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千年的江西,在近代为何沉沦?

原创:岱岱 吃瓜群众岱岱 plus这是《闲话九州》的第四篇。

最近自媒体整顿的挺厉害,导致停更了几天,岱岱很不好意思。

“一部江西发展史,很大程度是一部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史”,中国重心南移成全了江西,江西也成全了中国重心南移,上一篇江西文章,我们从古至今追溯了江西的发展史,看江西人是怎样抓住历史机遇,成功的从一蛮荒之地转型为中古时期中国最富饶的省份,在经济、文化、政治等领域一路涨停,全线飘红。

上篇写古代江西,这篇当然是写现代江西,特别是江西当代的一些人和事。但考虑到最近的整顿行动,因此也只能写写冰山之上了。

这篇,让我们一起看看,曾经辉煌千年、领跑全国而今天成为最没存在感的江西省,是怎样一步步的走错,又是怎样一步步的沉沦。

之前写洋山港时,介绍弹丸之地新加坡,发达的原因: 物流的中心一定是资金流的中心,资金流的中心一定是金融的中心。

而做企业的瓜友都知道,“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 三个要素,是商业模式和企业公司的兴衰关键。

而从地缘角度分析一个古代地区的兴衰,其关键则是“人流”、“资金流”、“物流”(古代没有云数据,信息流不成立)。

下面,我们来分析辉煌千年的江西,是怎样因为这三个因素而近代沉沦的。

人流

在生产技术落后的古代, 人口是最重要的生产力, 而江西受益于北方人口南迁,人口爆炸增长,从北宋至元,江西一直是全国人口最多的省份,然而江西在历史上,却有过二次人口大规模减少情况。

第一次江西人口大规模减少,是历史机遇,让江右商帮腾飞。

第二次江西人口大规模减少,是历史灾难,让江西近代沉沦。

第一次历史机遇,是元末明初的“江西填湖广”移民运动。

据《元史》记载,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1290 年),江西在籍人口为 1370万;而据《明实录》记载,明太祖洪武二十四年(1391 年),江西的在籍人口仅 810 万口,从洪武二十四年至万历六年(公元 1578 年),江西再度减少了 224 万人,在籍人口仅有 586 万人。

从 1290 年到 1578 年,近 3 百年时间内,江西人口从 1370 万变成 586 万,因明朝 持续的人口迁徙政策,锐减了一半多。

而浩浩荡荡的江右商帮,也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形成,并迅速流向全国各地,占领了广阔的市场,全国数量最多的万寿宫就是最好的证明。

江西第二次人口大规模锐减,发生在清末至建国前。

第一次和上次很不一样,因为元末明初那次,其他省份是战争的重灾区,而江西战火稍少,到了近代,江西却成了战争的重灾区。

是的,历史上为福地的江西,在近代连续经历了三场旷日持久的战乱。 一是曾国藩与太平军的交战。 太平天国时,江西不仅是湘军与太平军交战的主战场之一,双方拉锯不断。

才五年时间,江西人口大减,史书记载:江西“不闻鸡犬声,惟见饿民僵毙于道”,特别是湘军在九江的屠城, 几乎杀光了老九江人,“九江百姓,悉数伏诛”、“得城杀戮之重,无逾是役”,导致如今的九江市区,很难找到世居超过五代的人,都是迁徙自鄂,皖及所属各县。

二是十年国内革命战争。

大家都知道井冈山瑞金的红色基因,但很少人知道江西人为之付出的牺牲。十年内战,仅我党这边有名有姓的江西烈士,就有 25 万,占全国六分之一(赣南就牺牲了 11 万烈士),无名无姓的比例更高,国民党那边的数字也不低于此。

三是抗日战争:

抗战期间,江西因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成为日军死死盯住的目标之一。从前方战场的作战到后方物资的劫掠, 日军都不惜投入重兵, 以致江西军民伤亡惨重,人口剧减,久久不能复原。仅南昌市在陷入敌手后,全城人口由 26 万锐减至六七万人,无异于一场“南昌大屠杀”。江西共征兵 103 万,位居全国第四。

近代的江西,没有古代那样的好运气,能够在战乱中置身事外,1949 年,江西人口 1300 万,相比太平天国前,减少 1100 万,相比清末,减少 1700 万。

直到建国十几年后的 1964 年,江西人口才恢复到清朝时的水平。

江西与湖南历代人口对比
年代江西人口_湖南人口赣湘
西汉2年3519657174490.4906
东汉140年166980628632660.5832
西晋280年4258079723600.4379
刘宋464年3306142749501.2025
隋609年4031802804731.4375
唐639年3190473364400.9483
唐741年158625712385041.2808
北宋1102年445954726462561.6852
南宋1223495000037904401.3059
元1290年1423310857190642.4887
明1393年898248219300004.6541
明1491年654980016481233.9741
明1578年585902619170523.0563
清1786年19509000160680001.2142
清1816年23046999187542591.2289
清1851年23874604206480001.1563
清1869年23850811209980001.1359
清1898年24617000211740001.1626
民国1912年23988000276167080.8686
民国1928年20323000315012120.6451
民国1936年15560000282937350.5499
民国1947年12725200251711170.5055
普1953年16772865332269540.5048
二晋1964年21068019371822860.5666
二肯1982年33184827540088510.6144
四普1990年37710281606597540.6217
五昔2000年41398015643952730.6429
六普2010年44567475656837220.6785

一个家族因人而兴,一个地方也何尝不是,近代以来战争重灾区的江西,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物流

江西古代能如此发达,很大原因是交通枢纽的因素,沟通南北的水陆交通让江

西坐收物流之利。

然而在近代,江西南北交通枢纽的地位,完全被逆转了。

清末时期,中国南北向最重要的一条铁路动脉,粤汉铁路于 1897 年 4 月动工 ,京广线贯穿南北,连通着当时维新事业最发达的中原南粤,而江西一直以来都是南北交通的枢纽,如王勃南下省亲,必过江西,林则徐南下广州,也必过江西,因此京广线起初的预案,就是由武汉经南昌、赣州而至广州。

然而,风云易变,世事无常,这条铁路的易道,成了江西在全国区域中地位下降的转折性事件。

是的,湖南人“抢了”江西人的铁路。

清末,受益于镇压太平天国,以曾国藩和左宗棠为代表的湖南人,在政坛上独领风骚,整个南中国几乎都在湖南人的掌控中,而江西自从同治中期后就没有三品以上的京官,江西湖南强弱之势甚大。

兴办过洋务,知晓铁路重要性的湘人集团,开始从江西手里“抢”铁路了。

最突出的代表,就是维新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

作为湖南浏阳人的谭嗣同,给朝廷上了一道奏折《论湘粤铁路之益》,大谈取道湖南、江西的利弊:

“资筑汉鄂铁路,名南干路。而南干路连粤,取径有二:一道江西,一道湖南。

道江西,有不利者六;道湖南,则利者九,而利湖南者十。”

最终,因湖南人的力争,原定方案被推倒,粤汉铁路过湖南,不过江西。


粤汉铁路首次通车留影

江西人不要泄气,也不要怨恨谭嗣同等湖南人,从全国一盘棋角度看,当时取道湖南是更佳选项。

另外,原定方案要过赣州,而赣州本深受风水影响,(赣南风水传统深厚,屡出风水大师,现在广东老板都喜欢请赣南出的风水大师),因此以为铁路会坏风水的赣南人,对铁路勘探人员的勘察“群然奔骇,不恤死力相泪挠”,导致铁路建设难以进行,也间接给了湖南人口实。

更重要的是,这条粤汉铁路在建国后,直接成为京广铁路的南部分,这导致建国后的江西也未能及时享到铁路交通的便利,江西直到 1996 年才修通京九铁路。

如果说郑州和石家庄,都是“铁路拉来的城市”,那么江西,就是“铁路舍弃的省份”。

近代中国,铁路取代了水运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而粤汉铁路经湖南不经江西,从初期阶段就导致繁荣了好多个世纪的江西,失去交通枢纽地位,大大拖累了江西经济的发展。

资金流

讲到“资金流”对地区发展的影响,也许大家不以为然。

实际上,江西在古代长期的人文优势和政治优势,都归功于江西民间雄厚的财富积累。

江西为什么出那么多进士?因为江西书院多。 江西为什么书院多?因为江西有钱。

唐末至五代期间,战乱频繁,官学衰败,许多读书人避居山林,遂模仿佛教禅林讲经制度创立书院,所以书院不是官学,是私学,需要当地富商、学者自筹经费,建造校舍。

江西古代富甲一方,自唐朝到民国初年,江西有书院 1017 所,居全国首位。 另外,江右商帮雄厚的资金,也为江西人才的井喷提供了最好的土壤。 在江右商人看来,“有子而不能教之以圣贤之学,使以德行文章显耀于明时,碌

碌为乡人以终世,岂足贵哉”。通过经商积累财富,以为业儒的经济后盾,是当时人们谋求家族显赫、提高社会地位的一种惯行之途。

如嘉靖间的内阁首辅费宏,就是江西铅山人,其家族就是经商发家,然后以此为经济后盾,培养子弟走读书、科举之途,再由此进官入宦,因而费氏家族进入政府担任高官者层出不穷,史料记载:“辅臣费宏其乡人私之”。

教育优势积累为政治优势,最终,江西于明朝达到政治巅峰:“满朝文武半江西。”

可惜,近代以来,江西的资金优势不再。

太平天国时期,富饶的江西是主要战场,也是湘军和太平军主要粮饷筹集地。湘军在江西征收了白银 840 万两,占湘军全部军费的一半以上,曾国藩写道“筹饷以江西为本”,因此江西的商业资本几乎完全被战争拖垮,曾国藩也承认当时江西“无不破之富家”,也因太平战乱,当时的江西读书人作诗自嘲:“及今方悟贫为福,屡受虚惊是富翁”。

江右商帮至此完全退出历史舞台。 而曾让江西引以为傲的教育优势,也在建国后遭到了沉重打击。 什么沉重打击?

失去一所大学,错过一所大学。 失去一所大学。

建国初期,江西有一所全国准一流大学,民国政府建立的国立中正大学,赫赫有名,建国后,“中正大学”改为“南昌大学”,在 50 年代的大拆分中,国立南昌大学被基本肢解,大部分学科被调整到了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学校改为江西师范学院,性质由综合性大学,改变为培养中等学校师资的高等师范院校。


校名犯忌讳

错过一所名校

中科大当初因为“战备疏散”,准备南迁,首先考虑的是河南和湖北,但河南是农业大省,外调粮食支援全国是政治任务,口粮紧缺,接受的积极性不大,湖北干脆没有能力接受,后来中科大就考虑江西和安徽。

而江西也是农业大省,有粮食支援的政治任务,对中科大明确表示不接收,安徽条件比江西还不好,中科大不愿去安徽,当时的安徽领导却积极行动,腾出了合肥师范学院和银行干校的校舍给了中科大,并勒紧裤腰带为中科大提供经济保障。

因此,中科大最终落户安徽,当初的河南江西,现在都后悔死了。

一个失去,一个错过,历史上书院兴盛的江西,在当代教育跌入低谷,至今江西教育也没有多少起色。

政治受挫 江西人在政治上,也是一路坎坷,在宋、明、清甚至当下,都遭受过狙击。

不过的确,宋代党争厉害,江西人和福建人都是南人,是政坛上的后起之秀,因此受到河南人、山西人为主体的北人的歧视。

陕西出身的一代名相寇准就认为“南方下国,不宜多冠士”,甚至定状元时也是极力拔擢北方人,还以此为荣,因为“又为中原争得一状元”。

宋真宗要起用江西人王启若(今江西新余市)为相,出身河北的现任宰相王旦表示反对,因为“祖宗朝未尝有南人当国”。

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的理由之一,是南人不可重用,他上奏宋神宗曰:

“闽人狡险,楚人轻易,今二相皆闽人,二参政皆楚人,必将援引乡党之士,充塞朝廷,风俗何以更得淳厚?”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北宋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已经南移,江西福建作为后起之秀,政治上肯定要有自己的利益代言人,这就不可避免的和先发优势的北人有了矛盾。

因此,终北宋一朝,“南北分歧”不断。

(这估计是中国历史上最严重的地域黑了……)

明朝时候,中国经济重心南移早已完成,江西人经济发达,教育发达,进士全国第一,做官的最多,“朝中半江西”的盛况持续到了明中期,然而,江西人一家独大的局面引起其他人的不满。

正德年间,刘瑾独揽大权,吏部尚书焦芳是河南人,因为江西人打击河南人没文化没出多少进士,就与大太监刘瑾联手,上奏皇帝:“江西土俗,故多玩法,如李孜省、彭华、尹直等,多被物议。且其地乡试解额过多”,请皇帝减少江西50 名乡试名额,并停止向江西人授予高官,因为 “宋朝因王安石、元朝因吴澄灭亡,不可再用江西人”。

同时,刘瑾为他老家陕西增加了 95 名乡试名额,江西人在明代政坛的发展,受到强烈的遏制。

另外提一句,名相张居正,也不喜欢江西人,当年就有一个因为是江西人,在科举考试中被张居正刷了下来。 哦,那个江西

人叫汤显祖。

清朝时期,江西人在政坛上已经没有明朝时的盛况了,但科举的底子还在,政坛表现依然可以,其中江西人陈孚恩和万青藜都曾担任过吏部尚书,吏部是六部之首,专管人事,江西人多有受惠。(参考当代出组织系统高官的山东)

可惜,江西带头大哥陈孚恩,站错队了。

咸丰驾崩后,中央分为两派,一派以慈禧为首,一派以顾命大臣肃顺为首,江西人陈孚恩选择了肃顺一派。而辛酉政变中,慈禧铁腕杀死肃顺,赢得胜利,陈孚恩也遭到慈禧清算,被流放新疆。

后来查抄肃顺家时,发现陈孚恩写给他一些反动的信件,慈禧甚恶之,因为陈孚恩是吏部尚书,江西门生众多,慈禧掌权后不再信任在京的江西人。

也就是从慈禧开始,江西人再也没出过一个三品的京官。

后来江西人陈宝箴前往拜见曾国藩时,询问江西人在政坛为何如此不景气的原因,曾国藩指出:

“ 江西人素尚节义, 今顾颓丧至此, 陈子鹤( 陈孚恩, 字子鹤) 不得辞其责。”

曾国藩还勉励江西人陈宝箴:“转移风气将在公等,其勉图之。

陈宝箴听后牢记于心,拜在曾国藩门下,在湖湘集团的支持下成为湖南巡抚,地方三品,是当时江西出的最大的官。

后来陈宝箴生了一个孙子,叫陈寅恪。

晚清官场上,安徽人和湖南人高官辈出,是因为有曾国藩和李鸿章,江西人政坛凋零,是因为江西带头大哥陈孚恩站错了队。

政治有的时候,真的是“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在宋代政坛,江西人和北方人进行党争,在明代朝廷,江西人一枝独秀又被刘谨张居正狙击,在晚清官场,江西人因站错队被基本清场。

那么在当代,江西人又有怎样的故事呢? 只能说:

赣江水竭,沦为黄浦支流

当代江西发展困局 当代江西,不是没有奋起直追过,在老首长的带领下,江西曾一度奋起直追。

老首长本上海农场场长,很是不起眼,当时上海组织部一把手前去农场视察,慧眼识珠,提拔为县委书记,而老书记也着实能干,本来没有大学学历的他,利用四年业余时间,啃完研究生课程,取得硕士学历,这样的学习能力和自我约束力让上海领导很是欣赏。

当时上海干部得风气之先,素质和能力,在全国队伍中都是拔尖,像上海人怀念的陈同志,大学也没学过外语,在 40 岁后利用业余时间自修英语,并靠此外语优势去英国伯明翰大学公共政策学院进修了八个月。

当时老首长和陈同为第三梯队,上面考虑到一个有长期农业工作经验,一个则在外国进修过“地方政府管理”,因此陈留大都市的上海,而老首长调到一个农业经济为主的隔壁省份,也即江西。

与沿海发达省份相比,江西的工业化和城镇化一直都比较落后,到江西后的那六年, 老首长重点推进的,就是江西的工业化。

从他开始,为了承接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江西省以县为单位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全省搭建起 100 多个工业园区,老书记也大力利用上海资源,向长三角承接产业转移,实话说,他的那几年,江西发展还是很快的。

08 年之后,受经济危机等各种因素影响,中国沿海向内陆的产业转移进程开始大大加快,中西部省份开始去沿海抢人抢产业,连喀斯特地貌为主的贵州,地貌条件难以承受工业转移, 都在 10 年推进“工业强省”的战略( 可惜贵州搞砸了……)。

而早就为承接沿海产业转移进行准备、各县都有工业园区的江西,在那时干了什么呢?

也许江西人自己都笑了: 在发展工业的黄金时期,

江西在搞绿化。

江西“一大四小”百亿种树绿化工程后遗症

一大”是指,确保到 2010 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 $63%$ ;

“四小”:一是县城和市府所在地的绿化;二是乡镇政府所在地的绿化;三是农村自然村的绿化;四是基础设施、工业园区和矿山裸露地的绿化。

是的,不抓机遇的苏老虎,反而在农业大省搞绿化。

绿化并非不重要,做的好也是一个功绩,可惜执行得都走样了。江西公路两旁都是农民的农田,地方上白天毁坏农田栽树,农民就晚上抹黑砍树,官民来回打游击,而且江西盛产苗木,地方上却不远万里从外省大量调进苗木。

整个“一大四小”工程,不仅贻误承接产业转移的战机,还劳民伤财,江西民间评

论“一大四小”工程是:“一大四小,纯粹乱搞,田里栽树,岭上长草!”。

由于苏老虎专注绿化,工业未受重视,老首长当时搞的那些工业园区,空置率居高不下,对当地经济很难起到有效的带动作用。

之前在江西投资的,多是老首长从江浙沪拉来的民营资本,但在苏老虎任内,有不 少老板撤资倒闭,江西官场都明白:“这与苏老虎夫妇的插手不无关系”。

苏老虎的六年,是江西本可奋起直追的六年,也是江西终于痛失的六年。 直到16 年那位浙江同志到来,江西才开始迎风追赶。

然而,该搞工业的时候搞环保,现在要搞环保了,又不得不搞工业,江西有点尴尬……

过去的江西,错过了粤汉铁路,失去了中正大学,又与那黄金六年擦肩而过。 只能说,留给江西的时间,不多了……

岱岱官方微博:吃瓜岱宗岱本系列文章整理来源于微信公众号:吃瓜群众2023

也可加入小瓜圈(小瓜圈同步岱岱官群每日圈文+群聊信息+历史文章等)

小瓜圈会有象征性付费

V: sevenmona (备注来意)QQ:1771703150(QQ群免费,会分享岱岱历史文章)

文章已于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