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说说硅谷互联网公司的开发流程
文章目录
今天,我和你聊一聊硅谷互联网公司的开发流程。之前我的很多文章里就或多或少涉及过这一方面的内容,最近我又全程参与并负责了两个大项目,对流程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今天就在专栏里系统地和你探讨一下。
总的说来,我们的开发流程包括这么几个阶段:
- OKR 的设立;
- 主项目及其子项目的确立;
- 每个子项目的生命周期;
- 主项目的生命周期;
- 收尾、维护、复盘。
第一点,OKR 的设立
所有项目的起始,都应该从 Roadmap 做起。硅谷公司的 OKR(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一般都是自顶而下的。也就是说,先有整个公司的 OKR,然后有每个部门的 OKR,继而是大组的 OKR,再到小组的 OKR,确保整个公司有一致的目标。在这个过程里面,技术驱动反映在哪些方面呢:
首先,确定 Roadmap 的过程中,我们会采用调查(Survey)模式,确保工程师的声音可以准确地触达管理层。比如:工程师们觉得基础架构比较薄弱,公司就会加大这一块的支持力度。如果大家觉得开发环境很低效,就会把这个因素也放到 OKR 的考虑。硅谷的公司一般会分为产品组和系统架构组。总的说来,系统架构组的 OKR 里,工程师的声音会很大。
其次,项目怎么做,怎么规划,一般是由工程师来决定。OKR 只确立目标,是不是要构建新的服务,是不是要沿用现有的架构,如何进行技术选型等等,这些不是 OKR 的组成部分。
最后,估算 OKR 里的目标工期的时候,我们会除去一些用来做技术创新和支持的时间,比如编程马拉松,开源支持等的事务。谷歌的员工会给自己留 20% 的自由项目时间,这些都是时间缓冲区。
(注:OKR 是企业进行目标管理的一个简单有效的系统,能够将目标管理自上而下贯穿到基层。具体概念可以参考 http://wiki.mbalib.com/wiki/OKR。)
第二点,主项目及其子项目的确立
一旦确立了 OKR,下一步就是确立主项目和子项目了。主项目是主要的技术或商业产品,一般由产品经理、技术经理和一些技术骨干经过产品需求和技术讨论之后,确定要做什么(Scope),不做什么(Non Scope)和大的里程碑(Milestone);后面我会在“工程师、产品经理、数据工程师是如何一起工作的”一文中更详细地介绍不同角色之间的合作细节。
一旦主项目确定了,就需要安排不同的人做不同的模块,也就是子项目。一般团队协作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每个人负责一个子项目,从始至终;另一种是大家先一起完成基本框架,然后逐个需求、逐个模块推进,最终一起完成整个项目。
下面,我来谈谈两种协作方式在实践中的优缺点对比。
第一种协作方法:每人完成一个子项目。
优点:责任清晰,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职责,工程师们也有更多的拥有感,他们可以独立负责产品的设计、实现、测试和维护,工作贯穿整个项目过程。
缺点:如果负责某个子项目的工程师设计或者实现能力不足,由于比较独立,这个子项目很容易成为路障或者瓶颈,工程师之间也缺乏互相学习的机会。
另外,因为是按人并行推进项目,需要根据每个人设置里程碑,管理的时候,技术管理者需要常常跟进每个人的进度,管理代价更高。代码审核往往也只是有限的几个人参与。
第二种协作方法:所有人一起逐次完成每个模块或需求。
优点:工程师之间合作最大化,可以彼此协调、彼此学习、在对方有事的时候相互补位。项目管理有明确的统一的里程碑,每个工程师都有机会接触更多的工作,每个人的代码可以有更多人参与审核。
缺点:每个工程师的责任不是那么明显,很容易出现能者多劳、勤者多劳的现象。一些新人总是做一些执行或打杂的事,得不到锻炼。
这两种模式我都曾亲身经历过,感觉两者各有利弊。现实中可以根据情况组合使用。比如,两到三个人合作负责一个模块,也可以在每人一个模块的基础上,将小模块组合成大模块。然后每个大模块有个技术负责人(Tech Lead),对一些能力不足的工程师给予指导和支持等。
第三点,每个子项目的生命周期
子项目一旦确认,它的生命周期就融入到工程师们的日常工作中,内容如下。
1 开发初期的设计文档。一般使用可以共享的谷歌文档(Google Docs),Quip 等。不同的人可以编辑或者评论、阅读。一般设计文档会先由组内工程师和产品经理审核,然后到大组评审(包括 Legal,Compliance,Finance 等等)。
如果涉及公司的整体架构,还需要发给全公司审核。参与审核的人员是所有的工程师。很多人会有选择的参与一些设计的审核,通常技术骨干会预留时间审核所有的技术设计文档。设计文档不仅包括怎么实现,还有选型的理由、考虑的因素、支持和不支持的属性、时间线等等。
2 设计测试实验,这是可选的,如果针对某个产品需求我们想知道用户的反馈,就需要数据工程师参与设计实验,也就是 A/B 测试。实验中的数据埋点也会在下一步的实现中完成。
3 一旦设计文档锁定,就可以开始实现了。不论是单人负责还是多人合作,实现都是按照多次代码提交(Pull Requests)来迭代的。每次代码提交要写清楚代码改动的摘要和测试。并通知不同的工程师审核。
4 所有的实现都要加入监控、日志、预警代码。
5 所有实现都是隐藏在一个开关后。当代码都就位后,就开始灰度发布。通常是先发布给几个开发人员测试,然后到项目组,然后到其他员工(Google 称之为 Dog Food,因为他们可以大量使用自己的产品),最后按照百分比推给用户。
推送的过程中会结合 A/B 测试,只有测试结果显示对用户体验、公司主要的指标(Metrics)没有明显的负面影响,才会正式发布给所有用户使用。
6 对一些需要重构的关键产品链路,有时候也会使用双重写入(Dual Write),就是新特性和旧特性都写入数据库,并通过不同方式比较两个实现的结果。只有验证结果一致时,才会将交易(Traffic)从旧实现切换到新实现。
7 最后是一些扫尾工作,包括移除用来做 A/B 测试和灰度发布的代码开关等,有时候还会有一些次要需求的实现。
第四点,主项目的生命周期
主项目的生命周期根据子项目的实现方式会有所不同,但有一些特点是共有的。
- 项目开始都有一个整体设计文档,界定所有子项目的范围和相关性、时间线等。
- 在所有子项目进行的过程中,有时候会发现一些共同需要的架构或者服务,可以单独提取成公共服务或库,比如一个调度服务,或者一个幂等实现等等。
- 给相关人员做进度报告,包括主项目的里程碑。
- 由于子项目完成时间可能不一样,需要进行人员的重新配置。
- 在开发过程中不断更新文档。
- 因为不确定的需求变动,会取消或者生成新的子项目。
- 有时候,也会因为公司的方向变化或战略调整,对主项目做比较大的变更,同时对应调整相关的子项目。
- 在项目开始和结束的时候,需要做好对外的交流和沟通。一来确保自己的项目改动不会影响到其他组的项目,二来让将来会依赖这个项目的产品组了解相关信息,确定计划。
第五点,收尾、维护、复盘
整个项目结束后,一般都会做一些代码清理和文档的更新和整理,有时还需要写新的用户手册或 Wiki 等。一些基本的错误和异常处理要写到运维手册(Oncall Playbook)里,便于以后运维的人知道怎么处理一些已知的问题。
每个项目结束都会进行复盘,总结整个项目的教训和经验。有时候还需要在组内做些演讲,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个项目。
总结一下,今天我主要和你探讨了软件产品和服务的开发流程,一般硅谷里稍具规模的互联网公司都会遵循类似的流程,他们就是通过这样的流程开发出了创新性的产品。
这些流程包含什么内容呢:首先在公司内部确认 OKR,然后确定主项目和子项目,开始进行产品实现,也就是完成主项目和子项目的生命周期,最后进行项目的收尾、维护和复盘,一个大项目就开发完成了。
你的项目开发流程有什么异同吗?可以在留言中告诉我,大家一起进步。感谢你的收听,我们下期再见。
文章作者 anonymous
上次更新 2024-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