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陈晨,现在是 Reddit 的 Senior Director of Engineering。在加入 Reddit 之前,我在 Instagram 工作,是 Instagram 的第 17 号员工,也是它最早的华人工程师,经历了 Instagram 从 20 人不到的小团队和 5000 万注册用户规模,到 400 人团队和 4 亿月活用户规模的巨大转变。所以,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以下 Instagram 成长过程中形成的工程师文化,以及文化背后的东西。

Instagram 是全世界最大的图片分享社区,目前全球有 5 亿多的日活跃用户和 8 亿多的月活跃用户。2012 年 9 月份,它被 Facebook 以 10 亿美金的价格收购,这在当时是一个天文数字。不过事实证明这是一次很成功的收购,2017 年,Instagram 估值约为 350 亿美金,翻了 35 倍。

30 人 * 月 =Instagram Video

Instagram 被收购后不久,我们要出被收购后的第一个版本,当时的目标是要做一些新的增长点。

从 Facebook 内部的数据来看,移动设备上的视频已经开始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在这种增长趋势下我们看到了新的机会,再加上当时美国有一个非常火的 6 秒钟短视频应用 Vine,月活跃用户达 2 亿,还被推特花 6 亿美金收购,对 Instagram 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所以,我们决定做一个 15 秒的短视频产品 Instagram Video,并希望在 30 天里把这个产品做出来。

当时我们团队只有 30 人,其中 15 人是工程师,也就是我们要从 0 到 1 做一款全新的产品,从产品形态到设计,从安卓到 iOS,从后台到测试再到发布,所有的都要 30 个人在 30 天里面完成。

这可能在国内并不是多么稀奇的事,不少创业团队都是这么做的,但在美国,这是非常恐怖的一件事情。

最后我们成功了,我现在还记得很清楚,2013 年 6 月 21 日早上 9 点发布 Instagram Video 之后,短短 3 个小时里就已经有 100 万个视频上传。当然,也得益于当时正好是 NBA 总决赛,依靠 Facebook,Instagram 获得了全世界 30% 的互联网流量,这对于一个产品是否成功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

回想一下,当时团队之所以能成功,主要是因为具备以下特质:第一,创始人亲力亲为,精心打造,快速出产品。当时我们有一个会议室就是老大专门做产品审核的地方。

第二,每个领域都有独当一面的专家,从前端到后端,都是非常优秀的人在做技术和产品。同时,团队里的技术人员,不论是对人的沟通能力还是对产品的理解力都非常卓越,是全面的技术人才。即使没有专家也没有关系,团队还可以花钱去买,比如我们就用七天时间收购了一家全世界最牛的防抖公司。

人们拿手机拍摄视频的时候难免手抖,而手抖会影响视频最终呈现的效果,我们就希望把视频防抖功能做的更好一点。但我们研究了两个星期之后,发现没法做出满意的效果,最后花了一笔巨额资金用 7 天时间收购了一家 YC 的专业防抖视频公司,三天时间谈收购,第四天他们的工程师坐到我们旁边熟悉情况,第七天把代码融合到 Instagram 里面去。

第三,一群年轻人为了改变世界而努力工作。短视频应用在当时是非常新的领域和产品,一切几乎都是从零开始,充满挑战,一群年轻人为了改变世界而努力工作,这件事情走的快也是顺理成章的。

Instagram 的文化

接着来聊一下 Instagram 的文化。关于团队文化,我的看法是:首先,先有人,才有文化,有了文化才能够聚拢人;其次,创始人的特质决定了早期团队的文化,也会限制后期团队的发展;最后,文化无所谓好坏,只有适合当前发展的文化才是有效的文化。而有效的文化,不一定是最好的文化,这两者之间是有区别的。

回到 Instagram,我们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 3 个文化:

1. 化繁为简,Simple Things First

对创业公司来说,在一个高度复杂的产品里,可以使用化繁为简的思路,找到一个可以快速迭代出的最小化可行性产品,即 MVP,然后在这个最小化可行产品上持续快速迭代,直到做出一个高质量的产品。

2. 社区至上,Communities Are Important

Instagram 的起源是图片社区,可以说没有社区生产图片就没有 Instagram 的今天。当时 Instagram 的产品使命也是让用户通过图片连接社区以至连接整个世界。只单纯的认为 Instagram 是国外的美图秀秀,或是只看到 Instagram 的滤镜很漂亮,都是不正确的。

3. 细节决定成败,Details Matter

从最早的 2013 年到现在,Instagram 的用户体验都是超越时代的,不论是从产品设计来看,还是从代码的质量来看,都是非常优秀的。比如收购了视频防抖公司之后,经过优化,我们的视频防抖功能就做到了世界第一,这些细节让产品变得无懈可击。

Instagram 的文化背后

但这只能说明,这些文化是适合 Instagram 的,而不能说这些文化是最好的,这些文化背后其实都有让人很头疼的事情。

1. 最小化可行产品还是最小化不可行产品?

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如果团队没有经验,很难掌握好简化的度,过于简化的话,最小化可行产品很可能会变成最小化不可行产品。

这点在国内可能会比较容易解决,国内有着大量的人力资源,可以快速迭代出很多产品和功能,来弥补短板、找到成功的方向,然后把产品继续往前推进。但在美国招不到那么多人,所以要非常小心的把产品做好。

2. 产品经历了几次重新定位,社区的地位在变化

第二个让人很头疼的地方在于,社区不断扩大之后,社区反而就不那么重要了。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Instagram 有一半的用户都是匿名,如果不关注他,就很难找到他,也很难接收到他发布的内容。这时,图片关系已经被朋友圈关系所取代了,再说社区很重要就有点不切实际了。

3. 追求细节,还是快速开发

追求完美的好处非常显而易见,但它也会带来两个问题。第一,创始人过于专注于产品本身,会忽略整个社交产品的生态大局,比如 Instagram 就错失了把 Snapchat 干掉的机会;第二,追求完美也让产品的开发速度变慢,有些要试错的东西也试不了错。

所以,没有最好的文化,只有最适合当时环境的最有效的文化。国内很多公司都会学国外的工程师文化,但看到硅谷那些成功公司之后,需要先问自己一个问题,这些文化真的适合自己的公司吗?

以 Instagram 为例,Instagram 是一家很幸运的公司,在被收购前,它每个月的服务器流量是 400 万美金,如果不被 Facebook 收购,可能自己就撑不住庞大的服务器压力先挂掉了。

而 Facebook 的收购,不光给 Instagram 提供了无穷的现金资源,还帮它解决了图片审核的难题。大家都知道,色情图片的审核是一件很麻烦、很让人头疼的事情,但 Facebook 在这方面有着 10 多年的经验,一下子帮 Instagram 解决了这个后顾之忧。

被收购之后,当时创始人就多次表示可以只关注产品,反正背后有老大 Facebook,还有着 10 个亿的流量可以随便用。当时,Facebook 中 50% 的图片流量来自 Instagram,而从 Facebook 的图片里引回去的下载流量也有好几百万,再加上本身优秀的产品带来的较高用户留存率,Instagram 整个产品就起飞了。

因此,Instagram 文化形成的背后,是有一个老大在撑腰的。在 Instagram,我们可以有“追求细节”的文化,但在很多创业公司,可能产品快速开发上线,然后快速迭代才是他们要追求的,至于细节有没有解决好可能不是他们首要关注的。

所以,我们看硅谷这些明星文化的时候,一定要看到他们的优势和文化背后的代价。很多文化都是用钱、用资源烧出来的,不见得适合你。而如果没有那么多资源的话,不如老老实实分析当前团队的基础,然后在这个基础上,选择一个合适的文化,找合适的人。

作者简介

陈晨,Reddit Senior Director of Engineering。Instagram 最早的华人工程师,经历了 Instagram 从 5000 万注册用户规模到 4 亿月活用户的巨大转变。2015 年年底加入 Reddit,用 90 天时间从 0 到 1 推出了 Reddit 官方移动应用,建立了移动团队,重构了公司的技术和业务平台。

(本文整理自 Senior Director of Engineering@Reddit 陈晨在 ArchSummit 大会上的分享,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