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内政,国手布局

政治是斗争的游戏。

政治也是妥协的游戏。

政治就是在应该斗争时斗争,在应该妥协处妥协的游戏。

题记瓜友们,晚上好。

上一篇的文章,我们交代了上任上台的背景。

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但区域不平衡问题越演越烈,而上任班子自身没有过硬履历,底下强藩诸侯不听号令,还有个太上皇压着,这让新班子开展区域平衡发展的工作,变得极度的棘手。

是的,这个问题很严重,这项工作很棘手。

虽然,班子在 03 年就定鼎位置,但不代表能一呼百应,有很多制约条件,举个例子。

刚上台不久,中国就爆发了非典,官僚主义应对失措,成为了班子上台的第一次挑战。

当时新班子就想追责相关人员,也好杀人立威,要下马当时的卫生部一号,按理说,是合情合理的。

但是,卫生部一号是别人的人,别人不会让新班子这么轻易就拿自己人的人头立威的。

于是,就提出了一个反对理由,北京疫情工作也拉胯,你要问责,那么就不能偏心,不仅卫生部要下,北京也应该下,那个北京市长应该一起下。

这个就给前任出了个难题。

因为当时的北京市长孟,是曾经元老姚的女婿,姚还是支持前任接班的元老之一,如果前任要新人三把火的立威,拿下孟,固然是立威的,也得罪了姚那家人,得罪了元老。

反对派给的难题就是,你杀人立威可以,但不能只杀我的人,就要你得罪人的去杀支持你的人,让你左右为难。

一般人遇到这难题,想不出别的好办法,可能就打算偃旗息鼓,口头问责处分下,不摘官帽子,掩过去了。

但前任毕竟是拉萨之虎,是硬的,开局如果就忌讳这忌讳那,不敢拿出魄力来立威,怎么打开局面?

所以前任同意,卫生部和北京市长一起落马,堵上反对派的口舌,而后举刀,120 位官员因抗击“非典”不利被免职。

这对当时承平已久的中国官场来说,一百人被免是很震撼的。

新班子立威了。

自家女婿因非典被免,姚家当然觉得很失衡,我算支持你的那些人了,结果你真的铁面无私不念我一点点好吗?

但是,前任的骚操作来了。

“孟是你的女婿,你不是还有一个女婿吗?

是的,空出来的北京市长位置,前任没从北京内部选出,而是让老同志接棒了。

孟同志,老同志,都是姚家的女婿啊。

本来老同志磁此时远在海南当书记的,才一两年,屁股都没坐热,他是怎么都没想到会去京城当市长,而且是主持非典大局。

让老同志接北京的人事调动一出来,刚刚还心里有气的姚家瞬间开心了。

连京城的人都去恭维,说姚家真牛,这北京市长左右都是姚家女婿接,可见多器重。

老同志也很感慨:“非典是危机,但也是历史给了你这样一个机会,压力很大。”

他能不感慨,能不压力大吗?

且不论非典失败国运受挫,单轮他个人,搞不好非典就是仕途重挫,就是姚家两个女婿都折在了非典上,等于玩完,姚家怎么能忍,国家不用给老王打鸡血,光姚家人打的鸡血就够老王天天 007 加班了。

然后老王在北京抗击非典,半年瘦了 20 斤。

最后,老王抗住了,北京抗住了,中国抗住了。

老王仕途一片看涨。

随后,孟学农在沉寂一段时间后,去了山西当一把手,后来山西发生矿难,前任开始准备严治山西,前任也没护着孟,孟直接引咎辞职,本来政治新星的他早早退居二线了。

不过,前任让老同志接北京,启用孟去山西,这已经足够厚道了,让姚家完全没话说,就是孟政治生命被终结,姚家也认了。

这下反对派难堪了,因为这前任做人太地道了,挑不出毛病,姚家女婿被下,要恨也不会很前任,只会恨自己运气不好和

抛出问题的反对派。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前任上台立足不稳,但他的做事手法,已经很成熟了,很有其个人特点。

那就是和对手不硬刚,打迂回对抗,善于拉拢中间派。

政治是斗争的游戏。

政治也是妥协的游戏。

政治就是在应该斗争时斗争,在应该妥协处妥协的游戏。

前任,就善于在妥协中斗争。

诗人们在创作诗歌的时候,需要讲究格律和韵脚。

其实写诗,就在戴着脚镣跳舞,

题记

这句话,形容诗人的写诗,恰如其分。

形容前任的工作,也恰如其分。

没有接军队,老人们还都在,自身履历班底,等等因素,导致了他不能完全充分的掌握权力,他只有特定的空间能允许自由发挥。

所以,他也是带着镣铐跳舞。

而政治上,有两个问题是重中之重,那就是人事和财权。

抓住了人事和财权,就抓住了政治的重点,抓住了枪杆子,就抓住了政治的命脉。

枪杆子不多说了,那时候已经木已成舟,前前任没有裸退,他没能接任,他只能蓄力解决此事。

所以他很清楚,几年后能否让前前任彻底裸退自己接枪杆子的关键,是广大的中间派。

只有中间派大力支持他,他才能接枪杆子。

如果他不与人为善,自顾自己资源,不照顾好中间派,就没人帮他接军队说话了。

这注定了他的任期初期,培育自己的班底不是首位,拉拢中间派才是首位。

等拉拢完中间派,并在中间派帮助下接了军队后,重点才能转到班底梯队的建设。

比如,财权这方面,也就是央行财政这方面,他伸手的少,一直和朱相为善。

朱相和他是交好的,取消农业税这项,本来是朱相推动的,想在他任期内搞定,给自己留个历史好名声,但是被长者劝说。

朱相任期内,光分税制和应对金融危机两件事,就已经风头很盛大了,长者也是一半公一半私的说取消农业税的工作,留给新任班子搞吧,你不要这么急,急会出乱子的,而且新班子也需要人心,这个得人心的好事就留给后人吧。

朱相和前任关系一直很好,如此铁腕强势的总理,任期内没为难过前任,最后决定留给新班子,前任十分感恩。

加上前任的特点就是与人为善,他本人也好,星空也罢,都没有财权的嫡系班底,(温当副相管的是农业,也就培育出一个金人庆,后来还翻车了,今天还去世了。。。)也就成全了朱相方面的持续繁荣。

所以你看财政部的 L 继伟,央行的周矍铄,反正上个十年财权的口子,基本都是朱相那一脉的,没有说有争权夺利的斗争。

既然财权打算佛系,那么人事权,前任就不能再佛系了。

这个再不抓,财权人事都没有,就等于虚君了。

而上台初期,各地诸侯坐大,如果要最好的执行中央新理念新政策,当然是北京天津上海深圳什么经济高地,都换成胶己人。

但是,权力不充分,该怎么入手呢?

毛主席的矛盾论教我们,凡事要抓主要矛盾。

他就抓主要矛盾。

在上台初期权力不充分的情况下,其他各地一把手,他都不争。

比如,他不争北京。

北京一号,是黄浦江的,二号是亲近的姚家女婿,老同志抗疫做的这么好,让老同志接一号,不是很合理吗,还能把北京纳入。

姚家就曾经产生过这样的判断,觉得北京这种重地,前任肯定不放心原一号,而自家是靠近前任的,女婿如此优秀,代替原一号帮前任守京师,肯定是前任的心里打的算盘。

而老同志本来一个挺本分的人,很善于团结班子的人,不仅广东海南时期的评语,老同志从知青岁月开始就很善于各派交好。

陕西文革期间,知青说:“当时文革各派林立,很多都是仇敌关系,只有他和各派都说的上话。”

进院里做研究员,也是个老好人,骑个摩托车谁家有事都帮跑腿,热心的很,当时九号院四君子,号称翁永曦的脑子,黄江南的嘴,朱嘉明的文章,老同志的腿。

当副相时候,更团结班子,当年三聚氰胺出问题,全国一片责骂,分管食品安全的是李副相,他压力最大,老同志主要管的是经贸的,按理说老同志看同僚落难不说风凉话就够厚道了,他还要在两会时候主动揽责。

说食品安全问题上,四个副相都有份,谁也跑不了,某同志是分管卫生的,食品药品归他管;某同志管农业;某同志管加工,“我的问题就更严重,管工商局、质监局,是管监管监督的。”

其他同僚都看热闹不说话的呢,老同志这通话说出来,真的有水平,拉班子成员一起帮李副相挡枪灭火,自己还主动揽责,把李感动的是不要不要的。

可以说,老同志职业生涯中,就是与人为善,很善于团结班子,从未露出像不厚那样峥嵘的一面。

然而在北京那段时间,一向与人为善老同志却跳了。

甚至以二号身份,和一号发生矛盾斗争。

北京的瓜友都知道,当时北京班子是很“斗”的。

一号和二号互相看不过眼,斗到什么地步?斗到了据说跟踪窃听王想搞王黑材料的地步,被老王发现,直接告状告到了前任面前。

通过对老同志职业生涯的梳理,就发现北京时期的老同志心态行为,是很反常很反常的。

反常必有妖。

不是老同志突然改性子,也不是抗疫成功骄傲自满,不是他不顾大局奋其私愤,而是他“揣测上意”,认为前任希望他跳,希望他架空一号。

是啊,历史上,京师是重地,最高一定不愿意别的人掌握这块重地。

他就分析,前任对北京一号人选肯定是不满,又如此器重他们,连续两个二号都是他们女婿,就是酝酿他去接一号的。

所以,本来可对一号相忍为国的老同志,一改常态,不配合,甚至主动激化矛盾,并抓住机会,不怕事大的直接把班子矛盾捅到了最高面前。

政治就是在应该斗争时斗争,在应该妥协处妥协的游戏。

老同志也认可这句话啊。

这个时候,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前任肯定会借此机会,换下一号,让姚家的上,掌握京师。

然而,并没有。

面对告御状的老同志,和实锤的证据,前任可以下手,但没有下手,他安抚老同志,批判一号,但没有上升到性质严重的问题,只是叮嘱北京班子要注意团结,并没有下一号让二

号接。

不得不说,老同志那个揣测错了,姚家那个揣测错了。

北京,前任当然是要拿下的,但不是以一号引咎辞职的激烈方式换人拿下。

在他立足未稳的时候,他不想搞出大阵势,不想激化他和那些人的矛盾。

所以老王和北京一号斗的不亦乐乎,可能前任是乐见的,但事情发展到要拉一号下马,要激化两派矛盾的时候,前任就不乐见了,开始主动灭火。

若干年后,老同志对着镜头说过一句话:“真理,都是有度的。”

说这句话的那一刻,不知他有没有想起前任对北京拿捏尺的往事。

而且,更深一层,个人猜测,那就是姚家虽然是亲近的,但毕竟不是嫡系,北京要拿下还是等时机成熟让嫡系拿下,而

不是急于一时让姚家拿下。

前者比后者,更让人放心。

所以 07 年,更放心一些的 X 金龙,从安徽北上京师,成为一号,坐镇京师守家。

老王这个北京二号没有顺势接一号,去了院里当副相,也算高升了,也对中间派有个很好的交代。

满以为自己是钦点北京一号的老同志,看到金龙北上的那一刻,他才明白,揣测上意揣错了。

他估计有点后悔一向善于团结班子的他,在北京选择了闹腾,给上面大佬留下了好斗不善团结的不好印象。

然后就有了他当副相时,主动在两会上帮前任嫡系李副相揽责的一幕,对外界对上面,补充了他团结班子顾全大局的形象。

然而,岱岱却要感谢老同志在北京的闹腾,没有那次闹腾,就没有十八 th 改变中国命运的那个变数。

这一点,先卖个关子,岱岱后面有机会再给大家揭晓。

这是北京的,不争。

还有天津的。

天津是直辖市,也是北方第二大的城市,南北发展差距在上个十年就已然很突出,发展天津发展京津冀大计,自然而然成了前任班子的战略选择。

那么,天津的人事就很重要了。

而当时的仰望星空,正是天津人,对自己家乡的发展十分的上心。

于是,顺水推舟的,前任没有在天津发力,戴相龙去了天津。

北京天津如此,上海深圳都不用说了。

这两个经济高地,在当时也是政治高地,有多少人抢着去上海深圳刷经验升级,说不眼红是不可能的。

特别是深圳,那些年 gdp 叫一个猛,高丽就曾经说过一句话:“深圳的 gdp 涨的啊,是压都压不住!”

可以说,当年你把一条狗放进深圳班子,这条狗都能躺赢。

但深圳这块风水宝地,前任插不进手,从黄到王到张到什么的,都插不进手。

直到新时代的核心,才能有那个能量,将无锡来深圳的那个王,明升暗降,让马接班。

当时的深圳和上海,是别人牢牢把持的肥肉,想争很费力,干脆不争了。

这样一看,前任真的是操控空间很有限,想让不听话的富裕地区听话,都得妥协,深圳上海不敢争,天津让给中堂分,北京成姚家之美,就是姚家给他创造机会他都不敢激烈换人,最后等羽翼稍稍丰满才换了金龙上。

操作空间有限,没有大开大合的操作,搞不争。

然而,他在其他地方如此妥协如此不争,只为了有足够的条件让他去争两个地方。

是的,凡事要抓主要矛盾,他在其他方面不争,就是为了抓住主要矛盾。

他只争两个地方。

一个广东,一个江苏。

一个广东,大海上。

一个江苏,援朝上。

都是妥妥帖帖的胶己人。

其他敌人,他不争,其他地方听调不听宣,他不争。

他只要这两个地方。

一个广东,一个江苏。

精心安排,嫡系坐镇。

原因有几:

1、上海深圳虽好,但是,却是重地,争的话太激烈

2、上海深圳经济发达,但本身是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容量有限,广东和江苏是省,指挥起来能发挥更大的全国示范效果。

3、广东江苏是当年的全国第一第二,能保证省一把手的前途

山东也是前三,但是看过岱岱山东篇的人都知道山东的复杂,内部山头林立,而且各个上通于天,即使山东常年 gdp前三甲,但山东一号的政治前途却上上下下不稳定。

当年山东一号的姜和仰望星空,是中堂的有力人选,时人几乎是一边倒的看好山东姜,因为星空没有封疆大吏的履历,当副相也是管农业等,而山东当时常年是全国第二的 gdp(江苏是后来才超越的),中堂没有地方经历怎么镇得住各方大员呢?

在资格比较上,“宰相必起于州郡”,几乎所有人都看好山东姜,而不是星空。

最后跌破眼睛,星空胜,山东姜输。

主要原因当然是神仙博弈,但也有一个不小的原因,就是山东内部扯了姜的后腿。

姜是胶东派,坐大青岛冷藏省会,山东失去的十年和济南失去的十年神同步,山东各派都上通于天,一个县委书记进北京都能见到副国级的山东老革命,省内反对力量大呼一片烂姜误山东十年,山东固然是全国第二的经济大省,但没有形成合力助推姜,反而合力扯了姜的后腿。

败于星空后,山东姜就意志消沉,从此淡出舞台。

雷打不动的全国前三强,广东江苏山东,前任排除了山东,选了争江苏和广东。

后来,广东和江苏也包办了长年的全国老大老二。

这个是最关键的。

因为前任早早布局,将江苏和广东都纳入袋中,那就意味着,单从政绩论选人看,全国第一和全国第二都稳了。

也就是说,广东和江苏,十年后必有一人进最高董事会。

甚至,乐观的话,两个都能进。

前任这个在当时埋下的伏笔,让其他人付出了巨大的战略资源。

为了延缓广东进董事会,各方妥协推了高丽,延缓了五年时间,为了不让江苏那位进,花了更多气力。

当时选广东和江苏不选上海和深圳天津,真的是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03 年,抗美就任江苏一把手。

07 年,大海就任广东一把手。

全国第一和第二的省份,纳入袋中,最终,大海和援朝也达成了最低设定目标,其中一人入最高董事会。

不争天津上海深圳,争到了江苏广东。

这只是国手大棋的一步。

这两位去江苏去广东闹出的动静,给全国经济格局带来的影响,才是后手。

江苏广东落子后,上个十年又是如何在妥协中斗争,如何全国一盘棋的落子西部开发,布局中部崛起,谋划东北振兴的呢?

预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