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政经。

聊一聊有自媒体说的60万亿城投债。

有人说60万亿是估高了。

有人说,不止60万亿,甚至低估了。

众所纷纭。

但可以肯定的是,地方债不仅包含城投债,总体而言,地方债务超60万亿是肯定的。

这等于全国财政不吃不喝3年才能还完本金,加上利息要不吃不喝4年。

怎么办?

只能凉拌。

只能欠钱不还。

比如遵义。

如何看待遵义最大城投宣布「156亿债务展期20年,前10年仅付息不还本」?

财经五月花 已认证账号

多位银行方债权人表示,这样长的期限前所未有:

“就是借新还旧,可是20年这么长的,前所未有。”

“之前是有心理预期的,也知道(遵义道桥)没钱还,但展期20年,太夸张了。银行贷款还好,只要趴在账上付利息、不违约,银行的报表不会受影响,但如果这个政策放宽到非标债务,那真的就相当于赖账了。”

是的,全国也就遵义这种得天独厚的地方,才能这么耍流氓了。

茅台其实遵义都吃不到多少肉。

茅台的利润基本输送给贵州了。

贵州省府吃人嘴短,也得为遵义站场。

之前还聊过贵州李炳军。

他去贵州是不情不愿的,人家在赣南干的好好的,去贵州接烂摊子。

要是10年前去贵州,那就是乘势而起的好地方。

贵州是透支了未来50年来发展那十年。

现在到了还债的时候了,让李炳军去拆雷。

人家也难受。

有产业有茅台的遵义,都没办法只能赖账。

全国广大没产业的三四线十八线,债务也高企,他们能怎么办呢?

他们只能拐着弯赖账了。

对了,多提一句,城投债是打包成银行理财和信托产品,卖给了我们人民。

所以他们赖账,还债的其实是人民。

城投债的暴雷会引发连锁反应

大部分普通民众并不直接投资城投债,他们主要是通过购买银行理财产品、信托等方式间接投资,这些金融机构投资渠道丰富,会将城投债作为投资工具之一。

理财产品、信托是没有刚性兑付要求的,一旦其投资的城投债违约将导致产品本身发生净值大额亏损,“受灾”范围扩展至全国,因为金融机构发行的金融产品不受地域限制,现在网络发达,只要符合购买条件,在任何地方都能购买。

这两年与房地产开发商有关的理财产品纷纷暴雷,城投债的规模远大于房企融资数额,难以想象暴雷后将会牵涉到全国各地的多少投资者。

单位:亿元币种:人民币

银行名称综合授信额度已使用情况剩余额度
农村商业银行5.064.710.35
民生银行遵义分行30.2011.6018.60
光大银行23.1521.401.75
兴业银行5.004.500.50
贵阳银行遵义分行17.6617.660.00
工商银行7.006.260.74
中信银行遵义分行82.2565.3316.91
贵州银行70.0334.6935.34
重庆银行6.430.875.56
华夏银行5.003.501.50
交通银行遵义分行4.003.270.73
中国建设银行1.001.000.00
厦门银行7.802.705.10
遵义新蒲长征村镇银行股份 有限公司0.520.520.00
浙商银行12.827.825.00
农业发展银行30.983.4427.54
汇隆村镇银行0.120.120.00
黔兴村镇银行0.200.200.00
邮政银行12.004.877.13
村镇银行0.100.100.00
合计321.30194.55126.76

应该除以该行的总资产分母,这样算的话,最危险的是贵州银行,贵阳银行,黔兴银行。

河南村镇银行400亿还有南京银行,可能就有这个原因。

包括之前米哈游买什么信托被坑,也是因为信托产品是房企融资,锚定的房企要倒了,买了该信托的米哈游就亏死。

所以遵义这次事,是一个警告。

大家买信托买银行理财的时候,还是瞄准大行,不要贪小银行的高利率。

另外,岱岱一直说的中国负利率时代要加速到来。

除了坐庄楼市的需要,应对老龄化的需要,地方债高企也是负利率加速的原因之一。

趁着现在大额存款利率还行,大家可以把一小部分现金存定额,23年肯定会下调不止一次存款利率的。

之所以不推荐大部分现金,是未来黑天鹅很多,手里有粮不怕不时之需。

23年的楼市政策,就两个预判。

1、 三条红线会松动,就看是名存实亡还是直接破产说名存实亡,是因为毕竟是不歪搞的。

如果要彻底否认,会有对不歪打脸之感。

就看新班子如何了。

但不管如何,三条红线在23年是坚持不住的。

2、 全国限购会实际性破产

这个大概率是名存实亡那一套。

毕竟这个直接破产就是打脸房住不炒了,boss 的原话。

这个会搞出各种因城施策,绕开。

3、 信贷会宽松

贷款等优惠等优惠政策会进一步放松。

让居民好上杠杆。

至于为什么会有这个预判,因为上面有数据。

2022年上半年,人民币存款增加了18.82万亿,其中,居民存款增加了10万亿。

在上面看来,人民不是没钱。

是两极分化。

因为疫情,很多人没钱。

但有些人还有点钱,但他们不消费,都存起来了。

如果让人民不存款拿钱消费,上策当然是提供社会保障体系,让人安心花钱。

但这个属于见效慢,现在做起要五六年才能有效果,黄花菜都凉了。

远水救不了近火。

上面只能拿出夜壶,各种放宽,然后加速负利率,诱惑居民把银行存款投入楼市,拉动消费。

银行存款增加,是上面觉得居民还有空间上杠杆的最大原因。

至于股市,也有可能。

拉动股市,让居民存款投入股市中,是有可能。

但当务之急的是地方债务,股市要输血地方需要绕很多道弯弯,最终只有一部分才能到地方口袋中。

不比拉楼市直接输血地方。

可能就地方财政钱袋子的地方白酒企业,是比较直接的输血了。

既然地方债务危机大于实体经济危机,所以拉楼市的优先级是比拉股市的优先级高的。

但是大家心里也明白,再让居民接盘也接不动了。

所以税收改革让地方广开财源(房产税现在不太敢上了)也要跟上。

税改+居民接盘,如果能稳住楼市。

那么上面就不至于倾向于大放水。

这个观察的时间点,应该是23年下半年 。

23年下半年,等上半年数据出来后,才能谈上面是否会考虑mmt理论。

上半年不是讨论mmt的时候,这个战略定力上面是有的。

毕竟,22年最惊心动魄的,除了恒大差点引爆的楼市危机外,就是外汇危机了。

是的,人民币贬值,打了好多次人民币保卫战,才稳住了,撑到了美元加息的末期。

如果22年在美元加息的周期国内搞大放水,人民币保卫战是怎么都打不赢的,资本外流就更彻底。

外国市场有一个乐观预计,美联储会在23年上半年退出加息,然后美国在23年进入经济衰退,最早在年末会考虑重新放水。

中国大放水的最大的两个阻碍,一个是贫富分化,另一个是汇率贬值资本外流。

为了减轻资本外流,中国大放水只能看美国周期择机行事,才能守住汇率。

2016年我们棚改大放水拉楼市,短短几个月就放完,一年之内就拉高全国楼市,然后年底出台房住不炒,锁死流动性。

人民有怨言是正确的,因为16年拉的太快太急,很多人蒙头转向,没来得及上车。

但在国际上来看,是成功的打了个时间差。

美国在15年通过里应外合,引爆中国股灾,资本大量外流。

吸血中国后,美国无惧加息股市会崩,成功在15年12月,08危机后美联储时隔十年后第一次加息。

随后美国的加息是肯定要跟上的。

但中国出招,在不到一年时间内拉爆全国楼市,锁死资本。

直到2016年12月,美联储时隔一年才再度加息。

如果16年那波爆拉耗时不是半年多是一年多。

那么美联储进入美元加息周期,人民币汇率是很难守住的。

我们赶在美元二次加息之前,不到一年涨价去库存拉高全国楼市,短时间内锁死了沉淀在楼市的巨额资本。

这些钱在美元加息的时候就无法资本外流了。

通俗点说就是,我们用七伤拳快速打自己,抗下了美国的吸星大法。

美国这波经济衰退要走出去,继续放水是没办法的事,最早也得23年年末。

刚好和上面契合了。

所以说,23年上半年不用想也不用谈mmt的可能。

唯一存在可能的是下半年。

看上半年成绩单及格没及格,看下半年美国是否要放水。

这个是一个点,明年下半年,才有mmt讨论的可能。

其他政策的可能,就有很多可能的变动了。

涉及到政治的因素。

岱岱讲一个陈年往事,大家就懂了。

88价格闯关失败后,发生了春夏之交风波。

这个事大家都知道。

温铁军告诉了大家一个不知道的事。

那就是价格闯关失败,经济过热,这时候应该收水,放慢经济发展速度。

当时的长者李鹏也是这个经济思路,想收水慢点发展,不然就滞涨了。

但是,当时的政治气候不允许他们这么做。

因为春波过后,国内外一直认为中国会暂停改开步伐,会怕倒台而放缓经济发展。

长者李鹏的经济思路,在经济上是正确的,但在政治上无异于迎合内外对中国的预期。

你看,果然不敢搞经济了不敢改开了,在收水放慢发展了。

所以那个时候,老邓是心急如焚的。

后来老邓亲自出马,搞了南方讲话,并在广州军区发话,谁不改革你们就把他轰下台。

长者李鹏没办法,硬着头皮继续放水继续搞经济。

然后国内外因南方讲话而重新确认中国是继续改开的。

温老就感慨,本来92年那时候就应该收水调整经济结构的,但因为政治因素而继续放水。

这虽然渡过了政治危机,但埋下了更深的经济危机。

这波逆经济规律而行,最终在98年因为东南亚危机而盖不住了,开始爆发危机。

然后就是大家熟知的铁腕宰相力挽狂澜。

这点,历史很有趣。

朱相是得到邓的赏识才上去的。

没有邓,朱终其一生没有发挥历史作用的大舞台,十年黄门侍郎。

邓感叹,朱这个人我们发现的晚了,一定要赶快用他。

但也是朱在98的力挽狂澜,拯救了中国经济,乃至拯救了邓的政治声誉。

如果98年经济危机我们没顶住,那么追究危机责任,92年老邓不顾经济周期搞南方讲话强行继续放水种下更大危机,肯定是他要负第一责任。

所以老邓和朱相是互相成就的典型。

朱相拯救了经济危机的中国,等于拯救了老邓的改开路线。

这个故事有趣就在于,里面的各个人似乎都没有错。

长者和李鹏当年不想再刺激经济,从经济周期来看很正确。

老邓为了改开路线强行放水刺激经济,从政治周期来看,也正确。

中国就是这个国情。

经济是有周期有规律的。

政治也是有周期有规律的。

但两者往往不是契合同步,甚至经常冲突。

而每当这个时候,在中国往往是政治周期优先,而不是按照经济规律办事。

98年还好有朱相。

但实际上98年的危机是直到01年加入世贸后,才得到解决的。

98危机的最大后遗症就是放水过多不良资产太多,银行破产,国家负债累累,朱相剥离不良资产成立四大公司,让银行重装上阵。

然后01年加入世贸年均两位数的经济高速发展,让不良资产迅速得到稀释。

但是,肉眼可见的是,我们就算复制朱相的剥离银行不良资产,也不可能有01年后高达两位数的经济发展了。

所以朱相当年的结果不会是我们的未来。

我们这次,更可能是远超60万亿的地方债务,成为银行不良资产,然后不良资产被全民用时间来接盘稀释。

岱岱之前推荐过丁兄的文章,他对比中美银行股,得出中国银行股长期低估。

那篇文章岱岱点赞转发朋友。

佩服的是文章的中西视角和数据翔实。

但是,观点岱岱是不认同的。

因为中美银行最大的不同是,中国银行是地方政府的钱袋子,是国企的钱袋子,美国银行完全按市场规律办事,中国银行有很多政治任务。

中国银行业看起来光鲜,实际上底子都被地方政府和僵尸国企给吃的差不多了。

多少僵尸企业一旦银行停贷就是直接倒闭关门,就是社会危机政治危机,银行只能硬着头皮送钱,利息都难指望。

供养着地方政府和僵尸企业,中国银行何德何能能高估值?

美国崛起银行股起飞,是美国国情,中国国情不同,无法简单的复制。

当年,是老邓的政治周期冲突了长者的经济周期。

23年,就是各方势力都不满的新班子,急于证明自己能力来服众的新班子,急于用经济发展掩盖突击无序疫情放开罪过的新班子,他们的政治周期。

冲突了几十年经济结构不合理矛盾显露爆发的经济周期。

23年的这个冲突,中国在多方博弈下到底会作出怎样的选择,我们拭目以待吧。

岱岱官方微博号:吃瓜岱宗岱/吃瓜小众2022压缩文件密码统一为:36903690或者3690本系列文章整理来源于公众号:吃瓜群众2023,欢迎瓜友的关注。

也可加入小瓜圈(小瓜圈同步岱岱官群每日圈文+群聊信息+历史文章等)小瓜圈会有象征性付费

V: sevenmona (备注来意)
QQ:1771703150(QQ群完全免费,会逐步分
享岱岱以前的文章)
编辑日期2023.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