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中国历史的十场会议

十一届三中全会未入前五

 明天就要开会了,这两首关于开会的诗,送给大家,祝大家元宵快乐!

  • 会不在听,到会就行;心不在会,坐完则灵。斯是开会,我却闲情。
  • 抽着红塔山,喝着老龙井。谈论处世学,话说山海经。可以拉家常,眯眼睛。
  • 无群言之乱耳,无公务之劳神。虽非麻将场,堪比歌舞厅。
  • 有道是:“开完就行”。

经过沸沸扬扬的安邦华信事件的预热,又在史无前例的一个月两位政治局委员访美的加持下,这一次的两会,估计将是这五年来最重要的一次。

可比2012年决定了中国命运的那次两会。

对于即将到来的大新闻,我们拭目以待。

当然,我们也不要太紧张,毕竟都是见过大世面的,这一篇就历数了对中国影响深远的十场会议,哪一场都是响当当的重要,十一届三中全会都未入前五,让我们追溯历史,回味下那些年,我们的祖先经历过的大场面。

第十位:刘邦朝会

秦朝夷灭,汉朝鼎新,然而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却不怎么开心。

因为西汉政权建立之初,秦朝仪法已废,新的礼仪法度尚未确立,朝廷秩序杂乱无章。而刘邦本身是一个大老粗,他的老乡团也是如此,所每逢朝会,史记记载是:“群臣饮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

大臣们喝高了,在朝堂之上大呼大叫,拔剑砍柱,这是一个新国家该有的气象吗?

马上得天下,那不能马上治理天下,已作为皇帝的刘邦,对此十分厌恶,所谓君臣有别,他不能再像战争时代那样搞君臣无别,因此,当时的大儒叔孙通,征得刘邦同意,依据先秦古礼及秦仪,主持制定朝廷礼仪,制定了《傍章律》十八篇,关于朝廷、宗庙、君臣、贵贱等礼仪法度与等级秩序方面的法律规定皆有设计。

IMG_256

是故《汉书•高帝纪下》载:“初,顺民心,作三章之约。天下既定,命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定章程,叔孙通制礼仪。”

IMG_257

IMG_258

经过叔孙通制定好的立法,在汉高祖七年,长乐宫建成的庆典朝会上,实行了。

朝会按照叔孙通制定的礼仪制度进行。天亮之前,谒者领着诸侯大臣们按照一定的次序进入殿门,院子里排列着保卫宫廷的骑兵、步兵,陈列着各种兵器,插着各种旗帜。此时,有人喊了一声:“趋。”殿下的郎中们站到台阶的两旁,每个台阶上都站着几百人。功臣、列侯、将军,以及其他军官们都依次站在西边,面朝东;丞相以下的名种文官都依次站在东边,面朝西。

九行人设立了九个傧相,专门负责上下传呼。最后,皇帝的车子从后宫出来了,皇帝的随行人员拿着旗子,传话叫大家注意,然后领着诸侯王以下直到六百石的官吏们依次向皇帝朝贺。从诸侯王以下,所有的人都诚惶诚恐,肃然起敬。

群臣行礼过后,又按着严格的礼法摆出酒宴。那些有资格陪刘邦坐在大殿上头的人们也都叩伏在席上,他们一个个按着爵位的高低依次起身给刘邦祝酒。等到酒过九巡,谒者传出命令说:“止。”哪一个人稍有不合礼法,负责纠察的御史立即把他们拉出去。

IMG_259

整个朝会从始至终,没有一个人敢喧哗失礼。刘邦看到朝会井然有序的状况,心满意足地说**:“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

没有刀光剑影,没有重大决议,但高祖七年十月的这场朝会,却是一场影响中国历史的会议。

这场按儒士制定的礼法进行的朝会,不仅是儒家首次登上大一统国家的政治舞台,更代表汉朝走上了“以礼治国”的道路,为后世各个朝代开会提供了会议范本,因此,要讲开会,以此为首。

汉高祖七年十月,长乐宫朝会上,刘邦大手一挥:“全面推进以礼治国!”

第九位:白虎通义

东汉第三位皇帝,汉章帝的建初四年(公元79年),中国出了一本书。

IMG_260

这本书是将皇帝与儒家们经学辩论的结果撰集而成的,作者是大名鼎鼎的班固,因辩论地点在白虎观而得名《白虎通义》。

《后汉书·章帝纪》:“﹝建初四年十一月壬戌﹞於是下太常将、大夫、博士、议郎、郎官及诸生、诸儒会白虎观 ,讲议‘五经’同异。”

 

IMG_261

白虎会议的的宗旨,根据章帝诏书和杨终建议所言,就是要减省当时经学界盛行的支离繁琐的章句之学,协调各派学术,共正经义,取得“永为后世则”的效果。

与会者数十人,包括今古文经学各派知名学者,由五官中郎将魏应秉承皇帝旨意提出议题,经诸儒讨论、发表见解后,再由侍中淳于越上奏,章帝亲加裁决。尽管与会者中不乏有较高学术造诣的经学家,如今文经学家丁鸿、古文经学家贾逵等,都是当时颇有名气的学者。但章帝却将总结会议成果、撰写《白虎通》的任务交给了史臣班固——用意是要超越于各学派之上,而体现官方最高权威。

因此,《白虎通义》可以说是由参加白虎观会议的诸儒生共同起草,汉章帝予以选定(包括章帝本人的论断),最后由班固整理、编纂成书的。

IMG_262

在今天,很多人不会知晓白虎会议的重要性,但在学术界之人来看,涉及当时古文今文白虎会可以说是一场汉代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东汉完全以儒治国,而儒家当时分为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两大派。在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撕逼不已的当年,白虎会议用国家的权威和意志,确立了今文经学的领导地位。

《白虎通》是代表最高统治者意志的具有法典性质的文献,其思想宗旨是论证封建宗法等级制度的合理性,使之神圣化、规范化,主体是神秘的唯心主义思想。它以神秘化了的阴阳、五行为基础,解释自然、社会、伦理、人生和日常生活的种种现象,是故史家曰:**“谶纬盛于东汉。”**对宋明理学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一言以蔽之,公元79年,白虎观会议上,汉章帝以国家意志,发起了一场全国性质的“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这比后世的我们,早了一千九百年……

第八位:十一届三中全会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地位,不必多说,大家自知。

IMG_263

然而,这场意义深远的大会,只能排在第八,没办法,后面的七场会议,各个都比它牛啊。

第七位:商鞅公会

公元前359年,励精图治的秦孝公打算任用商鞅,在秦国国内进行变法,但担心保守的国人非议,所以召开了一次朝会,命大臣们商议变法。

这是商鞅的第一场硬仗,作为初来乍到的外国士人,他的对手却是旧贵族代表甘龙、杜挚等元老大臣。

这批大臣群起反对变法,他们认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对此,商鞅针锋相对地指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

从而主张“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以历史进化的思想驳斥了旧贵族所谓“法古”“循礼”的复古主张。

IMG_264

商鞅舌战群儒

这场朝堂之上的大辩论,为商鞅后来的变法打下舆论基础,成为商鞅变法的先声,也成为秦国走向富强的第一步,开启了战国裂变。

IMG_265

在商鞅于朝会上挥斥方遒的138年后,秦扫平六国,统一天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命运转折,就在这一场朝会上形成。

公元前359年,秦国雍城的朝堂大会上,一个年轻士子的慷慨陈词,开启了一个强大的帝国时代,影响中国历史的会议,它当之无愧!

第六位:葵丘会盟

商鞅变法的朝堂大会,自然是要比十一届三中全会重要多了,但这一场会议的重要性,又自然比商鞅朝会重要的多。

这就是齐恒公的葵丘会盟。

IMG_266

战国有七雄,春秋有五霸,判断春秋五霸的一个基本条件,就是有无主持过诸侯会盟,而葵丘会盟,就是齐恒公主持的第一次诸侯会盟。

IMG_267

齐恒公雕像

公元前681年,齐桓公“奉周天子之命”,向各诸侯发出通知,约定三月初一在齐国北杏(今山东东阿)会盟。

诸侯会见完毕后,共推齐桓公为盟主,并在会上订立了盟约。葵丘会盟是诸候和好签订盟约之会,盟约“五禁”、“五命”。按照现在的话说,就是:不许乱筑堤坝,不许限制粮食出口;凡是不孝的儿子,就把他杀掉,凡已经设立的太子就不要更改;官位不可世袭,官员不得在外兼职,国君不得擅自杀士大夫;要培养人才,表彰有德之士;要尊老爱幼,善待外国来宾等。

从这些条约中可以看出,这是一次以齐国为主导的国际和平会议,旨在让各国人民修养生息,发展经济,同时也保证了周礼式微的背景下中原文明的传承,这比1942年《联合国宣言》发表,整整提前了将近2600年!

更为重要的是,在葵秋会盟上,面对四周蛮夷侵袭华夏的困境,在管仲的献策下,齐恒公喊出了这震古烁今的四个字:

“尊王攘夷”

就是这四个字,开启了华夏族对蛮夷的团结反击,保证了华夏文化的生生不息。

就是这四个字,让后世的仲尼含着热泪说道:“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公元前618年,葵秋会盟上,齐恒公振臂一呼:**“尊王攘夷!”**就凭这四个字,葵丘会盟,青史凿名!

第五位:遵义会议

是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岱岱给排到历史第八,遵义会议,位列第五。

一米八三的人,毕竟比一米五七的人,看的远。

IMG_268

IMG_269

不必说太多,只要三个字——毛泽东,这场会议,就注定留名青史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IMG_270

第四位:盐铁会议

你也许很奇怪,能力压遵义会议葵丘会盟的大会,竟然是很多人都不甚了解的盐铁会议?

是的,就是它,一个重要性被严重低估的会议。

在汉武帝之后的汉昭帝时,霍光组织召开了一次讨论国家现行政策的辩论大会,其参与人员之广泛、会议中讨论的自由度之高,都是汉代历史乃至整个中国古代历史上少有的。

IMG_271

盐铁会议的本质是对汉武帝时期推行的各项政策进行总的评价和估计。桑弘羊代表了全面肯定汉武帝轮台诏以前各项政策,并希望继续推行这一政策:而贤良文学则代表了否定汉武帝轮台诏以前的各项政策,要求加以全面地估价和修改。

汉宣帝时,桓宽根据当时会议的记录,整理为《盐铁论》。

IMG_272

盐铁会议有三层重要意义。

第一层意义:它是讨论要不要执行汉武路线的一次全国大会。

这场会议辩论激烈,历时5个月,此会后,汉朝决心与民休息,收缩官营政策,罢去了郡国酒榷和关内铁官,国力得到一定恢复。

第二层意义:它是霍光与同是辅政大臣桑弘羊和上官家桀的一次权力交锋。

作为内朝代表的霍光与外朝代表桑弘羊进行了权力较量,苦于政治力量不足的霍光发起了盐铁会议,凭借着反对桑弘羊政策方针的贤良文学派力压桑弘羊一头。

IMG_273

盐铁会议以霍光的胜利为结束,会议后第二年,桑弘羊与上官桀谋反,被霍光一并消灭,自此,霍光成为西汉唯一的权臣。

第三层意义:它代表了儒家为主体的贤良文学派正式进入政治舞台的中心。

汉朝一开始,以黄老治国,儒家不受待见,到了汉武帝,虽然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汉武是实用主义者,行霸道用干吏,儒家仅仅是进入权力外围,并没有获取多少政治话语权,但盐铁会议后,霍光借贤良文学派之手剪除了政敌桑弘羊,这让儒家得以进入权力中心。

拉一派,打一派,是千古不易的政治手段。

因此我们看到,在外儒内法的汉武帝之后,他的孙子已经控制不住儒家对朝政的影响力。

汉宣帝对太子恨铁不成钢地说道:“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

从汉武的外儒内法,到汉宣的内外皆儒,儒家在汉朝的政治影响有此长足进步,标志性节点,就是那次盐铁会议。

因此,考虑到儒家士人在之后两千年发挥的重要影响,代表整个群体进入政治舞台中心的盐铁会议,意义十分之重大。

公元前81年的二月到七月,西汉长安的朝堂大会里人声鼎沸,唇枪舌剑,当时没有人能意识到,就是在这短短的五个月时间里,儒家士人完成了政治上的华丽转身,登上了历史舞台的最中心。

这一上台,就是千年之久……

第三位:牧野誓师

能被选进前三的会议,都是在中国历史上起到开天辟地的作用的。

牧野誓师,荣列第三。

西周用了9年时间,才完成了代商大业。

1、消除后患阶段(扫除后顾之忧)

前1055年,周文王姬昌出兵伐犬戎
前1054年,周文王姬昌出兵伐密须

2、剪除羽翼阶段(切断商朝与其西边属国联系)
前1053年,周文王姬昌出兵攻黎
前1052年,周文王姬昌出兵攻邘
前1051年,周文王姬昌出兵攻崇

3、军演试探阶段(试探人心向背及攻商可能)
前1048年,周武王观兵于孟津

4、牧野决战阶段(攻破朝歌)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在进军到距朝歌七十里的牧野,举行誓师大会,列数了纣王的罪状,鼓动了军队决战,一战而破朝歌,开周朝八百年基业。

这一场誓师大会,传达着一个王朝的灭亡,昭示着一个王朝的兴起,因时代太过久远,周朝的宗法制礼乐制分封制对中国影响太过于深远,故将牧野誓师列为第三。

诗经曰:“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騵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

第二位:秦始皇朝会

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IMG_274

如果说牧野誓师是周王朝的龙兴之会,那么横扫六合的始皇那次朝会,则是中国所有封建王朝的龙兴之会。

因为在那场大会上,秦始皇和大臣们讨论的议题是:到底是分封制,还是郡县制?

支持分封制是以王绾为代表的一批大臣。王绾认为燕、齐、楚地处偏远,不利于管理,主张将秦始皇的儿子、宗族还有功臣们封到燕、齐、楚等国,就是沿袭西周的制度——“封亲建戚,以藩屏周”。

当时有绝大多数大臣支持分封制,然而廷尉李斯站了出来,成为持反对意见的少数派。李斯坚决反对分封制度,他认为分封制度就是变相削弱皇帝权利,刚刚统一的国家又变成四分五裂,分封制实在不可取。

IMG_275

后秦始皇力排众议,采用了李斯的分封制,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声威震于殊为俗”。

IMG_276

这一整套中央集权制度,从根本上铲除了诸侯王国分裂割据的祸根,对巩固国家统一,促进社会发展起了积极作用。所以,这一制度在秦以后的帝制社会里一直沿用了近两千年。

太祖诗曰:“百代都行秦王政,孔学名高实枇糠。”诚誉也,那场关于分封制与郡县制大讨论的朝会,奠定了中国 近两千多年的中央集权体制,功泽后世,标榜史册,荣列历史第二,实至名归!

第一位:?????

尊王攘夷的葵丘会盟才第六位,封神大战的牧野誓师都只排第三位,开郡县制先河的始皇朝会才排第二位,到底是什么会议,能力压它们排第一位呢?

只有一场会议, 才能为中国有史以来最重要的会议。

它就是大禹的涂山会议。

IMG_277

上古时代,大禹治水,功高盖世,他在涂山召开了一次诸侯大会,史书记载“**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在此会上,一部落首领防风氏迟到,被大禹处死,众皆肃然。

IMG_278

这次涂山之会被认为是中国夏王朝建立的先声。

也是在涂山大会之上,确立威信地位的大禹,用各方诸侯进献的材料,铸造成几九大鼎,即冀州鼎、兖州鼎、青州鼎、徐州鼎、扬州鼎、荆州鼎、豫州鼎、梁州鼎、雍州鼎,鼎上铸着各州的山川名物、禽异兽。

IMG_279

九鼎者,上古神器。它象征着九州,是“天命”之所在,是王权至高无上、国家统一昌盛的象征。九鼎集中到夏王朝都城阳城,显示夏王大禹成了九州之主,天下从此一统。

上古中国从涂山之会后,进入夏朝时期,步入国家形态。

如此历史意义,把涂山之会列为第一,诸位爱卿有异议吗?

IMG_280

小结:

读史使人明智,面对即将到来的重量级两会,我们又有何惊,上面这十场会议,哪一场不秒杀今天的两会,估计明天两会能排进历史前一百就不错了。

当然,我们新时代下,还是有一次会议的历史地位,有望排进历史前列的,我们有望见证历史。

2022年的二十大,我们翘首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