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知秋丨简论中国三个社会理论效应

原创:岱岱 吃瓜群众岱

这篇文章介绍三个理论效应,可能比较学术性,但很有现实意义。

1、塔西佗陷阱

之前还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就叫《当年的塔西佗陷阱,如今的一语成谶》。

塔西佗离我们很远,他是古罗马的学者,距离我们这个时代近两千年。

塔西佗离我们很近,因为他那句警言依然在我们耳畔回响:

“一个执政者,一旦不受欢迎,他做的事不论好坏,都会招致同样的不满。”

这句话在两千年的历史中,一直不被西方学者所特别重视,毕竟,塔西佗对此也只是简单的论述,在西方,是没有“塔西佗陷阱”这个专业词汇的。

直到中国在特殊的时代,从建设政府公信力角度出发,创造了“塔西佗陷阱”这一词汇,并将它和经济增长的“中等收入陷阱”、新型大国关系的“修昔底德陷阱”一同列为中国必须跨越过去的“三大陷阱”。

如他所言:

“如果群众观点丢掉了,群众立场站歪了,群众路线走偏了,群众眼里就没有你。古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提出了一个理论,说当公权力失去公信力时,无论发表什么言论、无论做什么事,社会都会给以负面评价,这就是“塔西佗陷

阱”。

我们当然没有走到这一步,但存在的问题也不谓不严重,必须下大气力加以解决。如果真的到了那一天,就会危及dang执zheng基础和执zheng’地位。”

可以参考下当下的长生疫苗案和河南高考案,再想想“塔西佗陷阱”,不亦感乎?

岱岱曰:

得民心有如针挑土失民心好比水推沙

2、隧道效应

如果说“塔西佗陷阱”,是讲政府行为的的,那么赫希曼的“隧道效应”,就是国民经济的生动体现。

国民经济下行压力渐大,“L型”的走势还未探底,社会民众比较焦虑,对经济前景不乐观者大有人在,对此,如他所言:

大量车辆堵在交通隧道之内后,驾车人只要相信和看到车辆缓慢有序前进,就不会产生混乱;

但如果车辆完全无法移动,甚至出现交通秩序的混乱,人们不相信会出现变化,就会失去耐心。

因此,理性对待‘堵车现象’,保持秩序并逐步改变现状,是社会宽容度的‘天花板’。”

《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和扩大国内市场》

他很理解“隧道堵车”的驾车人,也很理解经济下行和贫富分化双重压力下的民众:

当绝对贫困现象被逐步消灭后,相对贫困现象更令人难以接受,人们可能相信一些貌似有理但实际有损于自身利益的极端主张。

《围绕扩大内需提出的三个重点问题》

如何让“驾车人相信和看到车辆是在缓慢有序前进”,如何让民众不失去耐心,如何让“隧道”不发生秩序混乱?

他说:

在这种情况下,必须以执政dang而不是革命dang的立场,主动引导改革向上的社会舆论,鼓励人们艰苦奋斗和创业致富。

必须强化改革的社会共识,增强人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信心和现代公民意

识,使全社会对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和今后这一差距可能缩小这个历史阶段性特征有理性认识。

《围绕扩大内需提出的三个重点问题》

经济增长说到底是为了让人民生活更美好,“有活干,有钱挣”,人民群众能够对当前增长态势充分理解,这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大的底气。

我们既要看到光明的前景,又要正视眼下的困难,一方面坚定信心,顶住压力,一方面积极应对,抢抓机遇。

《权威人士谈当前经济形势》

国家“L”型走势何时触底反弹,这个堵车的隧道何时能安全开过,都取决于国民能否对经济对国家,保持乐观的心理预期,都取决于国民是否依然肯相信和坚持“奋斗出幸福”的人生信条。

如那句话所说:

信心,比黄金更可贵

3、人民群众

电视上的广告告诉我们:“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开国领袖告诉我们:“人民群众的力量是无限的。

现实却用一幕幕生动的画面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一片散沙。”

整个中国,不同阶层的人平行而行,不同价值观的人彼此孤立,而大城市的本地人歧视着外地人,用着京东的人嘲讽用拼多多的人,混豆瓣的鄙视混天涯

的,连玩DOTA的玩家都鄙视着玩LOL的玩家,然后LOL的玩家鄙视玩王者荣耀的玩家,甚至上海的老外,都鄙视外地的老外……

几十年的经济发展,社会不断现代化,观念不断泛滥,人民群众的价值观已经纷纷,民群众的身份认同太难统一,弥合群众难,凝聚群众更难,发动群众就更难了。

这时,是否有一种超越各种层间的统一认知?

有,那就是民族主义。

如他在当年写到的那样:

实际上,在大多数国人的血液中,有一种不能消失的民族主义。
你能深刻的感觉到一种心理的认同,一种不能消失的民族主义。

《那本日记》

注意,他给民族主义的前缀,都是“不能消失”。

那么,利用民族主义凝聚各个社会阶层各个社会群体的力量,来推动中国前进,可以吗?

对此,他是这样的观点:

心理力量历来是一个社会的基本动力,有时是最强大的动力源。这种动力源,发动起来后就强大无比,但也有可能成为破坏性的力量。

在没有发动起来的时候,没有任何力量,静静的,看不见。在现代化的社会发展过程中,看来要注意这种心理的动力,要发动,但是要发动到恰当点。

有12亿人口的大国心理力量多么大,在被一种什么因素发动起来之后,如果不是社会有目的的发动,那将是灾难。

如果社会有目的的发动,那就是毛泽东说的“精神原子弹”。

《那本日记》

是的,虽然他坚定的认为“民族主义”是“不能消失”的,但对他来说,以“民族主义”来凝聚群众,发动群众,无疑是扔下一个“精神原子弹”,最后到底是炸出和平的光明,还是炸出世界的末日,很难把握,也没人能有把握……

这就是三个社会理论效应,从这三个方面,我们能以小窥大,一叶知秋,很多我们在社会中看不太懂的问题和事情,质疑的态度和行为,都能从这三个社会理论效应中看出一些端倪。

很喜欢他在日记里写的那句诗,以此做结尾吧……

慢手推窗送晨色方知星辰向南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