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将的下台

上篇文章里写过,杨家将和太宗一直是战略合作伙伴,两家曾亲如一家,杨的女儿经常和邓的女儿一起去游泳,友好关系可见一斑。

然而,十四大后,太宗翻脸不认人,杨弟弟杨白冰被完全冷藏,杨哥哥杨尚昆被逐渐削权,煊赫一时的杨家将退出权力中心,何也?

这得从 64 事件开始说起。

64 时,高层对是否武力镇压,意见那是非常大的,邓曾经探过元帅的口风,当时健在的就是聂荣臻和徐向前两位老帅,邓问他们对 64 的看法时候,聂和徐都沉默了很久。

因为他们两个人都是经过大风大浪的老江湖了,知道军人不得干政的政训,64 事件上他们本来是没有发言权的,党指挥枪嘛,然而邓却咨询了他们所谓的看法,这就意味着太宗有想动用枪杆子对付学生的念头了,所以要两位健在的老元帅提供意见,也就是为武力镇压提供背书。

两位老帅沉默了很久后,给出的回答是一致的:

绝对,绝对不能对学生开枪!

太宗收到两位老帅这么明确的回复,十分压力山大。

没有军队老帅们的支持,太宗还真不敢对 64 不敢贸然采取措施。

但是,我们知道了,最后 64 还是被武力镇压了,太宗虽然保住了党国政权,但在当时,失掉了很大一部分的民心。

所以,太宗晚年最大的心病,就是 64 事件,如果 64 被后人平反,那他就要被打到被清算,太宗的 64 和太祖的文革一样,都是当事人后来最大的政治考虑。

儿皇帝长者和他的军师,敏锐的捕捉到了这一点。

长者当年入京接位,大出政坛之所料,很多人都看不起他,像当时的北京书记陈希同就是,认为老头子们偏心,我一个北京书记竟然被一个上海书记骑在头上,何况 64 我有这么大功,当时会议宣布老江上位的时候,底下人,就陈一个人没举手,十分明显,估计长者当时就动了杀机。

所以陈搜集了很多黑材料,要上报太宗搞掉江,但被搏一波给拦下了,薄拿着这批黑料去见长者,长者就差给薄跪下了,薄老以此换取了长者对他儿子不厚的照顾。

后来陈希同心腹王宝森被暗杀,陈落马,都是江和军师的反戈一击。

陈是当时看不爽长者接位的人之一,还有很多人呢,其中就有一位比陈更位高权重的,他就是杨尚昆。

杨为何看不惯长者呢?

因为杨尚昆和赵紫阳关系密切是众所周知的,赵被下江来上,杨没有给哈哈好脸色。据传,曾有一次非公开场合中,杨指着老江说这么一段话:你不好好做,要你下台很简单。

而后来的太宗南巡,杨家将以军报发声:谁不改开,谁就下台!老江被杨家将用枪顶着脑袋过河,更是加深了老江对杨家将的。

儿皇帝如何挣脱幕后老头的操控,争取枪杆子就成了第一步,而如何清除对自己不善的军界杨家将,江曾是反复琢磨。

关键时刻,还是军师有妙计。

军师敏锐的捕捉到了太宗心病 64 事件中,杨家将暧昧的站位,以红色后代的身份,接近邓家公子,向太宗频频吹口风。

军师收集到了杨尚昆在公开场合和私下里,和许多人谈论“六四”的黑料,杨经常说总有一天会为“六四”平反的,“六四平反只是个时间的问题”。

于是曾添油加醋地给太宗这么分析:

杨和下台的赵资阳关系有多好,不用说的,他在六四前就公开反对镇压,六四后又总是不顾场合地说要为六四平反,他是唯一一个反对镇压六四而留在台上的政治人物。

而他的弟弟杨白冰,却是在调动军队镇压六四的镇压令上签字的人。

杨家将为何要这么做呢?

因为兄弟俩一个唱白脸,一个唱红脸,不管 64 结果后面怎么变任,他们何时候都是立于不败之地,而且现在杨总是透露出对 64 学生的同情,这是非常危险的信号啊。

太宗派人调查后,发现杨确实说过要为六四平反此类言语,于是大怒,拿下杨的国家主席一职。

另外,在长者一再表白忠诚,和对改开坚定对 64 坚决不平反的宣誓下,太宗最后把国家主席一职交给江泽民。

不仅仅是因为长者的密报,当时的杨家兄弟在军中的地位,那是无人可即的,邓小平治军的理念是“不立山头”,而“杨家将”之称已经在军中、党内高层甚至是全国都被人熟知了的,这就会成为以后的一个大“山头”。

当时杨白冰曾经写过一个百人官衔名单,自行选官,这份名单被老江当证据送给了太宗,名单的上的人,在后来都被逐渐边缘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