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_14基层为何躺平泛滥
文章目录
最近很多体制里的瓜友,和岱岱聊这方面的话题。
特别是基层的瓜友,本来热血的他们也不得不学会躺平。
并不是因为懒,而是躺平自保。
细想下,躺平泛滥,有这几个原因。
1、 近些年工作强度增大,福利待遇却降低了这几年,可以说是系统体制最忙的几年。
之前体制里还能一杯茶一份报纸坐到下班,现在是三年扶贫,三年抗疫,整个体制是忙死累死。
特别是基层干部,忙的飞起。
19年的时候好像王教授主导了一次基层减负,结果是用形式主义反形式主义,负没减还增负了。
前些年基层待遇很好,因为房地产爆火,土地财政很好,体制内发各种补贴奖金,待遇很好。
特别是云南公务员的待遇,在整个大西南都是首屈一指的。
这几年土地财政不行,上面又要下面过紧日子,很多地方的公务员待遇工资都砍了。
甚至有些地方还欠薪。
要不是体制外情况更糟糕,部分公务员都要辞职不干了。
大家都是凡人,能为人民服务当然好,但也要吃饭养家。
事少钱多,当然舒服。
事多钱少,也就躺平。
2、 上以官僚主义,下必形式主义
自从上面提出了治理现代化要求后,要和数字化结合,体制内的工作就变得十分正规化了。
什么工作留痕,什么台账报告,什么工作微信群,一大堆的事情。
这些事的确大大增进了工作的可视化和透明化,但这些事很繁琐,占据了基层干部很多精力。
基层很多人从白天忙到黑夜,从年头忙到年尾,一总结,发现自己做的大都是无用功,都是虚的工作,对自己的工作意义和人生价值,产生了怀疑。
甚至对我国制度的先进性,产生了怀疑。
而且现在不是单纯靠gdp为政绩的时代了,官员想升官要拿出成绩,不仅比拼gdp还比拼其他各种。
上级一拍脑袋的决策很多,根本不管对不对适合不适合,不管下面能不能完成。
上级搞官僚主义,下面就搞形式主义。
一个是糊弄。
据我所知,前任鲁一号,就要下面多报gdp。
然后各市多注水,交出一份漂亮成绩单,鲁一号成功升级, 上下皆大欢喜。
一个是完不成。
现在基层基本是搞形式主义来完成工作任务。
因为按照上级的指示来搞,这么多工作基层那些人根本做不完。
基层只好用一大推数据表格台账,来证明自己完成了。
超乎基层的任务工作,让基层只能花大部分时间去搞形式主义交差。
交完差后这么累,还能给人民干点实事吗?直接躺平。
一个是自保。
3、 机构改革的矫枉过正
在前几年,我们搞了机构改革。
这次机构改革,除了部门的整顿分拆外,还有各级政府权力的分拆。
改动后者是为了打破当地利益的板结。
中国是中央集权的国家,最怕的就是皇权不下乡,小地方天高皇帝远,自己搞自己的独立王国不鸟上面。
我们解决这个问题是提高现代治理能力的一个大方向。
抓手就是机构改革。
制度内权力可以划分为几种。
督查权
考核权
办事权
之前因为时代技术不行,很多地方特别是乡镇,既有办事权,又有督查权,都是自查自纠。
机构改革后,不一样了。
你会发现,地市县城,基本收回了督查权和考核权,给基层放手的都是办事权。
除了省公安厅中央公安部还会定期搞督查办案,这些上级机关还会下场干实事外,其他各级政府,都是不下场干事的。
都是让基层干事。
上级机关只负责督查考核。
考核督查基层干的好不好,有奖有惩。
这能很有效的监督基层权力不被滥用。
同时,也让上级机关一身轻松。
我只要不办事,就不会犯错。
我干的是都是督查审核这些不会出错且具有控制力的事。
之前干活,是上级对下级说,一起上。
现在干活,是上级对下级说,给我上。
困难风险都给了下级给了基层。
引用之前岱岱的话:
这属于一种政治上的手段。
体制内的瓜友应该有经验,那就是上级要做一个带风险的事时,指示不会下的很清楚,话会说的很模糊,俗称正确的废话,上级让下级揣摩上级意思,自行发挥。
官场是讲责任制的,上级喜欢讲正确的废话喜欢讲模糊的话,就是因为这样能对冲风险推诿责任。
这件事下级揣摩心意做了,如果事情过关,就是上级英明下级执行到位,如果这事违规了,那就是上级给出正确指示但下级没有领会到位执行到位,背锅也是下级不是上级。
对上级来说,这是一种责任推诿,也是种风险对冲。
反正,上面特别是上面,是绝对不会犯错的。
所以说官场累人,一个个都在想办法把风险推给别人,把利益政绩归自己,即使在关系到国运的大事上,上上下下也依然搞这一套。
这是政治天然的弊端。
两次危机比较的书里,he真人曾引用美国某学者的话声讨华尔街资本,大意是:这些资本公司都是吃人不吐骨头的家伙,用民众的钱去玩资产游戏,赚了钱给自己分巨额分红,亏了钱就说自己大而不能倒会引起金融危机让国家民众接盘。反正资本家一个个都将利益归自己,把风险推给社会,完全不用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世界上哪有这样不公平的事?
他引用这段话抨击资本天然的弊端时,没有想到,政治也有这样天然的弊端。
毕竟,资本和政治的底层架构,都是一个个微观的人,而只要是人,天性就是趋利避害。
前几年机构改革的重点,虽然符合打破地方利益板结。
但却让上下级机关产生矛盾。
毕竟,中级机关的人数那么多,基层人数那么少。
中级机关不做事少做事,事都压给了基层,基层干不过来。
等于三个人中,两个人不干事,只有一个人干事中级机关又不能养闲人,于是中级机关一帮人就想着怎么A4雕花,搞出各种督查留痕制度去证明自己部门的存在是有用的。
等于三个人中,两个人想出层出不穷的办法监督这个人干事,这个人不仅要干事还要应付这些琐碎事。
基层怎么能不累?怎么能觉得在做无用功?怎么能不躺平?
中级机关也说累,说我搞出这么多督查考核的花样,我得做材料得去督查考核,我也累啊。
分税制的后果我们都知道,分税制让地方事权和财权严重不对等。
机构改革的后果也是,打破了基层的权力板结,但却让基层的事权和风险严重不对等。
这次机构改革,有些矫枉过正了。
后续必须再改一次。
要么,继续这个方向搞,中级机关还是不干事少干事,负责督查考核,但是必须减少中级机关的人员。
将宝贵的编制空出来给基层,让基层有足够人力。
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一旦运用到体制内,我感觉地级市这一层级,都可以裁掉了。
要么,不继续这个方向搞,中级机关人数太难缩减,那就让中级机关人也下场干事。
帮基层分担压力。
事多钱少,上以官僚主义下以形式主义,机构改革的矫枉过正。
这就是基层躺平的三大原因。
那么,基层未来趋势也和这三点息息相关。
首先,扶贫抗疫都基本完成了,未来基层的事还是会多,但不至于那样多。
土地财政的艰难则是一时的。
房地产税等资产税取代土地财政,和国家最终消解地方债务并改革央地税制,在中远期来看是必然的。
地方事权和财权的不对等这个问题,是财政改革的下半场,必然要改。
上次公务员都发不出工资的时候,是明末 。
我们肯定不会重蹈覆辙的。
所以第一点,在未来看是会得到改善的。
机构改革也会继续的。
我们十年改了两次机构改革,是不断摸索不断试错不断调整的过程。
可以说是摸着石头过河。
现在改的基层如此难过,迟早有一天会超出基层的承受程度。
等基层不负重苛后,上面终于意识到机构改革矫枉过正后,第三次机构改革也就会有针对性的回正。
我最怕就是基层用形式主义大法化解一切,给的都是英明领导好好好的汇报,搞的最上头始终不知道基层真实情况,认为路线没问题继续推进。
最怕的是这个。
第二点官僚主义就很难改了。
官僚主义在这片土地上活了几千年,很难很难。
有官僚主义就必有形式主义,有形式主义就必有躺平思潮。
总结下,基层躺平的趋势是不好的,但不能多怪基层。
特殊的时代局势,官僚主义的泛滥,和矫枉过正的机构改革,才是三大元凶。
基层躺平不应该,但能理解。
希望中国未来会有变数。
毕竟我们走的是一条全新的道路,没有前人的经验可以复制。
我们只能不断探索不断试错,不断调整。
这几年基层的情况,可能就是一个时代的试错成本吧。
文章整理来源于微信公众号:吃瓜群众2023
也可加入微信群小瓜圈
小瓜圈同步岱岱官群每日圈文+群聊信息等小瓜圈会有象征性付费
V: sevenmona (每日最新圈文)
文章作者 吃瓜群众岱岱
上次更新 2023-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