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晚上好,今天,让我回归之前断更很久的话题,河北系列。

上一篇,主要聊的是河北人事,今天这篇,聊河北经济。

基本上一谈河北经济,大家第一反应就是经济不行是被北京吸血了。

之前还有个段子,说上海是一个恒星,对周边是发光发热,而北京则是一个黑洞,周边都被虹吸。

离天堂太远离北京太近,的确是河北经济问题比较复杂的原因,但这只是之一,无法主要概括。

河北经济的情况,在古代很辉煌,在现在很没落,为何呢?

首先,河北的地缘禀赋,在古代是很不错的。

河北古称燕蓟,沟通大漠和辽东,在古代河北是长期做边境贸易的。

古代河北最出名的城市,除了北平,就是张家口了。

张家口的张库大道,可以一直通向外蒙古与俄罗斯,在俄罗斯强盛的时候,张库大道一派繁荣,来自山西,直隶,内蒙与京师地区的人在张家口大显身手,共同创造了张家口商贸业和金融业的辉煌。

这是张家口的根基,一条大道,发达的商贸,再加上军事驻地,这才有了张家口的繁荣。

顺便提一句,《射雕英雄传》里,黄蓉和郭靖第一次见面,就是在繁华的张家口,不过金庸老先生还是不熟悉历史,要知道,张家口作为地名,最早出现在明朝——–源自张家口堡,而那时的张家口地区,是叫做宣府的。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古代的河北其实一直是一个边境省份,有临边的贸易优势。

但是,这个优厚的禀赋在现在就没了。

因为内蒙古和东三省都并入版图了,所以张家口没了边关贸易,也没了军事驻地。

所以,张家口没落了。

张家口的没落,寓意着河北失去了拥有千年的临边贸易优势。

其次,古代的河北,是一直是有海洋禀赋的。

因为河北,临海。

在古代,临海就能有渔业和盐业,这两者就等于财富,特别是盐业。

古代沧州的盐:被看做国防战略资源,没有它,河南的老百姓没法吃饭

但是,现在是现代,不是古代。

渤海是我国内海,平均深度不足20米,在古代渔业资源尚可,但在现代,则不适合于大规模海产养殖,导致河北海洋养殖产业远落后于沿海省市。

所以,浙江福建的广东渔业是发达,但河北渔业不出名。

另外,盐业在古代是黄金产业,有贩毒的高利润,但在现在的盐利润,你懂的。

再加上,古代的河北曾有高级政治待遇,比如明清都将北京天津河北乃至山东的一部分,划为北直隶。

特别是清朝,设置了一个一品大员直隶总督来管辖,号称“疆臣之首”,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都做过这个官。

清代能保证“京津冀一体化”最重要的制度设计是直隶总督的级别比北京、天津两地的行政首长级别高、权力大。直隶总督职位之高、责任之重,基本上使首都北京和洋务运动后地位迅速崛起的天津处在直隶省有效的管辖和规范之内。

也正是因为有直隶总督这个疆臣之首的政治级别,所以整个北直隶能调动全国资源赢得优惠政策。

“在直隶总督的驻地上,清代颇费心思。直隶总督府不在北京城或顺天府境内,而是在保定府城。北京到保定,在交通不发达的农业社会,距离不算近,也不算远,骑马一天内就能到达。如此,直隶总督能较为独立地行使职权,不用受朝廷各部院的掣肘;而不算太远的距离又能使朝廷的指令及时到达,不至于影响拱卫京师的最重要职责。可以说,那时候,保定称得上是首都的副中心。

到了清代后期,由于沿海开放通商口岸,更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天津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港口各国商船云集,外商纷纷落户于天津。同治年间,直隶总督兼任北洋通商大臣,管理直隶、山东、奉天(辽宁)三省通商、洋务,办理有关外交、海防、关税及官办军事工业等事宜。从此,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每年海口春融开冻后移驻天津,冬天封河后回到省城保定。

至此,直隶省所辖地区形成了三个中心:北京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保定是直隶省的政治中心,天津是中国北方的经济中心。直隶总督位高权重,对三地都能有效治理,那么就可以统一协调,配置资源,而不会三地相互扯皮。后期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担任直隶总督时,都是有作为之能吏,使北京、保定、天津分工明确,相互优势互补,从而使直隶各地能协同发展。”

中国现在搞的京津冀一体化,历史上合作最好程度最深的时刻,其实是清末,没想到吧,我们有必要学习下清朝直隶总督的这一套设计。

河北最牛逼的时刻, 就是有直隶总督搞洋务运动的近代。

洋务派几乎将一切all in到了河北。

唐山秦皇岛,伴随着洋务派的改革,构成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发起地。

还有开滦的煤矿产业,吸引全球资本技术发展,美国总统胡佛,也即是罗斯福前一任总统,就曾来河北开滦的煤炭公司任职,赚了第一桶金。

铁路是工业革命的象征物,中国具有象征意义的第一条铁路,就是京张铁路,从北京到张家口。

袁世凯的小站练兵,在北直隶天津附近。

还有个天津讲武堂,三大讲武堂之一,也在北直隶。

可以说,近代的河北,是其历史上的巅峰,论gdp的话,渤三角完全和近代的长三角珠三角是平起平坐的。

这是洋务运动的兴起 $^{\cdot+}$ 北直隶总督的地方最高级职权,一起造就了河北的近代盛况。

河北古代发达近代辉煌的这些条件,却在当代都一一不成立。

边境贸易没了,张家口废了。

盐业也不行了,渤海也没好渔业。

古代发展的基础变了。

之前北京天津没分家,是北直隶,现在分家了。

之前北直隶是疆臣之首有全国资源政策倾注,现在河北沦为小弟马仔,只能当北京的护城河。

近代繁荣的条件也没了。

这是对河北古今对比差距明显的分析,也是一声感慨。

聊完古今对比后,再聊下别的。

比如,河北最大的资源制约,其实是水资源。

按道理说,河北是东部地区,还是沿海省份,既是东部又是临海,应该不缺水吧。

其实不是,全国最缺水省份,河北能排前三。

水资源限制是河北东部平原地区难以形成超大规模城市的根本原因,一方面工业规模受限,特别是河北选择了重工业道路,更是耗水,一方面需要与农业争水,最后河北的蔬菜产业也是在“输出”大量水到其他地区;

以华北平原的生态承载量来看,负担京津冀一亿人已经是个奇迹了。

不仅河北,整个华北,都是因水资源,制约了发展上限。

之前河北和天津互换城市,就是用水资源让天津合作的。

在1967年正式分家的时候,河北省拿宝坻与蓟县和天津市交换的沧州,买卖的标的非常简单:

蓟县拥有长城脚下的于桥水库,而于桥水库是承德唐山地区水源进入天津的重要水利工程。由此,在要水喝还是要发展的两权之下,天津人只能选择生存。

而河北一直苦恼没有一个南部出海口,北部的唐山虽然有港口,但天高皇帝远,听宣不听调,河北也希望拿到沧州这个出海口能服务于河北中南部。

于是,天津河北,一个要水资源,一个要出海口,两个就成交了。

作为传统冀东地区的蓟县,划归给了天津市管辖,宝坻以前可是属于唐山的,就来方言也是唐山味儿,结果成天津人。

而沧州最终和天津分道扬镳,成为了河北省的省辖市。

当然,天津也竭力争取最优结局,让出了蓟县但留下了蓟县的北大港,因为北大港有油田,天津不舍得。

沧州就比较有趣。

从沧州人民来说,沧州本来是天津人,能享受到高考优惠,变成河北人后高考是地狱模式,对当地人的教育当然是不好的。

但是沧州如果留在天津,而天津发展优先级的地方太多了,天津是不会看重沧州的,沧州留在天津也就是后妈生的命,不疼不爱的。

沧州给了河北,也成了河北中南部唯一出海口,河北就会对这个好不容易换来的宝贝是舍得下资源的。

也的确,沧州搞了省级的沧州渤海新区,上个世纪也在省府的支持下,从山东滨州手里抢到了神华工程,加上北京现代,沧州的gdp一度超过老派的邯郸,成为省内第三。

可以说,从天津沧州变成河北沧州,沧州其实是赢家。

当然,河北为了出海口让出了宝贵的水资源,也不要觉得河北短视。

河北就算留下了蓟县,蓟县的水资源大头,也是优先供应北京的。

这种例子太多了:

然而到了2014年APEC会议前夕,北京开启奥运会后动用力量最大的一次空气保障工作。北京第一次意识到靠自己治理雾霾是不可能的任务,于是拉上津冀及周边地区启动“空气保卫战”。为此,保定全市所有矿产企业全部停产,每100亩地块配备一名值守人员,死看死守,确保全市辖区不点一把火,不冒一股烟。而在石家庄,24名官员因保障北京空气质量不力被处分,5家企业负责人被行政拘留。

河北省环境应急与重污染天气预警中心主任王晓利曾在接受央视《新闻$1+1$ 》采访时说——

“北京所做的事可能做很精致了,但是河北这边老百姓很多刚满足于温饱,刚自己盖了一个房子,刚不再烧暖炭了,然后自己家冬天买点煤来采暖,不可能说老百姓污染空气了,不应该采暖了,这肯定是不行的。”

然而戏剧的是,就在同一期节目中,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做了这样的提议——

“当然河北也可以支援北京减霾,比如讲河北将电力多输入一些到北京,北京减少天然气的燃烧排放。”

是的你没看错,这样一个污染严重、依赖重工业、清洁能源禀赋不足的省份,每年要将大量优质清洁能源优先供给北京。每到冬季寒流时,北京对天然气的需求量就会猛增,河北的管道气就会立即压减约200多万立方米,以保证北京天然气供应。

还有河北为了环保牺牲GDP,牺牲人民收入,牺牲发展前景都可以说是有原因的,但目的竟然是“为了北京的蓝天”。

最近在石家庄疫情中,一位领导也说了,河北的抗疫是为了“筑牢北京的护城河”。

所以,拿自己其实享受不到什么水资源的蓟县,换一个能服务河北核心区中南部的出海口沧州,是河北稳赚不亏的买卖。

河北人民要感谢上个世纪的河北领导,感谢他们的深谋远虑。

或者说,感谢他们的了解国情。

除了水资源的制约外,行政区划的不科学,也是一种制约。

河北人一直没有对河北的归属感。

基本都是对本市有归属感。

你要是说河南不好,河南人会和你急。

你要是说河北不好,河北人会和你一起吐槽河北的不好,甚至还给你各种 补充

河北人对省一级没有归属感,是主要原因。

说到底,河北人对各自城市的归属感远大于对本省的归属感,是因为本应是河北最中心最精华的京津被划成了独立的直辖市。

这就相当于拿走了珠三角的广东,拿走了苏南的江苏,拿走了胶东的山东一样,群龙无首,各自为政。

加上冀中南,冀东北,冀西北,都分属三个区域,甚至三个地域文化,连个主体方言都没有,冀南河南话,冀北山西话,冀中北京话,保定话,冀东唐山话,还有部分山东话,河北就更分裂了。

冀南地区,电网都和冀东不一样,俩电网一个省,想不到吧。

唐山,可以讲是北京的第二门户,首钢搬到唐山,更是奠定了唐山的第二门户地位,自此之后,唐山的各种关系就更加错综复杂。诸侯在自己的地盘自然是自己说了算,虽然省里也会有“指令”,但有“中间”的靠山,也是奈何不得,也就只好任其发展了。

正因为各种势力的分割,河北不能形成合力发展当然,如果京津冀不分家,加上京津的河北,gdp稳居是前三,大河北(河北加京津)gdp总量大概7.4万亿的样子,远超山东和浙江,距离广东,江苏也并不远,可以稳居中国第三。

但是,事与愿违,京津本来就该作为河北省的中心,先资源聚拢然后均衡分配,但是既然京津是政治地位略高于河北省的直辖市,那就只有吸血没有反哺了,反而京津越繁华,越显得河北的落寞。

内有诸侯割据,外有北京天津制约,这就是河北行政区划的两大痛苦之处。

除此之外,河北的产业规划也落后时代了。

河北是靠重工业吃饭,因为开滦煤矿在洋务运动时期就兴起了,加上有港口,所以新中国后还是利用河北已有的重工业基础,继续加码重工业。

而河北的高速发展期,就是上个十年。

2000年之后多年的大幅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导致重工业产品需求不断增大等特点,刺激河北经济发展。

特别是2008年至2010年四万亿计划,以及2000年钢铁需求量是1.4亿吨,2010年4.7亿吨,2015年7.2亿吨,2020年8.8亿吨。

由此可见,2000年至2015年钢铁需求持续快速增大,2015年之后逐渐放缓,拖累了河北经济。

看下具体数据:

2000年,河北省GDP5088亿元,全国第六,人口6670万人;同年,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河南分列前五名。
2005年,河北省GDP10116亿元,全国第六,人口6850万人;同年,广东山东江苏浙江河南分列前五名。2010年,河北省GDP17068亿元,全国第六,人口7190万人;同年,广东山东江苏浙江河南分列前五名。
2015年,河北省GDP29806亿元,全国第七,人口7350万人;同年,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河南四川分列前六名。
2020年,河北省GDP36206亿元,全国第十二,人口7460万人。 这样看来,是2015年至2020年之间出了问题。
2015年,柴静《穹顶之下》播放,当时舆论一片哗然。 2015年11月,供给侧改革拉开序幕。

2004年,廊坊共识;2006年,京津冀一体化提出;2011年,打造首都经济圈。

是的,污染巨大的重工业,遇到了环保政策的铜墙铁壁,被碰的跌跌撞撞。

按道理来说,河北既定产业路线走下去,当然越走越窄,但是河北的第一要务是拱卫北京,然后才是发展经济,所以河北的新兴产业一直没起来,这导致河北转型很慢,阵痛持久。

综上所述,河北经济要破局,就要对症下药。

首先,不求复原直隶总督统领三地的辉煌,也至少给河北基本的经济自主权吧。

河北本身官僚化就严重,在没有经济自主权的情况下,更是一心扑在政治任务上,不去想发展的事。

给河北一个基本的经济自主权,才能搞好产业转型的事。

发展格局上,其实不太继续支持做大做强石家庄省核心城市。

因为雄安横跨出世了。

雄安不出,石家庄坐大减少北京天津的虹吸,是可行的。

但继承国家意志的雄安出世了,河北内部格局已无法搞石家庄的一城独大了。

因为国家已经将京津冀的核心区划定了。

在国家的一盘棋里,京津冀一体化的核心功能区,是不出沧州的。

而石家庄只是南部功能扩展区。

河北继续搞强省会战略,是失去国家资源支持的单打独斗,会和京津冀战略起一定相冲。

省级规划要跟着国家规划走,河北还是逃不过北京黑洞。

另外,京津冀也强调冀东北冀东南,也就是唐山沧州的发展,这两个地方在省级规划中需要进一步得到加码。

沧州还好,省府可接受,但唐山作为省府一直看不惯要削藩的地方诸侯,就比较难接受了。

可能,将省会放在石家庄,是河北做过的错误决定吧。

文章整理来源于微信公众号:吃瓜群众2023也可加入微信群小瓜圈小瓜圈同步岱岱官群每日圈文+群聊信息等小瓜圈会有象征性付费

V: sevenmona (每日最新圈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