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常见的性能问题之CPU篇:如何让CPU的运行不受阻碍?
文章目录
你好,我是庄振运。
从这一讲开始,我们探讨分析几个最容易发生性能问题的领域:CPU、内存、存储和网络。
这一讲先来讨论关于 CPU 的常见性能问题。首先我们从硬件的角度,来看看 CPU 的性能取决于哪些因素,然后分析一下 CPU 的内部结构。接着我们探讨和 CPU 性能相关的软件系统,看看 CPU 运行时侯的调度和切换。
CPU 的性能决定因素
宏观来讲,一台服务器里面的 CPU 性能取决于好几个因素,包括有多少处理器、多少个核、时钟主频是多少、有没有 Turbo 模式、处理器内部的运算架构以及和 CPU 紧密交互的其他部件的性能。
CPU 的更新换代很频繁,基本上每两年就会更新一代。比如 Intel 的 CPU,最近 10 年已经经历了 5 代左右。每一代都有主频的变化,而且有好几个变种。
下面的表格描述了从十年前(也就是 2009 年)的 SandyBridge,到后来的 IvyBridge、Haswell、Broadwell,直到 Skylake。注意,对后面的三代,我分别列出了其中的两种变化——单处理器(1P)和双处理器(2P)。
大体上我们可以看出,虽然 CPU 更新换代,但是处理器的时钟主频基本不再提高,甚至变得更低了。这样的目的是降低 CPU 的功耗。比如 SandyBridge 的时钟频率是 2.6GHz,但是到了 Skylake,反而降低到了 2GHz。
为了提升单个处理器的性能,每个处理器里面的核数却越来越多,这样就可以尽量的提升并行处理能力。比如 SandyBridge 的每个处理器只有 8 个核,而 Skylake 则多达 20 个核。
而且我们也看到,每一代 CPU 都允许 Turbo 模式,就是让 CPU 的主频提高。目的是可以让处理器在特殊情况下,用提高功耗的代价来增加主频,从而获得更高性能。
CPU 的内部结构
CPU 的性能也取决于它的内部结构设计。很多程序员对 CPU 的内部机构不是完全清楚,尤其是对相关的术语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一知半解,比如多处理器和多核、逻辑 CPU 和硬件线程、超线程,以及 L1/L2/L3 三级缓存等。
之所以对这些结构不甚了解,主要原因是现代处理器变得复杂,普遍采用多处理器,多核以及内部的各种优化处理来提高 CPU 性能。我们今天就从外到内,从宏观到微观地介绍一下。
我注意到,这方面的很多中文术语,大家有时候用法不一致,所以很容易混淆。为了清楚描述,你尤其要注意一下我用的术语(包括英文)。
多处理器和 NUMA
现在的 CPU 普遍采用多处理器(Socket)来提高 CPU 性能,每个处理器都有自己可以直接访问的本地内存(Local Memory)。一般来讲,这里面每个处理器的性能和内存大小都是一样的。每个处理器也都可以访问其他处理器的内存,这些内存就相当于是外地 / 远程内存(Remote Memory)。
当 CPU 处理器访问本地内存时,会有较短的响应时间(称为本地访问 Local Access)。而如果需要访问外地 / 远程内存时候,就需要通过互联通道访问,响应时间就相比本地内存变慢了(称为远端访问 Remote Access)。所以 NUMA(Non-Uniform Memory Access)就此得名。
下图展示了两个处理器的 NUMA 架构。
如果处理器 A 访问内存 A,就是本地访问。如果它访问内存 B,就是远端访问,内存的访问延迟大大增加。
采用多处理器和 NUMA 架构的主要原因,是提高整个 CPU 的并行处理性能。每一台服务器可以同时运行很多程序和进程。对每一个进程和线程而言,当它运行在某一个处理器上时,它所对应的内存使用默认的分配方案是——优先尝试在请求线程当前所处的处理器的本地内存上分配。如果本地内存不足,才会分配到外地 / 远程内存上去。
多核结构和多级缓存
我们再看看每个处理器内部的结构。我们刚刚讲到的处理器,内部一般都是多核(Core)架构。随着多核处理器的发展,CPU 的缓存通常分成了三个级别:L1、L2 和 L3。
级别越小就越接近 CPU,速度更快,同时容量也越小。L1 和 L2 一般在核的内部,我们下一讲还会详细讲。L3 缓存是三级缓存中最大的一级,同时也是最慢的一级;在同一个处理器内部的核会共享同一个 L3 缓存。
除了多个核以及 L3 缓存外,处理器上一般还有非核心处理器(Uncore),里面含有和指令运行不直接相关的组件,包括 QPI 控制器和存储器一致性监测组件,如下图所示。
超线程(Hyperthreading,HT)
一个核还可以进一步分成几个逻辑核,来执行多个控制流程,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并行程度,这一技术就叫超线程,有时叫做 simultaneous multi-threading(SMT)。
超线程技术主要的出发点是,当处理器在运行一个线程,执行指令代码时,很多时候处理器并不会使用到全部的计算能力,部分计算能力就会处于空闲状态。而超线程技术就是通过多线程来进一步“压榨”处理器。
举个例子,如果一个线程运行过程中,必须要等到一些数据加载到缓存中以后才能继续执行,此时 CPU 就可以切换到另一个线程,去执行其他指令,而不用去处于空闲状态,等待当前线程的数据加载完毕。
通常,一个传统的处理器在线程之间切换,可能需要几万个时钟周期。而一个具有 HT 超线程技术的处理器只需要 1 个时钟周期。因此就大大减小了线程之间切换的成本,从而最大限度地让处理器满负荷运转。
一个核分成几个超线程呢?
这个数字会根据 CPU 架构有所变化;Intel 一般是把一个核分成 2 个。
“这台计算机有多少 CPU?”
我们经常会问这个问题,结合我们刚刚讲的知识,就很容易回答了。
比如,如果一台计算机有两个处理器,每个处理器有 12 个核,而且采用了 HT 超线程,那么总的 CPU 数目就是 48,就是 2×12×2。这个数字 48,就是我们平时用监控软件和命令看到的 CPU 的数量。比如,Linux 的 top 或者 vmstat 命令,显示的 CPU 个数就是这样算出来的。
CPU 性能指标和常见性能问题
我们继续探讨 CPU 的性能指标和常见性能问题,这方面很多资料都有涉及,我们提纲挈领地总结一下。
最表层的 CPU 性能指标,就是 CPU 的负载情况和使用率。CPU 使用率又进一步分成系统 CPU、用户 CPU、IO 等待 CPU 等几个指标。你执行一下 top 命令就会看到。
需要注意的是,因为 CPU 架构的复杂性,以及和其他部件的交互,CPU 的使用率和负载的关系往往不是线性的。
也就是说,如果 10% 的 CPU 使用率可以每秒处理 1 千个请求,那么 80% 的 CPU 使用率能够处理多少请求呢?不太可能处理每秒 8 千个请求,往往会远远小于这个数字。
衡量一个应用程序对 CPU 使用效率时,往往会考察 CPI(Cycles Per Instruction,每指令的周期数)和 IPC(Instructions Per Cycle,每周期的指令数)。这两个指标有助于识别运行效率高或低的应用程序。而一台计算机的 CPU 性能一般用 MIPS(Millions of Instructions Per Second)来衡量,表示每秒能运行多少个百万指令,MIPS 越高,性能越高。MIPS 的计算很简单,就是时钟频率×IPC。
继续往深处分析,CPU 常见的各种中断包括软中断和硬中断。除此之外,还有一种特殊的中断:上下文切换。这些指标需要和每个核挂钩,理想情况下是各个核上的中断能够均衡。如果数量不均衡,往往会造成严重的性能问题——有的核会超载而导致系统响应缓慢,但是其他的核反而空闲。
和 CPU 相关的性能问题,基本上就是表现为 CPU 超载或者空闲。
如果是 CPU 超载,那么就要分析为什么超载。多数情况下都不一定是合理的超载,比如说多核之间的负载没有平衡好,或者 CPU 干了很多没用的活,或者应用程序本身的设计需要优化等等。反之,如果是 CPU 空闲,那就需要了解为什么空闲,或许是指令里面太多内存数据操作,从而造成 CPU 停顿,也或许是太多的分支预测错误等,这就需要具体分析和对症下药的优化。
CPU 对多线程的执行顺序是谁定的呢?
是由内核的进程调度来决定的。内核进程调度负责管理和分配 CPU 资源,合理决定哪个进程该使用 CPU,哪个进程该等待。进程调度给不同的线程和任务分配了不同的优先级,优先级最高的是硬件中断,其次是内核(系统)进程,最后是用户进程。每个逻辑 CPU 都维护着一个可运行队列,用来存放可运行的线程来调度。
CPU 的性能监测工具
我们最后讲一下 CPU 性能监测方面的工具。和 CPU 监测相关的工具挺多的,而且往往每个工具都包含很多不同的有用的信息。
比如在 Linux 上,最常用的 Top 系统进程监控命令。Top 是一个万金油的工具,可以显示出 CPU 的使用、内存的使用、交换内存和缓存大小、缓冲区大小、各个进程信息等。
如果想要查看过去的 CPU 负载情况,可以用 uptime。也可以用 mpstat 和 pidstat,来分别查看每个核还有每个进程的情况。另一个常用的 vmstat 命令可以用于显示虚拟内存、内核线程、磁盘、系统进程、I/O 模块、中断等信息。
对有经验的性能工程师来讲,有一个类似于“瑞士军刀”一样的好工具:Perf。
Perf 是 Linux 上的性能剖析(profiling)工具,极为有用。它是基于事件采样原理,以性能事件为基础,利用内核中的计数器来进行性能统计。它不但可以分析指定应用程序的性能问题,也可以用来分析内核的性能问题。
总结
这一讲我们讨论了计算机的运算核心,CPU 的结构,尤其是它内部的和性能相关的部件,并澄清了一些术语。
CPU 是服务器性能的最重要的部分;因为不管程序代码如何优化,最后都要转换成指令,让 CPU 来执行。不管其他部件如何和 CPU 交互,最终目的是让 CPU 尽快地拿到指令,并满载执行。
唐代有个诗人叫李贺,他曾经形容跨马奔驰的愿景: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我们常把 CPU 类比大脑,CPU 性能优化的目标,就是让它的运行不受阻碍,如千里马一样任意驰骋。
现代 CPU 提升性能的主要途径是并行化,这方面的策略包括:多处理器、多核、超线程,另外还有流水线架构和超标量等等,都是为了提高并行处理能力。
思考题
你工作中一定碰到过 CPU 方面的性能问题吧?总结一下,有几种表现形式?
比如是总体 CPU 使用量太高,还是计算机的几个核负载不均衡?负载不均衡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是线程数不够,还是系统调度的问题?
欢迎你在留言区分享自己的思考,与我和其他同学一起讨论,也欢迎你把文章分享给自己的朋友。
文章作者 anonymous
上次更新 2024-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