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乔新亮,很高兴又与你见面了。

在技术管理领域,有一个很古怪的现象,不知道你是否有注意到:很多管理者,在面对团队成员的争吵时,会选择冷处理、和稀泥,也有人干脆沉默以对,直接忽略这个状况。

但你肯定知道,理论上,管理者是应该介入争吵,及时调停的 —— 不然团队士气和协作就会受损。

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出现呢?原因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但一个主要的原因,可能是缺乏全局思维。注意,这个评价不单针对发生争吵的双方,也针对不作为的管理者。

只要是争吵,情况一般都比较类似:双方各有各的道理,互不退让。作为管理者,也不想影响任何一个人的积极性,所以两头为难,干脆不管。

其实,如果缺乏全局思维,就会经常面临这样的决策难题。有个成语叫作“盲人摸象”,意思是说,几个盲人要通过触摸大象,来描绘大象的形象。于是,摸了象牙的人说,大象像一根长棍;摸了象腿的人说,大象像一棵大树;摸到大象肚子的人说,大象像一堵墙……

他们说错了吗?站在个人的角度,没错;但站在全局的角度, 可能每个人都 错了。很多管理层面的问题,其实都可以用“盲人摸象”来形容,道理极其相似。吵架,只是缺乏全局思维造成的众多问题之一。

2019 年在环球易购时,我就经历过这样一件事。

高可用设计或许是个“伪命题”

在环球易购,我们主要做的是跨境电子商务,服务遍布很多国家和地区,其中有一条线路,是通过光缆连接美国达拉斯到深圳的机房。

我去了没多久,在检查基础设施的高可用建设时,发现线路居然只有一条 —— 很明显不符合高可用设计的思想。因为光缆是有可能被挖断的,底层基础传输网络的抗风险能力太差。

作为技术管理者,看到了风险,当然要想办法解决了。

但着手解决时,相关业务部门却不愿意为新增加的光缆付费,说目前部门的压力大,不愿意承担这个费用。听到这种说法,我带领的团队对此很是不屑一顾 ——什么压力大,简直就是不懂啥叫高可用。

你看,一个典型的问题场景出现了,技术人员在想:明明有问题,不想着去补救,出问题的时候可别找我;业务部门想的是:我这业务压力这么大,你还要纠结什么架构设计,啥也不懂。

站在各自的角度,他们说的都对,根源在于看问题的视角不够高,缺乏全局思维。

我和我的团队说,首先,我们要学着去理解业务部门;然后,我们来分析下,对于企业而言,这种设计到底有什么样的风险。

其实,这条光缆的问题不会对 C 端业务造成影响,只会影响后台的统计分析。接着,我们向上看,根据过往经验分析:如果光缆被挖断,相关业务会中断多久、影响范围有多大?

最后,技术团队将相关调研整理、总结,和业务部门坐下来相互对齐,得出结论:业务影响处于可以接受的范围,结合公司情况,暂不增加备用光缆。

到我离开环球易购时,其实这条线路仍然只有一根光缆。光缆也被挖断过,但无论是 IT 部门还是业务部门,都能接受这个结果,没有争执和推诿。因为这是站在全局视角,大家研讨得出的结论,虽然有利也有弊,但都在预估范围内。

你看,当我们去各类技术会议学习分享时,大家经常探讨高可用、高并发的架构设计。但在实际的工作中,这类设计不一定能实现,甚至也不一定在当下对于公司是最合理的。

类似的问题还常见于中台建设。

这两年中台特别火。很多技术 leader 好不容易把中台研究明白了,觉得这个设计思想好啊,回去就要搞,结果业务部门不愿意,说:

“你说做中台、做中台,说了半天就是架构更好了。我们这个月的 KPI 都要完不成了,还要支持你做个半年不见效的中台?”

于是,技术 leader 把自己气得够呛,觉得这哪叫“技术驱动型科技公司”,没有一点长远眼光,自己留在公司就是浪费青春。

那么这又是一个有关全局思维的问题,我们要回答的,其实不是中台在架构方面的优劣势,而是在半年以上的时间维度里,中台对于整个企业,在营收增加、业务增长方面的优劣势。

如果说得清楚,其实业务部门也有不小的接受可能,因为大家不但需要考虑短期增长,也会追求长期增长;如果说不清楚,其实中台做了也是白做,属于管理者自己没想明白。

所以,在前面的章节里,为什么我总是强调:研发团队要有业务思维,业务团队也要接受技术指标考核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要赋予双方更高维度的视角,让大家在工作中有全局思维。

全局思维与向上管理

当然,以上我们说的全局思维,都是站在更高的维度,将技术视角和业务视角统一起来,学会用业务增长的思维看待技术建设。

但全局思维又不仅仅局限于此。很多人觉得老板的问题很难回答,因此比较怕和老板对话,为什么呢?因为和老板相比,你缺乏全局思维,格局不够高,因此面对老板的提问,常常感觉出乎意料、难以回答。

而这一点,在每一个职级都会有所体现。一般情况,在同一家企业内,CTO 的全局思维通常强于技术总监,技术总监的全局思维通常强于技术经理,而技术经理又强于普通程序员。

会出现这种差异,当然有信息不对称方面的原因,但同时也有思维格局上的高下之分。比如,很多企业都在推行“公开透明”的企业文化,但基层员工仍然和高层管理者在思维层次上有极大偏差。为何?因为从上到下,没有培养全局思维的意识。

每次周会,都会有许多下属讲自己的工作情况,我的回应经常是:“你说的都对,但这个有什么用?产品是什么,用户是谁?对用户有什么好处,对公司有什么益处?

请注意,我不是在质疑或者否定下属,而是在强迫下属站在全局的视角去思考。

刚才我们讲的是自上而下的思考模式。这段时间,也有很多同学留言说,乔老师,能不能讲讲向上管理?其实向上管理,就恰恰相反,属于自下而上的思考模式。

很多 CEO 其实很讨厌“向上管理”这个词,一是听起来确实让人不大舒服,像是在沟通中,掺杂了很多心机和花样;二是在很多 CEO 眼里,“向上管理”属于伪命题:是 CEO 真的需要被管理,还是下属自以为比 CEO 更明智?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耳熟?对,这其实和下属吵架有一个共同的逻辑:双方都没说错,只是视角局限在自己这一侧。

所以,所谓的向上管理,其实不像很多新媒体文章说的一样:说话先赞同再反对、和老板培养感情,等等。

这些当然可以做,但都只是锦上添花,属于沟通技巧,不算向上管理。真正的向上管理,是培养全局思维,把自己的思维拔高,和老板站在同一个维度看待问题,同时保持密切、顺畅的沟通

不然的话,你的所思所想跟老板压根不在一个频道上,怎么“向上管理”?时间长了,老板只会觉得你自以为是、恃才傲物。

那么如何培养全局思维呢?

说起来倒也不难,主要是从两个维度去尝试重新思考问题:一是时间维度,二是空间维度

所谓时间维度,是指遇事不要只看当下得失,要学会站在未来六个月、一年甚至三年的维度看得失。很多让人难以决断的问题,只要站在更长的时间维度去看,就会豁然开朗。

空间维度,则是指,不要只站在自己的视角看待问题,要时常做好身份转换。比如技术人员要考虑,站在业务部门的角度,会如何考虑这个问题?站在财务部门的角度,会如何考虑这个问题?站在 CEO 的角度,会如何考虑这个问题?这是个人所处空间上的变换。

你可能会想,听起来很简单,就是挺累啊,一个问题要在不同的角度思考这么多遍,烦死了……

其实,这就是思维和认知能力养成的特点:说起来都不复杂,但做起来需要绝大的毅力和耐心。在我们专栏的第一章,大部分认知能力都存在这样的学习特点。但与第一章的许多认知不同,那些属于个人成长相关的认知,而全局思维属于团队管理方面的认知:管理者不但自己要具备全局思维,还要让团队也拥有全局思维。

这么难养成的认知,怎么传递给团队呢?这时就需要建立持续完善体系,让团队持续成长。可以说,如果没有持续完善体系,团队根本就不可能具备全局思维。

CTO 也可能犯错

在向团队灌输全局思维时,你可能会很头疼。因为有时团队就是不理解、就是不接受,甚至会表现得很偏执,让人只想在心里骂娘。

这时,你要提醒自己:既然大家都通过了公司面试,就说明基础能力还是有的,没人真的是傻瓜。团队是能进步的,要给团队进步的时间

其实我们专栏从上架到现在,我一直在重复这句话。很多管理者,表面上支持“试错容错”的文化,但骨子里就没期望过大家会成长。

哪怕是 CTO,都会犯错,何况是普通员工呢?不给大家留出成长的时间和空间,怎么带领团队打胜仗呢?

2015 年年底到 2016 年年初,我在苏宁工作,曾带着团队做关于容器编排的技术选型。当时,针对容器编排管理工具,有两个选择:一个是 Swarm,另一个是 Kubernetes。

当时我们确实是努力站在全局视角去思考的:

在当时,Swarm 的架构简单,是 Docker 内嵌模块,部署运维成本低,在业务角度有利于降本提效;Swarm 是 Docker 的原生编排工具,支持度好,容器的启动速度高……

相比之下,Kubernetes 当时的情况就有些不尽如人意,所以我们最终选择了 Docker + Swarm 来做容器化改造。

结果,还不到一年,我就知道自己做了错误的决策。你可能也看到了,Kubernetes 后续的成长速度非常惊人。于是,我召集团队,承认了自己的失误,立刻做了调整。

后来复盘这件事时,我发现,在做技术选型时,我们少考虑了一个关键因素:大厂的支持能力。如果再有类似的选型工作,我一定会将大厂的支持能力作为重要的选择条件。

但回到全局思维这件事上,犯错实属正常,哪怕是 CTO 也一样。就像我们常做的 A/B Test,这本就是体系建立工作的一部分。

所以,当你实践这一讲所收获的认知时,如果有不耐烦、不如意的时刻,一定要提醒自己:不要急,这很正常,这些都只是成长的浩瀚大海中的一朵小浪花,都是建立持续完善体系所需的正常工作。

结语

这一讲,我们重点聊了聊管理维度的全局思维和持续完善体系的建立,这是一个不断迭代的过程。

一个组织就如同一个人,如何让这个组织有格局,并且能快速学习、持续迭代,是管理者一个重要的能力。迭代,就意味着前面有不完美的地方,在全局视角下具备纠错能力,用更短的周期、更快的速度持续完善,这样组织能力也会随着时间,不断登上新的台阶。

最近,我和一些 CEO 聊天,问他们过去在管理上最大的失误是什么,有好几位都是想了半天也说不上来。为什么?不是因为没犯过错,而是因为对于他们来说,试错、迭代都是正常流程,被正常迭代掉的问题能叫失误吗?当然不能,那本来就是规划之内的情况。你想想,自己和这些 CEO 是否有这种认知上的差距?你能否以同样的心态,看待自己的成长?

我相信,你一定能做到快速成长。或许现在,也可能是未来的某一天,你也会是那个“没犯过错”的 CEO。

今天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下一讲,我们会重点谈一谈,在具备了全局思维后,如何在战略上做聚焦、做取舍,真正做到 CEO/CTO 级别的认知协同,为跨上新的台阶做好准备。

我们所讲的管理者“三板斧”、管理哲学、全局思维、战略聚焦等内容,都是关联在一起的,你在看的时候,要注意前后对照,串联起来。这样的成长才成体系,才不会有失偏颇。

如果有问题,欢迎随时向我提问。我们下一讲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