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的艺术(二)用法能得法外意
文章目录
今天,被封15天的微信公众号正式解封。
可惜的是,微博两个号被封,双杀。
不可惜的是,刚想着开圈了微博忙不过来,正好可以彻底不用微博了。
想入圈的瓜友,看今天的第二篇文章。
刚解封,继续昨天的圈文系列吧。
这个系列是政治理论学,很安全。
而且相信也能给大家一些收获。
岱岱读书,读到吕思勉的中国通史,对吕思勉的一句话很有感触。
“用法能得法外意”
这句话的原出处不是吕思勉,是吕老自己从史书中发掘的:
谢安每言“陶公虽用法,而恒得法外意。
——《晋书·陶侃传》
这个评价是什么意思呢?
一个规则,一个制度,都是在特定的背景下,在各种的制约下,为了更好解决问题才提出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的改变,这个规则和制度的背景改变了,这时候就不能死记硬背的执行,而应该实事求是的活学活用。
东晋名相谢安这样评价陶侃:“陶公虽用法,而恒得法外意。”就是说,做同样的事,用同样的原则和方法,陶侃却能利用其中的细节,尤其是那种容易被人忽略的细节,发现不为常人所知的价值,从而找到神奇的工作方法。
谢安评价陶渊明的爷爷陶侃,就说规则是死的,做同样的事,用同样的原则和方法,陶侃却能利用其中的细节,尤其是那种容易被人忽略的细节,发现不为常人所知的价值,从而找到神奇的工作方法。
因为陶侃不仅知道这个规则该怎么执行的,更知道这个规则制定时,是为什么要求这样执行,他在实际执政中能实事求是,很灵活不死板,所以治理的政通人和。
这个就相当于孔子说的:“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用法能得法外意”,就是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读吕思勉的书时,我对这句话印象很深刻,因为觉得这个很有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感觉。
特别是我们的政治体制中,官僚体制僵化的一大特征,就是官僚们过度执行,一刀切执行,根本不实事求是的应变,导致了社会弊端。
毛主席说得好啊,“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而这些过度执行选择性执行,都不是真正的执行,都是假执行,甚至是扛着红旗反红旗。
后来我继续发现了几个例子,可以很好的理解“用法能得法外意”。
首先,是这次疫情中印度的神奇表现。
之前我只知道印度崇拜牛,不吃牛肉,但我不知道印度这样崇拜,竟然喝牛尿涂牛屎来抵御新冠。
然后岱岱就很好奇,各民族在早期都有动物崇拜,农耕文明的牛崇拜的更不在少数,我们中国很长一段时间也是禁止杀牛吃牛肉的,也有牛崇拜,这很正常。
“史书载秦国人将牛视为树之精灵,立祠侍奉,名为“怒特祠”。学界认为这怒特祠便是后世各地牛王庙的源头。秦惠文王(秦始皇的曾曾祖父)伐蜀时,蜀被天堑相围,易守难攻。秦惠文王用了一招特洛伊木马的战术,打通入蜀的道路,不过把木马换作了石牛。”
因为四川都是平原,用牛耕田,搞的是牛崇拜,所以秦国说送你一头金牛,贪财且宗教虔诚的蜀国就按捺不住内心的洪荒之力了。
可见,牛崇拜很正常,中国古代的蜀国都为牛崇拜而灭国了,但是,怎么就唯独印度的牛崇拜能如此深入骨髓,成了思想钢印被过度执行呢?
岱岱后来,找到了答案。
那就是印度神牛过度崇拜,其实源于上古时期的印度教改革。
牛具有两个重要特点,而且这两个特点不兼容。
1、牛是生产工具,要活的。
2、牛是美味有营养的肉,要死的。
底层劳作人民需要活的牛,才能养家糊口,可是上层人贪图口腹之欲,总是想吃牛肉,掠夺底层人民的命根子,这成了古代各个农耕民族难以解除的社会矛盾。
特别是印度。
因为别的文明,上层下层还算是同一种族,阶层分化不至于极端,吃相不至于太难看,但印度不同,印度文明是古代的雅利安人征服了古印度人。
为了便于统治,古印度搞了种族制的印度教。
雅利安人是征服者,是高高在上的婆罗门刹帝利,古印度人是卑贱的奴隶是犬舍是首陀罗。
所以,古印度的剥削压迫,是最难看的,而古代印度又是完全的农耕,需要牛,但上层的高种族为了吃牛肉,就经常鱼肉百姓,这在上古时候,成了古印度的一大社会矛盾。
最终,解决这个社会矛盾的,不是别的,正是印度教的自我宗教改革。
为了约束上层人不吃牛肉,印度的有识之士搞了宗教改革。
不要觉得好笑,说古印度怎么不立法禁止吃牛肉?
在上古时代,宗教教规就是法律。
婆罗门几乎无限拔高了印度教中神牛的地位,说三大主神都有神牛相伴,牛是主神的化身,你们这些上层人不要觉得牛肉好吃就去吃,吃了牛肉神是不开心的,你们下辈子投胎就是畜生。
你别说,这个还真有用,古代的上层人物不怕底层人民,但他们信这个,怕神不开心他们要变成畜生,这样,上层不敢吃牛肉了,而底层老百姓有牛可养家糊口了。
不过,这也带来了一大问题。
那就是宗教为了最大化制止上层吃牛肉,就不得不最大化拔高神牛的宗教地位,不然唬不住那些权贵。
这下好了,古印度农耕社会一搞就是几千年,经过几千年的深化加持,印度教的神牛崇拜完全是只增不减。
就变成今天这样,印度人民喝牛尿涂牛屎的奇葩存在了。
可以这么说,古代印度教的那些婆罗门,算是当时他们那个时代的进步力量了,他们用宗教改革无限拔高神牛地位,缓解了社会矛盾,在当时是无可否认的文明进步。
印度古代宗教改革的婆罗门,很变通很开明,知道宗教这东西不是死板的,是为了社会服务的,可以通过改变宗教理论来缓解矛盾促进发展。
这就是“用法能知法外意”。
但是到了21世纪的今天,印度教还抱着神牛崇拜不放,就完全是刻舟求剑墨守成规了。
无巧不成书,我那时候查印度资料后没多久,玩了个游戏。
啥游戏?
《刺客信条 起源》
这个游戏系列与其说是游戏,不如说是旅游模拟器,让我重返希腊化的埃及,一路旅游观光。
我很喜欢起源里头的一个模式,探索模式。
《刺客信条起源》已经推出了旅游模式“探索之旅”,玩家可以自由游览古埃及并学习其历史知识,
我玩这个游戏的时候,开探索模式,去了开罗去了亚历山大城,里头尊重史实的复原了古代很多雄伟建筑,还有很多文物壁画,都有详细的讲解。
就像你有个导游在旁边解读一样。
那天我玩起源,去了亚历山大城的一座神庙,有个壁画吸引了我的目光。
壁画的图我存ps4里头了,一下上传不来。
这个壁画是真实存在的,刺客信条游戏复原了它,讲的是希腊人用牛肉祭祀神灵。
简要的概述下。
希腊虽然耕地少,但牛也是很宝贵的,所以希腊法律禁止杀牛吃牛肉,但牛肉太好吃了怎么办,神灵肯定也喜欢吃牛肉的,希腊人还是用牛祭祀神灵。
可问题来了,祭祀神灵要用牛肉,那杀牛的人岂不是犯法了?
这时候,年轻的希腊文明就没有死脑筋,他们创造了一个很搞笑的仪式。
选三个年轻人负责杀牛,在神灵面前拿刀杀牛献祭,杀完牛后,这三个人立马扔下杀牛刀,跑!
是的,立马就跑!
而且不是只跑一会,要跑的远远的,这三个人要一直跑出城,因为他们杀牛犯法了啊。
三个人跑的时候众人也不拦也不抓,让他们跑的远远的,然后众人用杀死的牛继续神灵的祭祀仪式。
嗯,牛不是众人杀的,既然牛也死了,众人就心安理得的祭祀神灵了。
这三个人跑远后,磨磨蹭蹭拖时间,拖到差不到祭祀仪式结束后,然后他们就跑回来,自首!
是的,你没看错,杀牛的他们跑回来自首了!
这时候就有意思了,宗教裁决的人,也是刚刚主导了祭祀仪式的那个人,就会在神灵面前,说神灵刚刚享用了美味的牛肉,很高兴,会赐福给我们, 这几个人虽然犯了法,但神灵吃牛肉吃开心了,也一并赦免了他们。
就这样,这个祭祀仪式是既顾全了规则,不许杀牛,也顾全了神灵口腹之欲,牛肉如此宝贵给神灵,凡人不能吃,有人不敢杀牛那就搞的绕来绕去的赦免。
刺客信条起源的那幅壁画,画的就是杀牛的三个人跪倒在祭祀仪式之前,等待最后的赦免的图。
我当时看游戏里导游的解读,真的觉得有趣。
希腊那时候还没有僵化,很通达,而这个牛崇拜时代背景下的杀牛祭祀,和万里之外的古印度拔高神牛地位一样,都很有意思。
都是古代祭祀们设置的社会规则。
相当于我们现在人民代表大会搞立法一样。
通过游戏里的一副壁画,我想到了古印度关于神牛的宗教改革,也想到了吕思勉看晋书的那句“用法能得法外意”。
古希腊和古印度的那些祭祀,对教条没有死板,而是活学活用。
给我们后人整出了很难理解甚至有点滑稽的一幕幕。
但是不可否认,在我们现在看来是很滑稽,但在他们所处的时代,他们已经属于政治进步文明进步了。
人类各个文明,都或多或少的有宗教文明这个阶段,那些祭祀就是古代社会的管理人员和知识分子,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我们后人都能有很大的启发。
这个上古时代祭祀们的,“用法能得法外意”例子。
还有吗?
还有的。
二战希特勒打法国,北部困住了法国二十万主力,然后一个装甲师搞长途奔袭攻入法兰西境内,如入无人之境。
希特勒赶紧喊停,说你们不要冲这么快啊,你们装甲师没有步兵的配合,很危险,而且法国是大国,主力被困国内还有预备军的,你们是孤军深入,很容易被预备队集结给吃掉的。
元首大人是参加过一战的,而且是马恩河大战,一战整整打光了法国一代年轻人, 那时候法国源源不断的给前线运输士兵,让希特勒那代德国人印象极其深刻。
所以元首大人说,打法国打的太快轻松了啊,这不对劲啊,这太不对劲了啊,法国除了主力军外肯定还有预备军的,这个装甲师孤军深入完全就是送人头啊。
然后元首可以说是连下十三道金牌那种,要那个装甲师的将军赶紧撤撤撤,等后头的步兵跟上。
那个装甲师的将军我忘了名字,反而是个牛人,对的元首的命令熟视无睹,搞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那套。
为什么呢?
难道他真的不怕法国预备军集结吃掉他吗?
按照老一套战争游戏规则来看,装甲师没有步兵的协同作战,对面又有数量可观的预备队力量在,他孤军深入就是送人头。
但是,那个将军敏锐的触摸到了当时最先进的战争游戏规则。
1、谁说装甲师一定要步兵协同作战了?
当时的机械化军队建设已久,但还没大规模实践,一战的老思维还在,而那次那个将军就发现,装甲计划机械化水平高到一定地步,是可以不用步兵协同作战的,步兵协同作战还会牺牲速度优势,牺牲闪电战的优势。
等什么步兵啊,坦克就是钢铁洪流,就是一路冲冲冲。
莽就对了。
2、法国的确有预备队,但预备队集结不起来
任何国家都有主力军和预备队,法国传统军事大国,更不可能没有,然而冲锋中发现,法国的预备军很惨,集结不起来。
因为法国的集结点都是分散的,集结起来的部队都是一小股一小股,如果还是一战那样,在前线打仗,预备队是能从全国各地集结输送给前线。
马恩河德法拼到最惨的时候,两边都几十万的人命往里填,法国运输新兵的交通跟不上了,是巴黎所有出租车司机集合起来,用出租车运士兵到前线。
法国的马恩河是不是有点我们淮海战役一样。
人民群众用手推车推出来的淮河战役,法国用出租车推出来的马恩河战役。
而二战,情况又不一样了,现在是德国的装甲师冲进了法国境内,法国各地的预备队集结去阻击装甲师。
但都是一小股一小股的部队,大部分部队连反装甲的火箭炮都没有配备,法国没有能力组织起师级别的部队来阻挡德国的拆家。
没有重火器,人数不上师级别,法国这样的阻击在钢铁洪流的德军机械化部队面前,是瞬间就被打散了。
就像星际争霸和魔兽争霸一样,你家里是能不断出兵,但只能一个个出,我和你前线干架耗着,找准你基地造兵的地方,空投几个兵去你老家堵你基地口。
你基地每次只能造一个兵,还没集结去前线,就被我堵门口杀死了,你只有前线的兵团和我僵持,而我后方基地安全可以源源不断的造兵去前线。
拖下去,你就输定了。
这个在即时战略游戏中,就是空投堵家的战略,很实用。
在战争中也发挥了莫大威力。
若干年后,一位东方的神秘人士,开发出了化整为零的游击战打法,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破除了闪电战不败的神话,让整个世界为之惊艳。
希特勒的两大判断,如果在正常一般的情况下,是完全成立的。
但是,那个装甲师将军身处一线,了解实际情况,实际情况不支持希特勒的两大判断,听希特勒的话停止拆家就是贻误战机。
所以装甲师将军,是鸟都不鸟希特勒的十三道金牌,就是一路冲塔拆家,一路碾压的冲到了巴黎城下。
最终,果然,法国在根本无法组织像样的抵抗情况下,选择了投降。
然后就是希特勒的世界名画了,刚刚还说怎么赢的这么快、不对劲法国还有后手的希特勒,马上遵循了真香定律,美滋滋的接受了法国的投降协议。
这个装甲师的将军,就很厉害,以希特勒的威望他都敢抗命,最终证明他是对的。
在常规条件下原本是千里送人头的他,敢于实事求是,敢于顶住压力抓住稍纵即逝的战机,直接冲塔拆家,大大加快了游戏的进程,最终让希特勒都跌破了眼睛。
而这份实事求是,这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份对战争兵法运用存乎一心的样子,就很有吕思勉那句话的精髓——
“用法能得法外意”
举了上古举了近代,我再举一个例子。
当代的例子。
你肯定听过这句话——“外交无小事”
这句话是周总理提出的,但是当下很多干部同志,在处理涉外事件中,却常常误会其意。
比如本国人被偷了手机都懒得应付,外国人丢了自行车,还发动警力全城排查给外国人找回,说这就是“外交无小事”,外国人的小事都是大事,还沾沾自喜的拍照当新闻发出去。
比如要是本国人有人强奸有人感情纠纷致死,肯定二话不说抓人走法律程序,要是这个人是老外,是黑人,那就曲折的多了,看宁波工程学院的事就知道。
很多部门,不敢管老外,老外犯事了不敢一视同仁,对同胞却是管的起劲。
真是完美诠释了“治不了洋人还治不了你”这个旗啊。
以上这些做法,人民很不满,有的人可能就会搬出这句话了,这样做是合理的,没有问题的,你看嘛,“外交无小事”。
然而,真的是合理的吗?外交无小事这句指示真是说要这样做吗?
让我们看下,外交无小事提出的时代背景。
1、中国国际环境十分恶劣,美苏都交恶。
这个不用说,我们国力还弱,那时夹在了两个超级大国之中,是如履薄冰,玩游戏都知道,游戏越难,越考验你的微操。
正是在这样的恶劣国际环境中,我们领导人提出外交无小事,任何涉外的事都可能是一个蝴蝶的翅膀,会引发蝴蝶效应,所以一定要慎重对待。
觉得最经典的例子。
中俄在珍宝岛干架了,毛主席很敏锐的知道毛子干输了肯定要找回场子,珍宝岛那边他们干不赢了,很可能在西北搞我们,因为中苏边界线太长我们防不胜防,所以毛主席在珍宝岛事件后,第一反应是对新疆边防将军下指示,要他们注意毛子的边防情况。
然而,当时的那个将军死脑筋,觉得中俄珍宝岛闹得欢,远在千里之外,没有重视毛的提醒,周恩来要求外交无小事,要地方上报每日边防情况,看毛子有没有军队调动的异动。
这个事很琐碎很繁杂,地方也没尽职,没上报外交部。
然后,果然毛子在新疆搞事,边防出现了异动,但地方不上心也不上报,让毛子完成了准备动作而浑然不觉。
最终,我们的一个边防团在边境被毛子突袭,死伤惨痛。
1969年8月13日,中苏边界发生的事件。在西北边陲的铁列克提战斗中,我方的主阵地人员几乎全部阵亡。38人牺牲,包括3名记者。
这就是8·13中苏铁列克提冲突事件。
然后,那个将军就被撤职查办了。
中国在夹缝中,国力弱,所以对外交十分敏感,一点小事都会引发风暴,一点外交小事都能昭示风暴,所以周恩来事无巨细的管,提出外交无小事。
那么,现在还成立吗?
现在当然还是恶劣,是百年未有大变局,但不至于恶劣到当年那地步,更何况,我们已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之前因为国力薄弱所以慎之又慎,现在强大后难道不能更硬气?
而且最关键的是,周提出外交无小事,是涉外事宜都很重要,但不是说外国人都是大爷,那时候的中国有骨气的很,你能想象毛周时代的中国会把白人黑人捧上天,花钱请留学还配学伴?
不存在的。
我们那时候国际环境那么恶劣,国力那么薄弱,都没有给老外超国民待遇,怎么现在境遇好了,国力强力,反而搞“洋大人”那一套呢?
这个太说不过了。
还是那句话,“外交无小事”是对涉外事宜的重视,不是对老外本人的重视,更不是对老外搞人上人那一套。
2、中国和外国的联系很少
那时候不仅联络不便,我们也没有完全放开国门,和苏联和美国都曾长期断过正常沟通渠道。
所以苏联美国要探知中国的动向信息,基本都是搞岱岱那一套。
通过公开信息的魔鬼细节,来一叶知秋看冰山之下。
比如这个。
中国和苏联关系恶化后,一己之力硬抗苏美两大国的压力,很难受,毛主席就想找机会缓和下中美关系。
但是中美之间没有任何外交渠道,想释放信号很难,很头疼,毛主席就用了一招一叶知秋。
1970年的10月1日,天安门照例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毛主席邀请了《西行漫笔》的作者,斯诺。
当斯诺知道他是第一个被邀请上天安门的美国人时,他很兴奋,说:“我真是第一个被邀请上天安门的美国人吗?”周恩来肯定地点了点头。
周恩来以政治家的语气说:“在中美关系相互隔绝的情况下,你三次访问中国,今天还上天安门参加我们的国庆活动,这是一件独一无二的事情。”
毛泽东把他叫了过来,让他站在了天安门的正中央。
第二天,经周恩来精心安排的这张照片发表在了中国的各大报上。
然而,毛主席高估了斯诺在美国社会的声望,高估了美国政府对魔鬼细节的get能力。
当时的美国中央情报局,没有get到毛主席释放的信号。
事后基辛格在他的回忆录中说:
“毛泽东和周恩来对我们敏锐地观察事物的能力估计过高,他们传过来的信息是那么转弯抹角,以致使我们这些粗心大意的西方人完全不了解其中的真意。
10月1日,中国国庆节那天,周恩来把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和他的妻子请到天安门城楼上,站在毛旁边检阅一年一度的国庆节游行,而且照了相。这是史无前例的,哪一个美国人也没有享受过这么大的荣誉。
这位高深莫测的主席是想传达点什么?
斯诺后来自己谈论这一事件时指出:“凡是他们公开做的事情都是有目的的。
事情过后我才终于理解到,毛是想以此作为象征,表示现在他亲自掌握对美国关系,但是这在当时真是一种远见卓识。
我们在关键时刻理解不到他的真意,事情做得过分微妙,反而达不到通信联络的目的。”
毛主席高估了美国政府对魔鬼细节的get能力。
美国政府当时,需要岱岱帮他们解读下魔鬼细节。
毛主席白演了戏一场给美国看,很郁闷,说美国佬不是瞎子吧,我都这样子了还看不出门道。
后来想了想,中西文化差异吧可能, 还是直接大动作好,于是我们搞了“乒乓球外交”,小球推动大球,这个信号够强烈了,尼克松和基辛格终于get到了,开始了中美接触谈判。
后续还有个例子,中苏交恶后,苏联领导人去越南,回来路过北京,在北京机场和周恩来会晤,中苏还是没有谈好,但美国紧张了,美国怕被中国坑。
周恩来很细腻,他亲自把关了当天新华社的报纸拍板,新华社本来是把这次中苏机场会晤当头条写在头版的。
周恩来否了。
他说,一不要头版,二不要大篇幅。
下头的笔杆子也是一头雾水,看不懂。
不过照做了,然后新华社在后面几版给了一个很小的篇幅介绍了这次中苏会晤。
美国的基辛格看到了,马上跑去椭圆形办公室安慰总统。
以下情景在美剧中也有拍过,是史实。
基辛格说,总统阁下不要急,中苏这次会晤绝对不是和好的信号,我研究过,这个会晤时间很短,而是就是飞机下简单谈了几句,都没邀请去机场的会客厅。
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把很重要很笃定的事都放报纸头版的,而这件事却完全放在不显眼的地方。
说明中苏没有缓和,中国不会坑我们。
然后总统被这个有理有据的基辛格说服了,继续推动基辛格访华,直到中美正式建交埋葬了苏联。
你看,周恩来要管报纸的排版,毛主席要特意请斯诺还特意突出,这算不算小事?
但是,外交无小事,这些小事他们这个级别的人还严抓,为什么?
因为当时,中国对外界信息沟通的不畅,中国往往只能通过微小的细节调动,给美苏等国释放含蓄的信息。
外交无小事,就是怕手下人不知轻重,在微小细节上处理不当,让观察中国情况的外国产生误判,外国要是误判了我们的信息那问题就严重了。
所以,周恩来提出了“外交无小事”,你这个报纸排版我都要管。
那么,现在呢?
现在中国不是当年的样子了,技术发展也不是了,中国美国就算正常沟通技机制不在,想传个话还不简单。
一大帮中间人愿意带话去。
现在也有通过微小细节来释放信号,但很少很少了,因为误判的可能性很高,要么请人带话,要么直接飞天津阿拉斯加。
所以,现在扣细节扣的死死的,并不真的外交无小事的恪守,反而是精力的浪费和资源的错配了。
同理,各地部门在涉外事宜上,完全秉公执法就可以了,现在是21世纪,是信息透明的,不会因为你秉公执法抓了一个犯罪的黑人,然后那个黑人所在的国家就误以为中国对这个国家有意见,然后巴拉巴拉的闹出外交风波。
时代不同了,外交无小事不是让你对老外视而不见的。
岱岱可以说,这里头,百分之50的人是知道“外交无小事”在现代的新内涵,以及不能当那些寒人民心操作的理由。
但是,他们还是拿这个当挡箭牌,来解释他们所作所为的合理性。
这个就是属于扯一个保护罩罩自己了。
对涉外事宜上,他们如此执行走样,还是公共选择理论的问题。
抓老外比较麻烦,牵扯了了他们的行政资源。
老外就算一个人来中国,看起来势单力薄,但是他都有大使馆背后罩着,大使馆的工作之一,就是自家的人如果出事了,他要派人出面问讯,帮请律师,坐牢了还会寄信嘘寒问暖问需要什么帮助,这是大使馆的职责之一。
有些事比较大的,大使馆还会对我国的外交部闻讯,然后外交部为了给他们一个交代,也通常会下文件问下地方情况。
这样一搞,执法部门有些同志就会感觉很麻烦,压力山大,即使这些都是外交口的正常程序动作,但还是给了他们压力和打招呼的感觉。
毕竟,执法部门管的了老外,但对大使馆和外交部是没法管的。
这种事一多,他们就嫌麻烦了。
既然这个事可大可小,这个人可抓可不抓,而抓了后,后续会有一系列的麻烦程序要做,本来我搞这个事程序要走的就够累了,还有其他的事要烦,那么我干脆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就不抓了。
什么被欺负的女孩痛不欲生啊,什么全国人民愤怒不已啊,不关我事,我只想少点麻烦。
是的,看明白了吧。
有些对外人员的执法走样,根本不是所谓的遵循“外交无小事”,遵循什么友好邦交,就是单纯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就是单纯的四个字——懒政怠政!
就是因为官僚主义的懒政怠政,所以他们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睁只眼不如闭只眼。
说什么这是“外交无小事”,不过是托词罢了。
新时代如何践行好真正的“外交无小事”,是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是要实事求是的,否则就是刻舟求剑,贻笑大方,或者就是假托其词掩盖懒政怠政。
说到底,一个上古宗教的例子,一个近代德法战争的例子,一个当代涉外事件的例子,上古近代当代,三个例子都告诉了我们这几个字的重要性——
用法能得法外意
吃瓜群众2021
见字如晤
公众号
文章作者 anonymous
上次更新 2024-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