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_22_分析_上篇
文章目录
连续长篇,好累,身体最近也不舒服,想着写完去休息几天的。
早上拜登那事一出,今天又写不完了,怕大家等不及,因此放下《上篇》吧,明天接下篇。
这一篇,主要聊财税改革和楼市政策和三农。
财税改革是这次全会的重头戏,主要讨论的3点。
1、地方债问题怎么解决?
2、分税制改革下半场怎么改?
3、中央财政放不防水?
决议有关财税的部分:
-围绕实施国家发展规划、重大战略促进财政、货币、产业、价格、就业等政策协同发力,优化各类增量资源配置和存量结构调整。探索实行国家宏观资产负债表管理。把经济政策和非经济性政策都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健全预期管理机制。健全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统计指标核算体系,加强新经济新领域纳统覆盖。加强产业活动单位统计基础建设,优化总部和分支机构统计办法,逐步推广经营主体活动发生地统计。健全国际宏观政策协调机制。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健全预算制度,加强财政资源和预算统筹,把依托行政权力、政府信用、国有资源资产获取的收入全部纳入政府预算管理。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绩效评价制度,强化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和基本民生财力保障。强化对预算编制和财政政策的宏观指导。加强公共服务绩效管理,强化事前功能评估。深化零基预算改革。统一预算分配权,提高预算管理统一性、规范性,完善预算公开和监督制度。完善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
健全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社会公平、市场统一的税收制度,优化税制结构。研究同新业态相适应的税收制度。全面落实税收法定原则,规范税收优惠政策,完善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支持机制。健全直接税体系,完善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规范经营所得、资本所得、财产所得税收政策,实行劳动性所得统一征税。深化税收征管改革。
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增加地方自主财力,拓展地方税源,适当扩大地方税收管理权限。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清理规范专项转移支付,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提升市县财力同事权相匹配程度。建立促进高质量发展转移支付激励约束机制。推进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并稳步下划地方,完善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和抵扣链条,优化共享税分享比例。研究把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合并为地方附加税,授权地方在一定幅度内确定具体适用税率。合理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范围,适当扩大用作资本金的领域、规模、比例。完善政府债务管理制度,建立全口径地方债务监测监管体系和防范化解隐性债务风险长效机制,加快地方融资平台改革转型。规范非税收入管理,适当下沉部分非税收入管理权限,由地方结合实际差别化管理。
适当加强中央事权、提高中央财政支出比例。中央财政事权原则上通过中央本级安排支出,减少委托地方代行的中央财政事权。不得违规要求地方安排配套资金,确需委托地方行使事权的,通过专项转移支付安排资金。
写的是洋洋洒洒,不过都是官话,还是得靠岱岱用大白话翻译出来。
首先,中央的确在准备放水动作,但十分克制:
1、探索实行国家宏观资产负债表管理
2、适当加强中央事权、提高中央财政支出比例。
这两个动作都是中央准备上杠杆的准备,但是用词十分考量。
探索实行,不是加快实行适当加强,注意适当用词。
有放水的准备动作,回应了各界关切,但上面目前还是倾向于克制。
而地方财政问题,无非开源节流。
开源是这几项:
1、增加地方自主财力,拓展地方税源,适当扩大地方税收管理权限……推进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并稳步下划地方
这个最主要的就是消费税了,一年近两万亿的消费税本来是中央收,以后估计大头要给地方补贴财政了。
2、研究同新业态相适应的税收制度…..研究把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合并为地方附加税,授权地方在一定幅度内确定具体适用税率…..规范非税收入管理,适当下沉部分非税收入管理权限,由地方结合实际差别化管理。
电商也好,直播带货也罢,还有其他别的新经济行为,很多都是避税或者少缴税的,这个是打算跟上新经济形势的税收,属于给地方找补。
还有后面的建设税啥的,也是给地方开源,但用词是研究,也就是说短时间内不会搞太多,最多试点几个城市看效果,这个属于远水解不了近渴。
还有非税收入,主要是罚款罚没,这个中央也顶不住压力,虽然说要规范,但还是给地方放权下沉了,而且地方可以有一定自由管理权,未来罚没等收入会持续加大。
3、合理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范围,适当扩大用作资本金的领域、规模、比例。
这个是各省都急需的一条,也是争论最多的一点,中央给地方发钱,一般通过专项债券,但基本这种钱都是跟着项目走,地方要挪用到其他地方填补缺口很难,是属于违规的,现在在严查,所以中央说扩大支持范围,这个属于变相给地方多放水。
4、中央财政事权原则上通过中央本级安排支出,减少委托地方代行的中央财政事权。不得违规要求地方安排配套资金,确需委托地方行使事权的,通过专项转移支付安排资金。
之前写过,中央出某个政策项目,一般是中央出大头,地方出小头,比如当年的家电下乡就是中央配套 $80%$ 资金,地方出$20%$ ,现在地方财政困难,上面表示我争取多出,地方少出,这是给地方减轻财政压力。
总结就是,地方财政困难导致躺平盛行,中央不怕地方困难,就怕地方躺平,因此扩大专项债范围也好,减少配套资金也罢,就是想刺激地方行动起来。
还有一个重大的让步,那就是缩编和退休年纪。
很多人口较少的县城地级市,按照现在人口趋势,就应该在这几年缩编裁员的,山西已经打好了样本,虽然地方财政困难,缩编一定程度上等于甩财政包术,但这意味着体制内基层受罪,是得罪人的事,这次全会上中央让步了。
这次全会决议,并没内有明确字眼缩编,规避这类敏感字眼,用词是
一稳妥推进人口小县机构优化。
是的,只有人口小县要优化机构搞缩编裁员,地级市啥的不动。
而且是稳妥推进,不是积极推进,继专项债扩大范围后,中央第二个让步作出了,缩编减缓。
还有第三个,退休年纪
一按照自愿、弹性原则,稳妥有序推进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
也是人口趋势,广大体制内60后70后要到这个时候退休,如果按照财政情况和客观条件,我们应该搞延迟退休的,能大大减轻财政压力。
普京也搞了,但普京搞出了民众游行。
这个中央也让步了,直接用词”自愿、弹性原则”,而且是稳妥有序推进渐进。
当然,让步不是彻底让步,中央可能搞区别待遇那就是90后的人要延迟退休了,要延迟到65岁退休目前这个说法没有得到权威官方的认证,但其实不难得知,90后乃至80后,都大概率是65岁延迟退休的。
这波全会的博弈,成全了60后70后,他们可以早早退休养老了。
中央面对地方财政困难,做了4个让步松口。
1、扩大地方税收税种,提出新税种,下沉非税罚没
2、扩大专项债范围
3、减缓缩编
4、减缓延迟退休
这4个属于战术减轻,并不是战略决定,只能一定程度减轻地方财政困难。
然后是中央要求地方做到的节流,有这几个方面:
1、加强财政资源和预算统筹,把依托行政权力、政府信用、国有资源资产获取的收入全部纳入政府预算管理…..完善政府债务管理制度,建立全口径地方债务监测监管体系和防范化解隐性债务风险长效机制,加快地方融资平台改革转型。
城投债乱象的很大原因是监管不足,监管不足的很大原因是这种途径融资来的钱,是地方的小金库小钱袋,地方自由度很高,可以乱花。
今年7月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把“地方政府债务”口径变为“地方债务”,本次金融工作会议延续了“地方债务”的提法,这意味着继地方政府显性债务、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之后,地方城投平台各类经营性债务也将全部纳入风险防范化解范围,即对地方债务严格实行全口径管理。
现在搞全口径监测监管,就是地方不管什么途径搞来的钱,都要走程序搞监管,这是堵监管的口子。
2、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
地方财政最大的支出,就是三保,就是给体制内发工资。
其中最大的工资支出,包括警察和老师。
这次全会,砍的是老师,不动的是警察。
可以理解,新生儿暴跌,老师自然挨砍,这次全会几乎史无前例的将治安风险提到了突出位置,警察队伍扩大还来不及呢怎么会砍呢。
恭喜警察,祝福老师。
3.深化零基预算改革。
别看这只有一句话几个字,但这个却是这次财税改革的关键,是重中之重。
这个东西,是建少财政支出的利器。
一零基预算被公认具有削减支出的潜力,是控制压缩支出规模的绝佳工具。在经济不景气、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的时期,零基预算往往就会回到人们视野,得到更多的关注。
零基预算是不考虑过去的预算项目和收支水平,以零为基点编制的预算,具体指不受以往预算安排情况的影响,一切从实际需要出发,逐项审议预算年度内各项费用的内容及其开支标准,结合财力状况,在综合平衡的基础上编制预算的一种科学的现代预算编制方法。
对中国财政体制来说,零基预算能克服传统”基数加增长”的预算编制方式中的不足,不受既成事实的影响,一切都从合理性和可能性出发,是细化预算,提前编制预算的前提。
与“零基预算"相对,是传统的“基数预算”:财政预算一般以上一年支出为基数,适当考虑一定增长比例分配资金。不动存量、只分增量的模式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有一定合理性,但也容易导致部门利益固化、支出结构僵化,从而造成在经济下行时期支出刚性增长,预算平衡压力山大。
最早是美国面对财政困难时候研究出来的。
-20世纪60年代,美国联邦政府农业部曾试图在本部门试行零基预算,但最终无果而终。1970年,美国得克萨斯仪器公司人事研究部门在部门预算编制中成功地利用了零基预算编制方法,此后该公司的所有部门在编制预算时都成功采用了零基预算。随后,零基预算便先在美国的私营企业界广泛推广。不久美国联邦政府决定在公共部门全面使用零基预算,佐治亚州成为美国第一个采用零基预算编制法的州政府。
-1979年卡特当选美国总统,在联邦政府全面推行按零基预算方式来编制公共部门预算,许多州政府纷纷效法,零基预算编制法异军突起,在美国迅速传播开来。之后,世界其他一些国家的政府也陆续采用。
零基预算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下降趋势,1993年,美国国会颁布了《政府绩效与结果法案》,开始全面采用新的绩效预算编制方法。
后来中国上个世纪地方财政困难的时候,也学过,但是后面没搞了:
-1993年起,我国开始试行零基预算,试图改变传统的“基数 $\pmb{+}$ 增长”的渐进预算模式。
至少有湖北、河南、陕西、甘肃、云南、福建、广东、河北和安徽等省份先后推行过零基预算。其他省份也以不同的方式开展零基预算实践。
一1997年,财政部组织编写了《零基预算》一书,在财政部2000年推行的部门预算改革中,零基预算被学术界和实务界寄望于最佳的预算编制模式。
一但从结果来看,零基预算非朝夕之功。受制于财政制度并不完善、政治权力体系肘、预算编制技术粗糙等因素,总体实施效果并不理想。有不少地方很快就重归旧路,恢复了传统的“基数 $\pmb{\cdot}$ 增长”的渐进预算模式。
现有资料显示,珠海市曾尝试按照零基预算的要求,打破基数,让各部门自行上报预算,由财政审核排序安排。但因缺乏清晰的部门职责划分,也没有绩效考核评价等技术支撑,财政部门难以评判预算项目的优先性,排序之事终成画饼,合理削减更无从谈起。最后,各部门汇总的项目预算总额远超珠海的可支配财力。零基预算历时仅两年就无果而终,珠海财政重新恢复了传统的渐进预算模式
一分税制下,中央拿走收入的大头,再以转移支付的形式返还给地方一部分,导致地方政府依附于中央政府和上级政府的预算,没有足够的预算自主权。收入预算做不到稳定可预测,支出预算编制的零基预算模式就丧失了基础,更何况还有“中央点菜,地方买单”这种严重干扰正常预算秩序的行为。
一加上加入世贸后,地方财政问题解决,甚至大涨,所以更没必要这样过苦白子了,因此二十年来都没搞这个模式了。
直到20年时候,中央提出过苦日子后,又试点搞这个:
-2020年初,山东、上海等地两会提出要打破固有预算编制模式,推行“零基预算”,一时广受关注。
一山东财政厅长坦言,“咬牙做了“零基预算管理”,将打破“基数+增长”的预算编制方式,对存量基数全部“清零”;上海预算报告强调要“落实“零基预算理念”,“打破预算安排和资金分配中存在的“基数’依赖”。
现在决议通过的原话,不是研究,不是探索,不是稳妥推进,而是深化。
一深化零基预算改革
全国各省都要这么搞了,这是中央的重大胜利。
上面中央让的几个都是战术性的小利,唯独在这个关键的要害上,中央争取到了,争取到了零基预算改革在全国范围内的推行。
之所以能得到全会通过,是因为受这个制度影响最大的,不是欠发达地区,而是发达地区。
按照之前财政模式,发达地区的财政是钱花都花不完,没办法年底得想办法突击花钱搞各种项目,比如深圳各种修路翻新,不然第二年基数变小,就没法分得那么多钱了,而其他穷地方连工资都发不出来,导致了财政的浪费。
现在搞这出,主要就是冲着发达地区乱花钱去的,堵住这个口子,把钱省下来,因此得到了广大穷地方的支持,发达地方反对也无效。
这个零基预算改革是本次财税改革的最大亮点但可惜的是,这种方法不是长久之计属于过渡时期的方法,中美都实行过而后废除,分税制下半场的改革还没有系统性讨论出来。
或者说,财政部单方面提出过系统性分税制下半场改革的形方案,但全会讨论过于充分,导致未能通过,只通过了这个带有均地方贫富性质的过苦日子的暂行办法。
财税改革,谈的卡壳。
中央这次全会的博弈策略是,用欠发达地区对发达地区的不满,通过了零基预算改革的全方面深化,再利用一些战术性优惠妥协比如暂缓延迟退休和暂缓缩编等等,换取了各地不逼宫中央财政大放水。
但是,这不是长久之计,还是得搞下半场改革,怎么推动改革呢?
一严查地方违规补贴优惠全国多地叫停税收返还,全面清理违规税收优惠财政奖补!
压筹码
财税改革的下半场,必然是要让渡给地方的,上面
就是为P政治,牺牲公平不要以为就欠发达地区受害魔都现在就有审查小组在查违规优惠返税
这是神仙打架层次很深
这件事涉及神仙打架,也涉及广大企业,岱岱还是有必要说一下的。
我们总说,体制对屁民有一套驭民之术,就是严格立法,普遍违法,选择执法,这样搞就能让每个屁民都仿佛带有原罪,能随时拿捏。
其实体制上层对体制下层,何尝不是这么一种搞法呢?
地方在税收优惠财政补贴方面基本也是普遍违法,中央常年来选择执法,挣只眼闭只眼,地方的经济运行和企业生存发展,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
现在上面为了拿捏地方,要严查这个,不仅地方受不了,企业也受不了,真的一刀切严查,大部分企业不仅要取消财返,而且要补税,真就成了神仙打架被殃及的凡人。
地方肯定要让权的这个命门被捏在手里了不让渡不好谈判现在没有朱相了
朱相当年跑断腿各种谈,才谈下分税制手里没地方把柄嘛,强如他当然就谈的如此难
现在我们没有朱相那样的水平,还要进行更高难度的谈判
怎么能成?
所以有了这个事
这种招数,可能是新任财政一号想出来的招数吧。
高明是高明,就是需要更高明的尺度拿捏,要搞成斗而不破,不然玩砸了就是祸国狭民。
我们要严密关注这个事,希望不要玩砸,不然一大批企业要遭殃,经济会更困难。
之前地方倒查补税,一部分是因为地方财政不行要杀鸡取卵,另一部分是中央以建设统一大市场为名严查地方财返这类事,地方为了给上面一个交代不得不杀鸡取卵。
而中央这个节骨眼上严查,不是不知道一个不小心会搞死经济,而是为了让地方低头妥协,通过配合分税制下半场改革,可以看出,这个下半场改革的雏形方案,必然是不利于地方利益的,可能属于中央扩权地方缩权乃至缩编那种情况。
甚至自贸区建设也受到了影响。
之前十四五规划提到自贸区,用词是深化首创性、集成化、差别化改革探索。
本次决议,只有首创性、集成化
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鼓励首创性、 集成式探索。
没有了差别化改革探索,就是因为我们之前鼓励地方在自贸区方面搞活,开了绿灯,自贸区成了地方不正当财返税补的频发区,所以这次自贸区我们没有再提差别化改革探索,不开绿灯了,亮起了红灯。
这次全会上,财税改革还是没有通过下半场方案,只通过一个暂行办法,下一轮谈判博弈的主场,就是下个月的河里会议了。
大洋彼岸的民主党在内斗,闹到公开撕逼,美国也是乱朝廷不乱天下,希望我们这次财税博弈,也只是乱朝廷不乱天下,最后大家皆大欢喜。
讲完卡壳的财税改革,讲下大家关心的楼市。
决议里,关于楼市是这一大段:
-加快建立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满足工薪群体刚性住房需求。支持城乡居民多样化改善性住房需求。充分赋予各城市政府房地产市场调控自主权,因城施策,允许有关城市取消或调减住房限购政策、取消普通住宅和非普通住宅标准。改革房地产开发融资方式和商品房预售制度。完善房地产税收制度。
楼市有几个突破性描述。
1、赋予地方更大自由权
之前只有一句鼓励因城施策,现在多了,叫充分赋予各城市政府房地产市场调控自主权,因城施策。
而且中央手把手让地方把步子迈大一点,“允许有关城市取消或调减住房限购政策、取消普通住宅和非普通住宅标准。”
这说明什么?
这说明中央对地方楼市去库存的工作不够满意,要地方加大政策力度去库存。
特别是取消普通住宅和非普通住宅标准,这个被中央点名了,会对楼市更有压力。
目前看,楼市没有等来期望的中央财政大放水,而是等来中央对地方楼市去库存的加码压力,楼市下半年还得跌。
2、改革房地产开发融资方式和商品房预售制度。
这里用词是改革,很耐人寻味。
因为之前各界的呼吁是取消预售制度,我们没说取消,而是说 改革,说明预售制度还会存在,只是监管方面可能会得到更大 加强,会力求不再出烂尾楼。
房企融资方式现在主要靠银行定点放水,上了白名单的大房企是国家输血保证不能倒的,没上白名单的中小房企就等着被央企国企收购,这次说要改革,主要是上了白名单的大房企。
要改革这个融资方式,对大房企也不利好,很难说,大房企能不被央企国企吃掉了。
因为这次全会意有所指的要央企国企担负起更大责任。
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一向关系国计民生的公共服务、应急能力、公益性领域等集中,一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
第一个和第三个都好理解,第二个你一开始看不懂。
但是等你看到,我们全会决议里,楼市段落是放在社会保障性大段落里,你就懂了:
(44)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建立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是的,之前楼市都是和地方债金融风险一起,被放在风险段落的,俗称雷打不动的下水道三兄弟。
但这次全会决议,楼市被单独拎出来,放到了社会保障体系里。
这释放了巨大信号,新房改主要是冲着社会保障去的,是维稳的,而上面提到了国企要在社会保障方面起带头作用。
而且我们要建立国有企业履行战略使命评价制度,还提出要改革现在既有的大房企被银行定向输血的融资模式,这是上强度了一一国企央企吃掉中小房企还不够,可能要吃掉几个大房企了。
楼市单独被放进保障段落,这对老百姓是好消息的,新房改的性质和岱岱之前说的一样,是兜底的,大家安心,就是刚需住房涨的机会会越加渺茫。大房企可能被央企吃掉,老百姓也不用担心,甚至股市都会给利好,就是对这个房地产市场可能打击很大,这个行业未来十年可能都回不到市场为主导的时候了。
3、完善房地产税收制度。
用完善,不是用研究用探索,用词很精准。
因我们已经在几个城市试点过房地产税好几年了,所以不能用研究探索。
而完善又不是积极完善,更不是深化全面深化,说明力度也不够大。
如果是深化或者全面深化,就说明范围要从几个城市扩大到全国。
既然是完善,那就依然是几个试点的城市不痛不痒的继续搞积累经验后才会推广全国。
所以房地产税的确还遥遥无期。
不搞是正确的,国家还没彻底坐庄楼市,楼市现在也还有大跌风险,的确不是搞这个的时候,等以后大环境变了再说全面深化吧。
总结就是,中央财政大放水的口子没有开,上面只是做个样子回应关切,房子大涨的最大前提条件没有了。
同时央企国企会继吃掉小房企后还对大房企下手,彻底让房地产市场从市场主导变成行政主导。
最好的消息是楼市段落出现在保障大段落里而不是风险大段落里,恭喜下水道三兄弟中的楼市成功脱离苦海,金融地方债两兄弟继续呆在下水道,新房改性质路线和岱岱之前分析的一样。
中央对地方去楼市库存的力度不够满意,要地方上强度去库存乃至手把手教,下半年各个城市会继续内卷搞楼市大逃杀。
国家之所以冒着金融风险也继续逼地方降价去库存,是因为这次埋单的不是屁民而是国家,岱岱还是那句话,屁民埋单需要涨价去库存,国家理单需要降价去库存,等大部分房价跌到国家认为合适的时候,就会出手放水收房搞房改既兜底民生保障也兜底金融风险,房价也就稳定了,根据决议细节可知现在还没跌到国家的出手预期不然不会继续给地方上强度了。
其实还有一个地方,也酝酿着巨变。
就是农村的土地。
这次决议,对农村来说是巨大的改变。
1、有序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试点这个不用说,题中应有之意。
2、深化承包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改革,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农业规模经营,必然要搞土地兼并,国家也担心土地兼并太快导致农村不稳,所以给的是适度规模经营,口子开了,但开的很谨慎。
3、筹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在主产区利益补偿上迈出实质步伐……探索国家集中垦造耕地定向用于特定项目和地区落实占补平衡机制。
这个河南黑龙江等农业大省不错,一年要多很多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去年就提出搞这个了,全会上再度提出而且说要迈出实质步伐,看来河南黑龙江山东等几个省的中央委员,在这次大会上是火力全开啊,争取到了自身利益。
关键是后面那个,探索国家集中垦造耕地定向用于特定项目和地区落实占补平衡机制,大白话说就是河南黑龙江可以卖耕地指标给发达省份了。
这个才是赚钱的大头,也就是黄奇帆试点建议的全国统一地票市场。
这个国家终于开了口子了,说探索,也就是会试点下,保证不出问题后扩大。
这个搞好了,农业大省才有财政的源头活水,农业大省的人民就好过很多了。
4、完善覆盖农村人口的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分层分类帮扶制度..·
之前脱贫地区后面的财政投入,小头是地方出,大头是中央财政出。
没想到国家要建立帮扶制度,也就是以后发达地区也要出钱给这些脱贫地区了。
这次全会上,穷省份的中央委员,人数比富省份的中央委员,多了很多,多了的建议权投票权,就转化成了富兄弟给穷亲戚的各种帮扶转移。
4、建立新增城镇建设用地指标配置同常住人口增加协调机制。
这个是对那些人口流出的小县城说的,你人口流出,你就不要扩建你就不要上项目了,浪费钱,堵口子。
5、允许农户合法拥有的住房通过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健全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合法土地权益,依法维护进城落户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探索建立自愿有偿退出的办法。
这几段话,都和农民的土地有关。
一直说,让农民的宅基地可以变卖,成全有钱人的农村别墅庄园梦,刺激富人消费,满足富人的改善住房需求。
之前要试点贵州的,后来被丽水抢过去了。
这个中央的确开口子,探索建立自愿有偿退出的办法。
还好,比较稳重,用的是探索,也就是还在试点阶段,可能扩大几个试点,还不到积极推广阶段。
涉及农业土地的,国家用词都很谨慎,生怕资本下乡搞土地兼并。
6、壮大县域富民产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
这段是涉及预制菜产业的,想象空间有,但国家用词不明,估计是之前舆论对预制菜不友好,国家比较谨慎是好事。
预制菜和转基因一样,都是有很大反对声音的,但我们都不得不搞。就应该中央不声张不表态,让地方去搞,搞好了皆大欢喜,搞砸了地方背锅中央再插手监管收拾局面。
以上看来,三农方面受益不错,最关键的是,国家虽然有意让资本下乡盘活经济,但对可能的土地兼并持十分警戒心态。
做到这点,大家就可以放心了。
好,以上就是今天的三大内容。
财税卡壳,楼市动态,三农情况。
就是上篇,还有下篇。
股市金融等一系列问题,大家等明天的文章吧。
文章整理来源于微信公众号:吃瓜群众2023
也可加入微信群小瓜圈
小瓜圈同步岱岱官群每日圈文+群聊信息等小瓜圈会有象征性付费 晨光缕缕广东深期
V: bus2100 (每日最新圈文)
文章作者 吃瓜群众岱岱
上次更新 2024-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