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_最受惠的不是城市_而是农村
文章目录
继续住院,消肿了就最快周三就能手术。
今天不知道聊什么,就和大家继续之前在微博上的讨论吧。
有瓜友曾问岱岱:
都说现在好,可是高房价,悬殊的贫富差距,p2p,996 福报等等都是近年出现的啊,锅是强了,但是底层和基层付出是越来越多了,得到了什么呢?
岱岱的回答是:
近十年来,最受惠的不是城市,而是农村,是农民,是乡镇那些地方,而城市的市民阶级是没有多少受惠的,有的时间反而是财富被转移的对象,几亿农民没有网络舆论权,所以网上知乎 b 站才一片讽刺之声,但实际上,事有轻重缓急的,这十年我们拉了一把农民群体,下个十年我们开始拉市民群体,比如双减公租房等,以及开始打击 996 加班了。
如果你生活在农村乡镇,或者你回家看下自己老家,你就知道,这些年农民的医保社保全覆盖乡村教育提振三农振兴精准扶贫,等等一系列动作,农民的生活真的是翻天覆地的,他们虽然有六亿人口,但在网上的声音太小了,所以网上看过去都觉得我们好像没做什么事一样,其实不是的。
而这实际上也是间接性的补贴了城市人口。因为三农路线的代表人物,温铁军老师,一直主张国家拉一把农民,但主要的手段是扶持三农产业,提高农产品价格,用这种方式财富转移给农民,日韩都是这样的,是工业国发展后对农业还历史欠账的方式。
然而,温铁军老师的这个方式,国家没有完全采取,没有采取提高农产品价格的方式转移财富给农民,因为农产品提价,城市的贫困人口就惨了,相当于国家不用市场政策,而是用财政政策搞补贴,种地补贴,医保设备补贴,住房精准扶贫旅游乡村建设等等,就是不用提高农产品价格的方式转移财富给农民,宁愿财政流血,这是我们的决心,我们想走一条有别于日韩不一样的三农道路。
中国农民为啥苦逼?因为一瓶子大米的利润还不如一瓶子矿泉水的利润。
日韩农民为啥幸福?因为日韩保护本国农产品不进口外国的,本国农产品贵死,城市人口高价买农产品等于间接补贴农民。
温铁军主张的拉一把农民,就是走日韩道路,但我们没有完全听温老师的。
岱岱认为,是因为日韩的农民基数都不够我们大,日韩人口被工业化转化大部分,只有少部分农业人口,所以大部分人每人一块钱就能养活农民。
但中国人口太多了,量变导致质变,我们用日韩这个模式,就是 6
亿城市人口养 6 亿农村人口
日韩是 3 个城市人转移支付一个农村人,每人出一块钱就行了,农村就有三块钱。
我们是一个城市人转移支付一个农村人,也就是等于每个城市人必须出三块钱。
这需要城市人口给出很大的转移力度才能拉得动,而且,日韩的道路有弊端,那就是农产品一旦提价,农民就变成既得利益体,农产品只能涨价不能降价,降价就游行,日韩是美国小弟,什么都听美国的,就是农产品进口不听,因为农民不敢得罪他们有选票。
如果我们也搞了日韩的机制,如果农民老乡厚道,可能还不会走日韩那样的既得利益体路子,如果老乡不厚道,也一样会被利益捆绑的,农产品只能涨价不能降价,一降就闹,这样城市底层人口苦不堪言,我们的政策空间也被锁死。
所以我虽然很尊敬温老,但我更认可现在实行的模式,以财政为主而不是市场为主。
这样以后我们一旦财政不行了就还能政策调整回来,不至于日韩那样没有调整的空间,也保护了城市贫困人口。
今天照着这个话题,岱岱继续补充下:
上面说我们没有完全采纳温老的建议,是的,只是没有完全采纳而已,其他采纳的。
21 世纪头个几年,曾有声音希望中国走美国那样的大农业,大机械化大生产大农庄,毕竟工业化的效率比小农效率搞太多了。
但温老是明确反对这个的。
他的分析理由十分站得住脚:
美国也好澳洲也罢,那些国家的大农业基础,都是建立在原住民大量灭绝的条件下的。因为土著都被灭了,所以都是无主土地,所以殖民者可以跑马圈地,一个人拥有一大片,然后通过机械化工业化来提高农业生产率。
但是中国不一样,中国的农田分布在六亿农民的手里,你要搞大农业就要土地兼并,就要将六亿土地兼并到几万几千个组织公司手里,且不说国家要兼并这些土地得出多少价钱,就说失地农民这个历史上最不稳定的社会群体大规模涌现,就不是我们所能承受的。
最后是温老站在了真理和公道的一边,我们除了黑龙江等地广人稀有条件搞的地方,其他地方都不敢贸然推行美国那一套。
其实温老还有一个主张很好的。
有机农产品是稀缺品,农民种地的利润起不来为什么不搞有机农产品?普通的农产品便宜卖,有机的精心培育的农产品,就高价卖,岂不两全其美?
温老特意为此工作了很久,在世纪初选了个地方去试点,成功的话就是在全国各地复制褚时健橙子那样的品牌。
然而这个想法看起来行得通,但在落地过程中发现特别难。
农民虽然会种地种菜,但用的都是化肥洒洒随便种种就能卖的方法,精心培育农产品需要知识需要技能,一点都不亚于一个技术熟练工,很多农民没知识学不来。
这个问题褚时健搞橙子的时候也遇到过,褚时健也花了很大力气和时间培育熟练工。
不仅学不来也沉不下心去学,因为他们觉得农产品这样精心培育,他们很累,卖的这么高价,城里人会买吗?万一卖不出去岂不是白累一场?
温老就苦口婆心的劝说农民,精品培育的是更有竞争力的,虽然累但附加值更高,相信城市人不缺有钱的他们识货的。
不过温老没有褚时健那样的企业人脉,褚时健是商业江湖的大佬,人脉广泛,当年带的几个徒弟都成了各个烟企的掌门人,褚时健曾批条给很多朋友让朋友赚大钱,他出来后那些朋友各个送钱给褚时健,更别说还有王石这个迷弟给他带货了,所以褚时健的橙子其实都不用走市场销售,不用靠什么城市中产,几个门徒几个朋友,每人每年买一座山的橙子当福利发给本公司员工就完事了,褚时健靠个人品牌就能兜底的。
这个温老还真没褚时健有优势,所以温老打算用品质口碑来打下市场口碑,更费心力的教农民怎么伺候农产品。
可惜的是,最终温老的试点还是因为各种缘由没搞下去。
一个是市场还不够成熟的原因。
21 世纪初中国还未诞生出足够多的中产阶级,高价农产品的主要卖的就是城市中产,毕竟城市寒门买不起,而富豪都是吃全球进口的牌子货,但 200 几年那个时候中产规模不够大,消费群体不够大且分散全国,当年也没有现在的直播带货这样的有效渠道,所以有些想赚快钱的农民坚持不下去。
另一个就是路线的原因了。
温老因一些事被上面边缘了,那个项目的支持也就被断了。
其实,第一个问题,在 2013 年后,就差不多没有了。
13 年后中国的中产规模就够了,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爆发给中国带来新一批程序员中产,这个群体对价格不敏感,对品质有要求,对吃的健康更是很看重。
可惜温老在世纪初种下的种子,没能在全国实践开花,没能培育出更多像褚橙这样的国内高附加值品牌,导致现在的高价农产品水果等还是以国外进口为主,不然就能带动更多农民发家致富了。
是的,中国的农民人口不可能一直保持在 6 亿,这个情况是阻碍生产力进步的。
只有越来越多的农村人能读书能进城,能被转化为工业人口,参与到更高生产力里面去,然后剩下的农村人则多搞些高附加值的健康品质农产品,精耕细作。
这样,6 亿人的农田才能变成四亿人变成三亿人,慢慢的,土地空出来了,当地政府就整合农田配给公司去集体机械化耕作。
现在很多地方的农村就有这个趋势了,年轻人不会种田不懂种田,更不愿种田,家里的田用租的方式给地方政府,地方政府整合一大片平整的农田再和公司签订合约去生产,公司搞个无人机撒农药一撒一大片,然后大型拖拉机开过去,生产效率大大提高,有美国大农场的雏形。
公司并不愿意和这么多人直接打交道,一个个谈他们手里的田,因为交易对象太多会导致交易成本直线上升,一个个打交道的事就交给了有基层触手的地方政府。
这几天因为大环境,搞农业只能说饿不死还有口饭吃,大部分人靠的是国家补贴,因为上面交代了,我们国家并没有放开农产品市场价格管制,不用市场手段补贴农民,那就得用财政手段补贴了。
而这样的话,财政的压力是很大的,财政紧张的时期,就只能补贴到饿不死喘口气的程度。
岱岱之前写财政的时候和大家聊过,有个财政部一把手,本着开源节流的想法,说我们干嘛每年补贴农业这么多钱啊,国外的粮食多便宜,直接进口国外粮食就行啊,能省下农业补贴的钱做多少事啊。
是的,有人想动农民的种粮补贴。
然后,那个财政部一把手,就被撸掉了。
因为他说了这样一句话:
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编辑日期2023.01.08岱岱官方微博号:吃瓜岱宗岱/吃瓜小众2022压缩文件密码统一为:36903690或者3690本系列文章整理来源于公众号:吃瓜群众2023
欢迎瓜友的关注。
也可加入小瓜圈(小瓜圈同步岱岱每日圈文、群聊信息等)V: sevenmona (备注来意)QQ:1771703150(备注来意)
文章作者 吃瓜群众岱岱
上次更新 2023-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