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_5人物闲聊
文章目录
今天有事,没够时间写湖南系列,抱歉。
闲聊下金融系统的一些人物吧闲聊,聊到哪算哪。
刘鸿儒
刘鸿儒这个名字,年轻一代很陌生了,但他当年是大名鼎鼎。
在金融系统,可谓朱相之下第一人。
他1930年出生,是革命啥尚未成功年代的人,后来建国后中国全面学习苏联搞计划经济,派了很多学生去苏联留学全方位学习,刘鸿儒就是其中之一。
“他留苏学的是经济,师从前苏联顶尖级货币银行专家阿特拉斯教授,是苏联教授的得意门生。
当时,国家金融人才奇缺,拥有货币银行学研究方向和留学背景的博士更是凤毛麟角。
出色的专业背景、胆魄和学识,让他成为中国资本市场的主要奠基人。”
成为朱相等人搞金融绕不开的重要人物。
他的主要功绩有两个。
一个是挽救了股市一个是奠定了股市先说挽救,这是刘当年的口述:
“1990年5月,一直处于自发状态的中国股市一夜之间突然狂热起来。上海、深圳的几个证券交易窗口前人山人海,场面一片混乱,甚至要出动警察维持秩序。
股票热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关于股票市场要不要继续试验,各方面特别是高层领导看法不一致。有的明确提出来要求停止试验,社会主义国家不允许资本市场的存在。来自社会各界的分歧也很大,政府主管部门的看法也不一致,所以股票市场的存废处于危急关头。
1990年11月28日,在珠海特区10周年庆典会的主席台上,江泽民总书记悄声对我说:“在回京的途中我们谈谈股票市场的事情。”从广州到北京,飞行两个多小时,一路上,江泽民问得很认真,记得也很仔细。田纪云、温家宝等中央领导同志都在场。江泽民就他所听到的各种议论问我,我根据调查结果逐一作了回答。
汇报到最后,我说:“股票市场的试点不能取消,可以暂不扩大,但不能撤。如果撤,对外发出的就是一种后退的信号,对改革形象影响很大。”我向江泽民总书记明确表示:“江总书记,请您相信,我们这些老共产党员不会在中国搞私有化,我们会有办法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的资本市场发展道路。当然,我们没有经验,也许会走一些弯路,但不要轻易地给我们戴上走资本主义道路、搞私有化的政治帽子。否则,谁都没办法搞改革试验。”
临下飞机时,江泽民对我说:“股票市场的试点应该保留下来,改革试验继续进行,暂不扩大。”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就这样,中国股市改革的试验田被保留了下来。”
可谓是挽狂澜于既倒了。
说他奠定,则是深圳810事件后,朱相搞了一个监管股市的证监会,并亲自点帅刘鸿儒当证监会第一任。
万事开头难,中国金融监管的基础,就是在刘鸿儒手上建立的,甚至都没有超出
“当时刘倡导的很多创新和改革确实是超出了众人的想象和当时体制机制的藩篱,多年以后,学界和实务界还承认,中国金融体制改革架构与宏观设计都还没有超出刘老师当年那些设想和操作。
在刘的著作和论文报告中,以及他亲自起草的文件、批示中,中国金融调控体系,金融机构体系,金融市场体系,微观机制等都构建出来了。除了今日汹涌澎湃的金融科技是刘没想到或著书立说中鲜有提及的之外,其他的都在他研究、设想、操刀实践之列。”
后来深圳327国债事件爆发,刘鸿儒有失察之责,那时也到了退休年龄,他就退了。
退休后他一心教学育人,基本不问世事。
刘本人和他的名字一样,是鸿儒。因为他老本行是货币学的还是前苏联那套,他后续去搞金融搞监管,搞欧美那一套,属于跨行跨界了,可以说刘鸿儒本人是一辈子活到老学到老。
中国金融人才紧缺,朱相让刘带一批学生出来,刘也很给力,五道口人才济济。
如有人回忆:
“五道口授课的老师全是人民银行和金融机构的司局长以上的领导。
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学了上手特别快,增强我们的适应性。因为老师讲的都是实践当中最新的内容与领域,像刘鸿儒老师有时刚在国务院开完会就来道口给我们上课,有意无意就会给我们讲一些最新精神,提示什么问题你们可以深入探讨,这个是非常难得的机会,对开阔我们的视野、提升思维,及时研究有用的最新课题,都大有益处,也因此使五道口毕业生与普通高校学生在看问题的角度与高度,特别是紧跟实践方面有很大不一样。”
后来刘鸿儒的学生秘书遍布金融系统,当然金融反腐他的学生秘书也落马很多。
不过其本人是没贪污问题的,是老一辈的读书人,真正的读书人,堪称中国金融领域的钱学森。
可以说,不是刘鸿儒需要朱相,而是朱相需要刘鸿儒。
两人关系虽然紧密,但绝无朋党之嫌。
附赠下网上的历任证监会主任大事记:
证监会历任主席大事记
(1992-2010)
刘鸿儒
在职:1992年10月26日-1995年3月30日
1992年12月28日,中国第一个标准化证券期货合约国债期货合约正式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
1993年4月22日,《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正式颁布实施。
1993年5月5日,我国内地首部期货市场法规《期货经纪公司登记管理暂行办法》出台。
1993年6月29日,青岛啤酒在香港发行上市,成为中国内地第一家H股上市公司。
1993年7月,上海石化将其H股的 $50%$ 转化为ADR和GDR,分别去美国和欧洲配售,筹资2.22亿美元。
1993年9月30日,宝安宣布收购延中,由此揭开收购上市公司第一页。
1993年12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公司法》,自1994年7月1日起施行。
1994年8月,山东华能国际电力公司成为中国内地首家N股。
1995年2月23日,“327”国债期货事件爆发。
周道炯
在职:1995年3月31日-1997年7月11日
1995年8月9日,日本五十铃自动车株式会社和伊藤忠商事株式会社成为“北京北旅”的第一大股东。这是我国内地证券市场首例外资A股大股东。
1996年12月16日,《人民日报》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正确认识当前股票市场》,股市应声而下。
1996年12月16日,两市执行 $10%$ 的涨跌幅限制、上海证券交易所所有上市A股均采用集合竞价。
1997年3月,北京大唐发电股份有限公司在伦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成为中国内地首家进入欧洲资本市场的公司。
周正庆
在职:1997年7月12日-2000年2月23日
1997年5月,天津中新药业在新加坡证券交易所发行上市,成为中国内地首家S股。
1997年8月15日,沪深证交所划归证监会直接管理。
1997年10月8日,国务院原则通过《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
1998年3月23日,金泰、开元、兴华、裕阳、安信等五大证券投资基金和南化转债、丝绸转债两个可转换债券相继登场,成为机构投资和金融衍生工具扩大的标志。
1998年4月,国务院证券委与证监会合并。
1998年4月22日,沪深交易所决定对“财务状况异常”的上市公司实施股票交易特别处理。
1998年12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证券法》,并于1999年7月1日正式实施。
1999年5月16日,国务院正式批准了“六大政策”,引发${^{66}5\cdot19^{\prime\prime}}$ 行情。
周小川
在职:2000年2月24日-2002年12月26日
2000年10月8日,《财经》杂志发表《基金黑幕——关于基金行为的研究报告解析》一文,引发股市大讨论。
2001年1月13日,经济学家吴敬琏在中央电视台《对话》栏目中的讲话,被概括为“股市赌场论”。
2001年3月,刚刚离任香港证监会副主席兼营运总裁的史美伦,被力邀担任中国证监会专司监管工作的副主席职务。
2001年2月20日,证监会发布《亏损上市公司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实施办法》。
2001年2月20日,证监会宣布,允许境内居民以合法持有的外币交易B股。
2001年6月12日,国务院发布《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资金暂行办法》,引发股市暴跌,10月23日决定停止执行《减持办法》。
2001年9月4日,首只开放式基金“华安创新”宣布发行。
2001年9月,中金公司研究部负责人许小年提出“千点论”和“推倒重来论”。
2002年11月5日,证监会和央行联合颁布《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暂行办法》。
尚福林
在职:2002年12月27日至今
2003年10月28日,《证券投资基金法》通过审议,于2004年6月1日施行。
2004年1月31日,国务院颁布《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史称“国九条”。2004年10月25日,保险资金获准直接入市。
2004年5月27日,深交所中小企业创业板块启动。6月25日中小企业板块登场,首批8只股票上市。
2005年4月29日,证监会发布《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宣布启动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工作。5月9日,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正式启动。
2005年6月10日,三一重工的股改方案获得高票通过,成为中国证券市场第一个通过股权分置改革实现全流通的上市公司。
2006年10月27日,全球最大IPO中国工商银行A股、H股在沪港两地同日同步上市。
2007年6月20日,证监会颁布了《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境外证券投资管理试行办法》和相关通知,QDII制度开始实施。
2009年3月31日,证监会发布《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暂行办法》,办法自5月1日起实施。
2009年10月30日,创业板正式揭开帷幕,首批28只股票同日挂牌,刷新了中国股市多股齐发的历史纪录。
2009年12月31日,沪深流通股市值占到总市值的61.64%,中国A股市场迈入全流通时代。
2010年4月16日,首个金融期货——沪深300股票指数期货合约正式上市。
周小川
刘鸿儒师从前苏联,后学欧美,金融理论方面,亲西方的不多。
但他的徒子徒孙,乃至整个中国金融系统,都是偏西化的。
这也没办法,1980后全球潮流就是开放就是全球化,在那个年代搞金融,不搞欧美金融开放那一套,才是怪事。1980年的大学生都是睁眼看世界的,都是拥抱西方思想,1980后的中国也是和美国蜜月合作,中美走近成时代主旋律。
1986年纽约交易所主席范尔林访问中国,来五道口做演讲,在我看来那场演讲对整个五道口的对外声誉奠定了一个基础。85级同学问了范尔林几个问题,范尔林感觉一愣一愣的,回美国后他就发表文章说,没想到在中国北京一个偏僻的地方居然有这么一帮年轻人对国际上的事了如指掌,提的问题让他印象很深刻。
所以我们现在批判金融亲美派,觉得他们阻碍了中国金融进一步独立发展,是金融卖国党,但实际上他们在他们那个年代是起到了巨大的进步作用。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潮流,当中美合作是时代最优解时,需要他们突破僵化体制时,他们踩中了历史进程,当中美脱钩是时代趋势,需要打破利益固结时,他们也就成了历史逆流。
周小川在证监会干过,也在央行干过,他主要的功绩还是央行,在证监会主要搞归化,引进了一大批海龟。
当年那个段子,证监会海龟们内部文件直接用英文写,搞的其他本土干部干瞪眼。
在央行主要抓三件事,银行引进外部投资人,货币政策,外汇改革。
周当年为推动银行上市引进了外国投资人,然后上市后银行价格涨,外资属于抄底大赚了, 就有人说周是贱卖国有银行资产。
这个岱岱要说句公道话。
银行上市最早的开创者,是朱相和王73,银行危机重重,急需现金,他们推动了建行在海外的上市,用的就是高盛的鲍尔森。
记得鲍尔森分享过一个细节,上市那天,朱相打王电话,问成功了没有,钱拿到了没有,王73汇报说,真金白银都在兜里。
建行的海上市成功,给了成功案例,随后其他银行准备国内上市,操办人换成了周小川。(值得注意的是建行连续几任一把手都是朱相直接钦点的)
但外资对中国还是犹豫,他们想抄底想赚钱,但觉得不靠谱,所以周小川一开始找外资,外资是没人接盘的。
“鲜为人知的是,据保尔森回忆,当年中国的国有大行引战上市所能吸引的境外投资人寥寥无几,尽管中国当局已通过外储注资、剥离不良让大行资产负债表看起来健康,但外国人显然对此仍有顾虑。
一个有趣的细节是,当年工行行长姜建清(后成为工行董事长)曾找时任高盛CEO的保尔森,希望高盛能成为工行的战略投资者,但保尔森一开始并不愿意。姜建清也曾向保尔森透露过其在寻求战略投资者时的困境——接触了超过四十家潜在的战略投资者,全球主要的金融机构都找遍了,但感兴趣的只有安联(Allianz)和富通(Fortis),即便后来摩根大通(JPMorgan)和花旗(Citigroup)加入,愿意承诺的投资数目也远低于姜建清期望的数十亿美元。
“按照周小川最初银行改革方案的设想,银行先重组并吸引外国战略投资者,改善财务状况,分享先进技术和商业实践经验,加强公司治理,然后再上市。周的结论是,要吸引稳定资本来改善银行脆弱的资产负债表,最好的办法是把部分少数股份卖给外国投资者。回头来看,如果中国没有采取这种做法,中国的银行完全可能没有机会充实资本金。从而遭受到与欧洲过度杠杆化、资本不足的机构相同的厄运——许多这样的机构,在2008年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覆灭了。”保尔森说。
是的,当年不是周想贱卖,是我们对外资求上门买人家才买的,说利益勾兑过于冤枉周小川了。
至于说周小川的货币政策搞的不好,因为中国货币政策逐渐失灵,他任内m2增速过大也就是放水很多,但经济增速一年比一年低。
这方面周无法甩锅,但干不好也是有原因的挺委屈的。
周被誉为中国的美联储主席,但实际上央行行长不如美联储主席多了。
周更多是执行人和背锅人。
老外就看的明白:
“外国央行制定货币政策多是单一目标制或双重目标制,如稳定物价和充分就业;但在中国,受宏观调控大环境的影响,央行的目标是多重的,而且多个目标之间时常又是矛盾的,会陷入‘顾得了这头、顾不了那头’的尴尬境地。正是要在多个目标寻求均衡,中国央行行长的位置,比其他国家央行行长的位置更具挑战。”
是的,周小川末退休前就吐槽了上面的做派,既要又要还要的作风,让他无所适从。
所以,岱岱个人认为,对周小川的三大批判点,贱卖银行股,货币政策不作为和外汇改革,前两个是不太能成立的。
换言,周前两个工作做不好有个人问题,更有时代问题体制问题。
真正是个人问题,我看还是第三个,外汇改革。
外汇属于神仙打架,是最高领导和美国博弈的重要领域,这个领域搞改革是如履薄冰,慢了怕贻误战机,快了怕葬送国运,最终在股灾那年搞了811汇改,搞的股市再度大跌。
这段故事岱岱在股灾系列里详细的讲过了。
真是看不懂,什么时候汇改不好,偏偏股灾时候汇改,而且是在股灾止血准备修复的时候汇改,直接将救市成果一棒子打碎。
股灾和汇改绕不过去,周和那次汇改绝对绕不过去。
最后,附送下网上综述:
周小川央行十五载大事记:
2003年
运用450亿美元外汇储备对中行和建行补充资本金并实施财务重组;配合有关部门修订了《中国人民银行法》和《商业银行法》
2004年
开始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对贷款利率实行下限管理,对存款利率实行上限管理
2005年
放开同业存款利率;信贷资产证券化、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业务试点
2006年
三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共1.5个百分点,两次上调贷款基准利率;推出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
2007年
十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共5.5个百分点,六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对个人结汇和购汇实行年度总额管理
2008年
货币政策由从紧调整为适度宽松,四次有区别的降准,五次下调贷款基准利率,四次下调存款基准利率;五家银行在港首发离岸人民币债券
2009年
年末M2增速27.7%,比上年提高近10个百分点;启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
2010年
六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共3个百分点,两次加息共0.5个百分点;农行上市,国有大行股份制改革基本完成
2011年
启动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试点工作;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范围扩大至全国,全面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和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
2012年
两次降准,两次降息;人民币兑美元即期交易价浮动幅度由千分之五扩大到百分之一
2013年
创 设 短 期 流 动 性 调 节 工 具 ( SLO ) 和 常 备 借 贷 便利(SLF);首批340亿元同业存单发行
2014年
创设中期借贷便利(MLF)和抵押补充贷款工具(PSL);人民币兑美元即期交易价浮动幅度扩大至 $2%$
2015年
存款利率浮动上限全面放开;存款保险制度正式建立;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定价机制改革(“811”汇改);人民币加入SDR货币篮子
2016年
差 别 准 备 金 动 态 调 整 机 制 “ 升 级 ” 为 宏 观 审 慎 评估(MPA);建立全国统一的票据交易平台
2017年
国务院金融稳定与发展委员会成立,央行履行金稳会办公室职责;人民币中间价定价机制引入逆周期因子
哦,对了, 最后尾巴写两个点吧。
一个是老同志当年的转型。
老同志一开始是学历史的,因为遇到了落难妻子暖心相待而有妻子家族帮助,从一个碑林导游去北京从学从政。
从历史转到三农,跟杜润生农业改革之父搞三农。
这是第一次转型,很多人都知道。
第二次转型,是从三农到金融。
此时的王刚刚完成他的人生大转型——从历史学者到“三农”专家再到金融家。
39年前,王岐山最初的职业生涯设计并没有和金融挂钩。即使是在陕西工作4年后,他在西北大学的课程,也主要是和历史博物馆的实际工作对接。
但或许正是这种历史学的视野,使得王在中国改革开放大幕开启后,开始着手研究经济问题,并撰写发表相关研究文章,随即他被调入北京,在国务院、中央有关“三农”问题研究机构任职。如此一做6年。
这为他1988年履新中国农村信托投资公司总经理,1989年转任建设银行副行长,实现最直接的二次转型做好了铺垫。
这个转型就很少知道原委了。
主要有两大推动力。
第一个,是他岳父的远见。
他岳父是顶层设计的一员,知道历史的趋势和风口。
18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招考,我们做了一个重要的改变。
那就是农村改革基本完成,改革开始由农村走向城市和整个经济领域。
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改革从农村走向城市
发布时间:2021-09-10 10:18:29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杜润生的时代过去了,九号院学生的风口也过去了。
如果老同志继续搞三农,那么他将错过这个巨大的历史风口。
关键时刻,岳父大人帮指出了风口,让他放弃三农学习别的。
第二个,是世界银行的慧眼识英雄。
不搞三农老同志知道,但接下来搞什么,老同志也懵逼,因为城市改革经济领域改革范畴太大了,他也不知道哪里适合自己。
缘分就来了。
我们农村改革如火如荼的时候,一直谋求三农的金融支持,当时我们没啥经验,就去找世界银行帮忙。
80年代,世界银行在我们搞了几个农业有关的金融项目,具体负责人,就是老同志。
你也知道,能力强的人哪里都能发光,那批老外就觉得老同志很可以,办事不错,在知道他的家庭背景后,更是看好他的进
一步发展。
在和世界银行合作完几个三农项目后,老同志也对金融这个领域产生了兴趣,更产生了信心。
正考虑跟随时代风口转型的他,自然选择了金融这个转型方向。
而从世界银行到高盛鲍尔森也伸出了橄榄枝,一路和老同志维持友好合作。
特别是鲍尔森的高盛,一本鲍尔森回忆录,半部都是和老同志的故事。
当年08危机普京拉我们背刺美国,也是鲍尔森爆料的。
其中,有这样一个片段。2008年8月奥运会期间,在宴请中,中方主人对保尔森说:
【“上个月俄罗斯告诉我们,他们手上也有大量的两房债券。他们向我们提议,与我们联手共同抛售数千亿的两房债券。对于你们,那会是灾难。巨额负债已经让你们国家发可危了。但是,我们拒绝了俄罗斯的提议。”】
于是,借着农业金融这个跳板,在中国风口改变的1988年,老同志履新中国农村信托投资公司总经理,开启了从农业到金融的二次转型,完踏入疯狂。
所以为什么说老同志和美国金融关系很密切。
你说老同志的仕途有美国金融界的原始投资,都不为过。
在中美贸易战最激烈的时候,中美高层接触几乎断裂,是老同志和周小川几乎以个人的资源渠道,拉起了中美金融圆桌会,聚起了一批中美金融商界大佬。
我们贸易战的时候死活压住不让他去谈判,可能是有些这方面的顾忌吧。
从历史到三农,再从三农到金融,最后,就是上个十年为嫡系考虑,而调老同志去管狗头铡了,再度从金融到纪律。
这造就了老同志精彩人生的三次转型。
最后,get 一个点。
中国80年代后,有两个最牛逼的单位。
一个是九号院,一个是体改委。
80年代的体改委主任赵紫阳,副主任薄一波,属于改革派,先后培养了周小川、郭树清、楼继伟等专业财经官员,以及张维迎、曹远征、华生、石小敏等著名经济学家。
九号院更是牛逼,著名经济学家周其仁、林毅夫,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老同志刘源乃至新时代,都曾师从杜润生。
“体改委”和九号院是近四十年来中国经济领域领导人才的两个摇篮。
可以说当代中国风云人物,大半出自这两个单位。
写这两个单位历史故事的文章很多,大家有兴趣搜下就行。
加入微信群小瓜圈
小瓜圈同步岱岱官群每日圈文十群聊信息等小瓜圈会有象征性付费
V: sevenmona (每日最新圈文)
文章作者 吃瓜群众岱岱
上次更新 2023-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