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荡开一笔,写文史。

岱岱要写一个人,长孙无忌。

爱好历史的瓜友一定对这个唐朝的宰相很熟悉。

长孙无忌河南洛阳人,鲜卑族。唐朝初期宰相、外戚,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一箭双雕典故的将军)的儿子,李世民老婆长孙皇后的同母兄,母为北齐乐安王高劢之女

长孙无忌自幼被舅父高士廉抚养成人,与唐太宗是布衣之交,后又结为姻亲。唐高祖起兵后,长孙无忌前往投奔,并随太宗征战,成为其心腹谋臣,后参与策划玄武门之变。在凌烟阁功臣中位列第一。他在立储之争时支持晋王李治,太宗临终前任命他为顾命大臣。

长孙无忌有多牛逼?

他不仅是凌烟阁第一功臣,是第一个劝李世民玄武门之变的人,更是李世民的皇亲国戚,李世民对其极为信任,点名要他辅助儿子李治。

岱岱读历史,对这几个细节印象深刻。

李世民想要选择仁孝的晋王李治,担任太子,但是众臣支持魏王李泰,看到自己的想法,不被朝堂众臣支持。李世民做了极端的选择,《新唐书》记载:

即投床,取佩刀自向, 无忌等惊,争抱持,夺刀授晋王,而请帝所欲立。

长孙无忌拦住了李世民,夺下了李世民的刀,救了李世民的性命。

长孙无忌对众臣说:“立太子是陛下的家事,陛下想要立晋王,就应该听他的。”

当场还有房玄龄沉默不赞同立李治,长孙无忌看房玄龄不说话,加了一句话:

“谨奉诏,异议者斩!”

长孙无忌这句一出,房玄龄扛不住了,最终全场同意晋王即太子位,魏王李泰表示听从父亲的意见。

李世民听到长孙无忌的话后,大喜过望,对儿子李治说,快过来谢谢你舅舅,你舅舅答应辅佐你了。

新唐书的原文是:

舅许汝矣,宜即谢。

要太子李治当场谢舅舅辅龙之功。

可见长孙无忌的分量。

后来房玄龄儿子房遗爱被诬陷谋反,李治心怀怨恨房玄龄当年不肯立他为太子的旧事,让长孙无忌主导了房遗爱冤案,将房玄龄一门根除,这是后话了。

还有一个细节。

武则天得宠后,想上位皇后,生怕长孙无忌不同意。

于是武则天和李治为了巴结长孙无忌,送去了许多钱财,武则天还让他母亲战战兢兢的去长孙无忌那里说奉承话。

一代天后武则天,面对长孙无忌,也有卑微到尘土的时候啊。

然而长孙无忌软硬不吃,依然不待见出身寒门的武则天,反对武则天当皇后,被武则天视为眼中钉,后许敬宗诬陷他谋反,他的外甥皇帝将其削爵流放黔州(今重庆市彭水县),最终自缢而死。

看史书的时候,岱岱就很纳闷,这样一个牛逼的人物,怎么会被武则天搞死呢?

陈寅恪老师专门就长孙无忌之死写过。

他的回答是,长孙无忌代表的关陇集团,武则天代表寒门集团,李治借武则天之手铲除长孙无忌是巩固皇权。

从北周朝到唐朝的更朝迭代不过是贵族集团内部相互斗争的结果,隋朝的建立者杨坚与与唐朝的建立者李渊都出身于这个贵族集团。

他们出身的集团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关陇集团,关陇集团这个名称是由历史学家陈寅恪率先提出的。

指的是北魏时期主要籍贯位于陕西关中和甘肃陇山周围的门阀军事势力,他们是源自北魏宇文泰手下的八柱国。唐高祖的祖父李虎就是八柱国之一,隋文帝的父亲杨忠是八柱国手下的十二大将军之一。

将长孙无忌之死,视为武则天利用寒门集团打压关陇集团的权争。

对此,岱岱只能部分接受这个说法,很牵强。

因为诬陷长孙无忌的那个许敬宗,的确是出身寒门。

但真正置无忌于死地的,不是寒门许敬宗。

而是大唐军方的最高代表,李世勣。

李治问了群臣,群臣大都不答应武则天当皇后,长孙无忌是带头人,李治武则天很懊恼。

只有李世勣回答说:

“此天子家事,何须外人操心。

李靖死后,李世勣就是大唐军方的最高代表,他的话就代表军方站队武则天。

可以说,武则天能力排众议当上皇后,全靠李世勣的站队。

后来武则天即位皇后的仪式,专门请李世勣来给武则天授皇后冠服。

这是一个极具象征意味的举动:大唐军方站队武则天。

对长孙无忌唯唯诺诺的李治武则天,正是在李世勣的撑腰下,和长孙无忌决裂的。

一个最典型的细节。

李治安排的无忌专案组,组长是李世勣,副组长才是许敬宗。

七月二十七(壬寅),唐高宗命令李世勣、许敬宗、辛茂将与任雅相和卢承庆共同复查长孙无忌的案件。

可以说,武则天不管是当上皇后还是搞死无忌,靠的全是李世勣的支持。

也正是李世勣和武则天如此走近,给武则天篡权铺平了道路,所以后世对李世勣颇多微词,说“小人而幸者,李世勣、许敬宗是也”,把他和奸臣许敬宗归为一类。

那么问题来了,李世勣既然是无忌之死的关键人物,那么李世勣为什么要和煊赫朝野的无忌斗争呢?

他们两个近日无仇往日无怨的,一个是文臣最高代表,一个是武将最高代表,结果文物武不和,非要对着干,这是为啥?

陈寅恪没有看到李世勣和长孙无忌的不合,更没有作出解释。

岱岱只能自己解决这个问题。

岱岱用公开信息魔鬼细节一叶知秋的能力,再读了一遍新唐书。

终于发现了藏在历史中的秘密。

原来,长孙无忌和李世勣真的有仇!

他们两个,结仇在李世民的高句丽之战。

李世民人生最后一战:本可踏平高句丽,却因其失误而战败 播报文章

卧榻之侧,岂容它人酣睡,李世民一直想着踏平高句丽,他说:

“今天下大定,唯辽东未宾,后嗣因士马盛强,谋臣导以征 讨,丧乱方始,朕故自取之,不遗后世忧也。“

在休养生息多年后,李世民开启了那场战争。

那场战争深得唐朝上下民心,因为隋炀帝就是高句丽征讨失败而亡国的,隋唐之际死了太多人在辽东,李世民吸取隋炀帝大用兵的失败经验,担心人太多补给线过长,而改用精兵猛将。

唐朝人民听说打高句丽,纷纷自愿投军,李世民都不收,安抚他们让他们回去。

因李靖当时年老多病已经无法出征,大唐军方出动的最高级别将军,是李世勣和李道宗。

李世民派李世勣和李道宗当先锋,率领步骑六万渡过辽水,向高句丽发起攻势,打前头战,随后自己带领3万精锐主力来辽东。

此时高句丽派出十五万来援安市城”。 此时唐军只有主力三万人,李世民闻讯后,召集诸将,亲自进行布置。次日,唐军与高句丽援军在安市城外展开激战,“李世勣率兵奋击,上自高峰引军临之,高丽大溃,杀获不可胜纪,延寿等以其众降”。

战后李世民将自己指挥作战的这座山取名驻跸山,并刻石纪功,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薛仁贵就是在这场战争中一战成名的。

按理说唐朝取得这场辉煌的胜利,征服高句丽根本不在话下,但就在这个时候,李世民犯了一个致命错误,最终导致唐朝被迫班师,这场战争也以失败告终。

此时的李世民面临两个选择,一个是继续围攻安市城,另外就是派出军队向高句丽境内继续推进。

比如李道宗就建议“高丽倾国以拒王师,平壤之守必弱,请假臣精卒五千,覆其根本,则数十万之众可不战而降”。

此时就连高句丽降将高延寿都提出建议,攻打乌骨城,然后直取高句丽都城。

对于这些建议,李世民一度很想采纳,但最终都没有采纳。

因为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对李世民说的大概意思是:

“陛下你和之前打仗不一样,之前你是世子立面有太子,你打仗往死里冲没问题,可现在你是皇帝,是一国之主,不能像以前那样挑战高风险,不能再兵行险着,你要稳扎稳打。”

正是在长孙无忌的劝说下,李世民最终还是稳扎稳打,执意要先攻克安市城。

结果唐军顿兵坚城之下,日夜攻城,长达三个月的时间,但没能攻破。

此时已经到了深秋,严寒在即,如果再不撤军,恐怕会损失惨重,于是李世民下诏班师,这场战争以唐朝先大胜后失败而告终。

班师回朝时,唐朝军队的士气是跌落到谷底的。

几个细节:

李世民为阵亡的将军设祭奠仪式,大哭一场。

李世民说,如果魏征还活着,他一定会劝说我不打这场战争,想到魏征的好处,他派人专门去魏征那里上坟。

李世民回长安后还依然对辽东无功而返感到不平,他专门去咨询了大唐军神李靖,问我这场战争明明先大胜为何后面会败。

李靖回答李世民5个字:

“此道宗所解!”

李靖告诉李世民,李道宗曾经为您解决过,那就是兵行险着,放弃一个城池的得失,不要稳扎稳打,只有突袭其他城市,辽东自然能全部拿下。

但是,你李世民并没有听从李道宗的建议。

反而,你听从了长孙无忌的建议。

这三个细节,奠定了长孙无忌的死。

第一个细节,你还能说李世民的安抚军心。

但是,李世民以魏征会劝说自己不打这场仗来给魏征上坟,就等于皇帝李世民心中,就一定定性高句丽之战是败仗了。

给魏征上坟,等于间接官宣打了败仗。

而既然打了败仗,就要有人出来负这个败仗的责任。

更要命的是,李世民没有按住他的不平心,他去找李靖讨教打败仗的原因,更是将长孙无忌逼到了整个军方的对立面。

李世民问李靖自己兵败高句丽原因,李靖说了5个字,让他恍然大悟 播报文章

高句丽一战的失败,根源是采取了长孙无忌稳扎稳打的错误路线,而放弃了李道宗兵行险着的正确路线。

长孙无忌要为高句丽一战的功败垂成负有路线责任。

你想想那些打仗的将军们,老一辈的纷纷想平定高句丽青史留名,连70多岁的李靖都说他“南平吴会,北清沙漠,西定慕容,唯东有高丽未服”,想随军出征,奈何李世民保险起见不带他。

年轻一辈的,哪个不是想升官发财封侯建府,结果因为长孙无忌的建议,断绝了多少年轻军人封侯的前程。

是的,长孙无忌不是李世勣一人的对立面。

长孙无忌已经是整个大唐军方的对立面了。

甚至若干年后的后人,也如此惋惜李世民的功败垂成。

后人评价李世民早年指挥作战,特别擅长出奇制胜,可是在这场高句丽战争中,他却小心翼翼,胡三省评论道:

“太宗之定天下,多以出奇取取,独辽东之役,欲以万全制敌,所以无功。”

其实呢,大唐战神李靖,还算给了长孙无忌面子,没有直接点无忌的名字,只隐喻的说皇上你是没听李道宗的建议。

当然,因为长孙无忌毕竟是文官的代表,即使整个大唐军方都对无忌十分怨恨,但李世民一碗水端平,无忌就没有性命之忧。

但问题是,武则天来了。

当李治和武则天遍问群臣是否支持武则天为皇后时,长孙无忌凭着资历投了反对票。

他没想到,大唐军方对他的仇恨种子,在那一刻发芽了。

李世勣作为当时大唐军方的最高代表,狠狠的怼了无忌,投下了奠定成败的关键一票:

“此天子家事,何须外人操心。

李世勣并在武则天即位皇后时,代表军方亲自给武则天加冕,以大唐军方为实力背书,奠定了武则天的上台。

不是李世勣要和长孙无忌对着干。

是整个大唐军方都不爽长孙无忌久矣。

而正是得到军方的支持,出身寒门的武则天才能有实力搞死这个凌烟阁第一人的文官集团最高代表长孙无忌。

也只有大唐军方最高代表的李世勣,才能镇得住这个场子,才有资格当长孙无忌专案小组的组长。

用公开新闻魔鬼细节一叶知秋的心法,读完新唐书,岱岱豁然开朗。

原来是这样的冰山之下。

分析完原因后,三点感慨。

第一点感慨,是对李世民。

李世民是明君了,但他高句丽之战太多败笔。

没有听李道宗建议是败笔一。

回国后各种举动将高句丽之战定性为败仗是败笔二。

只顾着自己功败垂成后的茫然若失,没有发觉自己一系列举动已经将长孙无忌推到了整个大唐军方的对立面,是败笔三。

可以说,高句丽之战不仅埋下了无忌之死的诱因,更分裂了大唐文武,也为武则天的崛起创造了机会。

李世民不该犯这么多错误。

如果岱岱是李世民,岱岱首先就不会去上魏征的坟,也不会去询问李靖,那样就等于皇帝定性是败仗了,是败仗就要找出人来负责。

岱岱如果是李世民,就好好的搞个庆功大宴,没有全胜也论功行赏,安抚军方的心,并主动将未能全胜的责任招揽到自己身上,尽力护住长孙无忌和军方紧张的关系。

当然,岱岱这一切都是事后诸葛亮了,毕竟当时李世民哪里能想到未来会出一个武则天,自己留下的文武不合的缝隙就这样被武则天利用到了。

第二个感慨,就是读历史要代入性去读。

瓜友们经常问,如何像岱岱那样有看透新闻的能力,其实岱岱也不是从小就看新闻联播的,岱岱小时候只看的历史书比较多。

你把历史当故事会看,也就看个热闹,你要多问几个为什么。

比如无忌之死,岱岱就多问了几个为什么,并在陈寅恪给出他的解答后还不满意,继续问为什么,自己去找答案。

除了多问为什么, 要多为想怎么办。

如果你是李世民,你应该如何避免埋下那场危机?

如果你是长孙无忌,你应该如何避免杀身之祸?

代入分析,身处其身其境,给出行动纲领,大白话就是开下脑洞,不要觉得不好意思,马克思说的好,别的哲学家都在想着怎么解释这个世界,可问题是如何改变这个世界。

多代入,多想下怎么办,是锻炼的不二法门。

就这样读历史,多问为什么,多想怎么办,你就能将历史书从故事会,读成政治学教材。

如果说岱岱对内政外交有一些惊人预判和深刻见解,那么,这些都感谢带嗲小时候读历史练就的能力。

这需要天赋吗?需要,不过需要一点点罢了,更多的是后天的自主训练,所以大家只要肯用心肯主动,都可以学会

这套一叶知秋的心法的。

第三个感慨,就是借古喻今了。

无忌之死,是一个历史之谜慢慢解开的过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使高大上如凌烟阁第一功臣的长孙无忌,在得罪军方后,也没能有好下场。

无忌之死告诫那些权臣,不要轻易站到军队的对立面。

站到军队的对立面,本着武人不得干政的原则,李世勣等人的确长期无法奈何无忌什么。

但这个无可奈何,会随斗争形势而改变的。

武则天一上来,和无忌搞权力斗争的时候,李世勣等军方代表就纷纷新仇旧恨一起算,意外并坚定的站在了原本没什么交情也没多大利益的武则天战线上了,只因长孙无忌曾挡了大唐军方武统高句丽的道路。

写到这里,岱岱突然若有所思的推了推眼睛,望向窗外的东 南 方 向 . . . .

编辑日期2023.01.08岱岱官方微博号:吃瓜岱宗岱/吃瓜小众2022压缩文件密码统一为:36903690或者3690本系列文章整理来源于公众号:吃瓜群众2023欢迎瓜友的关注。也可加入小瓜圈(小瓜圈同步岱岱每日圈文、群聊信息等)V: sevenmona (备注来意)QQ:1771703150 (备注来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