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容器磁盘限速:我的容器里磁盘读写为什么不稳定?
文章目录
你好,我是程远。今天我们聊一聊磁盘读写不稳定的问题。
上一讲,我给你讲了如何通过 XFS Quota 来限制容器文件系统的大小,这是静态容量大小的一个限制。
你也许会马上想到,磁盘除了容量的划分,还有一个读写性能的问题。
具体来说,就是如果多个容器同时读写节点上的同一块磁盘,那么它们的磁盘读写相互之间影响吗?如果容器之间读写磁盘相互影响,我们有什么办法解决呢?
接下来,我们就带着问题一起学习今天的内容。
场景再现
我们先用这里的代码,运行一下 make image
来做一个带 fio 的容器镜像,fio 在我们之前的课程里提到过,它是用来测试磁盘文件系统读写性能的工具。
有了这个带 fio 的镜像,我们可以用它启动一个容器,在容器中运行 fio,就可以得到只有一个容器读写磁盘时的性能数据。
mkdir -p /tmp/test1
docker stop fio_test1;docker rm fio_test1
docker run –name fio_test1 –volume /tmp/test1:/tmp registery/fio:v1 fio -direct=1 -rw=write -ioengine=libaio -bs=4k -size=1G -numjobs=1 -name=/tmp/fio_test1.log
上面的这个 Docker 命令,我给你简单地解释一下:在这里我们第一次用到了"–volume"这个参数。之前我们讲过容器文件系统,比如 OverlayFS。
不过容器文件系统并不适合频繁地读写。对于频繁读写的数据,容器需要把他们到放到"volume"中。这里的 volume 可以是一个本地的磁盘,也可以是一个网络磁盘。
在这个例子里我们就使用了宿主机本地磁盘,把磁盘上的 /tmp/test1 目录作为 volume 挂载到容器的 /tmp 目录下。
然后在启动容器之后,我们直接运行 fio 的命令,这里的参数和我们第 11 讲最开始的例子差不多,只是这次我们运行的是 write,也就是写磁盘的操作,而写的目标盘就是挂载到 /tmp 目录的 volume。
可以看到,fio 的运行结果如下图所示,IOPS 是 18K,带宽 (BW) 是 70MB/s 左右。
好了,刚才我们模拟了一个容器写磁盘的性能。那么如果这时候有两个容器,都在往同一个磁盘上写数据又是什么情况呢?我们可以再用下面的这个脚本试一下:
mkdir -p /tmp/test1
mkdir -p /tmp/test2
docker stop fio_test1;docker rm fio_test1
docker stop fio_test2;docker rm fio_test2
docker run –name fio_test1 –volume /tmp/test1:/tmp registery/fio:v1 fio -direct=1 -rw=write -ioengine=libaio -bs=4k -size=1G -numjobs=1 -name=/tmp/fio_test1.log &
docker run –name fio_test2 –volume /tmp/test2:/tmp registery/fio:v1 fio -direct=1 -rw=write -ioengine=libaio -bs=4k -size=1G -numjobs=1 -name=/tmp/fio_test2.log &
这时候,我们看到的结果,在容器 fio_test1 里,IOPS 是 15K 左右,带宽是 59MB/s 了,比之前单独运行的时候性能下降了不少。
显然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多个容器同时写一块磁盘的时候,它的性能受到了干扰。那么有什么办法可以保证每个容器的磁盘读写性能呢?
之前,我们讨论过用 Cgroups 来保证容器的 CPU 使用率,以及控制 Memroy 的可用大小。那么你肯定想到了,我们是不是也可以用 Cgroups 来保证每个容器的磁盘读写性能?
没错,在 Cgroup v1 中有 blkio 子系统,它可以来限制磁盘的 I/O。不过 blkio 子系统对于磁盘 I/O 的限制,并不像 CPU,Memory 那么直接,下面我会详细讲解。
知识详解
Blkio Cgroup
在讲解 blkio Cgroup 前,我们先简单了解一下衡量磁盘性能的**两个常见的指标 IOPS 和吞吐量(Throughput)**是什么意思,后面讲 Blkio Cgroup 的参数配置时会用到。
IOPS 是 Input/Output Operations Per Second 的简称,也就是每秒钟磁盘读写的次数,这个数值越大,当然也就表示性能越好。
吞吐量(Throughput)是指每秒钟磁盘中数据的读取量,一般以 MB/s 为单位。这个读取量可以叫作吞吐量,有时候也被称为带宽(Bandwidth)。刚才我们用到的 fio 显示结果就体现了带宽。
IOPS 和吞吐量之间是有关联的,在 IOPS 固定的情况下,如果读写的每一个数据块越大,那么吞吐量也越大,它们的关系大概是这样的:吞吐量 = 数据块大小 *IOPS。
好,那么我们再回到 blkio Cgroup 这个概念上,blkio Cgroup 也是 Cgroups 里的一个子系统。在 Cgroups v1 里,blkio Cgroup 的虚拟文件系统挂载点一般在"/sys/fs/cgroup/blkio/"。
和我之前讲过的 CPU,memory Cgroup 一样,我们在这个"/sys/fs/cgroup/blkio/“目录下创建子目录作为控制组,再把需要做 I/O 限制的进程 pid 写到控制组的 cgroup.procs 参数中就可以了。
在 blkio Cgroup 中,有四个最主要的参数,它们可以用来限制磁盘 I/O 性能,我列在了下面。
blkio.throttle.read_iops_device
blkio.throttle.read_bps_device
blkio.throttle.write_iops_device
blkio.throttle.write_bps_device
前面我们刚说了磁盘 I/O 的两个主要性能指标 IOPS 和吞吐量,在这里,根据这四个参数的名字,估计你已经大概猜到它们的意思了。
没错,它们分别表示:磁盘读取 IOPS 限制,磁盘读取吞吐量限制,磁盘写入 IOPS 限制,磁盘写入吞吐量限制。
对于每个参数写入值的格式,你可以参考内核blkio 的文档。为了让你更好地理解,在这里我给你举个例子。
如果我们要对一个控制组做限制,限制它对磁盘 /dev/vdb 的写入吞吐量不超过 10MB/s,那么我们对 blkio.throttle.write_bps_device 参数的配置就是下面这个命令。
echo “252:16 10485760” > $CGROUP_CONTAINER_PATH/blkio.throttle.write_bps_device
在这个命令中,“252:16"是 /dev/vdb 的主次设备号,你可以通过 ls -l /dev/vdb
看到这两个值,而后面的"10485760"就是 10MB 的每秒钟带宽限制。
ls -l /dev/vdb -l
brw-rw—- 1 root disk 252, 16 Nov 2 08:02 /dev/vdb
了解了 blkio Cgroup 的参数配置,我们再运行下面的这个例子,限制一个容器 blkio 的读写磁盘吞吐量,然后在这个容器里运行一下 fio,看看结果是什么。
mkdir -p /tmp/test1
rm -f /tmp/test1/*
docker stop fio_test1;docker rm fio_test1
docker run -d –name fio_test1 –volume /tmp/test1:/tmp registery/fio:v1 sleep 3600
sleep 2
CONTAINER_ID=$(sudo docker ps –format “{{.ID}}\t{{.Names}}” | grep -i fio_test1 | awk ‘{print $1}’)
echo $CONTAINER_ID
CGROUP_CONTAINER_PATH=$(find /sys/fs/cgroup/blkio/ -name “$CONTAINER_ID”)
echo $CGROUP_CONTAINER_PATH
To get the device major and minor id from /dev for the device that /tmp/test1 is on.
echo “253:0 10485760” > $CGROUP_CONTAINER_PATH/blkio.throttle.read_bps_device
echo “253:0 10485760” > $CGROUP_CONTAINER_PATH/blkio.throttle.write_bps_device
docker exec fio_test1 fio -direct=1 -rw=write -ioengine=libaio -bs=4k -size=100MB -numjobs=1 -name=/tmp/fio_test1.log
docker exec fio_test1 fio -direct=1 -rw=read -ioengine=libaio -bs=4k -size=100MB -numjobs=1 -name=/tmp/fio_test1.log
在这里,我的机器上 /tmp/test1 所在磁盘主次设备号是”253:0”,你在自己运行这组命令的时候,需要把主次设备号改成你自己磁盘的对应值。
还有一点我要提醒一下,不同数据块大小,在性能测试中可以适用于不同的测试目的。但因为这里不是我们要讲的重点,所以为了方便你理解概念,这里就用固定值。
在我们后面的例子里,fio 读写的数据块都固定在 4KB。所以对于磁盘的性能限制,我们在 blkio Cgroup 里就只设置吞吐量限制了。
在加了 blkio Cgroup 限制 10MB/s 后,从 fio 运行后的输出结果里,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容器对磁盘无论是读还是写,它的最大值就不会再超过 10MB/s 了。
在给每个容器都加了 blkio Cgroup 限制,限制为 10MB/s 后,即使两个容器同时在一个磁盘上写入文件,那么每个容器的写入磁盘的最大吞吐量,也不会互相干扰了。
我们可以用下面的这个脚本来验证一下。
#!/bin/bash
mkdir -p /tmp/test1
rm -f /tmp/test1/*
docker stop fio_test1;docker rm fio_test1
mkdir -p /tmp/test2
rm -f /tmp/test2/*
docker stop fio_test2;docker rm fio_test2
docker run -d –name fio_test1 –volume /tmp/test1:/tmp registery/fio:v1 sleep 3600
docker run -d –name fio_test2 –volume /tmp/test2:/tmp registery/fio:v1 sleep 3600
sleep 2
CONTAINER_ID1=$(sudo docker ps –format “{{.ID}}\t{{.Names}}” | grep -i fio_test1 | awk ‘{print $1}’)
echo $CONTAINER_ID1
CGROUP_CONTAINER_PATH1=$(find /sys/fs/cgroup/blkio/ -name “$CONTAINER_ID1”)
echo $CGROUP_CONTAINER_PATH1
To get the device major and minor id from /dev for the device that /tmp/test1 is on.
echo “253:0 10485760” > $CGROUP_CONTAINER_PATH1/blkio.throttle.read_bps_device
echo “253:0 10485760” > $CGROUP_CONTAINER_PATH1/blkio.throttle.write_bps_device
CONTAINER_ID2=$(sudo docker ps –format “{{.ID}}\t{{.Names}}” | grep -i fio_test2 | awk ‘{print $1}’)
echo $CONTAINER_ID2
CGROUP_CONTAINER_PATH2=$(find /sys/fs/cgroup/blkio/ -name “$CONTAINER_ID2”)
echo $CGROUP_CONTAINER_PATH2
To get the device major and minor id from /dev for the device that /tmp/test1 is on.
echo “253:0 10485760” > $CGROUP_CONTAINER_PATH2/blkio.throttle.read_bps_device
echo “253:0 10485760” > $CGROUP_CONTAINER_PATH2/blkio.throttle.write_bps_device
docker exec fio_test1 fio -direct=1 -rw=write -ioengine=libaio -bs=4k -size=100MB -numjobs=1 -name=/tmp/fio_test1.log &
docker exec fio_test2 fio -direct=1 -rw=write -ioengine=libaio -bs=4k -size=100MB -numjobs=1 -name=/tmp/fio_test2.log &
我们还是看看 fio 运行输出的结果,这时候,fio_test1 和 fio_test2 两个容器里执行的结果都是 10MB/s 了。
那么做到了这一步,我们是不是就可以认为,blkio Cgroup 可以完美地对磁盘 I/O 做限制了呢?
你先别急,我们可以再做个试验,把前面脚本里 fio 命令中的“-direct=1”给去掉,也就是不让 fio 运行在 Direct I/O 模式了,而是用 Buffered I/O 模式再运行一次,看看 fio 执行的输出。
同时我们也可以运行 iostat 命令,查看实际的磁盘写入速度。
这时候你会发现,即使我们设置了 blkio Cgroup,也根本不能限制磁盘的吞吐量了。
Direct I/O 和 Buffered I/O
为什么会这样的呢?这就要提到 Linux 的两种文件 I/O 模式了:Direct I/O 和 Buffered I/O。
Direct I/O 模式,用户进程如果要写磁盘文件,就会通过 Linux 内核的文件系统层 (filesystem) -> 块设备层 (block layer) -> 磁盘驱动 -> 磁盘硬件,这样一路下去写入磁盘。
而如果是 Buffered I/O 模式,那么用户进程只是把文件数据写到内存中(Page Cache)就返回了,而 Linux 内核自己有线程会把内存中的数据再写入到磁盘中。在 Linux 里,由于考虑到性能问题,绝大多数的应用都会使用 Buffered I/O 模式。
我们通过前面的测试,发现 Direct I/O 可以通过 blkio Cgroup 来限制磁盘 I/O,但是 Buffered I/O 不能被限制。
那通过上面的两种 I/O 模式的解释,你是不是可以想到原因呢?是的,原因就是被 Cgroups v1 的架构限制了。
我们已经学习过了 v1 的 CPU Cgroup,memory Cgroup 和 blkio Cgroup,那么 Cgroup v1 的一个整体结构,你应该已经很熟悉了。它的每一个子系统都是独立的,资源的限制只能在子系统中发生。
就像下面图里的进程 pid_y,它可以分别属于 memory Cgroup 和 blkio Cgroup。但是在 blkio Cgroup 对进程 pid_y 做磁盘 I/O 做限制的时候,blkio 子系统是不会去关心 pid_y 用了哪些内存,哪些内存是不是属于 Page Cache,而这些 Page Cache 的页面在刷入磁盘的时候,产生的 I/O 也不会被计算到进程 pid_y 上面。
就是这个原因,导致了 blkio 在 Cgroups v1 里不能限制 Buffered I/O。
这个 Buffered I/O 限速的问题,在 Cgroup V2 里得到了解决,其实这个问题也是促使 Linux 开发者重新设计 Cgroup V2 的原因之一。
Cgroup V2
Cgroup v2 相比 Cgroup v1 做的最大的变动就是一个进程属于一个控制组,而每个控制组里可以定义自己需要的多个子系统。
比如下面的 Cgroup V2 示意图里,进程 pid_y 属于控制组 group2,而在 group2 里同时打开了 io 和 memory 子系统(Cgroup V2 里的 io 子系统就等同于 Cgroup v1 里的 blkio 子系统)。
那么,Cgroup 对进程 pid_y 的磁盘 I/O 做限制的时候,就可以考虑到进程 pid_y 写入到 Page Cache 内存的页面了,这样 buffered I/O 的磁盘限速就实现了。
下面我们在 Cgroup v2 里,尝试一下设置了 blkio Cgroup+Memory Cgroup 之后,是否可以对 Buffered I/O 进行磁盘限速。
我们要做的第一步,就是在 Linux 系统里打开 Cgroup v2 的功能。因为目前即使最新版本的 Ubuntu Linux 或者 Centos Linux,仍然在使用 Cgroup v1 作为缺省的 Cgroup。
打开方法就是配置一个 kernel 参数"cgroup_no_v1=blkio,memory”,这表示把 Cgroup v1 的 blkio 和 Memory 两个子系统给禁止,这样 Cgroup v2 的 io 和 Memory 这两个子系统就打开了。
我们可以把这个参数配置到 grub 中,然后我们重启 Linux 机器,这时 Cgroup v2 的 io 还有 Memory 这两个子系统,它们的功能就打开了。
系统重启后,我们会看到 Cgroup v2 的虚拟文件系统被挂载到了 /sys/fs/cgroup/unified 目录下。
然后,我们用下面的这个脚本做 Cgroup v2 io 的限速配置,并且运行 fio,看看 buffered I/O 是否可以被限速。
Create a new control group
mkdir -p /sys/fs/cgroup/unified/iotest
enable the io and memory controller subsystem
echo “+io +memory” > /sys/fs/cgroup/unified/cgroup.subtree_control
Add current bash pid in iotest control group.
Then all child processes of the bash will be in iotest group too,
including the fio
echo $$ >/sys/fs/cgroup/unified/iotest/cgroup.procs
256:16 are device major and minor ids, /mnt is on the device.
echo “252:16 wbps=10485760” > /sys/fs/cgroup/unified/iotest/io.max
cd /mnt
#Run the fio in non direct I/O mode
fio -iodepth=1 -rw=write -ioengine=libaio -bs=4k -size=1G -numjobs=1 -name=./fio.test
在这个例子里,我们建立了一个名叫 iotest 的控制组,并且在这个控制组里加入了 io 和 Memory 两个控制子系统,对磁盘最大吞吐量的设置为 10MB。运行 fio 的时候不加”-direct=1",也就是让 fio 运行在 buffered I/O 模式下。
运行 fio 写入 1GB 的数据后,你会发现 fio 马上就执行完了,因为系统上有足够的内存,fio 把数据写入内存就返回了,不过只要你再运行”iostat -xz 10”这个命令,你就可以看到磁盘 vdb 上稳定的写入速率是 10240wkB/s,也就是我们在 io Cgroup 里限制的 10MB/s。
看到这个结果,我们证实了 Cgoupv2 io+Memory 两个子系统一起使用,就可以对 buffered I/O 控制磁盘写入速率。
重点总结
这一讲,我们主要想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保证容器读写磁盘速率的稳定,特别是当多个容器同时读写同一个磁盘的时候,需要减少相互的干扰。
Cgroup V1 的 blkiio 控制子系统,可以用来限制容器中进程的读写的 IOPS 和吞吐量(Throughput),但是它只能对于 Direct I/O 的读写文件做磁盘限速,对 Buffered I/O 的文件读写,它无法进行磁盘限速。
这是因为 Buffered I/O 会把数据先写入到内存 Page Cache 中,然后由内核线程把数据写入磁盘,而 Cgroup v1 blkio 的子系统独立于 memory 子系统,无法统计到由 Page Cache 刷入到磁盘的数据量。
这个 Buffered I/O 无法被限速的问题,在 Cgroup v2 里被解决了。Cgroup v2 从架构上允许一个控制组里有多个子系统协同运行,这样在一个控制组里只要同时有 io 和 Memory 子系统,就可以对 Buffered I/O 作磁盘读写的限速。
虽然 Cgroup v2 解决了 Buffered I/O 磁盘读写限速的问题,但是在现实的容器平台上也不是能够立刻使用的,还需要等待一段时间。目前从 runC、containerd 到 Kubernetes 都是刚刚开始支持 Cgroup v2,而对生产环境中原有运行 Cgroup v1 的节点要迁移转化成 Cgroup v2 需要一个过程。
思考题
最后呢,我给你留一道思考题。其实这是一道操作题,通过这个操作你可以再理解一下 blkio Cgroup 与 Buffered I/O 的关系。
在 Cgroup v1 的环境里,我们在 blkio Cgroup v1 的例子基础上,把 fio 中"direct=1"参数去除之后,再运行 fio,同时运行 iostat 查看实际写入磁盘的速率,确认 Cgroup v1 blkio 无法对 Buffered I/O 限速。
欢迎你在留言区分享你的收获和疑问。如果这篇文章给你带来了启发,也欢迎转发给你的朋友,一起学习和交流。
文章作者 anonymous
上次更新 2024-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