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 LMOS。

在前面的课程里,我们已经知道了 CPU 是如何执行程序的,也研究了程序的地址空间,这里我们终于到了程序的存放地点——内存。

你知道什么是 Cache 吗?在你心中,真实的内存又是什么样子呢?今天我们就来重新认识一下 Cache 和内存,这对我们利用 Cache 写出高性能的程序代码和实现操作系统管理内存,有着巨大的帮助。

通过这节课的内容,我们一起来看看内存到底是啥,它有什么特性。有了这个认识,你就能更加深入地理解我们看似熟悉的局部性原理,从而搞清楚,为啥 Cache 是解决内存瓶颈的神来之笔。最后,我还会带你分析 x86 平台上的 Cache,规避 Cache 引发的一致性问题,并让你掌握获取内存视图的方法。

那话不多说,带着刚才的问题,我们正式进入今天的学习吧!

从一段“经典”代码看局部性原理

不知道,你还记不记得 C 语言打印九九乘法表的代码,想不起来也没关系,下面我把它贴出来,代码很短,也很简单,就算你自己写一个也用不了一分钟,如下所示。

#include <stdio.h>
int main(){
int i,j;
for(i=1;i<=9;i++){
for(j=1;j<=i;j++){
printf("%d*%d=%2d “,i,j,i*j);
}
printf("\n”);
}
return 0;
}

我们当然不是为了研究代码本身,这个代码非常简单,这里我们主要是观察这个结构,代码的结构主要是顺序、分支、循环,这三种结构可以写出现存所有算法的程序。

我们常规情况下写的代码是顺序和循环结构居多。上面的代码中有两重循环,内层循环的次数受到外层循环变量的影响。就是这么简单,但是越简单的东西越容易看到本质。

可以看到,这个代码大数时间在执行一个乘法计算和调用一个 printf 函数,而程序一旦编译装载进内存中,它的地址就确定了。也就是说,CPU 大多数时间在访问相同或者与此相邻的地址,换句话说就是:CPU 大多数时间在执行相同的指令或者与此相邻的指令。这就是大名鼎鼎的程序局部性原理

内存

明白了程序的局部性原理之后,我们再来看看内存。你或许感觉这跨越有点大,但是只有明白了内存的结构和特性,你才能明白程序局部性原理的应用场景和它的重要性。

内存也可称为主存,不管硬盘多大、里面存放了多少程序和数据,只要程序运行或者数据要进行计算处理,就必须先将它们装入内存。我们先来看看内存长什么样(你也可以上网自行搜索),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可以看到在 PCB 板上有内存颗粒芯片,主要是用来存放数据的。SPD 芯片用于存放内存自身的容量、频率、厂商等信息。还有最显眼的金手指,用于连接数据总线和地址总线,电源等。

其实从专业角度讲,内存应该叫 DRAM,即动态随机存储器。内存储存颗粒芯片中的存储单元是由电容和相关元件做成的,电容存储电荷的多、少代表数字信号 0 和 1。

而随着时间的流逝,电容存在漏电现象,这导致电荷不足,就会让存储单元的数据出错,所以 DRAM 需要周期性刷新,以保持电荷状态。DRAM 结构较简单且集成度很高,通常用于制造内存条中的储存颗粒芯片。

虽然内存技术标准不断更新,但是储存颗粒的内部结构没有本质改变,还是电容存放电荷,标准看似更多,实际上只是提升了位宽、工作频率,以及传输时预取的数据位数。

比如 DDR SDRAM,即双倍速率同步动态随机存储器,它使用 2.5V 的工作电压,数据位宽为 64 位,核心频率最高为 166MHz。下面简称 DDR 内存,它表示每一个时钟脉冲传输两次数据,分别在时钟脉冲的上升沿和下降沿各传输一次数据,因此称为双倍速率的 SDRAM。

后来的 DDR2、DDR3、DDR4 也都在核心频率和预取位数上做了提升。最新的 DDR4 采用 1.2V 工作电压,数据位宽为 64 位,预取 16 位数据。DDR4 取消了双通道机制,一条内存即为一条通道,工作频率最高可达 4266MHz,单根 DDR4 内存的数据传输带宽最高为 34GB/s。

其实我们无需过多关注内存硬件层面的技术规格标准,重点需要关注的是,内存的速度还有逻辑上内存和系统的连接方式和结构,这样你就能意识到内存有多慢,还有是什么原因导致内存慢的。

我们还是画幅图说明吧,如下图所示。

DDR 内存逻辑结构连接图

结合图片我们看到,控制内存刷新和内存读写的是内存控制器,而内存控制器集成在北桥芯片中。传统方式下,北桥芯片存在于系统主板上,而现在由于芯片制造工艺的升级,芯片集成度越来越高,所以北桥芯片被就集成到 CPU 芯片中了,同时这也大大提升了 CPU 访问内存的性能。

而作为软件开发人员,从逻辑上我们只需要把内存看成一个巨大的字节数组就可以,而内存地址就是这个数组的下标。

CPU 到内存的性能瓶颈

尽管 CPU 和内存是同时代发展的,但 CPU 所使用技术工艺的材料和内存是不同的,侧重点也不同,价格也不同。如果内存使用 CPU 的工艺和材料制造,那内存条的昂贵程度会超乎想象,没有多少人能买得起。

由于这些不同,导致了 CPU 和内存条的数据吞吐量天差地别。尽管最新的 DDR4 内存条带宽高达 34GB/s,然而这相比 CPU 的数据吞吐量要慢上几个数量级。再加上多核心 CPU 同时访问内存,会导致总线争用问题,数据吞吐量会进一步下降。

CPU 要数据,内存一时给不了怎么办?CPU 就得等,通常 CPU 会让总线插入等待时钟周期,直到内存准备好,到这里你就会发现,无论 CPU 的性能多高都没用,而内存才是决定系统整体性能的关键。显然依靠目前的理论直接提升内存性能,达到 CPU 的同等水平,这是不可行的,得想其它的办法。

Cache

让我们重新回到前面的场景中,回到程序的局部性原理,它告诉我们:CPU 大多数时间在访问相同或者与此相邻的地址。那么,我们立马就可以想到用一块小而快的储存器,放在 CPU 和内存之间,就可以利用程序的局部性原理来缓解 CPU 和内存之间的性能瓶颈。这块小而快的储存器就是 Cache,即高速缓存。

Cache 中存放了内存中的一部分数据,CPU 在访问内存时要先访问 Cache,若 Cache 中有需要的数据就直接从 Cache 中取出,若没有则需要从内存中读取数据,并同时把这块数据放入 Cache 中。但是由于程序的局部性原理,在一段时间内,CPU 总是能从 Cache 中读取到自己想要的数据。

Cache 可以集成在 CPU 内部,也可以做成独立的芯片放在总线上,现在 x86 CPU 和 ARM CPU 都是集成在 CPU 内部的。其逻辑结构如下图所示。

Cache 结构框架图

Cache 主要由高速的静态储存器、地址转换模块和 Cache 行替换模块组成。

Cache 会把自己的高速静态储存器和内存分成大小相同的行,一行大小通常为 32 字节或者 64 字节。Cache 和内存交换数据的最小单位是一行,为方便管理,在 Cache 内部的高速储存器中,多个行又会形成一组。

除了正常的数据空间外,Cache 行中还有一些标志位,如脏位、回写位,访问位等,这些位会被 Cache 的替换模块所使用。

Cache 大致的逻辑工作流程如下。

1.CPU 发出的地址由 Cache 的地址转换模块分成 3 段:组号,行号,行内偏移。

2.Cache 会根据组号、行号查找高速静态储存器中对应的行。如果找到即命中,用行内偏移读取并返回数据给 CPU,否则就分配一个新行并访问内存,把内存中对应的数据加载到 Cache 行并返回给 CPU。写入操作则比较直接,分为回写和直通写,回写是写入对应的 Cache 行就结束了,直通写则是在写入 Cache 行的同时写入内存。

3. 如果没有新行了,就要进入行替换逻辑,即找出一个 Cache 行写回内存,腾出空间,替换行有相关的算法,替换算法是为了让替换的代价最小化。例如,找出一个没有修改的 Cache 行,这样就不用把它其中的数据回写到内存中了,还有找出存在时间最久远的那个 Cache 行,因为它大概率不会再访问了。

以上这些逻辑都由 Cache 硬件独立实现,软件不用做任何工作,对软件是透明的。

Cache 带来的问题

Cache 虽然带来性能方面的提升,但同时也给和硬件和软件开发带来了问题,那就是数据一致性问题。

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搞清楚 Cache 在硬件层面的结构,下面我画了 x86 CPU 的 Cache 结构图:

x86 CPU 的 Cache 结构图

这是一颗最简单的双核心 CPU,它有三级 Cache,第一级 Cache 是指令和数据分开的,第二级 Cache 是独立于 CPU 核心的,第三级 Cache 是所有 CPU 核心共享的。

下面来看看 Cache 的一致性问题,主要包括这三个方面.

1. 一个 CPU 核心中的指令 Cache 和数据 Cache 的一致性问题。

2. 多个 CPU 核心各自的 2 级 Cache 的一致性问题。

3.CPU 的 3 级 Cache 与设备内存,如 DMA、网卡帧储存,显存之间的一致性问题。这里我们不需要关注这个问题。

我们先来看看 CPU 核心中的指令 Cache 和数据 Cache 的一致性问题,对于程序代码运行而言,指令都是经过指令 Cache,而指令中涉及到的数据则会经过数据 Cache。

所以,对自修改的代码(即修改运行中代码指令数据,变成新的程序)而言,比如我们修改了内存地址 A 这个位置的代码(典型的情况是 Java 运行时编译器),这个时候我们是通过储存的方式去写的地址 A,所以新的指令会进入数据 Cache。

但是我们接下来去执行地址 A 处的指令的时候,指令 Cache 里面可能命中的是修改之前的指令。所以,这个时候软件需要把数据 Cache 中的数据写入到内存中,然后让指令 Cache 无效,重新加载内存中的数据。

再来看看多个 CPU 核心各自的 2 级 Cache 的一致性问题。从上图中可以发现,两个 CPU 核心共享了一个 3 级 Cache。比如第一个 CPU 核心读取了一个 A 地址处的变量,第二个 CPU 也读取 A 地址处的变量,那么第二个 CPU 核心是不是需要从内存里面经过第 3、2、1 级 Cache 再读一遍,这个显然是没有必要的。

在硬件上 Cache 相关的控制单元,可以把第一个 CPU 核心的 A 地址处 Cache 内容直接复制到第二个 CPU 的第 2、1 级 Cache,这样两个 CPU 核心都得到了 A 地址的数据。不过如果这时第一个 CPU 核心改写了 A 地址处的数据,而第二个 CPU 核心的 2 级 Cache 里面还是原来的值,数据显然就不一致了。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硬件工程师们开发了多种协议,典型的多核心 Cache 数据同步协议有 MESI 和 MOESI。MOESI 和 MESI 大同小异,下面我们就去研究一下 MESI 协议。

Cache 的 MESI 协议

MESI 协议定义了 4 种基本状态:M、E、S、I,即修改(Modified)、独占(Exclusive)、共享(Shared)和无效(Invalid)。下面我结合示意图,给你解释一下这四种状态。

1.M 修改(Modified):当前 Cache 的内容有效,数据已经被修改而且与内存中的数据不一致,数据只在当前 Cache 里存在。比如说,内存里面 X=5,而 CPU 核心 1 的 Cache 中 X=2,Cache 与内存不一致,CPU 核心 2 中没有 X。

MESI 协议-M

  1. E 独占(Exclusive):当前 Cache 中的内容有效,数据与内存中的数据一致,数据只在当前 Cache 里存在;类似 RAM 里面 X=5,同样 CPU 核心 1 的 Cache 中 X=5(Cache 和内存中的数据一致),CPU 核心 2 中没有 X。

MESI 协议-E

  1. S 共享(Shared):当前 Cache 中的内容有效,Cache 中的数据与内存中的数据一致,数据在多个 CPU 核心中的 Cache 里面存在。例如在 CPU 核心 1、CPU 核心 2 里面 Cache 中的 X=5,而内存中也是 X=5 保持一致。

MESI 协议-S

  1. 无效(Invalid):当前 Cache 无效。前面三幅图 Cache 中没有数据的那些,都属于这个情况。

最后还要说一下 Cache 硬件,它会监控所有 CPU 上 Cache 的操作,根据相应的操作使得 Cache 里的数据行在上面这些状态之间切换。Cache 硬件通过这些状态的变化,就能安全地控制各 Cache 间、各 Cache 与内存之间的数据一致性了。

这里不再深入探讨 MESI 协议了,感兴趣的话你可以自行拓展学习。这里只是为了让你明白,有了 Cache 虽然提升了系统性能,却也带来了很多问题,好在这些问题都由硬件自动完成,对软件而言是透明的。

不过看似对软件透明,这却是有代价的,因为硬件需要耗费时间来处理这些问题。如果我们编程的时候不注意,不能很好地规避这些问题,就会引起硬件去维护大量的 Cache 数据同步,这就会使程序运行的效能大大下降。

开启 Cache

前面我们研究了大量的 Cache 底层细节和问题,就是为了使用 Cache,目前 Cache 已经成为了现代计算机的标配,但是 x86 CPU 上默认是关闭 Cache 的,需要在 CPU 初始化时将其开启。

在 x86 CPU 上开启 Cache 非常简单,只需要将 CR0 寄存器中 CD、NW 位同时清 0 即可。CD=1 时表示 Cache 关闭,NW=1 时 CPU 不维护内存数据一致性。所以 CD=0、NW=0 的组合才是开启 Cache 的正确方法。

开启 Cache 只需要用四行汇编代码,代码如下:

mov eax, cr0
;开启 CACHE
btr eax,29 ;CR0.NW=0
btr eax,30 ;CR0.CD=0
mov cr0, eax

获取内存视图

作为系统软件开发人员,与其了解内存内部构造原理,不如了解系统内存有多大。这个作用更大。

根据前面课程所讲,给出一个物理地址并不能准确地定位到内存空间,内存空间只是映射物理地址空间中的一个子集,物理地址空间中可能有空洞,有 ROM,有内存,有显存,有 I/O 寄存器,所以获取内存有多大没用,关键是要获取哪些物理地址空间是可以读写的内存

物理地址空间是由北桥芯片控制管理的,那我们是不是要找北桥要内存的地址空间呢?当然不是,在 x86 平台上还有更方便简单的办法,那就是 BIOS 提供的实模式下中断服务,就是 int 指令后面跟着一个常数的形式。

由于 PC 机上电后由 BIOS 执行硬件初始化,中断向量表是 BIOS 设置的,所以执行中断自然执行 BIOS 服务。这个中断服务是 int 15h,但是它需要一些参数,就是在执行 int 15h 之前,对特定寄存器设置一些值,代码如下。

_getmemmap:
xor ebx,ebx ;ebx 设为 0
mov edi,E80MAP_ADR ;edi 设为存放输出结果的 1MB 内的物理内存地址
loop:
mov eax,0e820h ;eax 必须为 0e820h
mov ecx,20 ;输出结果数据项的大小为 20 字节:8 字节内存基地址,8 字节内存长度,4 字节内存类型
mov edx,0534d4150h ;edx 必须为 0534d4150h
int 15h ;执行中断
jc error ;如果 flags 寄存器的 C 位置 1,则表示出错
add edi,20;更新下一次输出结果的地址
cmp ebx,0 ;如 ebx 为 0,则表示循环迭代结束
jne loop ;还有结果项,继续迭代
ret
error:;出错处理

上面的代码是在迭代中执行中断,每次中断都输出一个 20 字节大小数据项,最后会形成一个该数据项(结构体)的数组,可以用 C 语言结构表示,如下。

#define RAM_USABLE 1 //可用内存
#define RAM_RESERV 2 //保留内存不可使用
#define RAM_ACPIREC 3 //ACPI 表相关的
#define RAM_ACPINVS 4 //ACPI NVS 空间
#define RAM_AREACON 5 //包含坏内存
typedef struct s_e820{
u64_t saddr; /* 内存开始地址 /
u64_t lsize; /
内存大小 /
u32_t type; /
内存类型 */
}e820map_t;

重点回顾

又到了课程尾声,内存和 Cache 的学习就告一段落了。今天我们主要讲了四部分内容,局部性原理、内存结构特性、Cache 工作原理和 x86 上的应用。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节课的重点。

首先从一个场景开始,我们了解了程序通常的结构。通过观察这种结构,我们发现 CPU 大多数时间在访问相同或者与此相邻的地址,执行相同的指令或者与此相邻的指令。这种现象就是程序局部性原理

然后,我们研究了内存的结构和特性。了解它的工艺标准和内部原理,知道内存容量相对可以做得较大,程序和数据都要放在其中才能被 CPU 执行和处理。但是内存的速度却远远赶不上 CPU 的速度。

因为内存和 CPU 之间性能瓶颈和程序局部性原理,所以才开发出了 Cache(即高速缓存),它由高速静态储存器和相应的控制逻辑组成。

Cache 容量比内存小,速度却比内存高,它在 CPU 和内存之间,CPU 访问内存首先会访问 Cache,如果访问命中则会大大提升性能,然而它却带来了问题,那就是数据的一致性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工程师又开发了 Cache一致性协议 MESI。这个协议由 Cache 硬件执行,对软件透明。

最后,我们掌握了 x86 平台上开启 Cache 和获取物理内存视图的方法。

因为这节课也是我们硬件模块的最后一节,可以说没有硬件平台知识,写操作系统就如同空中建楼,通过这个部分的学习,就算是为写操作系统打好了地基。为了让你更系统地认识这个模块,我给你整理了这三节课的知识导图。

思考题

请你思考一下,如何写出让 CPU 跑得更快的代码?由于 Cache 比内存快几个数量级,所以这个问题也可以转换成:如何写出提高 Cache 命中率的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