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友们,周末快乐。

昨天聊到了三国。

三国过后是两晋南北朝,五胡乱华的时代。

这个时代,政治区域划分不明显,因为黄河以北涌入了太多游牧民族,他们都是游牧式的打仗劫掠,直到前秦北魏才有根据地建设的意识。

这里提一下点岱岱读史的感慨

五胡乱华最强的推动力是自然环境的变迁,北方变得更冷了,水草丰茂变得水草不多,游牧民族必然纷纷南下涌入华夏

这次持续几百年的小冰河时期,几乎将所有的草原民族都卷进了历史进程。

岱岱读历史发现,西汉的李陵被匈奴俘虏后,被封王,为了怕他逃回去,封地在远远的吉尔吉斯坦那边,统治坚昆人。

这个部落很原始,李陵带着投降的仅存的汉族士兵繁衍了下来,以至于在那么北的地方发现了汉族宫廷建筑,好像是李陵后代建造的。

后来五胡乱华的时候,坚昆人已经迁徙到了吉尔吉斯坦那边了,但也跟随南下浪潮进了中原,他们一般都是绿色的眼珠子,但有部分是黑色眼珠的,是坚昆人中的贵族,自诩李陵后人。

看了一眼地图,举族搬家能搬到这么远的地方,与其说人类的力量强大,不如说自然的力量太伟大了。

北朝是游牧民族搞来搞去,地区分野几乎没有,南朝就不一样了。

南朝孕育了后续几百年的上下游之争。

上游,荆州襄阳。

下游,南京扬州。

南朝抵御北方铁骑最重要的,就是长江天险和江淮水网。

北朝尝试了几次,发现主攻江淮基本不可能拿下南朝,只能先拿下荆襄,取得上游优势,然后顺流而下直扑南京扬州。

所以,南朝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是南京或者扬州,但军事重心,必然是荆襄。

这导致了南朝几百年的上下游之争。

不过由于东晋南朝门阀政治的特殊格局,荆州与扬州之间的关系却谈不上有多和谐。东晋开国之后没过多久,王敦之乱就掀开了荆、扬对抗的序幕。此后两百余年,荆、扬二州频繁冲突,一国之内战火不断,而荆州处于长江上游,有地势之利,在早期的荆、扬之争中往往能够力压首都所在地的扬州。可等到南朝中后期,荆州被一再分割削弱,就再也没法重现往日荣光了,反而在荆、扬之争中处于弱势,这其中各种纷乱,聊起来颇为有趣。

实际上,荆湘之间的分分合合只是扬州方面绞尽脑汁想要削弱上游实力的一个缩影。最根本的举措还是在于转移军事重心,元嘉二十六年。,宋文帝从荆州割掉襄阳等五郡,置雍州实土,逐渐将其建设成了“雍州士马,呼吸数万,虎视其间,以观天下。”7的军事重镇。南朝在雍州地区吸收了大量从北方流亡而来的士人,常年的军事冲突使得雍州地区形成了彪悍的民风,最后形成了“荆州本畏襄阳人”[8的奇妙格局。上游想要发动政变,向下游开刀的难度大大增加。而即使这样,皇帝们还是不放心一一建孝元年,都督荆湘雍梁宁南北秦八州诸军事、任荆湘二州刺史的南郡王刘义宣举兵造反,结果由于事情败露、未能整合好上游势力就匆匆起兵而被宋孝武帝平定。这之后孝武帝在建孝元年再次“分荆、湘、江、豫州之郡,置郢州”[9]。军事重心的转移与对上游的不断分割,最终使得原本一家独大的荆州在萧齐时期变成了荆州、湘州、雍州与郢州数州,上游再也无力与下游进行对抗。然而其弊端也逐渐显现了出来:一旦北朝对其施以巨大的军事压力,那么一盘散沙般的上游势力就会分崩离析。正是“江左以来,扬州根本,委荆以间外,至是并分,欲以削臣下之权,而荆、扬并因此虚耗。[10]

地方军阀化,是封建时代的顽疾。

一个地方必须重兵把守,必须放权地方才能抵御外敌。

但给兵放权,这个地方就有可能军阀化,就会对中央集权提出挑战。

北魏的北镇,明末的辽东,都是这样的。

为什么荆襄对南京扬州压迫感这么强呢?

因为如北镇辽东,对政治重心都没有天然的优势。

他们粮食经济不能完全自足,打起来也没有地缘优势。

荆襄不一样,荆襄够大农业条件好,又四通八达,石崇靠在荆州搞收费站就能成为首富,荆襄的粮食经济不仅能自足,甚至能追江南之富。

一旦内乱打起来,荆襄直接顺流而下,直扑南京扬州,南京挡都没法挡。

所以荆襄这种天然的压制力,一旦军阀化,就会十分不可控。

不要怪出镇荆襄的人都军阀化了。

你到荆襄做老大,你也大概率会造南京的反。

有句话说得好。

身怀利器,杀心自起。

荆襄给了你造反的一切便利条件,你在那个位置上,就会莫名心动。

如果让毛主席朱棣这样有战略眼光的人,去主持南朝。

他们绝对会迁都。

是的,南京扬州并非南朝最好的选择,荆襄才是南朝最好的首都。

政治经济中心和军事中心直接重叠,中央集权不必派大员去荆襄,直接自己坐镇,就免除了军阀化隐患。

朱棣就是这样想的,迁都北京了。

但可惜,南朝定都错了,导致几百年的上下游之争,空耗国力,几度动荡。

一方面是因为沿袭孙权东吴定都南京的历史惯例。

孙家当年只能定都建康,因为荆州是刘表的,孙坚为了拿下荆州解除上游威胁还战死了,孙吴最后背刺关羽拿到了荆州,刘

备又暴走了,孙吴也不敢迁都。

就一直沿袭了下来。

二方面,南朝的士族集团更希望定都南京,因为他们南渡就是到的南京而不是荆襄,土地财富也在南京,如果为了国防安全和消除军阀隐患要迁都。

那么流民为主的荆州对皇权的影响力,就会大于士族对皇权的影响力了。

南朝流民聚集地,一个是淮北,后来搞了北府军,打赢了淝水之战,出了个刘裕,一个是荆襄,提供了军阀化的最好基础。

南朝几百年的历史反复证明,定都下游,皇权脱离不了士族的影响,而且上游的军阀又往往通过寒门流民的支持打下游,改朝换代。

南朝皇帝迁都荆襄是最优解,但士族集团的阻碍是很大的,南朝战胜不了这个阻力。

也就只能靠分化荆襄的权术来消除上游的军阀化基础。

这个结果后面也看到了,南朝陷入内耗,几度改朝换代。

南北朝时代,南朝主要看点就是上下游之争。

北朝就是关陇的崛起和华北的对决。

北周宇文泰靠的是六镇鲜卑起兵,和高欢几乎一样的家底。

结果在洛阳之战惨败于高欢,主力打光了,逃回关中的宇文泰没办法,只能和关中汉族合作,搞了八柱国和府兵制。

有瓜友形容的好,八柱国就是北周时代的满汉八旗制度。

讲究民族融合,军功晋级。

华北是高欢的北齐在管,他几个儿子都鄙视汉人,推崇异族统治,任用色目人都比汉人多,最终,和汉族融合的北周打败 北齐。

北朝走上了民族融合的大道。

但不足处也有的,就是宇文泰的儿子解决玩北齐后,没能融合华北汉族,还是搞关陇集团那一套。

这个埋下的伏笔岱岱已经说了。

但是,这里要隆重介绍下隋炀帝了。

隋炀帝是一个很有想法的皇帝。

隋代周,按理说隋炀帝是要靠关陇集团支持的,但隋炀帝很有个性,不想皇权被制约,他就找了别的力量去制约关陇集团。

不是华北汉人,而是东南汉人。

是的,隋炀帝杨广是隋灭南陈的名义上统帅,封地也是在南方,隋文帝杨广为了弥合分裂几百年的南朝士人,让这个儿子坐镇南方,拉拢士人。

他干的也不错,对南朝士民没有搞歧视政策,反而附庸风雅,登基后竟然多用南人为官,让江南对他心悦诚服。

关陇集团就不爽了,我们是你爸爸的老战友,你隋朝起家靠的就是我们,你竟然用被政府的南朝人取代我们的位置。

最牛逼的是,隋炀帝打高丽也好,修建大运河也罢,这些劳民伤财的活。

他用的不是江南士民,而不是关陇士民,而是用华北士民这个次等公民。

甚至,大运河还帮江南大大扩展了财源。

所以你知道为什么江南没有怎么反叛隋炀帝吧。

所以你知道隋炀帝为什么心灰意冷后跑去扬州了吧。

隋炀帝劳民伤财的是华北士民,削弱权力的是关陇集团。

隋炀帝没有怎么对不起江南士民过,所以隋炀帝很自信,他在扬州可以当富家翁。

关陇华北会背叛他, 江南不会背叛他。

可惜的是,隋炀帝千算万算,算漏了一个地方。

江南的确没有背叛隋炀帝,他在扬州还能好吃好喝。

但是禁卫军是关陇人啊。

是的,隋炀帝带去的禁卫军,根据之前的制度,选拔的多是从关陇子弟里选,他们的家族亲人财富关系都在关中。

隋炀帝眼见就在扬州养老了,他们怎么办?

史书记载,正是隋炀帝无西归之意,而有江南终老之心,因此失去了禁卫军的支持。

后来在禁卫军头领宇文化及等的鼓动下,归家心切的禁卫军杀死了隋炀帝。

杀死后,这帮军人也很实诚,没想着据守江南以窥天下,而是直接开拔回关中找老婆孩子了。

结果路上就被其他割据势力灭了。

乱世中,这样单纯的人太少见了。

隋炀帝是第一个试图脱离关陇集团控制的皇帝。

他的策略是因自己和江南特殊的关系,扶持江南士民渐渐取代关陇集团。

结果千算万算算漏一着,人死灯灭。

后来唐朝几个皇帝,都安心的在关中做皇帝,和关陇集团相安无事。

直到寒门出身的武则天要窃取最高权力,遇到了关陇士族巨大的反对,尘封已久的皇权vs关陇集团的大戏,才重新开始。

武则天的策略比隋炀帝高明。

1、迁都洛阳,脱离关陇控制,并和河北中原大士族交好

2、任用酷吏,以反腐之名大开杀戒

3、在关陇为主导的军权方面,武则天开启了番将化,让异族胡人掌握兵权

三个新钱集团诞生,关外汉族大地主阶级,酷吏集团,胡人将军,三管齐下,新钱取代老钱, 武则天经过多年准备后,顺利称帝。

但也埋下了历史隐患。

酷吏集团随着兔死狗烹,而覆灭。

关外汉族大地主阶级是历史的进步,让华北歧视政策得到一定的缓解,安禄山起兵的时候当地大士族都是劝和而不是支持。

但武则天没有解决河北中小地主阶级的政治歧视问题。

这些人叠加寒门受限,科举制也走不通,纷纷去节度使当幕僚。

而胡人将军集团传承了下来,被唐玄宗发扬光大。

是的,后来的安史之乱,正是建立在军队胡化的基础上。

从北周到隋唐,被关中压制几百年的河北,终于在安禄山史思明的带领下,清算了几百年的地区恩怨,打进了长安。

“当年,你们这些北京户口歧视我们这些乡巴佬。

今天,我这些乡巴佬一把火把你北京都烧了!”

在长安附近的香积寺,爆发了安史之乱时代最强的野战。

也是那个时代全球最强的军力对决。

西方有坎尼战役,那么中国历史上单日阵亡最高的战役是哪次?

弄笔小小生

香积寺之战9,半日阵斩六万。各方史料记载明确,相互印证,确为史实无疑。此战唐军精锐对精锐,厮杀半日,最终唐中央军以伤亡七万的代价阵斩叛军六万,俘虏两万,成为安史之乱的转折点。这是冷兵器时代战争的巅峰,最惨烈和血腥的一天,双方主力面对面硬碰硬,预备力量迁回再迁回,包抄与反包抄,夹击和被夹击,战术应用到了极致。两面骑兵互冲,步兵对砍,均是死战不退,主力战死上预备队。,预备队阵亡上第二预备队,最终叛军失利,原因是因为预备队比唐中央军少了一支。此战唐军十几万精锐短短半日毁于一旦,再不复大唐盛世。

san san

唐军与叛军本质上是一只军队,装备、阵法、训练都一致,彼此知己知彼,花活都玩不了,就是用人填,唐军人多一点,赢了,人也没了。

2022-12-04·IP属地海南·热评

觉醒吧少年

一个师傅教的,破不了着啊2022-12-04·IP属地广东

blueseason

香积寺之战是世界冷兵器之战巅峰,双方主将都是名将,各种战术均被对方完美应对,不得已纯粹的绞肉机对砍,而士兵都有钢铁意志死战不退,死亡率均过半而不崩溃创造了冷兵器时代的奇迹,这种意志直到1000多年后才在红军身上再现。双方都是唐军精锐足以横扫整个欧洲和中东,可惜全折在了内战上。

2022-12-03·IP属地广东热评

鹿阳城

双方的这些精锐,本来应该是大唐对外开拓的武力支柱,却用来在这里互相损耗,所以为什么内战可恨,就在于此。

2022-12-03·IP属地江苏·热评

晓烟

对外没有扩张空间,对内没有上升通道

东北的开拓到了极限,各族精锐云集安史一方,西北的开拓也到了极限,各族精锐云集朝廷一方。香积寺之战打的不全是唐朝内地军队,参战双方可以说把当时整个东亚、中亚最能打的部队都带来了。

2022-12-03·IP属地湖北·热评

慎终追远

记得有句话谁手里还留有一支可以调遣的预备队,谁就能获得最后的胜利,一直不是很理解为什么是这样,战争规律是什么呢

2022-12-03·IP属地陕西

喷火F.Mk9

预备队这个东西就是后手,阵线哪里出了漏子往哪救火,敌人哪里出了破绽就把预备队往哪投。没有投入战斗、好好休整的预备队,士气和战斗力是比正在交战中的疲劳部队要高的。预备队全部投入,就意味着没有后手了,要么是放手一搏,要么就是殊死一搏了。

2022-12-04·IP属地陕西

宣兑

当年淮海打到后来,国军也是无人可用了,白崇禧手里还握着一个王牌兵团张兵团,老蒋问他要,白不给,两人在电话里对骂,最后老蒋兵败如山倒

2022-12-07·IP属地浙江

唐朝时期,皇帝其实有八枚玉玺,八枚玉玺各有用途。其中一枚玉玺叫做天子信玺,是专门用于征调天下藩属军队用的。

安史之乱后,唐玄宗就用这枚玉玺发了天下勤王令°。

以盛唐之威发的天下勤王令可不像晚明崇帧发的勤王令那么水。

唐玄宗发令后,连远在欧亚的阿拉伯帝国都派兵到唐朝勤王来了。

比如香积寺之战。,唐军和叛军基本上集齐了当时世界上所有军事强国的精锐(甚至搞不好还有东罗马的援军呢~抖个机灵,大家别当真,我没查到有关文献记载)。

香积寺之战,给参战的各个文明带来了极大的震撼。

双方就是这样反复突击、反突击,埋伏、反埋伏….耗得阿拉伯军队都怀疑人生了。

安史之乱后,唐朝把主要精力都集中在吐蕃身上,与各国联盟围剿吐蕃,包括阿拉伯在内的各个国家都非常配合。

我相信,经历过香积寺之战,经历过安史之乱的国家,都应该对唐朝的动员能力,唐军的组织度有深刻的认识。

wochi

参加和于国王更神奇安史之乱后叫来亲弟说国王我不当了我要去长安为国尽忠你当国王吧退位带5000人走了一万里到中原参战2022-08-24·IP属地北京·热评

读史,感慨啊。

唐朝为了扩张而积累的军力,就这样内耗掉了。

没办法,农业时代,唐朝已经扩张到了极限,军力即使能横扫欧亚也无法转换为领土利益,也就无法转化为军人的军功晋升。

而河北这些职业军人必然就要寻求别的进步,而这时候河北和关中的历史矛盾和胡人将军的野心,给河北军人提供了历史机遇。

和日本明治军人类似,日本军人是选择下克上,激进挑起战争给自己创造机会。

所以安史叛军才能血战到底,死伤60%才阵容崩溃。

这样钢铁的意志,是怎么洗脑都洗不了的,只能是个人利益和阶级矛盾的相结合,叛军就是这么能打。

盛唐和美国很像啊。

都一样有无限扩张的欲望,但现实却没有无限扩张的基础,内部问题又不解决,最终内忧引发外患。

盛唐的历史教训,美国学不会,也就自然会步其后尘。

盛唐的内部矛盾是河北vs关中。

美国的内部矛盾,是红脖子vs社会精英,是全球化受损者vs全球化受益者。

唐朝,结束了。

后面的宋代,则上演了另一番政治区域分野。

巴蜀和云南,这个在之前都没什么存在感的地方,在宋代登上了舞台。

经过五代十国的战乱,巴蜀风景独好,宋代时候就扬一益二,成都成为了宋代的上海。

整个巴蜀经济十分发达,相当于宋代的江浙沪。

但是,宋朝是武力征服巴蜀的,后来巴蜀不堪宋代官吏的贪污,还反叛过。

宋朝统治者就很讨厌巴蜀。

毕竟,宋朝士大夫集团基本是中原士人,巴蜀闭塞,虽然经济发达但出不了几个大官。

巴蜀是朝野上无人,自身又经济富裕,再加上有反叛历史。

这不妥妥的是,一个小孩子带着黄金过闹市吗?

宋朝不割你巴蜀割谁啊。

是的,巴蜀在宋代,就是二等公民,就是转移支付最多的地方。

宋朝割巴蜀很巧妙,杨雨露写的中国金融史,记载了宋代用货币战金融战对巴蜀的经济剥削。

很长,就不转述了,有兴趣的瓜友可以去看下。

但是,巴蜀被割,导致了另一个严重的后果。

巴蜀和关中靠的很近,为了防御宁夏的西夏,宋代在关中屯兵很多,需要的粮食物资都是从巴蜀那边运过来。

虽然有很多禁令,但西夏政权也和巴蜀商人做生意。

是的,宋代统治阶层可以无顾忌的盘剥巴蜀士民,就不要责怪巴蜀商人走私给西夏了。

终北宋一代,都没能解决西夏问题。

因为西夏的经济基础,就是巴蜀商人,北宋处理不好巴蜀问题,自然不可能处理好巴蜀商人。

北宋对巴蜀地区短视的割韭菜政策,导致了西夏坐大这一严重的国家安全威胁。

还有一个云南。

宋代对云南是很优厚的,和巴蜀完全不同。

因为云南在唐朝时代几次出问题,唐朝都解决不好云南的问题,宋代就很识时务。

表示和大理国划江而治,永不打仗。

这个策略延续到了南宋。

可以说很务实,很明智。

但是,却有一个时人怎么也没想到的问题。

那就是蒙古人的云南大迂回大包抄战略。

蒙古一直突破不了南宋的长江爱防御战线,就利用了云南区位条件,搞了一个有史以来最天马行空的军事行动。
“先下西南,迁回夹击南宋”的大迁回战略,避开南宋的长江防线,首先攻取川、滇,然后从后方攻打长江中下游重镇襄阳。
领军人是忽必烈,行军路线是从陕西临洮集结,沿四川阿坝草原向云南挺进,忽必烈统领中路军经大雪山、过大渡河、渡金沙江与西路军会 合,东路军过大渡河直接进入云南境内。
蒙古人不会水性,也没有船,他们在金沙江前,将剥下的完整牛皮或羊皮的四肢、肛门等处扎紧,然后充气作成皮囊,再用多个这样的皮囊
拼扎成皮筏。
不习水性的蒙军就这样顺利渡江,这就是大观楼对联里,“元跨革囊”典故的出处
蒙古拿下云南后,就走了干年之前楚国压没有走的北上之路,像鬼魅一样出现在了南宋的腹地,南宋兵力都是长江一线防御,蒙古如入无 人之境。
客观一些说,蒙古大军这出万里跃进、出奇制胜、大迁回、大包围的战略,可谓是古代军事的颜峰之作。
南宋输给这样天马行空的大杀招,是不冤的。
连汉人自己都不禁叹赏蒙古人的军事创造力。
左宗棠和毛主席都推的读史方舆纪要里,顾祖禹就有一段这样高度评价的话:
吾观从古用兵,出没恍不可端倪者,无如蒙古忽必烈之灭大理也,自临经行山谷二千余里,自金沙江济,降摩获,入大理,分兵收阐 诸部,又入吐蕃,悉降其众。
而让宋朝意不平的是,云南,是宋太祖亲自划掉的。
当年的“宋挥玉斧”,宋将大理直接踢出了宋朝的战略视线,而这也为后来”的蒙古南下云南上下夹击埋下了隐患。

是的,宋朝真是很无奈啊。

宋朝贪图利益,割巴蜀的韭菜,导致了西夏的坐大。

宋朝不贪图利益,不征云南,结果导致了蒙古人的捅菊花。

只能说,国家大事真的太复杂了,牵一发动全身,统治阶层不是全知全能的,无法考虑万全。

好,现在都十点了,后面还有明清新时代要写,看来是写不完了。

只能再一次未完待续了,谢谢大家。

文章整理来源于微信公众号:吃瓜群众2023也可加入微信群小瓜圈小瓜圈同步岱岱官群每日圈文+群聊信息等小瓜圈会有象征性付费

V: sevenmona (每日最新圈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