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社会精英、高级官员,是如何“撕逼”的……
文章目录
中国的社会精英、高级官员,是如何“撕逼”的……
最近的几篇文章放出去后,简书评论里都是一片撕逼。
想想,岱岱是因为微信的评论只能单向交流,所以选择放开简书评论,好让大家能彼此双向交流。对文章还是对国家的评价,不管正负,只要不是过分的人身攻击,只要不是过于敏感的内容,岱岱都不会删评论的,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嘛。
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下,评论区里不乏闪光的亮点和干货的点评,当然,更多的是情绪宣泄的抨击,没有论据的论点,和阴阳怪气的腔调。
如岱岱之前所言:
在很多网络热点的讨论中,有的网民如此卖力的跟进和争论,并不是为了追求背后的真理,而是在享受站队过程中的群体认同感和撕逼言论中的情绪宣泄感与心理快感。
——《握紧笔杆子丨用互联网思维分析网络舆情》
民智开化,任重道远,撕逼之举,无可避免。
当然,这篇文章不是讲我们评论区撕逼的事,毕竟,在众多瓜友纷纷撕逼的同时,国家的决策高层,社会的精英群体,也陷入“撕逼”大潮中不能自拔。
在中国经济危机风险不断加大的今天,那些“热爱撕逼”的瓜友,请停下你撕逼的节奏,和岱岱一起看看,那些上层人物,都是怎么撕逼的?
1、去产能的撕逼
供给侧改革是中央钦定的天字第一号工作,去产能更是供给侧改革的首要环节。
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徐绍史指出,供给侧改革是今后一个重要任务,2016年及今后一个时期的五项重要任务是“三去一降一补”,即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然而,去产能刚提出来时,就有人开始撕逼了。
他叫高西庆,曾任证监会副主席、中投公司总经理,是证券界的元老,曾亲自参与了中国证券市场的初创,如果说周小川是当年证监会海归派里的武状元,那高西庆文状元了。
这样一个学术大牛、高级官员,是怎样和“去产能”政策撕逼的呢?
高西庆说:“直到上周,他我第一次听到了有关部门执行“去产能”的具体落实措施,但这些措施几乎等于是放弃关闭无效工厂、留下好工厂的做法。现在他们说,不管你关闭哪家工厂,就关掉13.5%的工厂,即便你关的是最有效的厂,关掉就是。”
高西庆说,这项指令已经下发各省,他表示,**去产能变成按指标关厂,**说明了政府“无法从总体上控制什么是有效的,什么是无效的。”
性质更为严重的是——“他们实际上是放弃了三中全会决定的‘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的原则。”
通过摆事实,举例子,高西庆完成了这样的逻辑顺序:
去产能 = 按指标关厂 = 政府或放弃市场起决定作用的原则
就这样,一顶“违背市场规律”的大帽子扣给了去产能。
一般人还真信以为然了,然而懂点逻辑的人就知道这里头的硬伤。
即,去产能是否真的都是“按指标关厂”,那些好厂都因为指标问题被关了吗?
另外,政府宏观调控关闭产能过剩和污染严重的工厂的举动,不仅中国有,西方国家也屡见不鲜,那么西方国家也是放弃“市场起决定作用的原则”咯?
可以说,政府的宏观调控,是表明**“政府在资源配置中起相对作用”**,而“政府起相对作用”和“市场起决定作用”,是互相补充的,是互不冲突的。
所以,去产能的逻辑顺序,不是高西庆那样的,而应该是这样的:
去产能 ≈ 按指标关厂 ≈ 政府在资源配置中起相对作用 ≠ 政府或放弃市场起决定作用的原则
这样理顺逻辑后,大家至少不会被一些似是而非的观点所左右了。
国人感性思维很强,然而逻辑思维欠缺。
2、金融风险的撕逼
去产能的政策撕逼,只是中国当下经济撕逼的一小部分,毕竟,去产能的大头都是国企,都是地方政府的摇钱树,不是一味嘴炮的经济人士,而是关系密切地方政府,才有足够的利益驱动去和中央撕逼,然而在强势中央的新时代,妄议中央的大帽子可不是开玩笑的,所以地方政府只能将撕逼的冲动塞回心里,暗暗腹谤了。
金融风险,都是和各方关系密切,这一块,撕逼不断。
比如对影子银行的处理,中央是如此定性的:
在3月5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一次出现有关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内容。
“强化金融监管统筹协调,健全对影子银行、互联网金融、金融控股公司等监管,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
3月份总理话音一落,4月份银保监会立刻拔刀。
金融风险可是最近几年国家一直在防范的啊,而影子银行在金融风险中的确起了重要作用,以至于总理在两会上将影子银行钦定为第一顺位凶手,有关部门更是奉旨讨贼,杀气汹汹,按理说,影子银行的锅是怎么也甩不了的了。
然后,还是有人跳出来,就影子银行和金融风险的关系,和中央总理“撕逼”。
那个人是疯子吗?
不,他叫孙国峰,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大名鼎鼎的孙冶方奖获得者。
(要知道,身为权威人士的刘鹤,最大的身份加持,除了那句“他对我很重要”,就是孙冶方奖了。)
让我们看看,这样一个一流学术大家的孙国峰,是如何“撕逼”的。
首先,孙国峰没有推翻李克强的定义,没有给影子银行翻案,他这样写到:
影子银行的泛滥大大弱化了资本约束,突出了银行信用货币制度的内在矛盾,增加了金融体系的天然脆弱性,增加了流动性危机和偿付危机的可能性,促使银行更加过度扩张,便于银行创造货币支持存量资产交易,导致了资产泡沫,进一步放大金融风险。
李总理:“影子银行有没有罪!”
孙国峰:“有罪有罪!绝对有罪!”
李总理:“有罪不就得了,那你还跟我撕什么逼?”
孙国峰:“我话还没说完呢。”
“影子银行是金融风险的一种特征表现,却不是金融风险的本源。”
央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孙国峰8日在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举办的第三届孙冶方金融创新奖颁奖典礼上指出:
“在没有影子银行之前,就有了金融危机。”
是的,孙国峰认为,影子银行放大了金融风险,的确是凶手之一,有罪,然而,影子银行并不是金融风险的本源,并不是金融风险的罪魁祸首。
那么谁是罪魁祸首呢?
深居体制内的孙国峰,隐晦指出:
地方政府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孙国峰7月7日在上海召开的“第五届金融科技外滩峰会”上表示,地方已成为防控金融风险攻坚战的“重要战场”。
“我国金融管理体制从中央单一监管模式发展为中央为主地方为辅双层监管模式的过程是自下而上演进的,地方金融办的监管职能和监管对象缺乏统一的制度安排。”
孙国峰还如此举例:“从2015年底开始,面对频繁爆发的互联网金融乱象,一些地区紧急叫停了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注册登记,还有一些地区出台了互联网金融负面清单,但是有一些地区却反其道而行之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发展的政策,造成了监管套利。”
是的,孙国峰没有否认影子银行的害处,他只是补充道,地方政府更需要为金融风险背锅。
毕竟,在中国地方政府庞大的令人窒息的地方债前,影子银行的那点坏账率和危害性,是完全不够看的。
孙国峰的撕逼很温柔:
“影子银行是从犯,地方政府才是主犯,你不能只问从犯不问主犯啊……”
这也有点像当下。
在地方抢人托市和棚改货币安置后,楼市暴涨,中央不追查抢人托市的各地政府,不问责大力推进棚改货币化的住建部和国开行,而是大抓特抓炒房团和黑中介。
岱岱的撕逼也很温柔:
“炒房团和黑中介都是从犯,地方政府和住建部才是主犯,你不能只问从犯不问主犯啊……”
毛主席教育我们,要认清事物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很多忽悠人的套路,就是提出次要矛盾,并将次要矛盾聚焦、拔高、放大,以此掩盖主要矛盾。
当有人来推翻他们的观点时,他们就理直气壮义正辞严的说:
“你要洗白影子银行?你要洗白黑中介?他们没有罪?你是眼瞎吧!”
缺乏逻辑思维的国人,很容易被这样的套路忽悠,因为很多人只知道有矛盾,而不清楚矛盾有主次之分,更不清楚不承认次要矛盾是主要矛盾,和肯定次要矛盾的客观存在,完全不冲突。
岱岱再重复一句:
不承认次要矛盾是主要矛盾,和肯定次要矛盾的客观存在,完全不冲突。
如果对手使出混淆主次这一招,我们就要向孙国峰学习了:
1、肯定次要矛盾的客观存在——影子银行放大了金融风险——有罪该杀
2、指出次要矛盾的次要性——影子银行是金融风险的一种特征表现,不是金融风险的本源——是从犯不是主犯,是次要矛盾不是主要矛盾
3、补充主要矛盾——地方已成为防控金融风险攻坚战的“重要战场”——这才是主犯,这才是主要矛盾
岱岱再次补充到:
提出次要矛盾而漏掉主要矛盾,是智商问题,其智堪忧。
提出次要矛盾来掩盖主要矛盾,是立场问题,其心可诛。
3、去杠杆的撕逼
去杠杆对国民经济是最痛的,所以撕逼也是最多的。
有意思的是,在去杠杆的撕逼中,三方都不约而同的用了比喻的手法。
也许是因为去杠杆话题,专业知识和关系涉及都比较繁杂吧,所以他们都用了简单明了的比喻手法来向公众传达讯息。
看看官人们是怎么撕逼去杠杆的。
高善文,五道口金融学院博士,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他这么比喻去杠杆:
**严监管的目的会使得杠杆越去越高,**杠杆越去越高,企业不借贷,经济收缩,反过头来会使得违约风险越来越大,大量的违约,大量的坏账出来,会使得严监管越来越困难 。
所以政府去杠杆的初衷是好的,政府严监管的初衷也是好的,这两项政策是相互打架,相互拆台。
是的,高善文将去杠杆和严监管两条国家政策,拟人化的比喻成:
相互打架,相互拆台。
这个比喻形象,生动,大家在会心一笑后,对高善文的观点就更了解和牢记了。
然而,既然撕逼中有人祭出了“比喻大法”,那接招的人怎么能不见招拆招呢?
下面的刘煜辉,天风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也对去杠杆用了一个比喻。
不收紧(或在放松中)去杠杆”,跟“涨价中去产能”一样,带来的只是短线的分配效应中产生的“幻觉”。
债务率(债务/GDP)和杠杆率(债务/权益),紧密关联且又不同一。控制债务率,并不等于债务不增长或者下降,控制债务增长的速度,债务率能保持在一个可持续的轨道中。
刘煜辉是个专业控,分析经济从来不说人话,难得有一个比较接地气的比喻,“阵痛”。
高善文说去杠杆和严监管是两头不能兼顾,是“相互打架”,要兼顾经济就会有大困难。
高善文的“相互打架”:去杠杆短期困难——长期无法持久
而刘煜辉则说,去杠杆是阵痛,“阵痛阵痛”,痛是肯定有的,但只是一阵子,过去了就不痛了。
就跟女人生孩子一样,痛死一小时,幸福下半辈子。
刘煜辉的“阵痛”:去杠杆短期困难——长期迎来新生
双方都用一个概括性很强,且定性十分精准的词语来比喻,让观者对双方的观点态度一目了然,记忆深刻。
去杠杆的撕逼还没完,还有另一位。
另一位在去杠杆导致的短期困难下,发出了“孤军奋战”如此悲壮的比喻:
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杨伟民发表了他的看法
“如果房地产市场继续乱象丛生,如果地方政府继续变换花样举借债务,金融监管再严厉也会出现金融风险。
打好防范划界金融风险这场攻坚战,金融部门毫无疑义是主力军,主攻部队,但是实体经济主管部门尤其是国有监管部门,房地产调控管理部门,地方政府债务管理部门和各级地方政府都要各负其责同金融部门一起齐心协力打好这一场输不起的战役。
如果金融部门孤军奋战,其他部门**袖手旁观,**这场战役是打不好的。”
杨伟民把这场去杠杆下化解金融风险的行动,比喻成了金融攻坚战,在他的表述里,这场战争中,金融调控和房地产调控,还有地方债务调控等,是各个方面军。
然而,在信贷收缩金融去杠杆推进的背景下,楼市依然高温难降,地方债务持续滚雪球,可以说,在需要统一调度齐心协力的战场上,只有金融部门孤军奋战,其他部门出于自身利益都袖手旁观。
杨伟民的两个比喻,“金融部门的孤军奋战”,“其他部门的袖手旁观”,将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后的局势,表达的十分传神。
一般而言,TG都是讲究团结的,很少很少把内部分歧的胶着状态放到大会上,对外部广而告之的说,这不符合TG的形象,也不容易激化体制内的矛盾。
虽然杨伟民退居二线了,但在陆家嘴这样高规格的金融大会上,杨伟民的这番言论,还是有点出格了。
而“巧合”的是,在该会上,银保监会一把手的郭树清,也指向了和杨伟民一样的主题。
郭树清正当其位,没有像杨伟民那样退居二线,所以讲话的顾忌很大,但他还是直指当前存在的一些分歧。
郭树清这样隐晦点到: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处于胶着状态,必须求同存异,寻找最大公约数。”
改革深水区,处处是“胶着”。
由此,在去杠杆领域的撕逼上,有人提出比喻,将去杠杆和严监管比喻成两头不能兼顾的“相互打架”,有人提出比喻,认为去杠杆是可以继续执行推进的“短期阵痛”,还有人则对有些部门冷眼看戏十分愤慨,悲壮的将金融部门比喻成“孤军奋战”,其他部门则是“袖手旁观”。
各方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比喻是一个比一个形象,一个比一个贴切,一个比一个更能唤起观众的支持。
所以说,比喻用的好,撕逼输不了。
介绍完社会精英和高级官员的撕逼,也该轮到吃瓜群众了。
文章最后,评论区开放——
文章作者 anonymous
上次更新 2024-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