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负载均衡架构:如何用10行代码实现一个负载均衡服务?
文章目录
负载均衡是互联网系统架构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技术。通过负载均衡,可以将高并发的用户请求分发到多台应用服务器组成的一个服务器集群上,利用更多的服务器资源处理高并发下的计算压力。
那么负载均衡是如何实现的,如何将不同的请求分发到不同的服务器上呢?
早期,实现负载均衡需要使用专门的负载均衡硬件设备,这些硬件通常比较昂贵。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企业需要部署自己的互联网应用系统,而这些专用的负载均衡硬件对他们来说成本太高,于是出现了各种通过软件实现负载均衡的技术方案。
HTTP 重定向负载均衡
HTTP 重定向负载均衡是一种比较简单的负载均衡技术实现。来自用户的 HTTP 请求到达负载均衡服务器以后,负载均衡服务器根据某种负载均衡算法计算得到一个应用服务器的地址,通过 HTTP 状态码 302 重定向响应,将新的 IP 地址发送给用户浏览器,用户浏览器收到重定向响应以后,重新发送请求到真正的应用服务器,以此来实现负载均衡。
这种负载均衡实现方法比较简单,如果是用 Java 开发的话,只需要在 Servlet 代码中调用响应重定向方法就可以了。在简化的情况下,只需要不到十行代码就可以实现一个 HTTP 重定向负载均衡服务器。
HTTP 重定向负载均衡的优点是设计比较简单,但是它的缺点也比较明显,一方面用户完成一次访问,就需要请求两次数据中心,一次请求负载均衡服务器,一次是请求应用服务器,请求处理性能会受很大的影响。
另一个问题是因为响应要重定向到真正的应用服务器,所以需要把应用服务器的 IP 地址暴露给外部用户,这样可能会带来安全性的问题。负载均衡服务器通常不部署应用代码,也会关闭不必要的访问端口,设置比较严格的防火墙权限,通常安全性更好一点。因此,一个互联网系统通常只将负载均衡服务器的 IP 地址对外暴露,供用户访问,而应用服务器则只是用内网 IP,外部访问者无法直接连接应用服务器。但是使用 HTTP 重定向负载均衡,应用服务器不得不使用公网 IP,外部访问者可以直接连接到应用服务器,系统的安全性会降低。
因此 HTTP 重定向负载均衡在实践中很少使用。
DNS 负载均衡
另一种实现负载均衡的技术方案是 DNS 负载均衡。我们知道浏览器或者 App 应用访问数据中心的时候,通常是用域名进行访问,HTTP 协议则必须知道 IP 地址才能建立通信连接,那么域名是如何转换成 IP 地址的呢?就是通过 DNS 服务器来完成。当用户从浏览器发起 HTTP 请求的时候,首先要到 DNS 域名服务器进行域名解析,解析得到 IP 地址以后,用户才能够根据 IP 地址建立 HTTP 连接,访问真正的数据中心的应用服务器,这时候就可以在 DNS 域名解析的时候进行负载均衡,也就是说,不同的用户进行域名解析的时候,返回不同的 IP 地址,从而实现负载均衡。
从上面的架构图可以看到,DNS 负载均衡和 HTTP 重定向负载均衡似乎很像。那么 DNS 会不会有性能问题和安全性问题呢?
首先和 HTTP 重定向不同,用户不需要每次请求都进行 DNS 域名解析,第一次解析后,域名缓存在本机,后面较长一段时间都不会再进行域名解析了,因此性能方面不会是问题。
其次,如果如图中所示,域名解析直接得到应用服务器的 IP 地址,确实会存在安全性问题。但是大型互联网应用通常并不直接通过 DNS 解析得到应用服务器 IP 地址,而是解析得到负载均衡服务器的 IP 地址。也就是说,大型网互联网应用需要两次负载均衡,一次通过 DNS 负载均衡,用户请求访问数据中心负载均衡服务器集群的某台机器,然后这台负载均衡服务器再进行一次负载均衡,将用户请求分发到应用服务器集群的某台服务器上。通过这种方式,应用服务器不需要用公网 IP 将自己暴露给外部访问者,避免了安全性问题。
DNS 域名解析是域名服务商提供的一项基本服务,几乎所有的域名服务商都支持域名解析负载均衡,只需要在域名服务商的服务控制台进行一下配置,不需要开发代码进行部署,就可以拥有 DNS 负载均衡服务了。目前大型的互联网应用,淘宝、百度、Google 等全部使用 DNS 负载均衡。比如用不同的电脑 ping www.baidu.com就可以看到,不同电脑得到的 IP 地址是不同的。
反向代理负载均衡
我在第 22 篇,缓存架构中提到用户请求到达数据中心以后,最先到达的就是反向代理服务器。反向代理服务器查找本机是否有请求的资源,如果有就直接返回资源数据,如果没有,就将请求发送给后面的应用服务器继续处理。事实上,发送请求给应用服务器的时候,就可以进行负载均衡,将不同的用户请求分发到不同的服务器上面去。Nginx 这样的 HTTP 服务器就会同时提供反向代理与负载均衡功能。
反向代理服务器是工作在 HTTP 协议层之上的,所以它代理的也是 HTTP 的请求和响应。作为互联网应用层的一个协议,HTTP 协议相对说来比较重,效率比较低,所以反向代理负载均衡通常用在小规模的互联网系统上,只有几台或者十几台服务器的规模。
IP 负载均衡
反向代理负载均衡是工作在应用层网络协议上的负载均衡,因此也叫应用层负载均衡。应用层负载均衡之下的负载均衡方法是在 TCP/IP 协议的 IP 层进行负载均衡,IP 层是网络通讯协议的网络层,所以有时候叫网络层负载均衡。它的主要工作原理是当用户的请求到达负载均衡服务器以后,负载均衡服务器会对网络层的数据包的 IP 地址进行转换,修改 IP 地址,将其修改为应用服务器的 IP 地址,然后把数据包重新发送出去,请求数据就会到达应用服务器。
IP 负载均衡不需要在 HTTP 协议层工作,可以在操作系统内核直接修改 IP 数据包的地址,因此,效率比应用层的反向代理负载均衡高得多。但是它依然有一个缺陷,不管是请求还是响应的数据包,都要通过负载均衡服务器进行 IP 地址转换,才能够正确地把请求数据分发到应用服务器,或者正确地将响应数据包发送到用户端程序。请求的数据通常比较小,一个 URL 或者是一个简单的表单,但是响应的数据不管是 HTML 还是图片,或者是 JS、CSS 这样的资源文件通常都会比较大,因此负载均衡服务器会成为响应数据的流量瓶颈。
数据链路层负载均衡
数据链路层负载均衡可以解决响应数据量大而导致的负载均衡服务器输出带宽不足的问题。也就是说,负载均衡服务器并不修改数据包的 IP 地址,而是修改数据链路层里的网卡 mac 地址,在数据链路层实现负载均衡。而应用服务器和负载均衡服务器都使用相同的虚拟 IP 地址,这样 IP 路由就不会受到影响,但是网卡会根据自己的 mac 地址,选择负载均衡服务器发送到自己网卡的数据包,交给对应的应用程序去处理,处理结束以后,当把响应的数据包发送到网络上的时候,因为 IP 地址没有修改过,所以这个响应会直接到达用户的浏览器,而不会再经过负载均衡服务器。
链路层负载均衡避免响应数据再经过负载均衡服务器,因而可以承受较大的数据传输压力,所以,目前大型互联网应用基本都使用链路层负载均衡。
Linux 上实现 IP 负载均衡和链路层负载均衡的技术是 LVS,目前 LVS 的功能已经集成到 Linux 中了,通过 Linux 可以直接配置实现这两种负载均衡。
小结
负载均衡技术在早期刚出现的时候,设备昂贵,使用复杂,只有大企业才用得起、用得上,但是到了今天,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普及,负载均衡已经是最常用的分布式技术之一了,使用也非常简单。如果使用云计算平台,只需要在控制台点击几下,就可以配置实现一个负载均衡了。即使是自己部署一个负载均衡服务器,不管是直接用 Linux 还是用 Nginx,也不是很复杂。
我在这里主要描述的是负载均衡的网络技术架构。事实上,实现一个负载均衡,还需要关注负载均衡的算法,也就是说,当一个请求到达负载均衡服务器的时候,负载均衡服务器该选择集群中的哪一台服务器将请求发送给它?
目前主要的负载均衡算法有轮询、随机、最少连接几种。轮询就是将请求轮流发给应用服务器,随机就是将请求随机发送给任一台应用服务器,最少连接则是根据应用服务器当前正在处理的连接数,将请求分发给最少连接的服务器。
思考题
利用 HTTP 重定向只需要很少代码就可以完成一个简化的负载均衡,你能否利用你熟悉的编程语言写一个简化的 HTTP 重定向负载均衡 demo?
欢迎你在评论区写下你的答案,我会和你一起交流,也欢迎把这篇文章分享给你的朋友或者同事,一起交流一下。
文章作者 anonymous
上次更新 2024-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