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设想过很多次,在写本专栏最后一篇文章时,我应该抓住这个最后的机会聊点什么,以及你可能会希望听点什么。

关于管理的框架、方法、技巧工具我们前面都进行了探讨,虽然不能覆盖你所有的管理困惑和问题,但至少已经有了一个切入点和应对思路,不至于无从下手。倒是有另外一个问题,是我一直在思索的——做管理对于你,对于我,对于我们每一位技术职场人,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你是否还记得在《开篇词》中我提到的一个统计结论呢——大约只有 10%~20% 的技术管理者是有明确的管理诉求的,而剩下的 80%,在开始的时候都没有想过要做管理,至少,没有想好是否要做管理。于是,“到底要不要做管理”这个问题长期困扰着他们,动辄持续好几年,一直要到最终想明白自己要什么,抑或是最终到了没有其他选择时,也便放弃了挣扎和纠结,接受既成的现实。

生活就是这样,如果你不主动去争取你想要的,你就不得不接受一些你不想要的。因此,主动规划自己的管理之路,让我们对未来的发展有更多的掌控感,是很有必要的。

我不太清楚你是依据什么去判断自己要不要做管理的,但常见的决策依据有下面几类:

  • 个人发展。认为做管理符合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这类人是少数。
  • 看好回报。认为做管理可以为自己带来更可观的回报。
  • 兴趣爱好。喜欢和人打交道,不喜欢和机器打交道。
  • 社会认同。在家人、朋友等周围人的眼中,做管理尤其是晋升到高管,意味着成功。
  • 被迫选择。觉得做纯技术不是长久之计,而管理就是技术之外的不二选择。
  • 被迫接受。上级要求带团队,自己不能辜负公司的信任和期待。
  • ……

我想说的是,无论是主动也好,被动也罢;无论是出于使命、兴趣也好,抑或是欲望、压力也罢,只要是在职场中,就有一个基本法则在发挥作用,那就是“价值兑现”,即,你能收获多少回馈,取决于你能输出多少价值。这里的回馈不仅是指物质回馈,还包括成长感、成就感、幸福感等精神回馈。所以,无论是什么初衷,以及选择了什么样的职业道路,最终都会落在一个问题上:“我能否最大化地输出自己的价值?”

那么,如何才能让自己的价值输出最大化呢?这里我提供两个视角:

  1. 当下视角:为你的客户找到你的价值。
  2. 未来视角:为你的价值找到客户。

所谓当下视角,就是希望在当下或短期内取得价值输出的最大化。而在这个时刻或者短期之内,你服务的“客户”是明确而具体的,所以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如何使用和提升自己的能力去匹配“客户”的预期。对于管理者来说,最大的客户就是上级,因此,价值最大化的核心就是去匹配上级和公司的期待。

这是一种面向客户的视角,即,围绕客户的需要去发挥和提升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这个视角在“求生存”的时候特别好用,其逻辑是通过满足别人的期待,来获得自己生存的资源,因此也叫“生存视角”。你还记得上一篇文章中我们探讨空降时的要点吗?其中最核心的就是要厘清上级的期待并努力去兑现它,这对于在新的环境中“生存”下来是非常有效的,即是这个道理。

所谓未来视角,就是着眼长线,期望在更长的时间区间内价值最大化,从而让自己觉得度过的时间是值得的。如果说“生存视角”下的价值认定是围绕着“客户”的期待,那么“未来视角”的价值认定就是围绕“自我”的认同,所以也叫“自我实现视角”。同理,由于参照对象不同,即使把每个“当下视角”的价值都最大化,长期来看“自我实现视角”的价值也未必达到最大化。

那么,如何才能让自己更长期的“自我实现视角”的价值最大化呢?前提是需要有一个长期的规划,关于要走一条什么样的管理之路的愿景。要规划这个愿景,就需要综合考虑外部环境和内在因素,用我们中国人的话说叫“天时地利人和”。

管理之路的“天时地利人和”

首先,我们来看看“天时”。要想让自己发挥出价值,就得审时度势,看看我们所处的时代,有哪些大的趋势,以及顺应趋势有哪些机遇。作为管理者,这里我分享两个管理方面正在发生的变化,这两个方面未必是最重要的,但却是技术管理者们碰到最多的。

第一个方面,管理工作的底层逻辑正在从管控到激发。在第 18 篇文章我们探讨员工激励的时候提到,驱动力 2.0 的核心逻辑是用奖惩让员工“服从”,而驱动力 3.0 的核心逻辑是激发员工的“自主投入”。这种思维方式的转换不仅仅适用于员工激励,也适用于整个管理逻辑。这既是时代的需要,也是人的需要。

说是时代的需要,是因为我们正在从工业时代迈向信息和知识经济时代,人的价值体现,也从严格按照规程完成流水线的作业,到越来越依靠人的主动性和创造力,这在我们泛互联网领域尤其明显。

说是人的需要,是指在当今的中国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温饱问题的基本解决,越来越多的人从生存安全的需求,转移到价值认同和自我实现上,这对于 90 后、95 后的职场人尤其如此。

因此,作为管理者,我们需要调整管理的视角和心态,跟上时代的步伐。

第二个方面,职位头衔已经不再体现职责要求,我们需要从固化的职位要求中跳脱出来,从实际的工作需求去定义自己的职责和角色。虽然我们平时都习惯说要走什么技术路线、管理路线,架构师路线、经理人路线等,这都是为了降低沟通理解的门槛,却并不是职业发展的真谛和底层逻辑。底层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价值兑换”,所以,我们需要着眼于价值输出的最大化,而不是死板的职位要求。

常常有技术管理者问:

  • “技术总监的职责是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呢?”
  • “CTO 的职责是什么呢?它和技术 VP 有什么区别,如何分工呢?”

问这些问题的人,可能进入了这样一个误区:面向职位做工作,而不是面向客户。因为,只有职位对应的职责固定和明确时,这样的问题才是有意义的,而在我们互联网领域这显然不现实,因为不同的上级对于你这个职位的期待是千差万别的。另外,既然你的上级就在你身边,你不和他去确认,别人又有谁可以告诉你呢?

同样,在我们的管理工作中,你也需要帮你的下属去明确他们的工作职责和角色,使得他们的表现匹配你的预期。

时代的因素还有很多,总体上,我认为我们处于一个可以发挥自己价值的时代,而且幸运的是,互联网又是一个思想和技术都处于前沿的领域,不容辜负。

接下来,我们聊聊“地利”。即,技术管理者在职业发展中的优势有哪些。在我长期的观察和调研中,我发现技术管理者有如下三个通用优势

  1. 技术优势。这很容易理解,既然是技术管理者,“技术”两个字就蕴含着其独特性。尤其是在技术管理之路早期,有一个鲜明的技术标签就是优势,比如你是电商类背景、社区类背景、App 开发类背景、大数据类背景、人工智能背景等,这些鲜明的标签很容易让别人了解你最擅长的工作。
  2. 逻辑优势。技术管理者由于其长期的技术思维方式,已经锻炼出了非常优秀的逻辑性。于是,这个在技术人眼中理所应当的特质,在管理者这个群体中就形成了独特的优势。甚至某著名投资人招聘投资顾问都只要技术背景的,因为他认为这样的人逻辑能力强。
  3. 执行力优势。在对超过 500 名技术管理者的调研中发现,项目落地能力或项目执行力是技术管理者们最拿手的管理主题,而且他们的上级也认同这一点。这其实和技术人的确定性思维也是分不开的,这是技术管理者的又一明显优势。

当然,前面这三个是技术管理者普遍具有的优势。那作为个人,你自己有哪些独特性优势呢?你可以问问自己如下这几个问题:

  1. 周围的亲人朋友、上下级同事都喜欢用什么词来评价和称赞你?
  2. 是什么让你与众不同?在什么重要的问题上,你与其他人有不同的看法?
  3. 是什么让你取得现在的成绩?你在管理工作中突出的能力是什么?
  4. 你更关注事,还是关注人?如果是关注事,你更喜欢“想事”还是“做事”?如果是关注人,你更喜欢“支持人”还是“带领人”?

通过认真思考以上问题,可以让你对自己的优势有个大体的了解。而如果你想更深入了解自己,可以参考盖洛普(Gallup)的优势识别器 2.0。

最后,我们聊聊“人和”。在职场发展中,最重要的“人和”因素是下面三个。

  1. 上级。上级的信任值得珍惜。对于做管理来说,最大的“人和”就是得到上级的信任和支持。原因很简单:我们的目标是和上级一起定的,资源是向上级申请的,工作结果是上级来评价的,你会发现我们管理中的“看方向”“带人”和“做事”都是离不开上级的。所以,如果有一个相互信任的上级,请务必珍惜,努力成长让自己配得上一直追随他;如果还没有相互信任的上级,请务必重视去经营信任关系(关于怎么经营信任关系,我们在第 32 篇文章中有介绍)。在管理之路上,“跟对人”无疑是一条“捷径”。
  2. 伙伴。同事伙伴的陪伴力量很重要。和一群优秀的人一起成长,无疑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你们可以互相切磋一起成长,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们都会成为“独霸一方”的人才,你会发现你们的相互影响是指数级的。所以,请珍惜身边的同事。
  3. 个人。个人的愿力是一切的源头。关于人的因素,除了外部的人,自己的愿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说我们需要为自己一切的努力找到动力源泉的话,规划自己的愿景并明确自己的使命,无疑是非常有效的做法。这也是本文的意义所在。

好了,如果你从“天时”“地利”“人和”出发,分别去盘点自己的时代机遇、自己的独特性优势,以及自己的愿景和伙伴关系的话,是不是就可以回答自己这样一个问题:“在未来 1 年、3 年或 5 年、10 年以后,我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管理者?”

怎么样?能够回答自己了吗?

我猜想,大概率你还是不能。因为愿景规划不是一个立刻可以明确的事情,所以,不要指望看了一篇文章就清晰起来。不过,若是这篇文章能够给你提了个醒,让你开始思考这个问题,也算是非常有价值了,不是吗?

即便如此,在最后的最后,我还是有两句话要交代:

  1. 请耐心地给自己成长的时间。这个时代的快节奏带给我们很多的焦虑和不安,仿佛一不小心就会错过什么。其实,职业生涯就像一场“马拉松”,很漫长,5 年或 10 年可以发生很多事,而你的生涯可能是 20 年、30 年,甚至可以像我一样,贯穿整个余生。在这么漫长的岁月中,肯定有人“先胖”,有人“后胖”,不用着急。成功其实很容易,因为所有的失败都不叫“失败”,都只是“尚未成功”而已;只要有一次“成功”可以让你足慰平生,你就是个“成功者”。互联网拉平了世界,你随时都有时间和机会去赢得自己的成功,或早或晚。
  2. 用自己最擅长的姿势,开创属于自己的发展之路。不是前人走过的路才叫路,也没有什么规定好的“管理之路”是你必须要走的。因此,也就不存在所谓的“弯路”,所有你走过的路都是你的成长之路,这条路是你自己开创的。事实上,所有的路上都有一条法则是奏效的,那就是“价值兑换”,所以,做技术不重要,做管理也不重要,把技术和管理当成你职业的两条腿,在职场中输出自己最大的价值,才是最好的,才真正属于你。切记,不要被别人的路限制住,也不要被某个职位限制住,没有哪个职位可以定义你的职业发展。

好了,本专栏到此就结束了,纸短情长,后会有期。

希望这 36 篇文章可以带给你一个看待工作的视角、一幅管理的图纸、一颗个人发展的种子,陪你走过管理转型之路。期待你带着这个视角、这幅图纸和这颗种子,在具体的管理工作中不断“事上练”,收获属于自己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