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发群里的一段,出处未明,这段文章很好解释了党政分离到党政分开的历史脉络

一九八六年九月六日,正式实行党委和政府在国家事物层面中进行分离。

记住,这口径是正式向全国人民及世界社会宣布,但是这个想法却不是从这时候开始有的,往前可以追溯到一九七八年十二月份的那个会议。

(这里说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

因为从那时候的闭幕会上就发出了这样一句话:加强组织的领导,变成了组织去包办一切和干预一切,实行一元化领导,变成了党政不分和以党代政。

然后在一九八零年八月十八日所发布的八一八讲话里,其中就重点提到了应当着手解决党政不分和以党代政的问题。

(这里说的是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讲话——必须对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制度进行改革。

《讲话》列举了党和国家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中存在的种种弊端,诸如: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等等。)

这时候重点来了,就在此次讲话之后的华国锋辞任总理,由赵紫阳开始着手接任政府事宜,紧接着华国锋就是在一九八一年分别辞任党委与军委,将这两个岗位分别交付于人。

时间来到一九八六年六月二十八日,党政分离这个概念名词正式提出,因为主讲人当时讲了这样一句话:党政分开,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就提出了这个问题。

经过上述准备之后,这个概念名词于一九八六年九月六日正式出炉,此后,赵紫阳在一九八七年十月的全会预备会上也提到了这个概念名词,并在十三大的报告上划清党政职能区别。

当然了,那次政治改革最终失败了,但那次的遗留问题一直存在,迟到二零一五年开始才着手解决该遗留问题,这一年开始后的人大、国院、政协、最高法、最高检五大机构的党组开始在每年年初向局常委会汇报工作,各级组织纷纷效仿,并在二零一六年的一月七日的会议重新将此作为一项政治原则。

最后在二零一七年三月五日,正式对党政分开进行批判与否定,并再次强调在党的领导下,只有党政分工,没有党政分开,这项政治原则也在十九大后将其写入党章,包括在二零一八年修正后的宪法中加入了这个政治原则。

2017年“两会”期间,王岐山同志参加北京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在党的领导下,只有党政分工、没有党政分开,对此必须旗帜鲜明、理直气壮。

多讲一个议题,有党政分开那就必然会有政企分开,这上面讲的只是八十年代的三步走之一,即政改、经改以及想徐徐图之的军改,于是在一九八四年十月二十日的全会上,这里面就正式提出了要解决我国传统体制中的政企不分问题。

加之国家层面正在处于党政分离,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上的一部分人也极力鼓吹党政分离、党要管党和种别人田、荒自家地的言论,而这一切又无不源自于他们最初所极力推行的一长制,最后想使我们初始的一元化领导和组织的核心领导权逐步丧失。

这里面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如果政企分离,不仅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和权利会迅即丧失,更重要的是此举会使企业的党的领导权也会迅即被一长制所取代,变成了附属品甚至虚无,有的甚至成了新生资本家剥削压榨工人阶级的簇拥。

所以当时社会上的一些人鼓吹政企分家,也就是想试图让组织不再管理和放弃本属于自己和人民所创建的企业,拱手送给那些所谓的民营企业家,但是他们应该是没有去想过,没有此前各级人民政府的组织领导和广大工人群众的艰苦努力,又何来的无数国营和集体企业?

看看那些破产倒闭而最终落入私人之手的企业,看看那些农村集体经济的解体、党组织领导权利的严重丧失,这就很能当时党领导弱化的说明情况了,恰恰是由于当时组织的领导权的严重丧失,无数先烈和人民二十八年血汗所积累起来的公有产权受到觊觎。

而军改这一名词于以上两步中在当时还并未受到多大看重,具体七五和七八这两部宪法中有所体现,不过如果按照赵紫阳的思路来改革的话,那部队恐怕早已国家化,但天有不测风云,他的历史进程改变了。

可是这个思路的簇拥者众多,这种别有用心的概念炒作多次地被人拿出来对我国军队建设指手画脚,直到二零一四年在古田召开的全军政治工作会议,这里再一次以鲜明的态度昭示:党指挥枪,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这里主要是郭伯雄徐才厚——过去一个时期,郭伯雄、徐才厚擅权妄为、结党营私,虚化弱化军委主席负责制,给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造成极大危害,给军队建设造成巨大损失。

刘亚洲也鼓吹军队国家化。)

而说起赵紫阳,我想起了在七月二十四日的那条中提到尼克松的那本《不战而胜》的书,里面对其进行了夸赞,这位作为和我国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美国政客,他在这本书里也提到他对当时我国政治和经济发展的一些看法。

尼克松直接表明:赵紫阳是个既有魄力又有才干的经济学家和懂技术的领导人,但他也是个妙趣横生甚至是个很有魅力的人,他积极赞同设计师的改革方案,他甚至还迈开了一些很有希望的新步子,最重要的可能是制订新方针使组织不要插手政府日常事务……

很明显,尼克松对赵在我国未来发展寄予了厚望,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位美国前总统已经将在中美博弈中不战而胜的希望寄托在了赵紫阳的身上。

由于尼克松在这本书里面十分坦率地提出了,美国支持社会主义国家内部反布尔什维克革命运动的三个条件,与非布尔什维克独裁政权发展关系的四条指导方针,以及美国在与苏联进行有效竞争过程中必须加强的六项关键性能力,并且较为准确地预测了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将很快取得不战而胜的成果,因此这本书即便是到了今天,依然不乏读者。

总结,80年代的中国改开,的确是想改成西方那种自由民主的体制。

党政分离,政企分开,军队国家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都是80年代中国既定的几大改革目标。

是后来随着中国道路自信后,才慢慢拨乱反正的。

其中,党政分离改为党政分开,不再削弱党的领导。

政企分开也变成新时代“理直气壮坐大国有企业”。

军队国家化也被新时代批判。

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还一直在搞,其他基本都不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