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__管理者最重要的三个任务(一):组织调整到位
文章目录
你好,我是乔新亮。欢迎来到我们专栏的第二章:对管理工作的复盘。
在我身边,有些朋友技术很牛,别人调试了一个礼拜的 Bug,他三下五除二就搞定了;别人玩不转的高并发架构,他没用多久就设计完了。领导天天表扬,隔三差五还能给团队做个技术培训,很开心。
接着有一天,公司组织调整,程序员成为了管理者,整个人就懵了:不知道该干嘛。有的人是天天写 PPT,其实内心觉得管理是个很虚的事情;有的人坐着管理者的位置,干的却仍然是写代码的活。不懂管理,这是初级管理者的典型问题。
如果将视线拔高,你会发现,管理能力有些欠缺的技术总监、技术 VP,甚至是 CTO,也都是存在的。我培养过许多技术总监,也经常收到猎头发来的“高薪求聘 CTO”的需求,说明当下在业内,仍然十分缺乏优秀的技术管理人才。
确实,做管理者不容易,大家都是一步步走过来的。前面我们讲了很多次关于“上台阶”的认知,每次登上一个台阶,挑战都会很大,需要时间去学习和适应,这很正常。
复盘这些年带过的精英团队、万人团队以及创业团队,我发现有一些知识,如果早一点掌握,能帮助快速搭建起关于管理的知识骨架,让你成长得更快、更系统。管理者需要做的工作很多,但如果只做三件事,会是哪三件呢?
在我看来,有三大管理任务始终最为核心,最应该在团队内率先落地,分别是:
- 组织调整到位;
- 加强协同效率;
- 激发团队活力;
你可能会想,这是不是过于简化了?要知道,做多容易,做少难,浓缩的才是精华,要学会将复杂的事情讲简单。
而且,这三大任务并不是孤立存在、毫无联系的,它们相互促进,共同实现「促进业务增长」、「建立企业竞争壁垒」等几个主要目标,同时构成了一个企业 IT 能力建设的增长飞轮。下面,我们先来拆解一下这个增长飞轮。
拆解 IT 能力建设的增长飞轮
IT 能力建设的增长飞轮
在这张图里,飞轮有四个“叶片”,其中「端到端的产品管理」、「增强协同 - 项目管理」以及「绩效与激励体系」部分,其实就分别对应着管理者最重要的三个任务。在“飞轮图”左下角的「战略层面」部分,则代表着飞轮运转之后,给企业带来的业务增长。
下面我们来尝试理解一下,飞轮是如何运转的。但是你要注意,这张图的核心是飞轮本身,并不是其中某个单独的叶片。
飞轮的 1 号叶片,是绩效与激励体系。毕竟,没人会给企业免费打工,这是企业开始招聘、开始运作的起点。虽然我始终在说,对于个人不要为了薪资而工作,但对于管理者,金钱奖励仍然是最有效的激励措施之一 —— 尤其是在初中级岗位中,拥有正确认知的同学相对较少。
那么管理者要做的,就是通过团队成员的投入产出比评定绩效,通过阶梯式绩效建立有行业竞争力的激励体系。把这些做好了,在 2 号叶片 —— 项目管理部分,管理工作就有了一个好的基础。
说到项目管理,你一定比较熟悉,主要是立项、项目控制、风险管理、结项等。其中,立项非常重要,在大部分情况下,一个好的立项可以大大提高项目成功的概率。那么什么是好的立项呢?有三项工作一定要落实,分别是:
- 目标清晰:每个业务目标、产品目标、技术目标都要清晰且可量化;
- 责任到人:上述每个目标都要责任到人,不能都是项目经理扛,项目经理扛不了的;
- 承诺到位:如果需要外部组织配合,要得到外部组织的明确承诺;
如果上述任何一个条件没有落实到位,就不能立项;如果企业正处于快速迭代的阶段,可以适当放松要求,但开完项目启动会的一周内,以上三项都要落实到位,否则项目进入高风险关注列表。
**在用人方面,要尽量提高人才密度。**同样一份工作,宁可用两位中高级人才来完成,也不用三位初级人才来完成,主要原因是要考虑管理成本。
只会做项目还不行,我常说,做项目赢在当下,做产品赢在未来。高效地落地项目,是为了产品能更好地孵化出来。在 3 号叶片 —— 产品管理部分,重要的是建立面向产品的组织架构和机制,以产品为核心让组织运转起来。也就是说,项目管理是手段,目的是建设优秀的产品。
产品的在企业内成功孵化,最终是要在市场上证明自己价值的,为企业带来业务上的高速增长。这就来到了 4 号叶片 —— 企业战略层面。
这一部分我们主要关注业务增长,而业务增长又可以从长期、短期两个维度来理解。当下我们围绕产品做的许多工作,并不一定能帮助业务立刻跨上一个台阶,有些可能是在半年后才会深度影响业务的增长。但要记住,业务的增长一定是和产品能力的建设密切相关的。
最终,业务的增长带来企业营收和利润的增长,进而让激励体系变得更有吸引力。有关企业 IT 能力建设的增长飞轮,就正常运转起来了。
那么除了业务的增长,这个飞轮还能带给企业哪些价值呢?我认为在飞轮的运转过程中,企业的品牌是在不断被建立的。此外,随着越来越多的产品逐渐组成平台,甚至是形成对外云服务,企业积累的 IT 力量在不断增强,这也将在行业内形成真正的壁垒。
到这里,我们回过头,再看一下增长飞轮,任何一个叶片的缺失,其实都会导致飞轮停转。如果你只做绩效与激励体系,虽然短期内大家很开心,但时间一长,企业就要倒闭了,最终害了所有人;反之,如果只做项目管理和产品管理,不做激励体系,那你就成了“活雷锋”,花企业的钱为业界输送人才。
所以,我们在讲解管理者的三大任务时,是从“激励”到“增长”,按顺序介绍的。但这是一个飞轮,你可以从任何一个叶片开始看,在不同的启动点,关注点也不同。当然,图片能展示的内容有限,要让增长飞轮转得更好,我们还有很多内容需要讨论。但那都是后话,不要着急,接下来我们先来详细聊聊管理者的第一个要务:组织调整到位。
构建面向产品的组织架构
组织调整到位,在今天这个时代,就是要构建面向产品的组织架构,对应了「IT 能力建设增长飞轮」的叶片 3。
那为什么要先讲组织调整呢?因为组织架构是公司协作的基础,它决定了各团队如何思考、如何协作。如果组织架构不调整,研发团队是一条线、测试团队是一条线、产品团队是一条线,这在 IT 团队里天然就形成了一定的壁垒和鸿沟,导致一些正确的战略决策落地执行慢,公司内团队协作效率差,容易扯皮。
所以在你有权限、有能力,时机恰当的情况下,我建议优先调整组织架构,从职能型研发组织结构,调整为产品型研发组织结构,也叫做“Pizza 型团队”。
比如,职能型研发组织架构的特征是:
- 每个研发中心为一个最大产品团队;
- 二级部门按岗位职能划分为多个专业职能部门,比如产品经理团队、研发团队,还有进一步把研发团队划分成开发团队、测试团队的;
- 每个人员仅归属到一个职能组织;
- 三级部门人员按编制无限扩充;
- 三级部门团队 leader 任命从岗位职能中挑选 / 竞聘,比如研发能力强的当研发团队 leader,测试能力强的当测试团队 leader;
产品型研发组织架构的特征是:
- 每个研发中心为一个最大产品团队;
- 二级部门按产品下分多个产品组织为三级部门,每个产品组织均形成一 个产品团队;
- 每个人员至少归属到一个产品团队,暂不限制归属产品数量;
- 每个产品团队约为 7 ~ 8 人,人数受限,最多 10 人;
- 每个产品团队产品经理、开发、测试齐备,是一个可以独立作战的小分队;
- 三级部门产品团队 Leader 可以是团队任意成员;
- 产品团队 Leader 要求(综合能力):专业能力、领导力、汇报能力;
- 团队 Leader 任命原则为能者居之,能上能下;
你想一想,这里面最重要的变化是什么?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产品经理、开发、测试,形成了一个整体,被赋予共同的文化价值观,为共同的目标去努力,战斗力变得更强了。
愿景、文化、价值观很重要。团队成员正在做的工作,是否被赋予了意义,会对工作的执行效果产生巨大的影响。比如我们彩食鲜的愿景是:希望全国人民,在生鲜食材方面能吃上可信赖的食材。当一个包含众多关键岗位的战斗小分队,都一起为这样的目标努力时,力出一孔,战斗力肯定比单打独斗强。
第二,无论是产品经理,还是开发、测试,都开始和业务部门熟悉起来,和运营同学坐在一起,为自己的产品负责。
以前,业务觉得 IT 傻,啥也不懂;IT 部门觉得业务部门是这个时代的傻瓜,啥也不会。在我的团队里,这些都不存在,所有人都要熟悉业务,不需要熟悉业务的岗位一律外包出去。连运维都要求去学习业务,只有知晓了业务的特点,才能把运维做好。业务部门和 IT 部门是兄弟,兄弟齐心,其利断金。
心在一起是团队,心不在一起就是个团伙。为什么很多公司的业务团队和 IT 团队心不在一起?其实根本原因是组织整体架构设计的有问题,局部的优化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需要体系化的解决方案。
彩食鲜的业务部门和 IT 部门关系非常好:互相理解、互相支持;胜则举杯相庆,败则拼死相救。我相信,这是大家都向往的团队氛围。而我思考的是,怎么去营造这种文化氛围。答案是,要从底层开始进行设计,把最基础的架构设计做好。
第三,管理者开始能通过一套统一的绩效考核体系,去考核不同岗位的团队成员。
以前我们如何考核研发人员?可能是 Bug 数量,也可能是宕机时间。其实在大部分业务驱动型公司里,考核这些指标的意义真的有那么大吗?如果业务都死掉了,系统再健壮又有什么用?如果你的产品能给公司带来一两个亿的利润,偶尔宕机一次又有什么关系?
最终一切都要变好,但在前进的过程中,如何去寻找平衡,这是管理的智慧。身为管理者,你要学会灰度管理,不断在业务发展和技术能力建设中间寻找平衡。此外,管理者要将所有人的目标调整到业务发展上,联合大家一起寻找最优解,避免各方只关注局部优势,不看全局发展。
我对 IT 团队的定位是,IT 必须成就业务。我也建议你,如果能够影响公司的 IT 策略,一定要通过利润和营收,考核 IT 产品给业务创造的价值,同时考核业务部门的 IT 化水平。
我曾经和亚马逊零售部门的专家沟通过,发现亚马逊很早就开始将业务部门的 IT 化水平纳入考核。在一定时期内,如果采购部门的系统自动化程度不够,采购单是无法人工下发的。
具体到方案,你可以以产品线为单元考核,参照成熟度模型,设立有挑战的绩效目标。然后用业务价值的增量部分,按百分比抽取,回馈给产品团队。
你可能会想,如何估算业务价值呢,这有点难吧?其实也不难,业务价值参照公司、部门的收入和利润进行换算;如果出现不能直接计算的情况,按人效提升、人力节省的程度进行换算。在这里,我们可以用“开源节流”这个概念来给工作更明确的分级:
帮助企业增长、扩大市场份额的工作属于开源类工作,这些事情能做就做,要优先处理。比如让企业内连接、协同效率更高,让数据共享更透明,帮助决策更高效之类的任务,基本都属于开源工作。
节流类工作的优先级次之,具体是指人效提升、人力节省等。当然,有些工作既能开源,又能节流,效果最好。
别觉得复杂,有一个基本的设计原则,可以助你理解以上内容:企业做增长,个人看成长;鼓励每个人凭借自己的成长,在团队内贡献更大的能量,赢得企业的发展,最后在越来越大的蛋糕里,共享利益。
还有很多其他的细微差别,我就不再展开谈了,留给大家在实践中体会。重要的是,这么干下来,整个 IT 部门的氛围完全变了,业务就像爸爸,贡献行业知识;IT 就像妈妈,进行科技赋能。双方共同抚养了一个既懂业务又懂技术的孩子 —— 产品。
这孩子的能力构筑在平台的能力之上,拥有过去积累的所有经验,持续学习、不断进步、越来越强。当企业坚持对 IT 长期投入时,就会形成复利效应,让这个孩子所能贡献的价值越来越大。最终受益的还是“爸爸”和“妈妈”。
如何做组织架构的选型?
当然,不是说所有公司都要立刻构建面向产品的组织架构,你也不要看完专栏,就跑去找 CEO“谈心”。
关于如何在“职能型研发组织”和“产品型研发组织”间做选型,我有三个比较关键的考量标准,供你参考:
第一,如果公司在技术方面还存在比较大的挑战,建议选择职能型研发组织。比如说,产品经理、开发、测试的能力很差,还有很多技术挑战不好解决,这时不要冒失转型。
第二,如果技术挑战所剩不多,不要犹豫,建议转为产品型研发组织结构。
第三,通过设置技术管理办公室、云部门统一建设基础平台和研发管理平台,降低对于大多数开发、测试的专业能力要求。对于 200 人以下的研发团队,设置一个技术管理组织就可以,将研发规范管理和基础平台能力建设两个功能凝聚在一起;如果团队规模超过 200 人,就要尝试分成技术管理办公室和云部门,前者负责研发管理规范,后者负责基础技术平台的研发。
你可能会说,我还没有权利做组织架构设计和调整,我能得到什么呢?在专栏的第一章,我讲过,要学习看清楚问题的本质,养成遇到问题多思考的习惯。现在,你就可以结合自己的工作,好好想一想,这套调整方案背后的本质是什么呢?
如果你是个项目经理,可以想想做过的项目,调整自己的视角,想想如何利用类似的思维模式解决项目问题;如果你是个架构师,想想这个和架构设计有什么异曲同工的地方?
无论你是产品经理、测试经理还是资深开发人员,都可以结合自己的工作,想想有什么触类旁通的问题。
虽然以上管理措施,并不是每一位管理者都有权立刻执行,但要学着先听、先了解。交流得多了,你可能会发现,其实成功的高层管理者,在管理方法上,都有许多共通之处。提前接触这些内容,有助于你拔高自身认知,更清晰地看待当下的成长路径和工作目标。
同时也不能看过了就扔一边去了。每过一段时间,就要记着来拿出来重温一下,会特别有好处!
当然,你也不用担心此后的每一讲都与中层管理者无缘,我们的内容将涉及多个层次、多个维度。
如果你已经是一名拥有决策权的高层管理者,那就太棒了,以上所讲方案均来自我在环球易购和彩食鲜的管理实践,欢迎留言与我交流技术与业务团队管理心得。
结语
到此为止,我们专栏第二章第一讲的内容,就接近尾声了,内容从认知部分跨越到管理部分,不知道你听得怎么样?
作为管理者,要学着带领出一支能征善战的队伍。这一讲,就是在讲如何搭建一支能适应“现代战争”组织形式的队伍。
接下来的两讲,我们会重点讲一讲如何加强协同效应、如何激发团队活力。这三讲,将共同构成技术团队管理的“三板斧”。
都做完了,就可以带团队去打胜仗了:每个季度定有挑战的目标,组织团队拿下这个目标。胜仗打得多了,就会养成赢的习惯,就会将“打胜仗”当作一种信仰。当这支团队再看到有挑战的任务时,就会兴奋地冲上去,然后拿下它!
希望大家都能成为各自企业内的“常胜将军”,我们下一讲再见。
文章作者
上次更新 10100-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