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4|周鸿祎和BAT的沉浮录(后记)
文章目录
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史上,周鸿祎是一个永远都不可不提的人。他有着非常鲜明的个人特点,又有着非同寻常的经历。他和百度、阿里巴巴以及腾讯在不同的时期都战斗过,他贯穿了互联网发展史中的各个重要阶段。我狗尾续貂个后记来着重分析一下。
首先从人来看,周鸿祎身上有着许多可贵的品质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
周鸿祎是一个学习能力很强,学习速度又很快的人。在互联网企业里,从业人员能不能够迅速地学习,决定了这个人能够走多远。
周鸿祎非常有战斗力,他经历了很多战斗,一般人可能是很难真的支撑下去的。而他可以,一场又一场的战斗都不是问题。很多时候,人生也好,事业也罢,一定程度上,就是一场又一场的战斗,坚持住不倒下不容易。
周鸿祎又是一个非常有毅力和勇气的人,在遇到无可匹敌的对手时,人往往都会畏惧、害怕,无法坚持下去。我觉得周鸿祎在某些方面做到了勇气、坚持和韧性的结合,他的这些品质值得每个人学习。
从另一方面来看,一个人的成就到底有多高,这又取决于很多因素。
有的时候不仅仅是聪明、坚持、勇气、韧性就足够的。很多时候,人的见识决定了这个人的高度。所谓“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是非常有道理的。
见多识广的李彦宏,与周鸿祎相比较来说,可能也只是多了几年美国留学的经验,但却可能就是这个原因,直接导致了百度今天如此大的体量,而 3721 却被轻易地卖掉了。
这个差距,体现在两个人身上,也许“见识”本身是最大的问题。我们都知道,当人的见识增长的时候,机会可能却不再了。
所以毫无疑问,我想周鸿祎本人一定会特别后悔,当初自己为了区区 1 亿多的钱,卖掉了可以到几百亿市值的 3721。这也告诉我们,有些时候,花时间做一些近期内没有什么意义,但是却能够提高自身见识的事情,可能会有意料之外的好处。
从这几次战斗的情况来看,我们很难说其实是周鸿祎先主动出击,要把别人搞下马。而其他公司,站在维护自己商业利益的情况下,毫无疑问地也会选择投入这样的战斗。
那么,在中国互联网的发展进程里,这样的战斗是不是真的不可避免呢?如果可以,又需要怎样做呢?
外界对周鸿祎的很多负面评论,来源于周鸿祎的战斗方式。这种战斗方式通常来说不仅仅包含了真实的情况,很可能也含有夸大的成分。
周鸿祎是非常善于选择战斗方式的,必要的时候杀入“敌人”的核心阵营,搞出鱼死网破的架势。必要的时候,他也会通过网络舆论来为自己的战斗加持民众的力量。后面这种做法有很多好的方面,也有不好的方面。
但是我们可以看到的是,近几年来周鸿祎的投资是越来越多,朋友是越来越多,敌人的关系也开始缓和了。这说明老周也开始慢慢转变做事风格了,而其做事风格的转变上,有很多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
纵观中国互联网历史发展的十余年,纵观每次大战,我都一直有个问题:中国互联网的网民到底是什么?
在这些战争里,无论是浏览器地址栏的战斗,还是“3Q 大战”里,网民是没有选择权的。二选一的腾讯,更是把这种对网民的基本权益的忽视,发挥到了一个历史性的高度。
为什么纵观中国互联网历史发展十余年,我们的企业可以不需要顾及网民的基本权益呢?这些战争有点让我感觉回到了清朝,在中国土地上开战的日俄战争的味道。企业的社会责任到底在哪里?又应该受到什么样的监督?
“3Q 大战”改变的不仅仅是 360,也是腾讯。腾讯从过去的各种模仿变成了现在的买买买,要把自己做成互联网的“水和电”,这个转变让我对腾讯这家企业以及马化腾本人感到由衷的敬佩。能够从一次声势浩大的战斗里面吸取教训,并在此基础上得到难以想象的发展,这的确是一家大企业非常值得尊敬的地方。
换个角度看,在不同时期和周鸿祎战斗过的不同企业,在战斗结束以后对自身的反思和改变也是不同的。这种不同,既反映了中国互联网的不同发展阶段,也反映了各个企业的掌舵人的风格。如果我们花一些时间去好好研究研究,对我们理解不同企业的不同发展轨迹也是不无裨益的。
文章作者 anonymous
上次更新 2024-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