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调,低调……
文章目录
低调,低调……
大会毕,心潮起。
新时代已然开启,我和你见证历史。
而台上的那四个人,却是在创造历史。
一百年后的中国历史书,会用怎样的篇章给他们树碑立传呢?
那一位会是力挽狂澜威服四夷的汉武帝吗?
这一位该是铁腕反腐救场数次的狄仁杰吧?
那一位会是舌战群儒富国有术的桑弘羊吗?
这一位该是运筹帷幄三代帝师的诸葛亮吧?
这四个人,注定要在历史上凿下属于他们的名字。
然而,就是这些注定要名垂竹帛的人,却都有着低调的过去……
刘先生是位既高调又低调的人。
说他高调,是因为他在中国经济决策中的地位吃重。
他曾为三任董事长起草过经济讲稿,我们在中央文件里耳熟能详的名词术语“顶层设计”、“供给侧改革”,就出自他手,而早在1994年,还只是产业政策司副司长的他,成功推动国家设立“政策性银行”,说刘先生是“一言兴邦”,不为过也。
然而,真实的刘先生,实际上是一个很低调的人。
在某人还未说他对我很重要之前,身处庙堂之高的刘先生,是一枚安静的美男子。
经济学界一直是个热闹的地方,经济学家一直是热闹的群体,中国更是一直有凑热闹的习惯。从吴敬琏厉以宁樊纲,到郎咸平茅于轼,每次学派话事人的论战都很吸睛,然而这一切仿佛和刘先生无关,他似乎是学术界的好好先生,从不轻易臧否人物。在92年关于市场主义的论战中,身为市场派的他恰好在美国进修,如他所愿的避开了那次论战。
即使是在刘先生一手发起的中国经济50人论坛里,他的主场里,刘也很低调,以至于很多人都把50人论坛与樊纲挂钩,忘记刘才是第一发起人。
吴敬琏对刘的评价挺隐晦:“刘的特点很明显,他能鼓励学者们发挥专长,独立地对经济问题发表咨询性意见,长于集思广益。”
是的,“鼓励别人发言,长于集思广益”,吴敬琏的弦外之音,就是刘从不轻易抛出观点,很少与人针锋相对。
除了那次在通货膨胀应对政策中,对货币主义者提出异议外,纵览刘的历史,他的确就没有再发出过异议了。
的确很低调。
怪不得早在99年,就有舆论称刘是**“**具有政治宿将气质,不显山不露水,低头做人,高调做事,绝不搅在旋涡中心,绝不跟人产生正面冲突”。
高处不胜寒,也许,刘先生就是因为低调,才能在高处保得平安吧。
然而,低调成就了他,低调也限制了他。
在某人需要刘先生从幕后走到台前,以此分权府院的时候,刘先生无可避免的进入了漩涡中心,也无可避免的和总经理产了生正面冲突,这时刘先生就不能再低调了。
因此,心思慎密的某人,开始有计划地**“包装”**刘先生。
13年5月,上台不过数月,在于外宾的会晤中,某人特意的说了一句:“他对我非常重要。”
刘因这几个字身价倍增,以这种不同寻常的方式进入了国内外关注视野。
15年到16年,“权威人士”在人民日报头版上横空出世,从五问“中国经济形势”到七问最近火热的“供给侧改革”,再到中国经济的L型走向,权威人士一时成为公众追逐的热点。
特别是最后,中国经济不是U型走向而是L型走向的文章,是**“绝不跟人产生正面冲突”**的刘先生,第一次这么直接反驳别人观点。
当了半世好好先生的他,看起来人畜无害,却一日翻脸,跃上了府院之争的大擂台。
18年1月达沃斯论坛,刘代表中国出席,并以负责任的口吻向世界宣布:**“中国改革开放会超出国际预期。”**这句话让他的名字响彻国际,并成功铺垫了18年的大会。
从13年的闪亮登场到16年的跃上擂台,再到18年的亮相国际高调发言,低调了几十年的刘,是再也不低调了。
曾经“绝不搅在旋涡中心,绝不跟人产生正面冲突”的刘,当了半辈子低调先生,如今站在擂台中央,面向对手跃跃欲试,其变化之大,爆发之强,令人瞩目。
古人云:“猛虎欲扑先低头”,诚如是也。
就像祁祁说的那句话一样——
一个人可以有多忍,爆发的能量就有多强
与低调的刘先生比,王教授就更低调了。
王是新权威主义理论的奠基人,这个理论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很是热门,被国内知识分子大加批判。王作为理论的第一发起人,在该理论兴起后却本来会承受成吨的攻击,然而他很低调,矢口否认自己的那篇文章是新权威主义理论的起源。
也因此,他没有像北派的吴稼祥和南派的萧功秦那样,因力挺新权威主义而成为当时的过街老鼠。
犹记得当时有人拿着王的文章问王:“你这不就是新权威主义嘛,为什么不标题?”当时只有30岁出头的王,以超乎年龄的政治成熟说到:“共产党只会承认一个主义。”
王先生很了解领导人的心理啊,在说完那句话后的不久,有人向太宗汇报思想界流行的新权威主义思潮,太宗的回答是**:“我就是这个主张,但是不必用这个提法。”**
“共产党只会承认一个主义。”、“我就是这个主张,但不必用这个提法。”
这彰显了王的精准判断,验证了王的政治智慧。
当新权威主义者吴稼祥萧功秦成为思想界的过街老鼠,王教授在上海,已被我们的军师拜为座上宾。
入京后的王,为最高领导人起草文件,然低调依旧,甘于幕后,不让别人宣传他自己,没有扬名立万的心思,再加上清心寡欲,一心做事,在政治旋涡中,他才得以历经三朝而不倒。
当然,皎皎者易污,即使王教授如此低调,事儿也还是有的,然而,王教授向我们展示了什么叫忍。
不管是集体会议上一而再的深刻检讨,还是几次进谏的点到为止,不管是对思想理论的绝不贪功,还是面对削权对校长职位的拱手相让,王教授向我们一一展示了高层政治生活的生存智慧。
古人云:”伴君如伴虎”,这句话他该是深有体会吧。
低调,是王道啊。
老同志的低调,却是和王教授刘先生截然不同的。
作为中国的跨界王,正气凛然铁面无私的老同志,之前却是个“人际关系户”。
曾与老同志合称为“四君子”的黄江南回忆和老同志共事的时候,他说道到:“每次我们共同写文章,核心主题总是他提出的,然而,文章发表的时候,他从来不署自己的名字。”
相比现在有些领导,下属写了文章,他不仅要署名,还恨不得把别人的东西说成是他的。两相对比之下,差距太大了。
他不仅不贪功,而且还乐于助人。
九号院里曾流传着一个调侃“四君子”的顺口溜:**“翁永曦的脑子黄江南的嘴,朱嘉明的文章王XX的腿。”**在九号院同志的记忆中,每当需要打印文件,或者送报告,老同志就主动跑腿,很勤快,毫无架子,因此顺口溜里说“朱嘉明的文章王XX的腿”
他的朋友回忆:“同事、朋友们找他帮忙或议事,总是很热心,骑个小摩托,挺忙乎,累得跟驴狗子似的。”
老同志不仅乐于助人,更十分善于协调人际关系。
早在插队的时候,村支书就说:“那时哪个队的知识青年闹意见、打架,就叫他去,去开开会,让他去调解调解。”从农村调回城市后,一个城市有几十个小圈子,有的相互友好,更多的是相互敌视,只有老同志和这几十个小圈子都有交集,成为受大家欢迎的人,也因此,能收获各个圈子的信息,有人回忆道:“在当时西安对政治感兴趣的青年人中,他是敏感政治新闻的重要来源。”
功劳给别人,苦差抢着来,本领超群,又善于与人交际,他的成功,真不是偶然。
他的成功不是偶然,他的落幕却是必然。
伴君如伴虎,某人一系列动作,已然昭示了他的心理活动。
这篇文章的题目,送给老同志,也希望老同志能向王教授借鉴一二。
尽完人事,各安天命吧 。
文章作者 anonymous
上次更新 2024-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