力燃气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产值合计占 gdp 的 $76.0%$ 。

陕南前五产业:制造业、农林牧渔业、建筑业、公共管理社会组织、采矿业,产值合计占 gdp 的 $70.2%$ 。

我们可以看到,从三大区域占比较高的五大行业看,关中与陕北、陕北与陕南、关中 与陕南均有三个行业相同重叠。

一言以蔽之,陕北、关中、陕南,三地有比较严重的产业同质化现象。 而三地产业同质化越严重,三地产业的竞争,就越激烈。

最后,是三地经济发展后的民生以及官员升迁。

这一点,大家都知道,毕竟,官员政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方 gdp 成绩,三地的干部们为经济发展争来争去,也算是为自己升迁争来争去,毕竟,官场上比较重要的位置,就是那些个,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陕西三地干部有的争了。

综上所诉,归结到一点,不管是从你多我就少的投资驱动,还是从产业同质化竞争,还是从官员的升迁竞争看,关中陕北陕南的内部竞争关系,可以用这个词概括——

三、陕西老书记

这一章节,就用今天圈文的内容吧。 当然,是删减后的内容。 陕西那位老书记,曾长期深耕青海。

2000 年,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受次历史机遇的垂青,在那位任青海省长的三年里,青海省 GDP 由 2000 年的 263.12 亿元,增加至 2003 年的 390.16 亿元。

他上任之前,青海 gdp 增速都没超过 $10%$ , 他上任后政绩显著, 青海那三年成绩 是 $11.7%$ 、 $12.1%$ , $11.9%$ ,跑赢当时中国 gdp 增速,青海经济肉眼可见的大发异彩。

因亮眼的 gdp 成绩表,他受到了中央的瞩目和垂青,2003 年,时年 46 岁的他由省长升为书记,成为当时中国最年轻的封疆大吏。

在中国的省委书记中,1957 年出生的青海省委书记,最年轻,比李 xx 还年轻两岁。

到了 2007 年,他已经在青海深耕了 27 年,也在省长省委书记上做了 7 年,别说他本人想换个地方谋求进步,就是中央也要考虑到青海过于“树大根深”的可能性了,因此,2007 年的他,同志职务变动,去了陕西。

当时他可是最年轻的书记,然而,他没能去沿海富裕省份的政治高地,而是平调到穷兄弟的陕西,他的确有点泄气。

但中央的全国一盘棋的考虑,更加具有说服力:

长期以来陕人治陕,外来空降者难以融入,而生在青海的他,父母都是陕西人,他长年一口陕西话,隔阂没有那么大。

他在青海的成绩证明了他对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理解和执行,而陕西和青海一样,是西部大开发的重点,他专业对口,工作拿手,他去沿海富裕省份,反而浪费了这一经验积累,是干部资源错配。

于是,他赴任陕西,当时他有个弟弟还在陕西任职市长,为避裙带之嫌,他弟弟因他的到来远调广西,当时传为佳话。

作为曾经的最年轻书记,他年富力强,进取心也强,想在陕西干出让中央满意的成绩,而中央认定的陕西发展重点,就是西部大开发划出的那条,

发展以陕西西安为中心的关中经济带 是的,观众陕北陕南三地中,关中是国家指定的重点。

(西部大开发三大经济区,从北往南看,陕西的关中经济带,四川重庆的成渝经济区,广西的北部湾经济区,西部大开发的三根大骨架。)

如上面岱岱的描述,陕西省资源是有限的,三地产业竞争是激烈的,因此,贵州老书记的他,要发展好关中经济带,就要让省府资源倾斜关中,势必要将原本给陕北的资源给关中,这是一个零和博弈,因此,实力雄厚的陕北派,对此颇有微词。

让我们看下老书记的前任,是对待关中发展的态度。 关中地区的发展核心在西咸一体化,而西咸一体化的进程,很细节的体现出了他和前

任李同志的不同。

2002 年,西咸一体化开始试水。

2006 年,两地电话并网。随后,西咸大道等路网建设,成就两地交通动脉畅通。(此为前任时代)

2009 年 6 月 25 日,国务院批复颁布了《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使地处亚欧大陆桥中心,处于承东启西、连接南北战略要地的西安,一跃成为与上海、北京并肩,由国家布局打造的国际化大都市。 2009 年 11 月,省发改委主任向省人大常委会作了关于《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 和西咸一体化有关情况的报告。 从 2010 年开始,西咸新区建设将进入启动实施阶段。

(此为他主政的时代) 我们看到:

前任时期,整整 6 年,西咸一体化没有任何动静。 他的任内,仅仅 3 年,西咸新区正式落成。

这是多么鲜明的对比啊!

不仅曾经 6 年毫无进度的西咸一体化进程,被他大大推进,而且,在他不顾阻力的推动下,关中地区高铁营运里程约 580 公里,甚至高达到全省总里程的 $68%$ ,甚至在他陕西任期的最后时刻,还敲定推进了关中城市韩城的升级,再度助力关中区发展。

2012 年 5 月,关中的韩城市,被列为陕西省计划单列市。
2012 年 10 月,离开陕西。

是的,年富力强想做出成绩的他来到陕西后,被省内斗争耽误的关中,迎来了黄金发展时代,陕北关中陕南格局,有了很大的调整。

以 2008 年金融危机为分水岭,金融危机之前,陕北地区增速持续领先、陕南最低,之后陕北地区增速持续低迷、陕南反超持续领跑。

一心想干出成绩的赵同志,毫无前任那般佛系治陕,毫无前任那般谁也不得罪,而是集中全省资源倾斜给关中发展,在关中大干特干。

因此,曾经省内实力最雄厚、也是在他任内蛋糕被动最多的陕北系,看向的他眼神,是越来越不太友好了……

不得不说,年富力强,也是年轻气盛……

四、不想人亡政息,就要选好接班

前十年,前任佛系治陕,三系矛盾可控,后五年,他大干特干,三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摩擦而至矛盾,矛盾而至博弈,他卸任前,最需要考虑的,就是既定的发展路线不会被利益受损方推翻。

不想人亡政息,就要选好接班。

于是,那个人映入眼帘,成为了稳定局势的人选,成了他向中央力荐和中央考虑通过的人选。

首先,那个人出自别省的政法系统,因此作风强势,手腕够硬,镇得住下面的人。

其次,他有个”三圈领导“的戏称,即”球友圈、学友圈、老乡圈“,虽然不雅,但这也说明他有自己信得过用得上的班底。

然后,他更亲关中,也一直坚持既定发展路线,直到后面的“强关中、优陕北、兴陕南”,陕西发展战略一脉相承。

所以,虽然那个人始终缺乏令人信服的政绩和能力,而且口碑差到退休后落选全国代表,但是他却出人意料的升为封疆大吏。

说到这里,吃瓜群众应该都知道那个人是谁了——

岱岱官方微博:吃瓜岱宗岱本系列文章整理来源于微信公众号:吃瓜群众2023

也可加入小瓜圈(小瓜圈同步岱岱官群每日圈文+群聊信息+历史文章等)

小瓜圈会有象征性付费

V: sevenmona (备注来意)QQ:1771703150(QQ群免费,会分享岱岱历史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