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友们,大家好。

最近事情很多,人口7普数据,还有成都49中,岱岱很想说,但因为最近风头紧,国内话题岱岱得忍住。

来日方长,不提人口数据的快码加编和国家对四川久久不见的反腐下半场态度以及本次事件的颜色革命痕迹,我们聊聊国际的吧。

(忍不住对关心四川的瓜友多提下:四川的反腐下半场,可能要等到22年以后了,因为目前我们没有足够的政治力量和突破口来搞四川,换新人掌管狗头铡吧。

陕西秦岭 $^+$ 内蒙倒查,和第一个五年的山西塌方式反腐 $^+$ 广东千名厅官情况不一样,第二个五年的两大地方反腐,是我们越过狗头铡直接指示推动的反腐。

优先级不突出的四川可能没余力顾及了,等22年后换一个人吧)

这几天,中美都有备受关注的数据,中国这边是人口七普,美国这边则是4月消费者数据cpi。

全球大放水,通胀预期高企,欧美很多国家楼市大涨,都无法蓄住水。业界有人甚至认为美国4月份的cpi可能到 $3.5%$ 以上,近10年最大增幅,这会给美国很大压力提前加息。

预计4月份整体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将上涨 $3.6%$ ,这将是2011年9月以来的最大涨幅。据道琼斯(DowJones)称,北京时间周三晚上20点30分将公布数据,预计CPl环比上涨 $0.2%$ 。相比之下,3月份增长了 $0.6%$ ,同比增长了 $2.6%$

现在俄罗斯巴西等国,因为通胀压力等等,已经加息了,巴西更是多次加息,全球加息潮可能开启。

之前耶伦放风要加息,估计那时就已经得到了cpi的大概数据了。在给市场测压,结果耶伦一句话股市大跌,美联储也不敢测了。

耶伦称或需加息,美国股市轩然大波

美股投资网 2021/5/5 08:36

多位美联储官员在昨天,即使明天的通胀数据很高,美联储也不急于调整当前的宽松货币政策,美联储怕了,给市场情绪铺垫托底了。

市场等待美4月通胀数据美联储官员给缩减量化宽松“泼冷水”

潇湘晨报发布时间:05-1208:06丨潇湘晨报官方百家号

现在通货膨胀到什么地步呢?大宗涨价已经三个月,是过去式,现在已经传导到终端,日化巨头保洁宣布涨价,几十年没涨价的可口可乐,都发声说考虑涨价了。

这么多年,可口可乐都是两块钱,难道今年要涨价了?

可口可乐涨价只是开始!从大宗商品到日常消费,啤酒、食用油涨疯了

2021-05-08 23:48:00来源:财经正解局

举报

手里的快乐肥宅水,突然不香了……

量化宽松不是万能的,美元霸权也不能无限透支,美国都有制约条件,一方面是国债利息不能超过美国财政承受力度,美国不能连利息都还不上。另一方面是量化宽松不能导致国内通胀高企,美国国内民众日子都过不下去。

目前美国最捉急的问题,可能是后者。

大宗涨价传导到了消费端,中美目前都有这个大问题。

近期无论是国务院金稳会还是总理的经济形势座谈会,都强调了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的问题。

目前不太可能压下来,比如铁矿石这块,澳洲独占全球近七成市场,中澳一刀切后中国不太能够找到能替代澳洲的铁矿石供应。

其他的大宗商品,也没什么法子,从历史上看,历次大宗商品涨价的最后,要么传导到消费端让民众接盘,要么全球央行美联储出手开启加息周期。

历史上看,只有这两个解决法子。

中国方面,一开始是希望消费能快速恢复到疫情之前,因为经济学告诉我们,刺激消费能助力减轻通胀。

但是,事与愿违。

“在4月之前,市场一直把消费起不来归因于疫情反复压制了人们外出消费的意愿,认为是“疫情导致不愿消费,而不是不敢消费”,缺乏消费场景。

然而,到了4月清明节,数据却泼了一盆冷水:1.02亿人出行,几乎恢复到了疫情前的水平,但消费额只恢复到了疫情前的 $56.7%$ 。

消费场景有了,消费却没回来。

这一点,可以和央行分析的那个进行补充。

“央行在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专栏中表示,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和通胀走高的主要推动因素有三:

一是主要经济体政府出台大规模刺激方案,市场普遍预期总需求将趋于旺盛;

二是境外疫情明显反弹,供给端仍存在制约因素,全球经济在后疫情时代的需求复苏进度阶段性快于供给恢复;

三是主要经济体中央银行实施超宽松货币政策,全球流动性环境持续处于极度宽松状态。目前看上述三方面影响短期内难以消除,全球通胀中枢可能在一段时间里延续温和抬升走势。”

全球的确是需求复苏快于供给恢复,因为国外复工复产不给力,供给端搞不起来,政府大放水直接给民众发钱,需求端一下搞起来了。

但是中国国内不同,中国抗疫很成功,复工复产迅速,放水也不是直接给民众撒钱,所以中国是全球独一份的不同。

全球范围内,是需求复苏快于供给复苏,中国是供给复苏远快于需求复苏。

中国前几个月的通胀压力,好止步生产端,没到消费端,可能是因为中国是输入性膨胀,五一长假后,业界估计会开始传递到消费端,给我们压力去加息减少放水

当然,这个传导速度已经可以接受了,美国卫生纸一年都涨价 $15%$ 了,直接发钱比输入性通胀更容易传导到消费端,我们可以接受这个速度,国家应该有定力,不会轻易启动加息。

之前的2011年,中国为了应对输入性通胀,涛哥曾一年三次加息,但是进入新常态后,中国已经十年没有加息了。

因为中国货币政策独立,历次加息都以本国情况为主要考虑,不会像其他国家一样,盲目跟美联储的牌。

而且央行对于存贷款基准利率的调整更谨慎,首先需要经济增速高于潜在增速一年以上,用人话说就是经济过热我们搞加息,经济不过热我们没加过一次息——老大提出中国进入新常态,中国就没加过一次息了。

(或者说,鹤先生搞经济工作后,就是有中国特色的加息了。)

美国通胀压力更甚,加息的压力比我们更大,但是美国经济也没到恢复的时候,印度变异病毒更是给欧美恢复带来严重不确定性,所以,美国只能从减轻通胀角度来给加息争取时间。

(目前拜登政府对加密货币的态度,越是矛盾,一方面加密货币作为蓄水池承接了很多放出来的水,不让通胀威胁到消费端,也不让美股泡沫再吹大,拜登是部分认可的。

但是长期来看,拜登要搞加税,而加密货币是逃税的利器,所以拜登要搞成加税,就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加密货币的处理,另一个是说动中国合作一起加税)

和中国不一样,中国的生产端消费端都在国内,美国的消费端在国内,生产端在国外主要在中国,如果没有中国的低价格商品输入,美国的通胀压力会更甚,更无法处理好加息等一系列问题。

所以,拜登基于国内基本的经济情况,都不可能和中国再打贸易战,再打经济牌。

更别说如果拜登打贸易战,就会落入特朗普追随者的套路中,蓬佩奥之流会鼓噪说拜登打的不如懂王狠你看懂王是多少多少关税,会一个劲的倒逼拜登加码加码,拜登打的好了是懂王的路线成功,打的不好更是拜登失分,从政治角度,拜登都会对贸易战选项退避三舍。

反华有很多牌,拜登没必要打这个。

综合这两点,在疫情复苏阶段乃至整个拜登的当政期,拜登都会慎重对华的贸易问题和经济纠纷,中美经济上的缓和,是方向很明确的大概率事件。

当然,美国小动作是会有很多的,比如黑客黑进中国亚马逊头部卖家捅出刷单逼亚马逊封禁中国商户,比如中欧班列在拜登上台后就一个月比一个月不景气,比如华为芯片上的围而不攻。

美国恶心的小动作会不断,但不会撕破脸。

说到底,中美的政冷经热,可能又要回来一段时间了。

也是去年岱岱预测的那样,在后疫情时代,全球风景独好的中国,对欧美会有更大的战略分量。

正是中美政冷经热,在中短期内彼此心照不宣的,留有合作的很大余地(美国加息中美再度面对面对决,可能至少要到22年下半年),所以普京在这个时间点,率先提出退出美元结算系统,并对我们怂恿再三,要我们交投名状,也就显的很人之常情了。

亦喜,亦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