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岱写九州各地,介绍了各地方政府的历史浮沉,大家会发现,包括省会地级市乃至省份在内的地方,其在中央心中的权力地位,是动态发展的。

胡之前,贵州默默无闻,胡第二任期开始,贵州成政治高地。

新时代前,福建人微言轻,现在,福建是干部福地。

新时代前,没有内循环说法,成渝概念不上国家层面,新时代后,成渝成为西三角,和珠三角长三角鼎足而立。

地方的权重是动态发展的,因为时代大局的需要,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因为人事脉络的变迁,一朝天子一朝臣,就是这个意思。

地方是动态的,部委,也是动态的。

在学术界,将地方政府称为块,将中央部门称为条。

条块制约,条块结合,条块关系。

今天我们聊的央行,就是条。

央行也有动态的发展。

比如今天的人事新闻。

潘功胜同志任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

这次央行领导任命的只有党内职务,易纲不再兼任副书记,还是央行行长

熟悉职务任免事宜的朋友指出:央行行长要经过人大,法律程序,总理提名,人大通过,党内职务是不需要的,上级党委会任命就行了 。

之前的央行党委书记郭树清,67了,今年两会,他就任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等于退二线。

之前的央行行长易纲,也65了,也是今年两会上,他就任政协常委,等于退二线。

也即是说,除非央行再空降一个行长过来,潘功胜身兼央行党委书记行长,就是时间问题。

关于这个潘功胜,有几句可说。

1、他是专业技术官僚出身,擅长外汇他从工行基层的一个副处做起,是15年的工行老人,随后去农行干了4年,然后进入央行干当副行长。

当了10年副行长。

有8年时间,他主管外汇。

可以说,专业就是搞外汇,调控外汇的。

前几年人民币被海外恶意做空,也是潘功胜出来喊话威慑。

“对于那些试图做空人民币的势力,几年之前中国都与其交过手,彼此也非常熟悉,甚至可以说是记忆犹新。”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简短而有力的几句话,让人民币空头们遭遇当头棒喝。 央行警告空头后,人民币急速拉升

在当下人民币面临贬值压力前,派他上,是一个很针对性的人事动作。

也有人说他擅长人民币国际化,有海外留学背景,这个不是多准确,央行搞人民币国际化的是孙国峰,可惜进去了。

3、除开外汇外,他还主观金融稳定是的,蚂蚁金融创新这事,他也是监管者。

2014年,潘功胜分管支付清算工作后不久,在中国支付清算与互联网金融论坛上,他十分坦率地谈到对支付清算行业的总体感受,“总的感觉是观点、看法纷呈多样。这个行业很热闹;这个行业的人士都很聪明,智商很高,富有创新精神;这个行业代表中国金融发展的未来和希望;这个行业的部分业务领域有点乱,潜在的风险值得关注。”

他表示,支付清算行业需要谨慎经营。一些社会上所渲染的“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业的革命”,将会“颠覆现有金融业”等论调,对这个行业的发展有害而无利。

“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一个行业如果过度自信(Overconfidence)和自满,这可能是一种不成熟和不理性的表现。并无益于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另外一个消息是,河南村镇400亿,也是属于他分管的领域。

河南的烂事,没管好,挺多人认为他可能因此受牵连,再蹉跎几年,上不去。

没想到,他还是上去了。

3、他个人反对量化宽容,反对大印钞的mmt理论还没就任之前的6月8日,潘功胜在陆家嘴论坛上表示,中国金融周期相对稳健背后的原因,是中国长期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我国货币政策坚持以我为主,坚持跨周期和内外平衡导向,不跟随美联储“大放大收”,不搞竞争性的零利率或量化宽松政策。

这个时间点很敏感。

按照以往的人事任命经验来看,7月1日潘上位,6月8日的潘,应该是知道自己准备上位,正处于考察中的。

按照以往发言来看,潘功胜一般都聚焦自己的所管领域,谈汇率谈金融创新,很少越规谈总体的货币政策,他在陆家嘴的发言已经有些超乎他副行长的范围。

的确可以视为他上位前的政策宣言。

在mmt越来越盛行的当下,他这个态度就有趣了。

以上三点,是对他个人的分析。

下面,就是跳出他个人,透析央行的动态发展。

我微博上发了这么一条:

吃瓜岱宗岱

1小时前来自微博网页版

昨晚圈文刚写了人民币汇率问题今天央行就换潘功胜了我只能说,央行是越混越差了

我为什么说央行越混越差呢?

摆出三条事实:

1、 易纲和潘功胜的政治身份

易纲当年当央行行长,就很出人意料。

——市场之前猜测的新任央行行长热门人选,除易纲外,主要包括刘鹤、郭树清、蒋超良、谢伏瞻等,均为十九届中央委员,此次易纲以中央候补委员上任,央行行长的决策过程确实多少超出了市场预期。

岱岱告诉你,易纲能上,是因为他是朱相小川那派的。

——周小川行长在2016年“两会”时期曾表示“易纲副行长负责人民银行各项工作”,这是易纲被市场认为有望接班周小川的重要信息。周小川的央行行长任期为2002-2018年,易纲担任央行副行长的任期为2007-2018年,且在2002-2003年任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秘书长,2004-2007年任央行行长助理,两位新旧行长在央行的经历高度重合。

易行长作为周小川行长的老搭档,长期主管货币政策和国际业务,非常熟悉周行长时期的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对于如何执行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早已轻车熟路,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有望保持平稳延续,

本来大家以为,易纲必会升一级:

——从历史来看,基本都是中央委员当央行行长。之前只有戴祥龙当行长时是中候补,后来升级成中央委员。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的银监会主席郭树清是十八届、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证监会主席刘士余同样是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从央行与银监会、证监会的对比看,央行是国务院组成部门,银监会、证监会并非国务院组成部门,而是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同时从近几年的权力重构看,央行的权力在逐步提高,从201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看,剥离银行业、保险业重要法律法规、审慎监管制度的拟定权到央行,央行的权力空前,易行长在不久的将来提高到中央委员几乎是必然。

但是,易纲直到退二线,都没能升一级,成为中央委员。

易没能升级为中央委员。

——中共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候补委员。

到了潘功胜,干脆连中候补都不是。

2012.06-2015.12中国人民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1]
2015.12-2016.01中国人民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党组书记
2016.01-2023.07中国人民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
2023.07-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2」[5][7]

担任职务

播报

中共十九大、二十大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3-4] [6]

是的,20th他都没能保住中候补的位置。

可以说,潘功胜是历年来,政治地位最低的一届央行书记了,中候补都不是。

一把手政治地位下降,我说央行越混越差,有道理不?

2、 央行的职责被削

我之前写李云泽写过。

这个李云泽是70后中候补,当了新建立的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第一任局长。

而这个局的前身,是央行书记郭树清当一把手的中国银保监会。

今年3月10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批准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正式组建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不再保留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今年3月,将中国人民银行对金融控股公司等金融集团的日常监管职责、有关金融消费者保护职责,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投资者保护职责划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央行一大块重要权力,被分割出去了。

而且接盘这块权力的人,是一个没有央行履历的李云泽。

是一个中候补。

央行行长却不是中候补。

央行被削权,我说央行越混越差,有道理不?

央行被削,有几年铺垫,就说明不是临时起意。

这背后,个人分析猜测,可能有几个原因。

1、 工作难做,内生性又太强

易纲当年破格突出重围,背后就是朱相小川的推动力。

还是有些圈子文化的。

再加上,央行这几年的表现不太令人满意。

也没办法,货币政策越来越失效了,不放水被骂,放水拉不动经济也是被骂。

这些年,央妈的工作很难做。

2、 央妈和财政部撕逼甩锅

财政金融之争从来不是稀奇事,过去金融系统、财政系统和外汇系统等多部门、多机构在从不同角度参与国有金融资产管理,长期存在问题。

只是这几年,这两个单位就工作撕逼甩锅多次。

一次是财政部怼央妈,说我地方债务压力太大了,都来找财政部要钱,财政部没钱,要央妈放开思维搞mmt,下场兜底印钞救经济。

央妈回怼说,传统货币理论没有过时,只是刘尚希“以偏概全”,只看 CPI 而忽视资产价格膨胀,美日量化宽松那是被逼无奈,不能看人家瘸腿拿拐杖,自己就要去学拄拐杖,中国的政策空间还远没到必须用拐杖的地步。

一次是央妈怼财政部,说我拼命放水都没用,你财政还不减税降费,反而财政收入跑赢gdp增长,财政赤字率下降,你让我央行怎么搞。

财政部回怼,说我财政收入是不错,可大部分都拿去还债了。地方债多高啊, 都找我财政部要钱,我钱拿的多,可我花出去的更多,我们财政很积极了。

然后又是央妈怼财政部,说从监管层面看,财政作为国有金融资产所有者,越位和缺位并存,作为股东参与金融机构公司治理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但又以公共管理者自居,国有金融资产的“委托-代理”关系更多地体现为行政性的上下级关系,金融风险被你们财政部搞出来了。

财政部回怼,别说我烂,你们银行坏账那么多,也是你们自己愿意借的,你好意思说金融风险?请央行管好你自己的事。

两家本应该是合作一起搞经济,但这几年没少撕逼,把问题戾气都暴露出来。

不管怎么说,撕逼甩锅一出,感官都是很不好。

你作为一家公司的总经理,看到自己布置下去的工作,两个部门没做好,反而撕逼骂架甩锅,你这个总经理是不是也很烦很生气?

这里头,我估计上面可能更偏财政部点。

财政部的刘昆很难受的,历任财政部都是中央委员,他连中候补都不是,一个个中央委员乃至政治局委员的地方大员来找中候补都不是的刘昆要钱,刘昆这边要艰难的顶住,另一边还要和央行撕逼。

央妈财政撕逼中,上面考虑刘昆干累活的辛苦份上,可能会稍偏一下财政部。

之前财政部肖捷,中央委员,背景深厚,以国务院副秘书长兼任财政部,知道地方债务的问题严重关系复杂,听上面的话得罪人,不得罪人又得罪上面,肖捷干几年就立马走人了。

然后换了一个中候补都不是的刘昆来当财政部部长,混不吝,软硬不吃。

刘昆属于是小官挡大事,专门用来干不讨好的累活的。

央妈财政撕逼中,上面考虑刘昆干累活的辛苦份上,可能会稍偏一下财政部。

今年刘昆超龄服役,就是上面的意思,也是上面太难找到做这种累活的人了。

对了,目前部委,部长连中候补都不是的,有这几个部。

——科技部。部党组书记、部长王志刚为全国政协常委,没有入选中委或中候补。

——财政部。部长刘昆也不是中委或中候补。

——交通运输部。部长李小鹏是全国政协常委,也不是中委或中候补。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没有入选中委或中候补,即将的继任者潘功胜,也不是中委中候补。

3、 金融口整体地位下降

之前有个数据,20th上,金融口在中委和中候补的数量上,都相比19th有所下降。

央妈地位下降,是金融整体地位下降的一个缩影。

金融整体地位下降,是金融大反腐的必然结果。

现在金融在摸索试行终身负责制。

是的,在扫黑除恶和多轮教育整顿后,公检法系统搞了执法终身负责制。未来这波金融反腐过后,也会有金融系统的终身负责制

期待以后能否有地方举债发展的终身负责制,给那些举债耍政绩拍拍屁股走人窟窿留给后任的群体上紧箍咒,这是制约地方债务黑洞的最好方法之一 。

四、顶层混合监管的设计思路

我们的金融系统还在完善中。

部门林立,有央行,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外汇局,国资委,全国社保基金,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监事会,三大政策性金融机构。

我们的央行加部分财政部,加部分银保监会加部分证券会,才相当于美国的美联储。

金融系统分权分的很厉害。

但分权并没有导致责任细化和专业化,很多地方都是混合监管,九龙治水,没有人牵头,各部门容易甩锅。

央行财政部容易产生撕逼甩锅,就是这个背景。

金融要改革,有两个方向。

一个是大而化之,整合这些部门搞一个我们的美联储。

一个是高而治之,搞个牵头的委员会,顶层混合监管这些金融部门。

前者我们可能不太可能搞,这样容易尾大不掉。

后者是我们正在搞的思路。

17年,就搞了鹤真人领衔的金稳会。

副总理领衔,负责协调各部门的金融政策和监管,维护金融稳定。

然后又有李云泽新组建的国家金管会,分了央行和证监会的权力。

目前,我们的思路是不搞自己的美联储,搞顶层混合监管。

这样的搞法不是可以无限制叠加搞的。

金融各个部门,都是中委中候补,副总理是政治局委员,让副总理牵头搞,可以镇得住。

但分管金融的副总理,只有一个。

未来要是搞其他人牵头的委员会,或者继续将老部门的权力分出来整合成新部门,让中委管中委吗?

很难的。

所以一些金融部门的话事人,政治地位有所动态变迁,也就成了题中应有之意。

央行是金融系统重要组成部门,其动态是金融系统的一个缩影。

透视潘功胜,不如通过此人透视央行,从而透视整个金融系统。

文章整理来源于微信公众号:吃瓜群众2023

也可加入微信群小瓜圈

小瓜圈同步岱岱官群每日圈文+群聊信息等小瓜圈会有象征性付费

V: sevenmona (每日最新圈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