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_24_一段话暴露
文章目录
在政治里,有些人也许一辈子都难以看出其立场,但有时候,一段话就能暴露这个人的立场态度。
岱岱之前写过两件事。
一个是庐山系列。
庐山系列,围绕是否设立国家主席,林彪和教员发生了争吵。
林彪虽然当时已经成为接班人,还写进了宪法,但他当时的位置只有防长,军委里还是副手,总理不是他,总书记也不是他,就接班人的职位而言,这是名不正言不顺的。
国家主席之前是刘少奇,教员打倒后就废除了国家主席,因为如果还立国家主席那他大概率得兼任,但这就给外界一种我打倒刘少奇是为了夺权,是为了那个位置的感观,所以教员打倒刘少奇后废了国家主席这个职位。
林彪也知道这点,知道自己劝教员当国家主席,他肯定不会当,那这个国家主席的位置,就是林彪他自己辞让下接手了。
所以林彪在第三次庐山会议上,主动发声劝教员为国家主席,还让手下人各种串联起哄。
教员知道林彪的小心思,一开始是不屑一顾,后来是不高兴。
但教员都没想太多,只是林彪要一个国家主席嘛,情有可原,还不到敌我关系。
但后来,性质变了。
因为林彪集团的一个举动。
林彪集团在庐山上对张春桥群起攻之,这个事,让教员感受到了深刻的危机。
因为张春桥才是教员真正属意的接班人,但他年轻威望还不足以服众,而林彪又在文革中立下汗马功劳,所以张没有接班。
但教员不放心林彪,认为林彪还是从夺权角度看文革运动,没有从根子上理解文革,也的确,林彪自己就认为文革是夺权,他帮教员搞倒一帮人后,就想当然的认为可以搞经济建设了,也应该搞经济建设了,在治国理念上偏向周恩来那派,他当接班人后起草的一次大会报告草稿,全文都是如何搞经济建设,然后教员看了标题很生气,把这个稿子给废了。
教员很失望,觉得林彪接班了文革要无疾而终,而张春桥才是真正懂文革意义的人,而且,林彪身体不好,大概率熬不过教员,那教员到时候就可以用张春桥当接班人了。
这一切,林彪也知道。
所以第三次庐山会议上,林彪集团在劝立国家主席后,立马对张春桥开火,要将张春桥彻底搞到。
如果仅仅是国家主席的事,教员还不会和林彪反目,也不会看出林彪的野心。
但搞倒张春桥,教员就知道林彪是想废了他的后手,是林彪为了巩固他接班人地位的斗争。
特别是教员明明白白召来林彪集团的黄永胜,对他说你们能不能让我再看看张春桥十年,如果张春桥不行你们再打倒他。
但黄永胜拒绝,林彪集团拒绝。
那时候, 性质就变了。
从搞张春桥开始,林彪的性质就变了。
教员如此人物,在林彪搞国家主席的时候,还看不透林彪的心思和本质,是在张春桥事件后,才真正看透了林彪的性质。
不过教员已经够敏锐了,一般的政治人物,可能张春桥被搞倒后才后知后觉,教员反应已经十分及时了。
这个是一个案例,还有一个案例。
就是之前讲春夏之交的事。
邓的上位,也是和平上位,是经过会议程序的和平上位。
只不过有一点,那就是一开始大家要求邓当zongsj或者国家zx,但邓坚持不肯。
很简单,毛主席将刘少奇打倒后,没有接那个国家zx位置,因为刘少奇是之前的国家zx,如果毛主席接了这个位置,就给人一种斗掉刘是为了刘的位置,是为了权力而斗争的外部观感。
所以毛主席几次力辞国家zx。
邓也是那个道理,不论如何,华的退位邓是最大推动者,如果华一退位邓立马补上zongsj国家zx这些位置,一样会给朝野上下一种你是为了权力而搞斗争的感观。
所以邓也力辞这两个位置,但为了实际权力的保障,邓接受了军委主席这个位置。
当时叶犯错了,因为叶一开始在全会上是保护华的,他自己检讨说毛主席对他托孤,将华托孤给了他,叶帅不忍废华,但禁不住老同志们一通批判围攻,叶帅也认错不维护了,因为站队问题,叶在军委不能待了,就去了广东,远离中央,军委空出来,就交给了邓。
邓不接zongsj和国家zx,虽然有好名声,维护了最高团结,但也留下一个弊端,就是名不正言不顺。
说到底,你名义上只是军委主席,管军就是了,管不到党政。
这个名不正言不顺,在大部分时间内都不是问题,但一旦名义上的zongsj不配合邓,就会出问题。
就是赵紫阳春夏风波那次。
春夏风波的学生,矛盾对准的不是具体个人,而是整个顶层,因为只有朝中人才知道邓才是事实上的最高一号,大众们只知道邓还有巨大影响力,而赵紫阳才是名义上的最高一号,学生们请愿主要都是找赵紫阳等几个常委。
那次恰逢苏联领导人访华,见赵紫阳,赵紫阳对苏联领导人说了一句话,对着电视机镜头说的的一句话,大意是我不是真正管事的,你很多事不用和我谈,你到时见了邓老再说,他是真正管事的。
原话忘记了,但大意是如此,还堂而皇之播放出去了。
这个事,犯了巨大的政治忌讳。
一开始,邓只是认为赵紫阳对学生是同情态度,是心软态度,下不了手而已,没有想太多。
但那段话出来后,邓就认为赵是立场问题了,因为那句特殊背景下的话,直接将邓从幕后推到前台,推到了学生们群起攻之的前台,甚至可以说,赵紫阳是借对苏联领导人说的那句话,来暗示自己对学生心软想妥协但奈何自己不是实际话事人他老邓才是,运动搞到这个地步迟迟不妥协是他老邓的问题,大家别找他找老邓头去。
这段话直接暴露了赵紫阳的立场。
这段话的原文,瓜友找出来了。
本报北京5月16日讯今天下午5点40分,赵::兰记和戈尔巴乔夫总“在钓鱼台国宾馆进行了友好的会见。…就两党关系,特别是就社会主义改革中的一些问题作了介绍。
运票,回志对戈尔巴乔夫同志说,经过中苏双方的共同努力,今天上午实现了你同小同志的高级会。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x_{\mid})\cdot\lrcorner.$ 同志一直是国内外公认的我们党的领袖。在前年召开的党的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根据x。:同志本人的意愿,他从中央委员会和政治局常委的岗位上退下来了。但是,全党同志都认为,从党的事业出发,我们党仍然需要邓:一同志,需要他的智慧和经验,这对我们党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十三届一中全会郑重作出决定:在最重要的问题上,仍然需要:同志掌舵。十三大以来,我们在处理最重大的问题时,总是向"平同志通报,向他请教;两小–司志也总是全力支持我们的工作,支持我们集体作出的决策。这次高级会,也就意味着中苏两党关系的自然恢复。中苏两党关系正常化,符合两国人民的利益,也符合世界和平的利益,我们为此感到高兴。
在最重要的问题上,仍然需要xx掌舵。十三大以来,我们在处理最重大的问题时,总是向xx同志通报,向他请教。
是的,话里话外就是,现在最高领导人还是老邓,春夏之交的学生诉求之所以迟迟不通过危机愈演愈烈,不是他紫阳的问题,是邓的问题。
也是这段话,让邓认定赵就是内鬼,就是中国的戈尔巴乔夫, 于是起了废立之心,然后赵被废,运动被打断。
邓也是老江湖了,但还是被紫阳政治欺骗多年,直到紫阳想借此机会杀人诛心引危机到邓头上,邓才敏锐的察觉到了紫阳的真实性质。
这也是一段话暴露政治立场的典型案例。
以上两个,一次林彪一次紫阳,分别对应毛邓,那么,当代还有这种一段话暴露政治立场的例子吗?
美国人说,好像还真有这么一个事。
曾经在2017年2月20日-2018年4月9日期间担任美国特朗普总统的国家安全顾问麦克马斯特(H.R.McMaster)最近出版回忆录,题为《战场:保卫自由世界的战斗》书中讲述特朗普总统就任后,美中关系根本转折是如何发生的?
书中写到,特朗普夫妇2017年访问北京时,一号破例在紫禁城设宴款待,意在通过“气氛友好”的会晤,展示他“有一千条理由把中美关系搞好”的姿态。但麦克马斯特作为访华团的成员之一,亲身见证了特朗普从之前对中国和中共的“不甚了解”到“没有悬念”的过程。
故事说美国访问团在北京大会堂的最后一次会议上,中国二号发表了一番长篇大论让代表团成员包括特朗普本人,充分了解了北京方面对中美关系的看法。
二号当时说,中国已拥有工业与科技基础不再需要类困对不公平贸易与经济做法的关切是无的放矢,二号还宣称,美国在未来全球经济中扮演的角色,应该是为中国提供原材料、农产品与能源,让中国生产高科技的工业产品与消费品。
当二号发言时,特朗普先是“耐着性子听了很久”,但最后仍然忍不住“打断了二号的讲话,然后告辞走人,不谈了。
离开北京前,特朗普在记者会上再次谈到中国对美国的不公平贸易与经济做法,然后转头望着一号说,“我不怪你,我怪我们自己。
麦克马斯特认为,特朗普的意思是,美国及其伙伴不会再对中国消极坐视了。
麦克马斯特认为,2018年的这次北京之行,特别是与二号的谈话,让特朗普政府深信不疑,中国决心通过对内部的社会控制打击美国利益,并利用各种不道德的手段攫取经济霸权。
正因如此,特朗普才下决心启动了之后的美中贸易战。
二号的那段发言,究竟是何居心?
明明知道我们是想搞好中美关系的,想拉拢懂王别搞对立的,二号为何说那些明显会让懂王让美国十分恼怒的话?
他难道不知道说这些话的结果就是将中美关系推到对立面上吗?
二号当年说那些话是偶然之为,还是精心设计?
算了,人死为大,不过多展开了。
只是将此事和以上两事,并列为一段话暴露其政治立场的典型案例吧。
最后,想起两段古人说过的话“是以奸臣者召敌兵以内除,举外事以眩主, 苟成其私利,不顾国患”
苟成其私利,不顾国患啊。
还有一段,不是说给二号的,是说给现在的人听的。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希望现在的人,相忍为国吧。
文章作者 吃瓜群众岱岱
上次更新 2024-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