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职场分身术:从给答案到做引导
文章目录
在学校读书的时候,偶尔作业不会做,我很可能会问同学,他很可能会把答案直接给我。但是,如果我去问老师,他很可能给我一些启发和引导。这正是我对不同帮助类型最初的感受。
进入职场之后,你我也经常会碰到需要别人帮助的情况。比如说,新入职时不知道怎么搭开发环境、不知道如何去写第一个代码块;或者是一个问题有两种处理方案,而你不知道应该选哪一个;又或者遇到了一个 Bug,不知道该从哪里下手。
记得我刚开始带新人的时候,对系统的各种设计和业务逻辑已经非常熟悉了,所以每次他们有问题找我,我基本上都能快速给出答案。即使我没有现成答案,也能很快地帮他们定位问题和找到答案。
当时我没有带人经验,因此也就没有想太多。当时我是小组中最资深的一个,所以每次有人问问题,我都会下意识地紧张,生怕不知道解决方案,没办法帮到对方。而我的注意力,便大量放在了“帮他找到答案”上。
但是,每次别人问问题,你都有现成的答案,或者能快速找到答案,就会渐渐导致两个问题:第一,在你这儿容易得到答案,愿意问你问题和各种琐事的人越来越多;第二,你给的是答案,下次有类似的问题,别人还可能来找你。
这样一来,你每天都会花大把时间在“带新人”上,而其中很大一部分时间就是在回答各种随机的问题。
我变得越来越忙,看起来似乎越来越重要,有时我不在,问题就成了瓶颈,因此我本身也就成了瓶颈。当组里人慢慢多起来的时候,这种模式根本不可能扩展,而那些重要和紧急的事情,我却没有时间关注和解决。
那时老板就和我说:“你不能每次都给答案,你应该试着用引导的方式,让对方学会自己找答案。”
这话听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却很吃力。直接把答案告诉对方可能只需要 5 分钟,但是和对方坐下来一起梳理问题,找到解决方案,帮助他自己想明白,可能要花费半小时。
时间上一对比,我更多地选择了前者。我越忙的时候,越会用最简洁的方式直截了当地给出答案。这样就造成了恶性循环:越来越多的问题找到我,我为了省时间以最快的速度给出答案,对方并没有学会自己解决,变得越来越依赖我。
当超过一个临界点时,我实在没办法处理各种随机的问题了,之前有问必答的系统崩塌了。既然没有时间去回答所有问题了,这时我就不会给出最直接的答案了,反而会选择“拖一拖”再处理,或者给出一些想法。
比如“如果是我,我会尝试去看某某文档”这样的建议,或者是“你觉得这个线上错误可能是哪些地方引起的呢?”“你有没有试着用排除法,先把那些不可能的因素排除掉?”很多时候用不了太久,对方就会很高兴地跑过来告诉我,问题找到了,或是知道该怎么做了。
当然,我的转变其实是个漫长的过程,但是现在回过头来看,确实有一些心得可以分享。
首先是:什么时候适合直接给答案,什么时候适合给线索,让对方自己找答案。
我觉得,如果是一个新人,他刚进入全新的领域,或者所谓的答案就是某些知识点,此时不妨直接给答案或知识点。因为这些问题,即便他全然没有线索,我们也不可能让他自己去推导出业界多年发展才形成的规则和规律。
等对方已经有一定的积累和经验后,就可以让他自己去探求解决方案了。这时候我们需要给出一些提示,或者这样说:“对于问题本身,我也没有完整的答案,只有些直觉和想法。”给他方向和建议,让对方继续寻找,这样比把问题解出来,然后再直接告诉对方一个确切的答案更有意义。
其次是:如何引导。
这里最关键的一点是,问对方正确的问题,通过问题去引导对方进行深入思考,找到解决方案。当一个好问题摆在面前的时候,人们更容易主动思考,他们会跳出自己之前设定的方案和框架,换一个角度去看待问题;或者被带到一条之前没有发现的道路入口,然后自己走下去,直到找到答案。
最后是:引导的好处。
虽然最终的结果都是对方找到了想要的答案,但如果是通过别人的引导,自己摸索出来的,那么他解决类似问题的能力后续就会提升。这样的做法,还可以调动他工作的积极性,对方会产生一种自己解决了问题的成就感。
此外,更好的事情可能会发生。获得引导帮助,对方甚至会结合他的经验,经过持续的努力找到更好的答案或者解决方案,甚至引发对系统的改进。
我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但在实际工作中什么时候直接给出答案,什么时候给出方法和引导呢?希望你可以参考我今天分享的内容进行实践。欢迎你给我留言,和我一起探讨。
文章作者 anonymous
上次更新 2024-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