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_2
文章目录
今晚分享几段话,出自一本写文革的书,《教员与文革大起底》,里面分析华的事,分析华班子是维持班子,而不是开创班子,因此大失朝野上下所望,这点很精辟。
而当时的确也只有邓才能满足开创的条件,他年轻时留过法,文革中跟着周管外交,去过联合国大会讲话,即使三起三落过程中,教员也一度也保持着邓管外交的权力,最后一次起落才完全剥夺,邓是睁眼看过世界的,亲眼看过外国的经济发展经济情况,因此他有改革开放的新思路,而这个开放思路的确得益于他长期从事外交的经验。
这几段话岱岱特意摘录出来给大家,这本书过后几天找到电子书版本,岱岱再分享给大家,干货很多。
此时在华国锋周围形成一个小团体,这些人过去都是毛泽东手下的“单干户”。毛泽东死后,他们共同失去了靠山,于是就聚在华国锋麾下,形成利益一致的小集团。这些人主要有:汪东兴(中央办公厅主任),陈锡联(北京军区司令员)、纪登奎(副总理)、吴德(北京市长)、苏振华(海军政委)、郭玉峰(中央组织部长)。当年康生的秘书李鑫,此时投到华国锋门下,成为华国锋的“笔杆子”。
华国锋集团的特点是:以军人、实干家为主,没有出谋划策的军师。汪东兴,陈锡联、苏振华等都是军人,不太懂斗智慧的政治战;纪登奎、吴德、郭玉峰等都是努力完成上级指示的实干家,自己并没有什么想法或主意;李鑫虽然跟随康生多年,但也没有学到康生的政治智慧,仍是头脑简单的书生。
华国锋本人更是一个典型的实干家,不懂领导全局的领导艺术。如果华国锋身边有一位高明的军师,帮他出谋划策,弥补他不懂领导艺术的缺陷,华国锋或许还可以掌权。可惜华国锋门下的人,偏偏就缺一位军师,这也是华国锋集团的缺陷。
1980年胡耀邦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批评华国锋集团说:【我赞成这么一个说法,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之内,或者至少一年,国锋同志主要是靠汪东兴同志、纪登奎同志、吴德同志、苏振华同志,再加两个人,一个李鑫同志,一个郭玉峰。掌握了两个东西:一个是舆论工具,主要是汪东兴同志和李鑫同志,可能开始还有吴德同志;另一个是人事工具,主要是汪东兴同志,纪登奎同志和郭玉峰。这么两个小班子,神气十足,盛气凌人。用这么几个人做工作,他们自己又很神秘,高深莫测,包办一切。】
华国锋集团虽然从“四人帮”手中的夺到了舆论工具,他们却不知道该怎么用,基本上是在“乱用”。最典型的“乱用”,就是开动宣传机器大搞华国锋的个人崇拜。1976年10月29日,《解放军报》发表重要社论《华国锋同志是我们党当之无愧的领袖》,之后全国各报予以转载,全国各地进行学习。
该《社论》写道:【东风万里舞红旗,八亿人民尽开颜。华国锋主席身穿绿军装,站在雄伟的天安门城楼上。全国亿万军民纵情欢呼,放声歌唱:欢呼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又有了自己的领袖,歌唱伟大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又有了自己的统帅。
爱不爱我们的党,爱不爱我们的国家,爱不爱我们的军队,爱不爱我们的人民,集中地表现为爱不爱我们的领袖。每一个共产党员,每一个革命战士,都应当高度自觉地热爱党的领袖,拥护党的领袖,保卫党的领袖。
华国锋同志为我们党的领袖,是革命的需要,是历史的必然,是亿万人民的共同心愿,是我们党和国家沿着毛主席革命路线继续前进的可靠保证。谁胆敢反对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反对以华国锋主席为首的党中央,我们就坚决同他斗争到底。】
有一首《毛主席放心,我们放心》的赞美诗,更是吹捧说:
【你办事,我放心!毛主席亲手写金文,毛主席和华主席心贴心。
毛主席放心,全党放心,全军放心,全国人民皆放心。毛主席放心,我们放心!
华主席不愧为党的接班人!华主席不愧为革命航船掌舵人!
放心!放心!放心!东海放声歌,天下最强音:你办事,我放心!】
因为毛泽东给华国锋写“你办事,我放心”六个字的时候,当时没有摄影记者在场,没有留下照片,这成为华国锋的遗憾。于是几位著名画家们发挥想象力,在1977年1月创作油画《你办事,我放心》,填补了这一遗憾。此画在1977年印了几千万张,到处张贴。当时甚至还仿照颂扬毛泽东的歌曲《东方红》,把一首山西民歌《交城的山来交城的水》,改编成颂扬华国锋的歌曲,与《东方红》同时播放。当时各种大会的会场,直到中共“十一大”的会场,都是华国锋的照片与毛泽东的照片并列悬挂。
当时各大媒体上,还把“英明领袖”作为华国锋的尊称,凡是提到华国锋的时候,都要在华国锋之前加上“英明领袖”四个字的尊称,说“英明领袖华主席”。这就像毛泽东的尊称是“伟大领袖”,在提到毛泽东的时候,要加“伟大领袖”四个字的尊称一样。
华国锋的资历和身份,哪有资格与毛泽东并列呢?这种“个人崇拜”的宣传,不但不能让人们对华国锋肃然起敬,反而引起人们对华国锋的反感。这种对华国锋的大肆吹捧,不但没有给华国锋帮忙,而是给他帮倒忙。可是当时主管宣传的汪东兴却不懂这个道理,他以为通过宣传工具“大树特树”华国锋,就真的能把华国锋树立起来。关于华国锋搞“个人崇拜”,就是华国锋集团的纪登奎也看不惯。
纪登奎的儿子纪坡民回忆说:【在跟父亲的闲谈中,问起那首导致华国锋交权的歌《交城的山来交城的水》,我爸说:“那不能唱啊!你那个交城出了个‘华政委’,你那个华政委是个什么政委呀?是县大队的政委,18个兵。你领导18个兵的时候,共产党里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已经有一大群了。不光是那些元帅,就是肖华、杨成武,陈锡联这些人,也都是指挥千军万马呀。你领导指挥18个兵的政委,你唱这个歌,那些人都活着的呀。我知道那些老总们,听了以后心里是啥味道。】
后来导致华国锋下台的两大原因,一个是搞“两个凡是”,另一个就是搞“个人崇拜”。搞“两个凡是”,还算是路线问题;而搞“个人崇拜”,就算是人品问题了。领导人在路线问题上犯错误,以后还可能有翻身的机会,而在人品问题上犯错误,就永无翻身之日了。
邓小平曾写信吹捧华国锋,那是因为不吹捧华国锋几句,他就无法出来工作,这是被迫无奈之举,大家可以原谅他。而华国锋搞“个人崇拜”,完全没有任何“被迫无奈”的因素,完全可以不这么搞,所以大家不原谅华国锋。
华国锋搞“两个凡是”,搞个人崇拜,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他本人政治水平的局限性。华国锋不是开创型的领导人,过去他总是跟着毛泽东的指示转,自己并不独立思考,也不需要独立思考,因此这个问题并不突出。可是当华国锋成为第一把手,要自己独挡一面的时候,这个问题就凸显出来了。
领导人必须要设法提高自己的个人威信,这在古今中外都是一样的。因此华国锋做一些试图提高自己个人威信的举措,这些不仅不过分,也是合理的。问题是用什么办法来提高自己的个人威信。
在怎样提高个人威信的问题上,华国锋想不出新的办法,他想到的只有效仿毛泽东。毛泽东挂标准像,华国锋也学着挂标准像;毛泽东穿绿军装上天安门接见群众,华国锋也学着穿绿军装上天安门接见群众;毛泽东称“伟大领袖”。华国锋也学着称“英明领袖”;毛泽东奏《东方红》乐曲,华国锋也学着奏《交城山水》……。
这种单纯的效仿,显然是比较笨拙的。因为毛泽东的资历和身份,是华国锋根本无法相比的。毛泽东可以用的东西,华国锋不一定能用,华国锋必须另搞一套办法来提高自己的个人威信。可是华国锋却想不出新办法,他也没有军师替他想办法,于是就只好模仿毛泽东的那一套办法了。这个结果当然是适得其反,不但没有提高华国锋的个人威信,反而大大降低了他的个人威信,给后人再次留下一个“东施效颦”的教训。
华国锋搞“两个凡是”,也是想不出自己的新政策、新路线,只好一切按照毛泽东过去制定的老办法、老规矩办。然而华国锋搞“两个凡是”,却无法让人感到他忠于毛泽东的诚意。如果华国锋真的忠于毛泽东,坚持“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必须拥护”,那么华国锋就不应该粉碎“四人帮”。因为王洪文任中央副主席,张春桥任政治局常委,都是毛泽东亲自作出的决策。华国锋逮捕王洪文、张春桥等人,就已经最大地违反了毛泽东的决策。既然如此,华国锋再提什么“两个凡是”,又怎么会有号召力呢?
任命王洪文、张春桥是毛泽东的决策,撤销邓小平职务也是毛泽东的决策,华国锋违反了毛泽东的前一个决策,却又试图坚持毛泽东的后一个决策。因此胡耀邦批评华国锋说:“在对待毛泽东同志的问题上,华国锋同志采取了实用主义的态度。”
华国锋上台后,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正因古话“高出不胜寒”。早在华国锋成为接班人的时候,就有很多人对华国锋不服气,但那时有毛泽东给他撑腰当后台,华国锋可以抬出毛泽东来压下那些对他不服气的人。现在毛泽东走了,华国锋不得不靠自己的智慧来处置那些对他不服气的“挑战者”。
第一伙对华国锋不服气的挑战者是“四人帮”,华国锋靠他的智慧,用武力解决了“四人帮”,拔除了华国锋的第一个挑战者。不过现在看来,华国锋当时没有看清政治形势的全局,他以为粉碎了“四人帮”,他就可以坐稳主席的宝座了,这显然是只看到眼前利益的“近视”策略。
粉碎“四人帮”之后,中国的大权一时间掌握在华国锋、叶剑英、李先念、汪东兴这4个人手里,他们的分工是:叶剑英管军队“枪杆子”,李先念管政府“钱袋子”,汪东兴管舆论宣传“笔杆子”。因为粉碎“四人帮”后,由汪东兴接管了过去“四人帮”掌管的宣传媒体。华国锋则是总管全局。
华国锋对这个班子是比较满意的,因为班子里没有对他不服气的挑战者,他的位子比较稳。其中实权最大的叶剑英,并不是野心很强的、想要争当领导人的人。特别是叶剑英已是近80岁高龄的垂暮之人,更没有太多的争权之心,所以华国锋感到叶剑英不会对他构成威胁。
李先念也不是野心很强的人,也能与华国锋和平相处。虽然叶剑英和李先念对华国锋不能说“服气”,但因为华国锋对叶剑英和李先念都非常尊敬,从不干涉两人的职权,所以两人对华国锋也算满意。汪东兴过去的地位和华国锋差不多,水平也和华国锋差不多,他对华国锋还算是“服气”的,所以华国锋感到汪东兴也不会对他构成威胁。
如果这4个人的班子能够维持下去,华国锋的地位也就保住了。但这4个人的班子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没有打开新局面的开创性人物。这4位高官都是没有个人主见的人,过去他们一直当“跟风干部”,上面有什么指示,就紧跟执行上面的指示,他们都没有自己的个人想法,更没有自己的路线。这是典型的“维持班子”,而不是“开创班子”。
“维持班子”在中国历史上很多见。老皇帝死后,新皇帝完全按照老皇帝过去制定的一套方针政策办,这就是“维持班子”。如果新皇帝只想坐稳他的皇位,最好就是过去的一切都不变,保持稳定的局面。而搞任何改革创新,都要冒失败的风险,因为谁也不能保证改革就一定会成功。因此,为了坐稳皇位,就要避免犯错误,避免出现不稳定因素。最好办法,就是什么改革都不搞,一切照旧,一切按过去的老规矩办。
这样的“维持班子”,在国家处于太平盛世的时候,还可以维持下去。可是国家一旦出现各种危机,一切还是按过去的老规矩办,“维持班子”就维持不下去了,因为不搞改革就没有出路。清末的慈禧太后班子,以及慈禧太后之后的摄政王载沣班子,都是典型的“维持班子”。他们一切按过去的老规矩办,稳定压倒一切,不愿搞改革创新,结果断送了大清王朝。
华国锋为首的这个“维持班子”,不幸的是正好赶上中国的历史转折时期。他们没有看到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以为只要靠着毛泽东的余威,一切按过去毛泽东的老规矩办,就可以把江山坐下去。华国锋班子从1976年10月上台以来,基本上都是按照过去毛泽东的老规矩办,全无改革创新的意欲。
领导人要想维持自己的地位,一种策略是被动避战,一切不变,维持稳定;另一种策略是主动出战,大搞改革创新,创建一套新体制,树立一种新风尚,这样领导人就建立起自己的威信,当然地位也就稳了。毛泽东是这样树立起自己的威信和地位,邓小平也是这样树立起自己的威信和地位。
在太平盛世时的领导班子,因为人们没有太多的不满,对班子也没有特别的期待,所以比较好干;而遇到危机时代的领导班子,因为人们有很大的不满,所以对领导班子的期待也很大。这时领导班子首先要做的事,一方面是安抚人们的不满,另一方面是推出给人们带来希望的政策。
当初人们对华国锋班子还是抱有很大期待的,真诚地希望华国锋能带领中国走入一个新时代。可是华国锋班子上台以后,基本按照毛泽东的老规矩办,一切还是过去的老样子,这时人们对华国锋这个班子就失望了。
文章作者 吃瓜群众岱岱
上次更新 2024-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