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友们,晚上好。

这是北京户口系列的最终篇,这篇里,我们聊一聊明清当代的政治区域分野。

这里延续下隋唐时的河北关中历史关系。

河北在历史上,几次落后关中, 又几次领先关中。

原因都是出自一条河。

黄河。

在农业时代,一个地区的发展潜力基本和农业潜力挂钩,而河北的农业潜力几乎和黄河挂钩。

春秋战国的时候,为什么都是秦国齐国强,就不是拥有华北平原的燕国强?

因为春秋战国时期,华北很多地方都是一片沼泽。

战国中期以前的黄河,基本处于在今河北境内瞎几把乱流的状态,然后东北入海,就像这样:

战国中期人口增多,战争频繁,耕地需求大。于是人们向河北平原进发,在河的两岸渐次修筑堤坝,把黄河圈养起来。从但好景不长,西汉前期,黄河就开始频繁决口泛滥,在河北平原溃决出数条河道。河患困扰西汉一代,终于在王莽始建国三年,黄河于河北大名决口(见上图),淹没其东数郡,水灾持续了近60年。

东汉初年,政府动员数十万人,由王景主持治理水灾,于是开辟出了一条新河道,和现在的黄河路线差不多:

自此一直到唐代前期的几百年内,河道都保持稳定,河患甚少,是黄河的安流期。

有王景治河千年无患之说。

是的,王景的功绩,成功的让华北脱离了黄河水患千年之久,为东汉到唐代的华北强大奠定了基础。

此消彼长,在这一时期,环境破坏的关陇第一次比不上河北。

安史之乱中,河北能以一地之力抗衡全局,除了河北边军强大外,还有河北的农业潜力。

从唐代中后期开始,黄河就又渐乖张起来,河床逐渐淤高,决溢也渐增多。到了唐末五代,黄河已然淤塞严重,稍遇洪水即泛成灾。后晋开运元年,黄河向东南决口,直接冲出八百里梁山泊,造就了《水浒》的根据地。

唐中后期,河北的农业潜力就不行了,也是因为黄河。

河北从龙兴之地变为一般潜力的地缘板块,东北则受益于河气候而开始崛起,取代河北。

很多人读历史,觉得改变历史的大事都是什么造反起义,什么宫廷政变。

觉得是李世民刘秀安禄山诸葛亮这些帝王将相推动着历史进程。

知道历史人物和各种大事件,这是读史的第一层。

后来看书多了,知道了这些政治家军事家谋臣猛将背后,都是集团,都是阶层。

知道了颍川士人集团,知道了高门寒门,知道了关陇集团,知道了大地主阶级和中小地主阶级。

知道历史进程背后的统治阶级领导集团,这是第二层。

再后来视野更大了,知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真谛。

什么五胡乱华,根本上是气候变化逼迫游牧民族南下,什么盛唐强汉无法再扩张不是军队不能打,是可供农业建设的土地已经扩张到了极限。

什么关陇和河北的千年之争,决定河北发展上线的不是什么猛将谋臣,而是当年治河千年无患的王景。

知道生产力的发展情况才是最根本的政治,也是最大的政治,这是第三层。

那些帝王将相的历史故事,这些统治阶级领导集团,只不过是在生产力这个大舞台上的来回演出罢了。

在河北历史上,治河千年无患的王景,远比刘秀窦建德安禄山更值得后人铭记。

好了,下面,是明朝。

明朝主要讲两个地区。

江浙和山西。

朱元璋对江浙有意见这事,大家都知道。

张士诚是朱明的老对手,在江浙很得民心,直到朱明建立后江浙民间都有祭祀张士诚的。

以老朱的脾气,怎么可能爽呢。

更何况江浙天下第一富,老朱的国家财政,当然死命对江浙要 钱啦。

所以有了明代的“江南重赋论”

江南的赋税水平同样惊人,亩均税粮为0.143担,是全国平均水平的四倍还多。而苏州的亩均税粮依然最高,达到0.285担,是全国平均水平的近9倍。

“三吴赋税之重,甲于天下,一县可敌江北一大郡,可知也!”

江南一个地级市的赋税,堪比北方一个省,对比强烈吧。

老朱还很细心,怕江南出身的人当了高官会维护家乡,防了一手。

为确保赋税的有效征收,明规定,江南出身的官吏不得在掌管赋税的户部任职。

江南地区的地方长官也一般由朝中重臣来担任。

这个规定被清代给延续下去了。

初中期起了一定作用,后去就变形了。

1、 江南人才太多太强,后期就占了半个朝廷。

没办法, 而且明朝其实也不太信任北方人。

朱元璋北攻元朝的时候,就说北方人甘于被异族统治几百年,不成器:

《北伐檄文》中,“方今河、洛、关、陕,虽有数雄:忘中国祖宗之姓,反就胡虏禽兽之名,以为美称,假元号以济私”。

所以,明初时期很有趣,北方人不太信任,江南人又有仇。

那么江西人就脱颖而出了。

是的,宋代和明初是江西士人的巅峰。

2、 朱明一开始设计的是农业税,没超前眼光想到商业税,而后期江浙搞贸易搞资本主义萌芽,商业比农业还发达。

明朝收江南的农业税也不顶用,江南大头的商业税收不上来。

这是基本大家都知道的江南,山西就很少有人知道了。

山西在乱世因为地形的闭塞,所以是乱世受冲击少,明初经济人口都是北方领先地位。

当时山西经济人口规模等于饱受战火的河南河北的总和。

朱明为了发展北方,就从山西拿钱拿人。

后来南北榜事件,朱元璋御批钦点的北榜,就是山西人占多 数。

再后来,明朝搞九边重镇,三个在山西(宣府 大同 太原),镇守边疆需要有军队,这就形成了庞大的军事消费区,于是推行了开中法,召商输粮而与之盐。

于是就有了商人,山西商人便以“极临边境”的地理优势,集北边屯田发明粮食换取了盐引销盐于一身,大获其利。明朝虽然最后废除了开中法,但是山西商人又以其雄厚的资本或留在了北边充当边商,或迁扬州充当内商或活动在河东、长芦盐区。同时积极扩大经营范围和地区,逐渐成为了全国最有势力的一个商帮。

这导致了山西民风的变化。

顾炎武说,明初的时候山西还是民风彪悍,尚武质朴,中后期山西就变味了,追求经商不再尚武,追求奢侈比江南还严重。

“国初,民无他嗜,崇尚简质,中产之家,犹躬薪水之役。..后则靡然向奢,以俭为鄙。..而奢靡之风,乃比于东南。”

明代一笔带过,我们重点聊下清朝。

清朝并没有多么明显的政治区域分野,也就是对江南有。

怕江南造反搞了一系列分割弱化的体制设计,这个都很浅。

真正值得研究的,是清朝的统治集团。

可以说,清朝之所以能成为封建皇权的巅峰,是因为清朝具有其他朝代都没有的优势。

秦以来,政治舞台上基本有这么几个角色。

皇权世家集团文臣集团勋贵集团外戚集团

宦官集团

这里,秦到唐之前,大地主阶级为主要角色,比中小地主牛逼的多。

主要是皇权vs世家大族。

这个阶段,是世家大族不断土地兼并,让国家收不上税,并在人事岗位上架空皇帝。

皇帝为了抵抗世家大族,选择扶持外戚集团和宦官集团。

别问勋贵集团在干嘛?

勋贵集团大都成了世家大族的前身。

你看三国演义里,世家大族介绍自己家世,动不动说自己是西汉开国元勋东汉建国大臣,袁绍是西汉袁盎之后,连曹操都给自己换个祖宗,说是西汉曹参之后。

后来,南北朝动乱,到黄巢起义杀遍全国,以及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的帮助下,世家大族这种大地主阶级,经过几百年终于退出了历史主流舞台,中国开启了以中小地主阶级为主的文臣集团。

这时候,矛盾换了新样子。

中小地主也搞土地兼并,虽然不如世家大族多,但和世家大族一样,中小地主靠科举制当上官后,就不纳税少纳税。

从古至今,自耕农都是国家财税徭役的主要对象,之前是世家大族挤占自耕农,后来是中小地主挤占自耕农。

皇权不下乡,中小地主把持县乡政治无所谓,但不缴税国家就被掏空了。

因为吸取外戚干政的教训,将外戚集团彻底排除在统治集团外,皇权就只能靠勋贵和宦官来制衡文臣集团了。

但问题又来了。

勋贵人少且后代被腐化,宦官更是没文化没政治能力,这些人能力水平比四人帮还不扶不上墙。

这时候,你是皇帝,你就要思考。

有没有这样一个基本盘能帮我制衡中小地主的文臣集团。

这个基本盘,首先不能太小。

小了就容易人事断层,比如曹操设计的曹氏宗亲作为基本盘,很好用,但人太少青黄不接断层了,让司马懿钻了空子。

这个基本盘,也不能太大。

太大了我权力的蛋糕都不够分的啊,中小地主搞土地兼并比世家大族温柔的多了,为何国家还是揭不开锅?还不是中小地主数量远比世家大族多吗,几只黄鼠狼比不过一群老鼠。

同时,这个基本盘又要对皇权绝对忠心。

汉初用过刘姓王当基本盘,结果七国之乱,晋朝也分封诸王当屏障,结果八王之乱,用亲王不靠谱啊。用外戚又有霍光王莽杨坚这样的篡位例子,用外戚也不靠谱啊。

这个基本盘又不能没有能力,得有一定水平。

没能力实在扶不起来,你像宦官就是这样,宦官对皇权绝对忠心,比外戚亲王忠心多了,但烂泥扶不上墙,让他们收矿税商税补贴国用,搞出地方民变,而且这帮人收三块钱只给国家一块钱,两块钱给自己!

是的,皇权需要的基本盘,就是这样的特点。

盘子不能太小不能太大,盘子要有忠心要有能力。

秦汉隋唐宋明,都没能找到这有一个基本盘。

所以皇权和世家文臣的斗争,要不是斗不过被架空,要不是斗的过激产生高层内乱。

结果都不好。

但是,清朝几乎完美的解决了这一问题。

因为清朝自带一个统治基本盘。

是的,就是八旗基本盘!

1635年,皇太极废除“女真”的族号,改称“满洲”,将居住在中国东北地区的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汉、蒙古、朝鲜、呼尔哈、索伦等多个民族纳入同一族名之下,满族自此形成。(做个不太恰当的比价,这个“满洲”,其实和我们今天讲的“中华民族”很相似。)也就是说,满洲这个所谓的统治民族从一开始就是个大杂烩。

加上后来编成的蒙古、汉军八旗,我们便可得出结论:这个所谓八旗制度从本质上说,是一个跨民族的统治集团。

而清朝建立后,为了维护统治集团或曰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才采取了严格的旗民分治制度。这些旗人在国家内部享受许多特权,而这个特权的代价就是让他们都成了爱新觉罗家族的奴才,所以清朝旗人(包括年羹尧这样的汉军旗人)在皇帝面前自称“奴才”,固然有显示他们和皇帝的亲近的意思,但更多的是因为他们确实是皇帝的奴才。

说到这,清朝解决宦官问题的原因也就出来了。所谓宦官,就是天子家奴。清朝有一个更庞大、更忠心、更得力、更尊贵的奴才群体,何必用宦官呢?

其实曹雪芹家族从事的工作,在江南给国家搞国营织造和收集情报,在明朝,就是宦官干的。

看看清朝八旗群体的情况吧。

首先,人数不少也不多。

入关的时候满汉八旗加起来才30万,满打满算满人这个铁基本盘也才20万出头。

这个群体面对亿级别的汉人来说,绝对少了,但对统治集团的人才基本盘来说,又足够大不怕后继无人。

同时,满人人口后期也没有极度膨胀。

八旗在内地都住在满城里,无论北京,成都,广州还是南京都是如此。满城地方狭小,清朝又规定旗民不交产,旗人不得购买民人房屋,上百年,旗人房屋数量得不得增长,和大家一样,没有房子生什么孩子?

甚至满汉不通婚只能族内旗内通婚,那么按人口男女比例,满族人口是无法得到爆炸性增长的。

所以满人即使有国家养着,也没有人口极度膨胀,清末人口三亿,满人一千万,占三十分之一。

同时,这个盘子又绝对忠心且有能力。

说忠心,满族是异族统治,满人贵族说“幽燕非故国,长啸返辽东”,本质上满汉就是有别。

八旗不可能支持汉族地主阶级,去架空自己民族的政权。

同时,八旗子弟虽然废物居多,但架不住盘子足够大,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见”的纳兰性德,文才比汉人还好。

而且清朝给了很多八旗子弟官学的机会,和珅是没落八旗子弟,就是这样上学通晓多国语言的。

这帮八旗子弟盘子大,不会像曹操的曹氏宗亲一样人才断层,总是会出人才的。

当然,汉人比八旗多的多,而且读书更卷,如果比科举制,汉人迟早压倒八旗。

所以你看,清朝科举考试中,满汉分别录取,录取比例一比一。表面看似公平,但考虑到汉人的人口数量百倍于满人,实际上是对满人大大有利的。

而且,满人以及汉军、蒙古旗人不受文武限制,使得从军的满人可以通过军功转任文职,等于为满人开辟了另一条通道。再加上恩荫、血缘继承等其它因素,使得从康熙中期开始,文官集团中的满人数量大幅增长。到乾隆年间,中央文官中掌握实权的基本都是满人官僚。地方督抚中,出身八旗的十之八九。

清朝皇帝不会像朱明皇帝那样用人捉襟见肘,文臣不配合皇权就无人可用,满清有的是八旗可用。

这些八旗人才足够,人数刚好,又有能力,更不可能造满清皇室的反。

鳌拜多牛吧,只敢擅权不敢篡位,多尔衮那样亲王的身份都能篡位,曾国藩到那个地步了都不敢起兵造反,满清皇室只要处理好皇子争储的问题,皇室内部不恶斗,就稳如泰山。

结果康熙一个秘密立储制度,问题解决。

所以满清的皇权能稳压汉族地主知识分子的文臣集团。

所以满清八旗集团联合汉族地主知识分子集团,能l联合执政稳固多年。

满清的统治能如此稳固,甚至达到封建皇权的巅峰,表面是吸取学习秦到明的历代封建制度,本质上是因为异族统治自带基本盘。

当时全球视野来看,英国和清朝有类似的制度设计。

英国式两院制是源于英国国会建立初期,贵族和平民的利益无法平衡,于是设立由贵族组成的上议院和以平民组成的下议院以互相制衡。

英国议会分为上下两院,上院也称为“贵族院”(House ofLords),成员主要来自王室后裔、世袭贵族、上诉法院大法官和教会大主教、主教等。不同于通过大选选举出来的议会下院“平民院”(House of Commons),上院议员一般都是世袭或首相提名、女王指定的。

英国上议院就类似满清的八旗。

下议院就类似满清的汉族地主阶级。

虽然设计很类似,但英清设计目的不同。

英国设计目的是为了局限皇权。

满清设计目的是为了巩固皇权。

这个很细节,很重要。

好,说完清朝,说完封建时代,是不是该说下当下了。

当下其实和历代很不同。

有这些不同。

1、 历代都是农业思维,现在是工业信息思维。

农业思维就是农业生产,简单的谁能种粮食就多缴税。

现代不同,现代国内讲究比较优势。

哪些地方更适合发展什么行业,就在哪个地方培育行业。

东南广东比河南河北更适合发展对外贸易,就发展这个。

河南不是不能发展工业,但因为其他地方没有河南那样优越的农业条件,所以河南要牺牲小我成全大我,自身发展有农业耕地这个硬性制约。

整个国内的产业布局都遵循全球化一样的比较优势,自然,也就有了国内经济殖民的依附论。

落后地区花财政的钱培养年轻人, 结果年轻人跑去发达城市贡献价值,老了回家乡吃老家的医保社保。

发达市省去了培养年轻人的成本和兜底老年人的成本。

国家出面,对发达地区搞转移支付,划钱到落后地区。

2、 古代是塞防思维,现代是海防思维古代塞防,所以关西山西河北都是长久以来的重点军事区域,当地的经济受军区影响大。

苏联解体后,中国就没有陆上威胁了,以海防为重,所以第一岛链的东部战区为主,对印度的西部战区为辅。

也因为面对台湾,所以福建的基础设施一直很落后不舍得搞。

而云南因为大东南亚门户,砸钱搞建设。

3、 做官都为家乡好,但措施不同古代的政策无非就是财税,家乡出来的高官就是给家乡争取轻徭薄役。

当代不一样,当代主要是争取项目争取建设,而且比如江西鱼干出来的wu管证就给家乡争取到了重工项目。

刘铁军为咸宁搞成了一个高铁小中心。

京九线建设,赣南老红军为家乡让京九线绕了远路,让京九线号称扶贫线。

但更重要的差别是,当代很多高官并不会为故乡多争取利益。

而是为属地争取利益。

很简单,他们异地做官,为老家争取利益,换取的是民间赞好和官场议论。

但是为所辖地争取利益,换取的是仕途进步和官场关系。

所以你看诸暨出来的敏儿就没多帮老家,反而是给贵州拉了这么多投资。

以上只是简单的时空对比,下面是一些干货。

在中国因为gdp考核制度,一般经济高地都是政治高地,北京上海江浙都是,但广东不是。

广东是不出高官的。

有历史原因:历史上广东两次反对地方主义,一次是土改不彻底一次是反右扩大化,两次把广东本土官员清扫的很多。

后来平反,矫枉过正,叠加岭南王的荣归故里,广东瞬间被本土派占满。

而改开初期上面对广东改开多有指责,导致广东本土官员对北京方面是多有微言的。

为了遏制岭南势力加上广东的确有些不服之心,所以改开后广东经济一马当先也没能转化为政治高地。

就是不出高官。

直到新时代需要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扫了广东本土,省长书记秘书长广州一号都不用本土,乃至扶持了原本属于省内边缘群体的粤西粤东进入省府,广东被大洗牌。

深圳特殊,深圳是湖南人猛的一逼。

广东要出高官,将经济优势转换为政治优势,还得这轮洗牌后结束再看成色。

江苏这块就有趣了,江苏是经济高地,但省内名额长期被镇江等经济一般的地区战局。

无锡苏州常州反而不多出高官。

与浙江等地不同,在江苏,经济发展程度跟走出高官人数呈现出明显的相反关系。我们看到,苏南五市除了镇江外,其余普遍偏低。镇江以每千万人走出50位省部级干部高居榜首,而镇江恰好是苏南五市GDP总量最低的,在全省也相对靠后。苏人在国家部委、地方省市、部级高校、部级央企等多个领域全面开花,

无他,镇江等地出了长者这样的大人物。

然后在江苏待过的援朝搞吏部工作时,大搞江苏输入干部,也考虑到江苏尾大不掉的原因。

苏南不服省府,不利于开展集中领导工作,如果再送苏南一程,后面的江苏一号就更难调和省内了。

所以援朝也拉偏架。

浙江则有两个看点。

一个是诸暨,一个是宁波。

诸暨靠自身人才优势而崛起,浙江省内财税口乃至很多厅级都是诸暨人,然后人才输出到了全国。

敏儿啊,奇帆啊,都是。

宁波则是没落了。

宁波靠的是大姐头,结果大姐头去年没上副总,宁波帮最大的黑马周江勇又下马了。

所以宁波帮不可避免的没落了。

浙江未来还是得看街道办那些年轻清北的发展。

这些人会取代宁波帮的资源位置。

安徽也有意思。

安徽在改开初期是南下老干部的天下,后来改开要干部年轻化,这帮老干部知道时局变化,就找年轻人投资。

找了一个很年轻去过党校进修的的干部,老干部们把资源都投入到其身上,加上其能力和努力,很年轻就当上市长。

这个市长就写了篇当年的爆款文章,《醒来吧铜陵!》

山东则是四面开花。

因为北京太多山东高官了,所以山东背靠大树好乘凉,加上山东人似乎真的是懂当官。

领导做是什么就是什么,我记得我去年微博上有对放开口罩的吐槽。

有个评论说,领导是有领导的考虑的,领导眼光长远,绝对不会错,能理解就理解后去执行,不能理解就先执行,后面迟早能理解的。

我一看id,显示山东。

也就是山东人能有如此“淳朴”的“官场意识”了。

活该山东出官。

哦,对了新时达山东又有助力,则是因为菏泽的东风了。

福建则是未雨绸缪。

和其他地方不一样,福建不是人才高地,本地第一流的人都是从商,第二流的人才是从政。

福建也不是经济高地,虽然不错但比不上江浙广东。

但福建是龙兴之地啊。

福建旧部就很有想法。

福建引1进生8年有近20人提拔为正处级领导,其中最优秀者被誉为引进生四君子

知乎用户tVU670

为你朗读

10分钟

32人赞同了该文章来源:新华社 《瞭望》

名校毕业的高学历专业人才,一出校门就成为领导工部 如何完成从学生到领导于部的转变?如何真正融入基层,通过奋斗作出干部群众认可的实绩收获个人成长?近日,《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福建多地蹲点调研,采访当地干部群众和引进生,对引进生制度实施6年来的实效进行了调查一2012年,福建探索引进生制度

是的,2012年,18th之前,福建就探索引进生制度了。

未来在中层干部梯队建设上,很可能是福建干部走四方了。

其他地方我知道想问,陕西。

陕西不行。

虽然有家乡情怀加持,但陕西内部派系严重,眼光短视,秦岭违建一事就基本让陕西失去了圣心。

这些都是地方人事,还有很多系统人事,比如团啊军工航天啊,这些和今天主题不符,就以后说吧。

嗯,新时代还有很多事,我们以后再聊。

文章整理来源于微信公众号:吃瓜群众2023

也可加入微信群小瓜圈

小瓜圈同步岱岱官群每日圈文+群聊信息等小瓜圈会有象征性付费

V: sevenmona (每日最新圈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