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庐山,试着写了几次,都写不下去。

因为直接写庐山上的博弈风云,大家会很不理解,三次庐山的斗争,是果,而九大,是因。

不交代清楚因,是讲不透果的。

因此,不能跳过九大写庐山,岱岱写庐山之前,有必要专门写这篇九大文章。

九大,是刘被打倒后的第一次大会,因为文革延迟了很久,等刘被打倒后才召开,八大上刘还做政治报告,宣布中国阶级斗争问题不突出工作重点不在阶级斗争这了,然后九大的时候刘已经下台凉凉了。

教科书上的九大,是林彪写进党章接班人的一次大会,是林彪四大金刚大多进入政治局的大会,按理说,这是林彪的一场胜利大会,表明了毛林两人的合作无间和充分信任。

但实际上,完全不是这样。

3个点。

1、权力位置问题,林彪名不正言不顺

党章是把林彪定位接班人,但是,九大后的林彪,职务依然没有变。

叶群私下发牢骚说:林彪不就是个副主席、副总理、国防部长么!这么多年来就是这么多工作。

明眼人都懂,这是毛对林的心思。

毛对林是防备着,虽然让林彪四大金刚升官了,甚至让叶群进入政治局,但毛就是没给林彪一个应该有的位置。

我们分为党政军,要当一个名副其实的接班人,就要在这三方面都有对应的位置。

涛哥当年是什么位置,国家副主席,军委副主席,政治局常委,党政军三口都是名副其实的接班人含金量。

这才是正儿八经的给接班人安排的位置。

林彪呢?九大前林是这些位置,九大后林还是这些位置,而林彪最缺的,就是国家副元首这个位置。

吴法宪回忆道,叶群曾不无忧虑地向他说:“如果不设国家主席,林彪怎么办?往哪里摆?”

位置这个事,让林彪噢出了一点不太好的味道。

2、路线分歧

位置这事其实都是小事,还可以通过调和来搞,毛不是那种舍不得权力的人,毛不会在权力方面和任何人斤斤计较。

毛真正严抓死抓的,不是权力,而是路线。

而最无语的是,林彪在九大上,就暴露了和毛路线不对付。

九大之前,刘已经被打倒,全国大部分省也被造反派夺权了,毛多次表示说文革可以准备结束:“

毛泽东明确说要结束文革。一九六七年七月十三日下午,毛泽东召集林彪、周恩来、中央文革中组碰头会成员和萧华、杨成武开会。他认为文化大革命的群众发动阶段已经过去,说:“一年开张;二年看眉目,定下基础;明年结束。这就是文化大革命。”

一一九六七年八月十六日,毛泽东同阿尔巴尼亚两位专家谈话。他计算着文化大革命还需要进行多长时间,觉得从目前情况来看,这个时间比他原来预计的要长,但仍认为有三年总可以够了。他说:“我们这次运动打算搞三年,第一年发动,第二年基本上取得胜利,第三年扫尾,所以不要着急。凡是烂透了的地方,就有办法,我们有准备。凡事不痛不痒的,就难办,只好让它拖下去。”

林彪也认为,彭被打倒了,刘也被打倒了,地方上也被夺权了,文革是可以停了,应该转为经济建设,发展生产力。

刘少奇当年是接班人,八大上做政治报告,林彪作为新的接班人,要在九大上做政治报告。

所以林彪就想通过这个政治报告,毛表达自己的政见,或者说,对毛提建议。

主席指示,由陈伯达起草九大政治报告,张春桥、姚文元辅助。

据邱会作回忆(其实主席决定由林总做《政治报告》后,林总就开始自己拉条子,并告诉办公室的同志,他已有一个基本构思陈伯达来了可助一臂之力,这个《政治报告》的主题思想很快就定了下来,标题为《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

一八届十二中全会以后,林总的“克已复礼”思想就很重了,他认为毛主席把刘、邓”和“彭、罗、陆、杨"这些人打倒,应该满意了。文革这几年确实很乱学校停课,工厂停产,全国搞派性,搞武斗,应该“复礼”了,全国应走上正常秩序,注重发展生产,发展经济。

陈伯达那时候已经和江青等人不合,转投到林彪门下了。

因为张春桥是笔杆子,陈伯达也是笔杆子,张春桥得宠陈伯达十分嫉妒,他又不会跪舔江青,后来陈伯达连面见毛泽东都做不到,被排挤边缘化了。

而陈伯达和叶群是老乡,延安时期就是叶群的老师,林彪这边都是将军武夫天然缺少能写的笔杆子,陈伯达就这样和林彪一伙了。

四大金刚的回忆录都写过,陈伯达到林家湾和他们聊天,每次聊没几句陈伯达就大骂张春桥,说张春桥有个什么水平,写的都是些什么鬼东西竟然爬到我头上这类的话,每到这个时候四大金刚就笑着等他吐槽完。

林彪给陈伯达这个重要任务,陈伯达十分高校,他把这次政治报告的写作看的很重要,写的很用心。

陈伯达的稿子送出去后,毛泽东那边一直没有回音。原来毛泽东一看《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这个题目,心中就冒起火来,根本没有看陈伯达的稿子。

不过毛泽东这时也不好把林彪端出来,只是把不满发泄到陈伯达一个人头上

“现在又想重复八大《政治报告》中所犯的错误,只讲发展生产不讲阶级斗争。你这个人每次都说知过必改,可就是不改,永世不变。

一在“九大”开完之后,陈伯达终于收到了毛泽东退回来的稿子。陈伯达惊讶地发现,他亲手封好的装有报告稿的牛皮纸口袋没有拆封,毛泽东只在牛皮纸口袋上写了八个字:“退伯达同志。毛泽东”。毛泽东竟然连牛皮纸口袋都不愿意打开,当然不会看到陈伯达呕尽苦心写的他和林彪的“意见书”了。

一陈伯达说:“我当场就哭了,哭得很厉害,我一辈子都没有那样哭过。我很伤心,很伤心!

陈伯达这么大岁数的人了,哭的像个小孩子一样,也是心酸。

林彪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路线。

这个路线,就是发展生产力取代阶级斗争。

这是和毛严重冲突的路线。

虽然毛在九大之前就放风文革会结束,但这种结束不是林彪周恩来等人理解的结束。

毛泽东的意思是当权了总难免会有队伍腐败,文革结束后过几年再来,发动人民运动监督打倒这些腐败干部。

“文化大革命”是“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过七八年又来一次。”

毛的这个设想,和西方每过几年搞一次全民投票那样,而且西方民主只能让人民投票,我们红色中国能让人民造反当权,这不是比西方更深入彻底的全民民主吗?

很多人以为毛发动文革是为了打倒刘少奇重新拿回权力后,那是错误的,是幼稚的。

认为刘少奇被打倒后文革就会结束也应该结束,也是错误的,是幼稚的。

毛对陈伯达很失望,对林彪更失望。

林彪嘴巴上说学习毛,但他根本不理解文革,林彪还是把文革视为权力斗争,和古代君臣思想一样,认为我帮你打倒彭德怀打倒刘少奇,你论功行赏给我个接班人位置,没有看到文革是社会全民民主大实践这一点,所以林彪才会想在九大上重谈经济建设,生产力发展。

当然,也有人说林彪看出来毛的文革本质,但林彪已经是权力既得利益体了,他不能接受再过六七年再来一次文革,这样打倒的对象不就是林彪本人和他的部下吗?

有人分析

经过文革,林彪成为党内唯一的副主席,军队副统帅,以四野干部为主的军委办事组掌握着军事大权,军队通过“三支两军”,控制了地方军政大权,林彪成为既得利益者。

林彪长期从事军队领导工作,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难,对九大以后的主要任务是继续革命还是抓生产?毛主席同林彪有了分歧,显然林背离了继续革命理论和实践。全国各类各级革命委员会主任、政府机构普遍精简重建的领导班子绝大多数是军队领导干部,外国人形容会议场所军人满满。

一九大后中央文革小组就要解散的情况下,林彪主张淡化文革,担心继续进行文革,下一步打击的矛头会落到自己身上,以图避免七、八年以后再来一次的文革矛头指向自身,这显然具有维护自身既得利益的考虑。这种对既得利益的维护驱使着林彪淡化文革,尽快结束文革,恢复所谓的“正常”秩序。这是林彪提出以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九大政治报告立论基础的利益原因。文革才搞了一次,对其经验教训迫切需要从理论上予以总结,而林彪却主张淡化文革,使人看到林彪在文革的中途产生动摇情绪,或者是想使文革从中途停顿下来,或者偏离其规定的方向(以文革来保证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

不管林彪是因为看不懂文革所以觉得要发展经济,还是因为担心继续文革影响自身权力而主张发展经济,林彪都作出了发展经济这一路线主张,并正式对毛提出。

毛林的路线分歧,已经不可避免的。

汪东兴回忆说:眼看九大开会的日期快到了,毛主席就叫康生、张春桥、姚文元另外起草政治报告,而陈伯达起草的那个稿子便被搁置一旁了。

这里,需要特别提下汪东兴。

江青真是不会团结同志,她太狂妄自大,她已经把陈伯达逼到了林彪那边,又在主席那边进汪东兴的馋言,把汪东兴给逼到了林彪那边:

一汪汪东兴病了是不是会议延迟的主要原因,我不太清楚,但他确实病了。叶群带我们去看过汪,之后叶群还叮嘱我们再去看汪。记得我们去看汪时,他不但很感谢,而且很激动,说着说着又哭又骂,什么「过河拆桥了」,「卸磨杀驴了」,「不要我了」.…,江青没去看他,也没派人去看他;主席也没派人去看他,汪东兴有这种看法并不奇怪,那个时候一切都敏感得很哪!汪东兴在我们面前敢对主席不敬,我们是很吃惊的,看来主席和汪东兴也有很深的私密关系,这在庐山会议上,得到了切实证明。汪东兴在「杨、余、傅」事件以后就和我们走近了,九大以后就完全和我们站在一起了。实际上,汪东兴也是脚踩两只船,其他人屡屡翻了船,汪东兴确实踩稳了,真是技高一筹。

林彪还很倔强,毛不用陈伯达的政治报告,用张春桥等人的继续阶级斗争政治报告,林彪也不反对,他对这个报告不闻不问,这个报告汇报给林彪要林彪提意见,林彪也是看都不看。

邱会作回忆说:林总知道江青把他和陈伯达共同起草的报告「枪毙」了之后,对报告的问题,就当「闭口道士」了,此后有关报告的全过程,林总一句话不说,一个字也没有写过,政治报告是上海帮包办的。

这样一来张、姚写了一份反映毛泽东想法的稿子陈伯达写了一份反映林彪想法的稿子,这两份不同的《政治报告》稿子,就变成毛泽东与林彪之间的分歧之争了。这样就因为《政治报告》的原因,把九大”开幕的日期从3月15日推迟到4月1日。当时各地代表已经按照原来的通知在3月15日之前都来到了北京。现在开会的日期后推,只好组织代表们先在北京参观。

毛对陈伯达的政治报告,看都不看,林彪对张春桥的政治报告,不闻不问。

这两人都坚持自己的路线,这么一就把九大给延期展开了。

九大前夕,就已经阴云密布了。

这一点,当时就有人看出来了。

康生是个老狐狸,他预感到毛林有矛盾他谁也惹不起,早装病脱离工作了,对毛用另一份政治报告不用林彪的政治报告,康生的话很有艺术:

“我最近生了病,没有直接参加政治报告的起草,春桥、文元写的稿子我看了一遍。我觉得,作为接班人向九大作的政治报告,这个稿子的份量是不够的。但是在这样短的时间内,他们就能拿出有一定水平的初稿来,还是不易的。我看它可以作为进一步讨论修改的基础,因为它的基本思路是能站住脚的。”

康生的意思很简单,这是林彪在九大做的政治报告,林彪要念的,但林彪不支持这份报告,所以康生说“这个稿子分量是不够的”,但是没办法,九大马上开了没那么多时间,就用它吧。

周恩来在中共十大所做的政治报告中在谈到这个问题,也说过:“大家知道:九大政治报告是毛主席亲自主持起草的。九大以前,林彪伙同陈伯达起草了一个政治报告。他们反对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认为九大以后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

“林彪一类如上台,搞资本主义很容易”。 (1975年2月28日《人民日报》)

九大开了,林彪拿着这个不是他路线的阶级斗争政治报告,对着大会讲话,他故意把讲的磕磕绊绊的:

-邱会作1980年“审判”1981年9月12日出狱写《回忆录》叙述:“1969年筹备九大,‘主席决定由林作政治报告,林自己拉条子,把报告订为《为把我国建设成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未采纳,开会回来后林彪说我就是故意念的(政治报告)磕磕巴巴的,这是林总极为难得的调侃”。

九大并不是一个团结胜利的大会。

九大是一个表明团结实际上已经产生裂痕的大会。

毛以为林会支持他继续文革的路线,但林彪不懂不悟,选择经济发展这个路线。

岱岱笑道,当年如果是林彪胜利, 可能林彪会搞倒向苏联的改革开放了。

别的地方,毛都能妥协都能让步,唯独路线问题上,毛是寸步不让的。

林彪也是政治性格倔强的人,对张春桥报告不闻不问,故意在大会上念稿念的磕磕绊绊。

两人的矛盾,在九大上就已经无法挽回的加速产生了。

3、并不是只有林彪这一个接班人

是的,林彪是功劳太大,一次庐山救场批彭德怀,七千人会议救场帮主席下台,批刘少奇当先锋,林彪功劳太大,没办法赏无可赏,只能接班人。

但林彪的身体太差,可能在毛之前就先走了。

再者林彪的路线又和毛不合拍,毛起了选别的接班人的心思,也就不足为奇。

第一个人选,就是张春桥。

张春桥能文,而去上海造反派是搞的最好的,兼顾了革命和生产,又是文革出身,年纪又轻,绝对能践行毛泽东的文革路线。

毛泽东侄子也能证明这一点

毛远新说,“对于接班人,毛主席最属意和看重的还是张春桥,认为他有思想,有能力。毛主席是问过我对张春桥的看法,我也说,他有思想、有能力,但我说他不能团结干部,往往不知道他心里想的是什么,有点阴。毛主席当时在几个副总理中间翻来覆去地琢磨,最后选定华国锋。他选定华国锋做接班人,还是想叫张春桥做“军师”。”

毛远新还说,“主席叫我跟张春桥传这样一句话:“从1935年遵义会议起我不是就做了十年的副手吗!‘——意思很明显,毛主席要张春桥安心做副手。我把毛主席这句话向张春桥传达了,也向华国锋说了。”

毛特意让张春桥去军队积累工作经验,还安排嫡系许世友给张春桥搭班子,就是希望张春桥能拿稳许世友这个枪杆子。

毛泽东4次导演 “将相和”

《文摘报》(2015年05月26日 08版)


许世友与张春桥 (右)

但是许世友不领会,他看不上张春桥这个书生

1967年5月,张春桥被任命为南京军区政委,要他帮助许世友。许世友听到指示只说了一句话:“现在真是朝中有人好做官啊,没打过仗的也穿上军服了。”

张春桥知道许世友对他的看轻后,也和许世友各种不合,故意给许世友脸色

-8月18日,张春桥乘毛泽东的专机去合肥接许世友。一见面,张春桥就说,我这个政委亲自到合肥接司令员来了。

毛就各种调和两人,多达4次1967年国庆,毛泽东要许世友去北京,住在中南海。毛泽东接见许世友,又是由张春桥陪同。毛泽东和许世友谈了“文化大革命”的意义,并再次要他和张春桥搞好团结,要张春桥保护许世友。李文卿(时任许世友的秘书)写道:“我们几个都喝醉了,吐得一塌糊涂。”李文卿说,张春桥很“阴险”,对许司令“殷勤得令人可疑”

但许世友很清醒,他没和张春桥搞在一起。

毛泽东的“将相和”唱得很吃力。他让张春桥当总政治部主任,还想让许世友做总参谋长,一文一武,如能团结合作,对巩固他发动的“文化大革命”会有作用。但这只是毛泽东的一厢情愿,许世友不愿进京,并说“要我当总长,我宁肯跳长江”

-许世友和张春桥的矛盾爆发公开化,是在中共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十大”主席团名单本来是毛泽东定的,设主席和四位副主席,主席当然是毛泽东,副主席即周恩来、王洪文、康生和叶剑英。许世友提出:“我看只要一个副主席就够了。”他指的是周恩来。后来,他又认为只三个老同志就够了,这表明许世友对已身居要职的王洪文不满。当时任主席团秘书长的张春桥指责许世友,说:“你反对主席意见。”许世友当众大声训斥张春桥:“你有什么了不起!”毛泽东的“将相和”无法再唱下去了。

林彪这边,对自己接班人位置不稳固,对张春桥的威胁,也看的十分清楚。

一1981年1月,特别法庭《判决书》指出的:“1970年,林彪意识到江青、张春桥等人的势力的发展有超越自己的趋势,图谋提前?接班”。”林彪集团成员李伟信1971年10月13日的笔供也承认:林彪一伙分析由张春桥代替林彪的可能最大,一定要把张春桥搞掉。第三,林彪多年病病,担心自己活不到自然接班。用叶群的话说:不知林彪的身体拖不拖得过毛泽东。因此,他们要“抢班夺权”,而不能等待自然接班。第四,他们认为,四届人大是篡权的最好时机。在明争暗斗中,林彪一伙在党的九大上占了优势,但并不满足。林彪多次流露要当国家主席的想法,认为筹备召开四届人大,修改宪法,是一次“权力再分配”的好时机。在林彪看来,若能如愿以偿,当上国家主席,不仅可以巩固他接班人的地位,同时也是对江青集团的沉重打击。

一1971年3月21日,林立果、周宇驰、于新野、李伟信在上海秘密所站密谋。他们分析了形势,认为,在全国范围内,“首长”(代指林彪,下同)的权力势力,目前是占绝对优势,但是可能逐渐削弱。“文人力量”(代指张春桥、姚文元等)正在发展,发展趋势是用张春桥代替林彪的可能性最大。他们研究了林彪的“接班”问题,认为有三种可能:一是林彪“和平接班”。周宇驰说,五六年就差不多了,甚至可能更短。林立果说,五六年还接不了班,即使五六年,其中变化就很大,很难说“首长”的地位还一定能保得住。当然和平过渡的办法最好。二是林彪“被人抢班”。周宇驰认为一下不可能,最起码三年以后。林立果认为,很难说,主席威信高,他要谁倒还不是一句话,“首长”随时都可能被赶下台。三是林彪“提前抢班”。可有两个办法:把张春桥一伙搞掉,保持“首长”地位不变,再和平过渡;直接谋害毛泽东,但毛泽东影响大、威信高,以后政治上不好收拾,尽可能不这样干。他们商定:争取“和平过渡”,做好“武装起义”的准备。先做两件事:写个计划和让空四军组建一个“教导队”。林立果确定计划名称为“571工程"计划。(““571"为“武装起义”的谐音。)

一3月23日至24日,于新野执笔起草了《“571工程”纪要》。原稿后来被缴获。《纪要》分九个部分,可能性;必要性;基本条件;时机;力量;口号和纲领;实施要点;政策和策略;保密和纪律。1971年年终由官方正式公布

张春桥是林彪之下的第一位,除了张春桥,第二位就是李德生。

毛泽东赏识器重李德生,从野战军军长到党中央副主席

党史博采官方账号 2023-09-25 17:25 河北

-在抗美援朝结束后,李德生就成功担任了人民解放军第十二军的军长,到了1966年的夏天,“文革”的发动对全国都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在周恩来总理的示意下,李德生便来到了安徽稳定这里的局势,在李德生的治理下,安徽的乱局很快就被稳定了下来,正是他的这一表现让毛主席和周总理都对其颇为观赏。

李德生除了军队地方成绩优秀外,还有个明显的优势,就是年龄和身体。

-4月28日,中央召开九届一中全会。李德生只好带着十分不安的心情出席九届一中全会。这次会议上,李德生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当周恩来念政治局候补委员名单念到李德生的名字时,毛泽东再次打断周恩来,说:“我要再看看李德生同志。”周恩来示意李德生站起来。李德生站起来,向毛泽东敬了一个军礼。周恩来笑着说:“德生同志,把军帽摘下来吧。”李德生摘下军帽,端庄地面向毛泽东站着。

一毛泽东再次问李德生:你今年多大年纪了?李德生回答道:我53岁了。毛泽东接连重复了好几遍:啊,53岁,53岁。

毛泽东在会上对李德生不断的感慨, 53岁啊53岁啊。

那一刻,毛泽东可能真是有些烈士暮年的感觉啊。

李德生进入了毛泽东接班人序列一

-1969年的4月,中共九大如约在北京举行,而李德生在此次大会上被选为了中央委员,甚至他还当选为了中央政治局的候补委员。在当选为中央政治局成员的仅仅三个月后,他就被周总理请到了北京,为此还专门安排专机接他前往北京。不仅仅是周总理,在李德生到达北京后,毛主席还亲自在中南海接见了他,毛主席表示中央给他安排了两个职务,一个是军委上面的工作,还有一个就是国务院,让他挑选。

李德生表示过工作太多:主席,我感到我的职务太多了,担子太重了,担心干不下来。我想,安徽和南京军区的职务是不是可以免掉。毛泽东说:不要免,一个也不要免。毛泽东建议李德生,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北京工作,三分之一的时间读书学习,三分之一的时间到下边去调查研究。

甚至后来,毛还让李德生接管北京军区,这个最重要的军区,还让李德生多读书,给他开书单一

毛泽东就直接说:我和恩来商量了,确定你到北京军区去,担任司令员。李德生明白:在中国的几大军区中,北京军区最为重要。下属的野战部队也是几大军区里最多的,让他担任北京军区司令员,是对他的特别信任。李德生也感到身上的担子很重,他对毛泽东说:主席,北京军区的工作任务很重,我努力去做好。毛泽东没有向李德生交代什么具体任务,只是要他看一看《读史方舆纪要》这本书,还要李德生了解一下北京的历史、地理,了解华北地区的历史、地理。

甚至1971年毛泽东南巡,打算和林彪摊牌斗争前夕,还在南方各种给李德生铺垫舆论

毛泽东此前在南方同当地党政军领导人谈话时,还提到:要培养接班人,要培养六十岁以下,三十岁以上的人,像李德生、纪登奎那样的人。要培养年轻人到中央,如李德生、纪登奎、华国锋那样的。当时,毛泽东在他心目中要培养的接班人,李德生是排在第一位的。

林彪出逃后,毛对李德生更看重,这也侧面验证了之前李德生却是是毛接班人选考虑一

一周恩来把李德生单独叫到一个房间,对他说:林彪要乘三叉戟出逃,主席已经知道,你的任务就是立即到空军指挥室代替我坐阵指挥。

李德生接着在空军指挥室参与指挥了迫降林彪死党所乘外逃的直升机。林彪事件后,李德生还承担了审查林彪集团骨干的任务。

林彪死后的十大上,毛更是直接明牌,要培养李德生

一十大上,中央一致选毛泽东当主席。但对于中央副主席的人选,却有分歧。许世友等老同志就不同意王洪文当副主席。毛泽东在听了周恩来关于大家配酿的情况汇报后发话了,他说:中央副主席候选人,我看,恩来算一个,洪文算一个,康老算一个,剑英算一个。候选人里面,有老的,有青的,没有中的。这个中的,我的意见是从军队里头选。周恩来紧接着说:建议德生同志作为一位候选人。毛泽东立即说:可以。

后来李德生之所以出局,是因为李德生在中央工作的这些日子,并没有和四人帮走近,对文革路线的认知也和大部分干部一样。

而且林彪死后毛发动了对周恩来的批斗,而李德生没有靠拢甚至有些抵抗,后来王洪文胜出后妒忌李德生,要把李德生一起搞

一王洪文在会上说,毛主席讲:有少数同志或多或少有些问题。这个“或多”就是指李德生。接着,王洪文搬出总政治部的《批林批孔大字报汇编》,给李德生列出十几个“问题”,在会上批判,逼迫李德生交待。给李德生扣上了“封锁主席”“推行林彪路线”“站错了立场”“参与了林彪的阴谋活动”“搞修正主义”等大帽子。王洪文还主持了几次政治局会议,“揭发批判”李德生。

李德生的确是武夫一个,没有政治嗅觉,不懂路线斗争,李德生可以当托孤重臣,但不了一国之君

李德生觉得,“四人帮”已经向毛泽东提供了许多关于自己的材料,毛泽东怎样看待自己,不好猜测。自己自从到沈阳军区工作后,实际上已经不参与中央的工作了,现在有必要主动辞去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中央副主席的职务。于是,他提笔郑重向毛泽东写了辞职报告。毛泽东在李德生的报告上批示:有错改了就好,同意辞去党的副主席、政治局常委,保留政治局委员。毛泽东还特意派纪登奎去看望李德生,让纪登奎传话说:你是惹不起他们(指“四人帮”)的。

李德生就这样出局了。

不过李德生是后期出局,前期对林彪威胁最大的,还是张春桥。

甚至有几个人物的回忆录说,毛曾在私下场合对林彪说过这事,大意是你身体问题,要不要让年轻一点的上来试试,试下千的怎么样,干的不好还能再搞下去。

这个说法好像是四大金刚的回忆录,但没有其他能验证这个说法的,所以就当野史吧。

综上所述,毛林之间,并不是大家想的那也亲密无间和和睦睦。

九大更不是一个团结胜利的大会。

毛林之间有权力位置问题,有接班人竞争问题,更严重的是有不可调和的路线方向问题。

毛林这三个问题在九大上病没有得到解决,反而加深加速。

并最终在第三次庐山会议上得到引爆,引爆的震天撼地..··文章整理来源于微信公众号:吃瓜群众2023

也可加入微信群小瓜圈

小瓜圈同步岱岱官群每日圈文十群聊信息等小瓜圈会有象征性付费

V: sevenmona (每日最新圈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