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有汪晖,后有胡鞍钢

没想到,关于胡鞍钢和高善文的文章,都成为敏感禁止话题。

也许是因为贸易战的原因吧,自从特朗普重启战端后,上层内对贸易战的态度越加大相径庭,胡高之争的敏感,也许在此。

不过,胡鞍钢虽然被政经界千夫所指的境况,但相比汪晖,他还是幸会的。

因为胡鞍钢得罪的是一个买办集体,虽然受伤但不至于伤筋动骨,而当年的汪晖,仅仅是得罪了一个红后,就被逼的清华辞退,一世英名毁于一旦。

汪晖一直是一个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为人低调,很少撕逼,做的学问很深,写的文章很正,当然,文章毕竟晦涩难懂,看的吃力。

在抄袭门之前,汪晖就已经是中国新左派的领路人了,而且还走出国门,成为中国为数不多能和国际顶级学者进行平等对话的学者,汪晖不卑不亢,和何新一样,认为中国不必照搬西方那一套,是一个有良知有水平的学者。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最后还是狠狠的被整了。

汪晖抄袭门的起因,是这样的,汪晖毕竟是研究鲁迅起家的人,心里鲁迅的情节也是,虽然很少撕逼,但他在 09 年曾在国内发表过对当时招商局某秦姓大佬的负面言论文章,以汪晖的学术地位,对该秦姓大佬的影响,是可想而知的有的。

所以,被汪晖得罪的该红后大佬,组织了后来的抄袭门事件。

红后大佬找到学术界的朱学勤,朱策划准备了差不多一年,组织人手遍查汪晖写过的著作和,收集黑材料,最后由王彬彬写文章发表在《文艺研究》上。

而且在发表这篇文章之前,信息高度封锁,《文艺研究》中只有主编知道要发这个文章,所有的编辑都不知道。

炮轰汪晖的文章发出后,南方周末报等一大批学者群起攻之,很快就将汪晖抄袭门事件炒到社会高度关注。

该大佬也是有手段,根本不给汪晖争辩的机会,10 年的抄袭门中,我们都以为汪晖一直隐身不出,没有接受采访也没有发表辩解文章,以为他是羞愧默认,其实错了,整个事件发酵中,被资本权力控制的笔杆子没有给过汪晖一次发声的机会。

如那篇致命的文章发表之后,汪晖曾请求按照学界通常惯例,写一个 response 一同刊发,但一直遭到拒绝,他们在一开始就剥夺了汪晖同时发言的权利。

同时,没有任何媒体敢去采访汪晖,敢给他做明显的正面报道,声援汪晖的李猛就曾说过,这是“完全剥夺对方发言资格的方式”。

最后,汪晖正面回应抄袭门的地方,不是国内,而是新加坡的媒体,《联合早报》,他跑到了新加坡才有发声的机会,发表了那篇《我从不拒绝真正的学术批判》

然后新加坡的声音被掐死,没有传导到国内,抄袭门后,汪晖一世英名几乎毁于一旦。

郭世佑:《事实评判与职业伦理》

程广云:《学术打假何以为继?》

姚新勇:《错位的学术反腐一“汪晖抄袭门之中国学术界症候分析》

陈青:《从法律角度看汪晖事件》

《“别求新声—汪晖的学术世界与当代中国思想之进路“学术座谈会摘要》

张耀杰:《中国学术史上的抄袭争议一从马叙伦到汪晖》

奚密:《关于汪晖涉嫌抄袭事件—一位美国学者的六点质疑》

郑也夫:《比抄袭更恶劣的学术丑闻》

邓晓芒:《浑沌的学界》

郑也夫:《汪晖抄袭不是疏漏的两条证据》

邢人俨:《从汪晖"抄袭到学界的“中国模式"》

薛涌:《学术界互相揭短未必是坏事》

张鸣:《学界大腕,欺人太甚》

《就汪晖教授涉嫌抄袭事件给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的公开信》

10 年的汪晖抄袭门,不是普通的学术界八卦事件,那时候的报纸自媒体,都不敢站队汪晖的,不像我们现在,很多自媒体力挺胡鞍钢痛骂高善文,10 年自媒体还没兴起,舆论是一片倒的攻击汪晖。

汪晖这种世界级别的学者,当下难得的真正读书人,就是因为得罪了权贵,被逼的毁誉一身,学生四散,唉,实在是感到心痛。

比较汪晖的遭遇,岱岱遇到的挫折,可以心宽了。

胡鞍钢的情况也比较坎坷,他的起点挺高,虽然也去过耶鲁,喝过洋墨水,但更立足于中国国情,毕竟,胡曾参加周立三领导的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对中国国情进行过系统的研究,并发挥过很重要的作用。

也正是因为他有深刻的国情派经济学家烙印,导致他一直被打压。

毕竟,改开三十年,是海归派的天下,是市场主义者货币主义者的天下,当年周小川管证监会时,证监会里清一色的海归,甚至连文件他们都直接用英文写。

海归派当道,胡鞍钢这类的国情派报告无门。

然而,胡鞍钢和汪晖最大的不同,是汪晖没有政治上的进取心,他只想做读书人,而胡有很强烈的政治上进心。

他第一次倾向政治,就是 93 年和王绍光合著的那篇《中国国家能力报告》,这篇报告推动了中国分税制的改革。

可惜,虽然这篇报告历史意义重大,但胡鞍钢没有因此被朱镕基重用,若干年后,朱镕基曾开过一次会议,胡鞍钢也恰好出席,在会上胡鞍钢侃侃而谈,朱镕基打断了他的话,说道:

“原来你就是胡鞍钢啊,怎么听说你向很多人说你是我的高参,可我今天是第一次见到你啊……”

搞的胡鞍钢十分难堪。

93 年胡鞍钢有功于国,但政治未能进步,过后,本是经济学家的他,依然不放弃对政治的渴求,开始脱离经济学领域,讲一些迎合上层的话语。

身为经济学家的他,写过也和被人合著过:《人民社会为何优于公民社会》,《中国集体领导体制》,《中国集思广益型决策》,《中国挑战腐败》等等比较偏政治学的文章。

当然,无一例外的,都是说中国体制优势,比西方优越云云。

正是因为政经界受到排挤,所以胡越加想要政治上的进步,而他政治上谋求进步的方式,选择了做给体制优势涂脂抹粉的御用文人。

这一点,和汪晖是大相径庭。

而贸易战的大背景下,一直被打压的胡鞍钢被再次集火,这次他的社会话题度是极高极高了,但也注定他以后都不可能有政治上的进步了。

汪晖和胡鞍钢,不同领域的大牛,相同的人生遭遇,也是有点唏嘘,仿佛在质问我:

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