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徐昊。今天我们专门来说点题外话(都知道,这门课里的题外话,都不是题外话)。

目前我们正好完成了旧约部分的学习。也就是说:

  1. 通过 1-3 讲,我们重新梳理了什么是领域驱动设计;
  2. 在 4-6 讲,了解了在落地领域驱动设计时,有哪些模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容易地实现模型;
  3. 在 7-9 讲,学习了不同的建模方法,以帮助我们展开业务维度;
  4. 最后,在 10 和 11 讲,学习了怎么把模型映射为 RESTful 架构。

内容整体来说是比较紧凑的,知识密度也比较大,所以在进入新约部分的学习之前,我希望你能喘口气儿,稍微回顾一下我们学习过的内容。

要知道,反思是学习真正发生的时候。毕竟学习的目的是改变我们的行为和思维,而一味地摄入内容和信息呢,并不一定真的能达到你想要的效果

那么接下来,我将会集中回答一系列问题,帮助你更好地理解我们在旧约部分讲到的内容。因此,如果你有什么迫切的疑问,请尽快在评论区留言。时间有限,抓紧上车,入股不亏(当然,非官方版本是因为作者突发腰伤,需要休刊)。

左为《如何落地业务建模》作者徐昊,右为日本漫画家富坚义博

今天,我想先来谈一谈耦合的问题。因为我从收到的留言和问题反馈中,发现很多同学对耦合已经有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了。有同学经常担心是不是会存在耦合,然后开始准备用各种手段消除耦合,等等。

但是我们需要知道,耦合从逻辑上讲,有必然耦合和偶然耦合两种。所谓必然耦合,就是如果你使用支付宝或者微信完成在线支付,那么你必须要跟支付宝或者微信存在耦合关系。这种耦合关系是完成业务的必须

对于这种耦合关系,你是无法消除的。也就是说,无论你怎么写代码,最终的结果都会转化为对支付宝或者微信的调用。当然,你也可以通过代码的组织,将这种耦和关系变得很隐蔽。比如通过事件驱动风格,神神秘秘地发一个消息,然后呢,后面会有个人帮你去完成调用。

然而消息发送在概念上和接口调用也没什么区别。所以当我们都处在概念层面时(比如我们现在在讨论必然耦合),其实你还是调用了对方的接口,所不同的是调用方法的差异。到底是直接调用,还是发个事件调用而已。

那么偶然耦合就不同了。什么样的情况算是偶然耦合呢?比如你现在要存一段数据,你可以选择把它存成文件,或者存在数据库里,再或者是区块链上链。不过,无论你选择哪种方式,其实都是偶然耦合,除非你有必须要这么存储的道理,否则你也只是随机地、偶然地选择了一种实现需要的方式而已。

所以对于耦合来说,我们本能地认为必然耦合是好的耦合,而偶然耦合是不好的。因为必然耦合中蕴含着必然性,也就是确定性;而偶然耦合里则包含着偶然性,也就是变化性。那么我们就需要处理掉偶然耦合。这恰恰是偶然耦合 PTSD 症状的源头之一。

然而让我们用偶然耦合和必然耦合再去看支付宝或者微信,你就会有另一种感受。我们是必然要使用支付宝或者微信吗?

显然不是!我们必然要使用的是网上支付服务,而我们只是偶然地选择了支付宝或者微信,作为我们实现网上支付的手段而已。

那么有什么办法可以让我们表达这种想法吗?有的。那就是提取业务能力。也就是说,我们不再必然耦合于支付宝和微信了,我们必然耦合于在线支付能力。然后呢,让支付宝和微信成为这种能力的实现。如下图所示:

从做法上来说,我们从业务上找到了业务真正所耦合的能力,然后将其他具体的供应商隐藏在能力之后。这样我们就完成了从偶然耦合到必然耦合的重构。事实上,这么做也深化了我们对业务的理解。而且也明确了我们所完成的功能,到底需要耦合于其他哪些业务能力。

注意,这个操作的关键在于,我们从业务上寻找到了对应的业务能力。从业务上寻找到的能力,是对业务本身理解的深化。而不是你随便编一个什么能力,只要能抽象过去就好。

但是一旦我们疏于理解业务,这个操作就演化成了著名的耦合 PTSD:见不得对具体实现的依赖。于是我们会粗暴地将对接口依赖看做必然耦合,然后把对具体实现的依赖看成偶然耦合。所有具体实现都必须抽象一个接口,也不管它是不是能在业务上找到对应的能力。

这种盲目地对具体实现的恐惧,以及盲目地将所有具体实现都归结为偶然耦合的一刀切的做法,其实是我们行业的一大病,同时也是很多具有迷惑性的烂代码的来源。看起来整整齐齐,所有变化点都考虑到了,实则并没能简化问题,也没能降低理解难度,只是写的人自己爽了而已。

可以说,真正的明白人,只会消除不必要的偶然耦合,通过把对具体实现的偶然耦合,转化为对隐藏业务能力的必然耦合,从而简化对业务问题的理解

思考题

请从必然耦合和偶然耦合的角度思考一下,领域模型的多层架构,特别是基础设施层,到底应该是偶然耦合,还是必然耦合呢?

然后再回顾一下我们在 4-6 讲谈论的模式,其中哪些模式利用了将偶然耦合转化为必然耦合的技巧?我们又是如何识别偶然耦合的呢?

最后,如果你有什么迫切的疑问,或者想听的话题,请尽快在评论区留言。再说一遍,时间有限,抓紧上车。或许你的疑问,就会成为下一篇题外话的主题。

划重点,如果对课程内容有任何想法或建议,可以加专栏编辑的微信,和她交流,成为专栏的优质读者。微信号是:seekfor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