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_04_11_三个小故事
文章目录
瓜友们,晚上好。
今天,讲三个小故事吧,我们曾发生的党史故事,然后从这小故事里概括出精髓。
首先,聊聊饶漱石。
饶漱石也算是岱岱的老乡了,是我们不错的杰出人才,能文能武,陈毅在华东带兵,华中和山东互有指责,陈毅都搞不定,主席派了饶漱石去才整合华中和山东,成了华东。
不过知道他的人很少,知道他也是所谓的高岗饶漱石集团,因为他被打倒了。
实际上这两个人完全不是什么朋友,共事没多久,共事的时候两个人都没有什么私交,是先把高岗打倒后,才有的饶漱石去“凑数”的。
因为饶漱石没有根基,又得罪人,曾架空陈毅,坐上华东的位置,所以高岗出事后就强行将两个人联系起来,一起算账了。
他最风光的时候,是是建国初期,全国五大区,军政一肩挑的华东就是他。
那时候教员忧虑地方尾大不掉,就搞了五马进京,让地方军政大员进北京做事,更好搞中央集权。
进京的五马也懂历史,知道这个套路,所以对这个调令并没有多敏感,但饶漱石不同。
饶是手下粟裕越级和北京打了个报告,然后北京说饶漱石身体不舒服来北京工作吧,华东给薄一波,还派兵过来护送饶进京。
如果光是这些,饶漱石还不会过于敏感,派兵护送可能有 排场的意思。
然而,薄一波在华东推翻了饶漱石的工作路线,并对北京汇报工作,而教员将薄一波的汇报批示了要给各大区看。
这个是致命了。
在北京养病的饶瞬间就懵逼了,本以为是正常的进京换工作,但他的工作路线被这样搞,他瞬间就怀疑了,于是晚上赶忙约见教员。
见到教员后,饶漱石也不敢直接点明他的来意,他就吞吞吐吐的和教员聊了三小时他的革命经历和功劳,教员也是蒙的,你急忙忙的找我,聊三小时你过去的经历, 什么意思?是要跑官要官?
等后面饶漱石拐来拐 ,拐到了当下,教员才明白,哦,原来你饶漱石是以为国家不信任他了,对他调虎离山准备拿下。
然后教员就说没有的事,一切都是正常的,薄一波改变你路线也别往心里去,没事的。
后来,教员对秘书田家英说:漱石此人,过于敏感。
但此后,也确实没让饶漱石回华东局工作,后来去管吏部了。
饶漱石得到教员保证才勉强心安。
然而后面的事大家都知道,高岗被打倒,饶漱石躺枪也被搞,高饶集团出来了。
是的,饶漱石当年还真不是过于敏感,五马进京,只有饶漱石一个人,事后派去接替的人否定了他的工作路线,而且这个还得到了上面的背书,其他都没有这样。
饶漱石的危险感知是对的,但他的方式则不恰当,最后无法弥补。
这个例子,告诉大家一个道理。
一个岱岱经常讲的道理:
在中国,否定一个政治人物,常常从否定他的政治路线开始。
记住这个饶漱石用血泪换来的教训。
讲完这个,下个故事,聊聊粟裕。
粟裕是大家的老熟人了,淮海战役人人皆知。
粟裕在大家的心目中形象也都不错,大家都觉得他人品好,但是在当年那个时代,和粟裕共事过的上级,基本都和粟裕发生过矛盾。
粟裕在华东,和陈毅饶漱石发生过矛盾,总参时和聂荣臻发生过矛盾,国防部时和彭德怀发生过矛盾。
他总喜欢越级打报导,行动也自由,不讲组织性,所以上级矛盾频出。
一个同时和这么多人发生过矛盾的人,肯定是个刺头了吧。
粟裕还真不是,他是个典型的智商高情商不高的人,一心扑在军事上。
举个例子,粟裕与自己的妻子楚青一起在战后的上海街头散步,忽然走到一个十字路口处,粟裕看见不远处矗立着一家咖啡馆。
粟裕看了看咖啡馆,之后转头对妻子说道,“这家咖啡馆真不错”,听得这话的楚青很是意外。
因为自从与粟裕结识以来包括在婚后,粟裕关心最多的就是战事,从来没有关心过生活,更别说喝咖啡这样的事情了。
所以顿时听见此话的楚青内心很是高兴,以为粟裕是要带自己去品尝一下这家店的咖啡。
可是粟裕将军又接着说,“这家咖啡馆的地理位置真不错,是这附近街区的制高点,在这里架设一挺机枪,就可以控制整条街道”。
厉害厉害,钢铁直男,岱岱愿称粟裕是钢铁直男中最懂打仗的。
粟裕不仅一心扑在军事上,更对斗争没有兴趣。
聂也好陈也好彭也好,他们被打倒过,众人都找过和粟裕要揭发他们的问题,想着粟裕和他们有矛盾粟裕肯定会狠踩一脚,特别是彭,彭打倒了粟,但粟裕都没接话,没有落井下石,对彭帅也实事求是。
人品可见一斑。
可惜的是粟裕得罪的上级太多了,而且活到了文革结束后,所以粟裕很晚才平反。
那么,这样一个不爱斗争一心工作的人,怎么就和上级处不来呢?
这就是环境的问题了。
粟裕虽然是井冈山时期就跟紧的人,但他最主要的成长期,不是跟组织在一起,而是自己从尸山血海里滚出来的。
红军长征前夕,往国民党统治区派出了一支牵制性军团:红 7 军团
他们的任务其实是:孤军深入敌后,策应主力红军长征转移;
粟裕、寻淮洲等著名将领,率领这这支名为“北上抗日先遣队”的部队,踏上浴血之旅。
按照常理说,这个红 7 军团,就是用自己的命去掩护大部队的长征, 基本就是送死的命。
当时众人都没有指望红 7 团能在国民党的地盘上干多大事,毕竟力量太悬殊了,又没有大部队的接应,基本就是送死。
也的确,红 7 在国民党地盘上被干的头破血流,最惨时都要解体了,电台也被打丢了,中央长征到哪了粟裕也不知道,中央也遗忘了还有这样一个送死团在外面。
粟裕好几次都是和死亡只差一步,几次从死门关上走过,就是这样极端困难的地狱模式下,就是在这样的尸山血海里,锤炼出了粟裕惊人的军事能力。
所以别怪粟裕这么专注军事,他带着一群炮灰在国民党重兵云集的地盘上生存,只要有一丝不专注就够死好几回了。
典型的极端恶劣环境倒逼能力进化的例子。
可惜的是,工作上的情商啥的,粟裕却没有被环境培养出来。
因为生存是红 7 团的第一目标,极端恶劣的生存环境下,谁能带部队生存下去大家就听谁的,别扯那些有的没的形式主义,红 7 团有一点形式主义都活不下去,不用粟裕去忙着调节同志布置工作。
至于和中央打交道,电台粟裕都打丢了,中央也管不到,别的部队还有个电台会给你讲最新的文件指示,要你开会学习,粟裕没有,有也去不了延安开会体验中央的组织生活,他在江南地区国民党的眼皮底下打仗怎么去。
粟裕就这样在几乎放任的地狱模式中锤炼军事能力,却多年没有过系统的组织生活。
大概就是天天上军事课,没上过一节政治课的样子。
这就导致粟裕十分的偏科。
军事能力,满分。
组织生活能力,0 分。
这样偏科的人才在战争时期是大放异彩的,但在建国后,在组织生活时间大于打仗时间的建国后,粟裕的偏科就成了老大难问题了。
这导致粟裕这个不和上级争权一心只想打仗的人,却总是和上级处不来,甚至被各个大佬视为刺头。
陈毅饶漱石聂荣臻彭德怀都表示,和粟裕完全处不来。
我愿称粟裕为职场版钢铁直男。
无他,红 7 团常年孤军在外的地狱经历,点满了粟裕的军事能力,却没点亮他的组织生活能力。
所以,粟裕和别的著名将帅有矛盾,并不是粟裕的错,也不是陈毅彭德怀等人的错。
他们因为工作经历不同,导致彼此合不来。
所以,喜欢粟裕也喜欢彭德怀的瓜友,就不用纠结了,这两位合不来有斗争谁都没错,不影响他们对国家对民族都有伟大贡献。
不能说你更喜欢彭德怀,彭德怀反粟裕,所以粟裕肯定是坏的。
不能这样的。
这里,岱岱再给大家发散下,也再把话讲明白些。
很多政治人物的不合,是性格脾性的不合,是路线理念的不合,并没有单纯的说两个人一定有好坏之分。
粟裕彭德怀即是,不管怎么不合,粟裕和彭帅都是爱国的。
好了,如果现在有两个你都喜欢的人,正在闹不合,请记住上面这些。
既然都讲到粟裕了,那么第三个小故事,我们讲彭德怀吧。
说彭德怀,绕不开庐山会议的迷雾。
岱岱之前在去苏化系列里详细交代了庐山会议的缘由。
三、国际视野下的中国国内风云
关注岱岳备用号
可以说,庐山会议开到那个结果,是谁都不想,也是谁都始料未及的。
彭帅更想不到他一辈子为国流血,竟然会扣上里通外国的罪名。
详细的岱岱就不放上来了,这里简略讲讲。
教员其实对大跃进是被下面忽悠的,下面忽悠教员说形势大好,教员还不太相信,等现实憋不住后,教员打算认一部分错,然后修正路线,但还不想完全否定三面红旗。
因为三面红旗不仅是国内问题,还是国际问题。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这三面红旗,就弄成了这样的局面。
然而,虽然过比功多,但是毛依然不肯否定这三面红旗--因为苏;关注岱岱备用号
因为苏联。
赫鲁晓夫为何严防中国“三面红旗”口号流入苏联
2011年07月22日08:27来源:凤凰网历史作者:权延赤
997人参与20条评论目打印转发字号:T|T
1962年毛泽东坚持三面红旗面厅刘少奇:你急什么?
2012年10月12日07:44来源:党史文苑作者:林小波
中国有关“三面红旗”的宣传品从各种渠道流入苏联,特别是在西伯利亚地区“广泛流传”开。赫鲁晓夫在激动不安地对他的同事们说:“必须立刻加以制止。中国人这些改革的口号是非常诱惑人的。如果认为这些想法的种子不会在我国找到肥沃的土壤,那就错了……”
赫鲁晓夫在 1958 年秘密访问北京之后,从宣传上封锁了来自中国的有关“三面红旗”的各种消息。
如果不是苏联方面对“三面旗帜”这么深恶痛绝,如果不是三面红旗上升到中苏意识形态之争,可能毛还会另起炉灶,但“敌人赞同的要反对,敌人反对的要坚持”的毛,选择修改方法、修改执行,继续打三面红旗。
这,就害死了彭德怀。
1958 年 12 月以后,赫鲁晓夫批判公社运动大跃进运动,受此影响,中国国内思潮涌动,庐山会议召开,毛正打算检讨政策的时候,刚结束对外访问,在阿尔及利亚和赫鲁晓夫碰过头的彭德怀,也上万言书,批判人民公社。
前脚刚有外国的赫鲁晓夫批判,后脚就有了国内的彭德怀反对声音,这也太巧了吧?而且,彭德怀刚在阿尔及利和赫鲁晓夫会晤……
这,是否是苏联的“里应外合”?
一直警惕苏联对中国渗透控制的毛,他的疑心病,这下犯了,而其他人趁机落井下石,这下坏了。
如果仅仅是个人的恩怨,以彭的威望和大局稳定的考虑,教员还不至于如此彻底打倒永不翻身,但是,三面红旗在当时被上升到中苏意识形态之争,彭在无比微妙的时候,触碰到了这一点,他和赫鲁晓夫万分巧合的同步言行,给毛一种“里应外合”、“苏联化”的错误判断。
彭帅在一个错误的时间,说了一句产生了极大误会的话,真是冤。
另外,墙倒众人推,“只见锦上添花,无人雪中送炭",历史如此现实,现实如此残酷。
更是冤。
关注岱岱备用号
庐山会议,就这样变成了彭帅的挽歌。
这个悲惨的故事,告诉我们,国际和国内,是联动的,而且越是风起云涌的时代,就越高度联动。
国际上反对我们路线的时候,必然会有国内也反对我们的路线。
这帮人就是睡在我们身边的赫鲁晓夫。
这就是外患总是催化内忧。
当面对内忧外患的舆论时,我们要剔除两类人。
一类是粟裕这类,合不来是因为脾性问题,可能就是嘴碎了些,助长声势了但没有坏心眼,完全就是自身偏科水平问题,所以合不来,这个我们不计较。
嗯,我说的是粟裕,不是那些被忽悠而支持共存路线的群众。
一类是彭帅这种,没有里应外合的心,但不懂政治,在关键的节骨眼上作出了错误的选择,给人一种内鬼里应外合的感觉,但他真没有内鬼的心,只能说是政治不敏感能力又不行,作出错误选择。
嗯,我说的是彭帅,不是爱丁堡的什么什么谁 。
剔除这两类人之后,我们再思考下那两句话。
1、否定一个政治人物,常常从否定他的政治路线开始。
2、国际国内高度联动。
好了,剩下的人怎么定性?怎么对待?
一句话——
编辑日期2023.01.08岱岱官方微博号:吃瓜岱宗岱/吃瓜小众2022压缩文件密码统一为:36903690或者3690本系列文章整理来源于公众号:吃瓜群众2023欢迎瓜友的关注。也可加入小瓜圈(小瓜圈同步岱岱每日圈文、群聊信息等)V: sevenmona (备注来意)QQ:1771703150 (备注来意)
别看现在闹得欢看我日后拉清单
文章作者 吃瓜群众岱岱
上次更新 2023-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