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乔新亮。上周末,咱们专栏编辑找到我说,有一位 2020 年毕业,刚刚入职两个月的热心读者正被一些问题所困扰,希望征求下我的意见。

问题大致如下:工作时,经常遇到不懂的事情,大部分是技术相关的问题。想要提问,却不知道什么问题能问,也不知道怎么问比较好,担心别人因此质疑自己的工作能力。长此以往,工作效率低下,有时整整一周,手头的项目都没有进展,领导问起来都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我看了之后有些感慨,技术新人刚刚离开学校,有这些困惑很正常,因为提问终归是一件很麻烦的事儿:你一定不想问些过于简单的问题,那样会被人看低和讨厌,是基本能力匮乏的体现;但又不能不问,迟迟解决不了的问题,会让你在周会上更加尴尬,对个人成长也大有影响。最好的情况是天生牛人,3 岁就会写代码,独立解决一切问题,但这不可能。

类似问题又不一定是“初学者”才会遇到 —— 我曾遇见过许多“不会提问”的人,他们有的是程序员、架构师,有的是技术经理、技术总监,几乎遍布整个职级体系。令他们疑惑的可能不是技术问题,但“不会提问”的本质却始终没有改变。

因此,在争得当事人同意且不泄露隐私的前提下,我想基于这些年来的所见所闻,谈谈自己的看法和心得。

我麾下的管培生如何提问

遇到什么问题可以求助,如何更恰当地提问?我认为,原则上讲,任何问题都可以用任何方式提问。这里没有法律规定或道德限制,每个人的行事风格也不同,并无对错。就像邓小平同志说的,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

但无论是我自己,还是我所认识的技术大牛、技术管理者,都比较讨厌不加思考、张嘴就问的人。我们不妨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是你自己频繁遭遇这种情况,情绪上的不耐烦倒在其次,更深层的感受是:自己的时间和精力都没有得到尊重。

至于那位同学所说的,“整整一周都没有进展”,又有点矫枉过正。根据我的观察,如果技术新人花了一整天都没解决掉一个问题,那么大概率就是解决不掉了,要及时提问,避免造成项目延误。

那么答案就呼之欲出了:工作遇到不懂 / 不会 / 不明白的问题,一定要提问,但要思考之后再问。

这里就涉及到两个关键点:提问之前如何思考,以及思考之后如何提问。2015 年 -2019 年,我在苏宁担任技术副总裁,期间曾经带过一名管培生做架构设计,他的提问就让我印象比较深刻。(注:管培生,即管理培训生(Management Trainee),是一些大企业自主培养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的人才储备计划。通常是在公司各个不同部门实习,了解整个公司运作流程后,再根据其个人专长安排。)

刚入职时,他的提问技巧也比较初级,因为我总是会反问他:关于这个问题,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要这样思考?如果答得不好,我就会批评他。

几次三番后,他逐渐养成了比较优秀的提问习惯:

  1. 永远带着白板和白板笔,随时准备将别人的答案融入自己的体系内;
  2. 半汇报半提问,提问一定带有属于自己的观点;

最重要的是,围绕架构类的工作内容,他学会了按照固定的模式提问:

  1. 当下有哪些待决策的问题,影响了哪些业务?
  2. 谁或哪个部门提出了这些问题?
  3. 其他人有哪些解决方案上的建议?我们认为存在哪几种方案?
  4. 方案一、方案二……分别有哪些优势和劣势?
  5. 我们建议选择哪种方案,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对于架构师来说,这其实是个经常用到的标准模板。而后,如果中间某一步出现模糊、不确定、不理解的情况,才是提问的正确时机。

以上关于架构方案的提问,没接触过的同学可以再琢磨琢磨:这些其实是将做技术决策需要经历的思维步骤细化,并公示出来了,这就是思考的样子。如果更进一步,脱离架构问题的限制,上升到更高、更广的维度,你或许就能学会如何正确提问。

思考是提问的绝对前提

对于绝大部分技术问题,在横向维度上,我自己一般会按照如下步骤去思考和做决策:

  1. 将复杂问题拆解成足够细化的模块;
  2. 针对每个模块,判断自己是否有足够能力实现;
  3. 根据拆解情况和实现方式,制定一种或多种技术方案;
  4. 对一种或多种技术方案进行快速而谨慎的验证;
  5. 用财务思维考量技术方案背后的成本和效益;
  6. 对技术方案的选择、实施进行决策。

在垂直维度上,各个步骤的难度又有所不同,我一般将其分成三大维度来理解:

  1. 初级问题:一般都是纯粹的技术实现问题,只是复杂程度不同;
  2. 中级问题:复杂度上升,开始涉及到多模块、多业务部门甚至是跨公司的协调,一般需要经历立项会;
  3. 高级问题:需要协调多方资源,站在公司整体层面,为公司利益负责而解决的问题。

随着难度、复杂度从初级到高级的提升,思考的步骤和难度也有所变化。比如,对于初级问题来说,拆解的过程并不复杂,技术方案相对单一,涉及财务思维的考量也较少;从中级到高级,各个步骤的难度都在大幅提升,前文我提到的管培生同学的提问,就属于中级问题。

另外,许多技术人晋升管理岗后,感觉部门间充满了推诿、扯皮现象,很烦。但这类现象的本质,其实是问题的复杂度上升了,协作环境没有突然变差,你只是缺乏解决问题的方式。

当思维沿着上述步骤前进,就是思考,在任何一步阻塞时间过长,都可以进行提问,这就是提问的时机。换句话说,思考应当是提问的绝对前提,在没有经过思考的情况下,我是绝不会提问的。

提问时,要将你的思考成果和思维路径说清楚,这就是提问的正确方式。比如你是怎么理解和拆分这个需求的?如何评估拆分后的可实现程度?具体是哪里出了问题?这样,对方会感觉你是有备而来,尊重他人的时间,不是伸手党,更愿意解答你的问题。

不过,我个人很少在工作中询问基础技术问题,比如编程语言的问题、某个库或类的使用方法等。我建议大家也要尽量靠自己解决,用好搜索引擎和知识产品,很多问题是可以被勤奋解决的。

夸赞、请客以及开会

掌握了上面的提问方法,就能得到别人的诚心教导吗?以我的亲身经历和观察来看,意外还是经常出现。

这类意外大多可以形容为“三言两语就被打发掉了”。对方有没有真心教你,其实提问者心里往往最清楚。可能是因为企业文化出了问题,或是因为大家都太忙了,总之,就是没人愿意认真解答你的问题。

如果你刚刚走到思考的第一步,在问题拆分阶段就被难住了,愿意帮你的人可能就更少。原因也很简单:通俗地说,这等于你根本摸不到头脑,对工作任务完全没思路,教起来肯定也更麻烦。

当然我们也不是完全束手无策,有一副见效慢但成本低的药方叫做:成为“夸夸党”,长期维护同事关系。比如,当你阐述完自己的思考,又得到了解答时,要适当地夸夸别人:“哎呀,我思考了这么久,你这么快就解决了,你太厉害了!”

更行之有效的方法是请客吃饭,维护好同事关系,适当地进行社交活动。技术人往往不擅、不喜社交,其实特别吃亏。年轻时,我也从不主动请人吃饭,最近几年才意识到社交的重要性。

当然,我从不觉得以上夸赞、请客都是虚情假意、别有用心。别人为了帮助你确实付出了时间,能够解答你的问题的人,确实要更厉害,那你为什么不去表扬表扬别人呢?

另外,我觉得为了寻求知识而请人吃饭更像知识付费。许多朋友都还年轻,没什么社会资源,不能为他人提供更高维度、更有价值的利益交换,你能做的仅仅是请人家吃个饭。换个角度讲,年轻时,工资都不高,也别太在乎钱。除开孝敬父母的部分,剩下的为知识而付费有什么不好?

如果有人指责你是在拉帮结伙、巴结领导,也不要太在意。任何行为都可以被赋予各种意义,我相信,只要你内心确实以学习为目的,随着时间的流逝,事情一定会回到本来的模样。

随着能力的提升,当你开始遇见中级乃至高级问题时,还可以通过召开会议来提出问题。在会议上提出自己的思考,组织大家发表建议和想法,就技术方案进行讨论,是一种更有意义的学习和提问方式。

当然,如果你认为他人应该为你解答问题,应该帮你跨过技能门槛,这一切是理所应当的,我也无话可说 —— 部分优秀企业确实具备这样的企业文化,乐于助人也确实是优秀的文化传统,张嘴就问也能过得不错,这是事实。

但我不会选择做一个“伸手党”,至少这对个人成长极其不利。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你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多半无法通过优秀企业的面试,谈何企业文化。

结语

说了这么多,我觉得有必要最后重申一下:世界上没有能够适配任何场景的标准答案。客观来讲,任何时候、任何问题都可以提问,甚至不存在合理性的问题。

但我更愿意遵循以上提问方式:基础的问题自己解决,有难度的问题思考后解决,用为知识付费的态度来请人吃饭。

因为这一切都有一个基本的前提:将时间线拉长,站在整个人生的高度上,用宏观视角看待当下。

当视角拔高,我发现这种提问思维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大有好处,足以使自己受益终生;相反,他人的非议和金钱上的开销则不太重要,因为从长远看来,非议会消失,金钱的损失则微乎其微。

希望这些思考也能对你有所启发,从而更快、更好地迈上人生的下一个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