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__突破实用型、技术类阅读,外面还有另一片星辰大海
文章目录
你好,我是陈亦峰,欢迎你和我一起学英语。
今天是咱们这门课的最后一讲正文。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其实前面 29 讲我们都没有离开过实用型、技术类的文章阅读这个话题,我们一起讨论怎么学习词汇、怎么分析句子结构、怎么从段到篇理解作者的思想、怎么通过主题阅读补知识方面的短板,毕竟在做这门课之前,以及课程的更新过程中,我们很多读者给我提了一个真实的问题——“怎样读懂技术文档”。
但是,正如我在开篇直播时讲过的,如果只是把“怎样读懂技术文档”当成英语学习的目标,无论从方法还是格局角度看,都太“局限”了。于是,我想,我们就利用最后一讲的自由,来做一个偏离主题的“突破”,讲一讲除了“读懂技术文档”之外,学英语到底是在学什么。
学英语是“听说读写,四事并重”的过程
第一个突破,是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不可只注重阅读,而偏废听、说、写。学习英语必须是一个“听说读写,四事并重”的过程,我们必须保证这四项基本功的平衡发展,同时处理好输入和输出的关系。
下面我们就从词汇和篇章这两个角度,结合林语堂先生分享的英语学习经验,来谈一谈“听说读写”四事并重的问题。
1. 词汇学习
关于词汇学习,林语堂先生曾经指出:“凡遇一新字,必口诵耳闻手写目视,然后容易认得,容易记得。犹如习字之人,不但要多阅碑帖,且必肯研墨挥毫,下实际工夫,才有实际成效。**现在中国学生念英文,多犯这种毛病,只肯玩赏宝帖,不肯执笔临摹,结果不能真实领会书法之笔意,且失了习帖上之真正快乐。**昔王羲之习字,池水尽黑,有了这样苦工,才是得了此中的乐处。学习英文道理也正如此。”
林语堂先生的这段话,可谓是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中国学生英文词汇学习的一大通病。我们在之前介绍词汇学习方法的时候,也曾经强调过五个步骤,我们这里再来复习一下:
- 读单词或短语,并对照正确的发音(例如参照朗文词典的真人发音)反复模仿;(听、说)
- 通过英文解释来理解单词或者短语的含义,并自己复述;(读、说)
- 学习英文单词或短语的例句,包括朗读例句、参照真人发音模仿、背诵例句;(读、听、说)
- 模仿例句自己造句;(写)
- 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找机会有意识地运用学到的新词;(说、写)
按照林语堂先生所说,“凡一人讲话时所用的字必与看书时所不懂的字不尽同,看书时能用的字,未必做文时都能用。”譬如,读得懂莎士比亚文章的人,未必能使用莎士比亚文章中的辞字。犹如我们能看林琴南的小说,自己未必能而且大半不能写出林琴南的文句。
所以所谓语汇,通常语言学家分四种:听得懂的字、讲得出的字、能阅读的字、能写作的字(hearing vocabulary, speaking vocabulary, reading vocabulary, writing vocabulary)。能写作的字又可分为能使用的(active vocabulary)和仅能了解的(passive vocabulary)两种。自然,很多人是了解的字比能使用的字多。当然,最理想的就是四种都会,某字能听能讲能读能写,这才算是真正充分的认识。
所以,做到上面这五个步骤之后,一个新词才算是真正学到手,才能够达到林语堂先生所说的王羲之练字“池水尽黑”的境界。可惜,我看到的很多英语学习者还只停留在“玩赏宝帖”的程度。
当然,词汇学习仅仅是英语学习最基础性的工作,只到这里是远远不够的。林语堂先生还指出,“学习英语的时候,一定要学习一个完整的句子,不要只记单词。在学英语句子的时候,要把句子的语法、语调和发音腔调完整学起来……英语重输入,输出次之,一定要反复听,听语法,听语调,听发音,自己说的时候要模仿,模仿发音的位置,发音腔调等等,和咱们学唱歌类似。”那接着,我们就从句子乃至篇章的角度来谈一谈。
2. 篇章阅读
在传统的外语教学中,由于语言环境和语料获取途径等因素的限制,很多事,音视频资料真的少得可怜。这就造成了学校教育普遍偏重阅读而忽视听说的局面,也就是所谓的“哑巴英语”。小孩学习母语的过程,都是先听说后读写,绝大部分小朋友在识字和写字之前往往都早已经伶牙俐齿了;但外语学习由于包括上述原因在内的多重因素,导致大部分的外语学习者违背了语言自然习得的次序和规律,这不仅造成听力理解和口语表达能力的欠缺,同时也会反过来制约阅读和写作水平的快速提高。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互联网上利用搜索引擎和多媒体平台,我们可以找到很多高质量的音视频语料,帮助我们实现听说读写平衡并重的外语学习。和词汇学习五步走一样,我还是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给你介绍以篇章为基础、兼顾听说读写的五个步骤学习法。
假如说,两周后,我要参加一场以区块链为主题的国际研讨会,或者你两周后要去应聘一家区块链技术公司,我们想找几篇相关主题的演讲来快速学习一下这个领域相关的内容。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五个步骤来进行。
第一步:搜索语料。
搜索 Youtube 或者 TED 等音视频网站,寻找合适的音视频材料。例如我们打开 ted.com 网页,在右上角的搜索框内输入“blockchain”,就会出现七八篇区块链主题的演讲,里面有演讲标题、内容梗概、演讲人等简单的介绍。
我首先会选择 Don Tapscott 的一篇演讲How the blockchain is changing money and business,《区块链将如何改变货币和商业》;唐·泰普斯科特被誉为“数字经济之父”,曾经出版过《区块链革命》等著作,是这一领域的泰斗级人物,我们可以以他的演讲为学习切入点。链接点进去之后,是一篇不到 19 分钟的演讲视频,视频框的下方有四个选项,包括“演讲详情”“演讲文稿”“延展阅读”和“观众评论”,其中最有用的是“演讲文稿”(transcript)。TED 的演讲有 24 种语言可供选择,其中包括英语、简体中文和繁体中文(演讲的两种中文翻译稿不仅仅是简体和繁体的字体区别,而是不同的团队翻译的两套文案,可以比较一下),可以复制出来作为学习的文字稿。
**第二步:泛听演讲。**准备工作做完之后,我们来泛听一下这篇演讲。在视频框进度条的右边,除了音量和字幕设置以外,还有一个非常贴心的功能,就是语速调节。你可以把演讲速度调慢至 75% 或 50%(建议用 75%,我试过 50% 的语速会导致声音轻微变形),从而降低难度。粗粗听上一两分钟,如果觉得可以听懂百分之五六十以上,那么难度就不算离谱,可以用来学习。接下来从头至尾泛听两遍演讲,第一遍什么都不要做,竖起耳朵来听就好;第二遍,你可以做一些笔记,例如记录一些要点,以及标注一些实在听不懂的地方。
**第三步:阅读文稿。**在两遍泛听的基础上,你可以阅读英文演讲稿原文,特别关注在泛听过程中存在困难和疑惑的地方,查字典、查资料,对整篇演讲进行更深入的理解之后,还可以参考中文译文。阅读过程中,适当记录各段的要点;在阅读完成之后,能够写好整篇演讲的结构梗概。
**第四步:模仿熟诵。**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四五个核心段落,再仔细精听几遍,模仿演讲人说话的语音语调,熟练朗诵,这时候要把自己朗诵的声音录下来,过后和演讲者原视频进行对比,找到差距后,再模仿和朗读第二遍,如此循环三次,每次都根据所发现的问题,进行刻意模仿练习加以改进。
**第五步:复述大意。**在前四步的基础上,借助此前记录的演讲提纲的提示,用自己的话复述演讲内容。这部分复述的内容也要录音记录下来,结束后还是需要自己给自己当教练,结合演讲的原文和原视频,进行自我评价和反馈。复述也要循环三遍,每一遍都要录音,每一遍都要发现一些具体的问题,力争每一遍都有所改善。
这样兼顾听说读写的自我训练,我们平时在家里就能完成,也不需要花特别多的时间,但是贵在坚持。我们这个课程结束之后,如果你往后能够坚持每一周或两周找一篇自己感兴趣的演讲,按照上面的步骤一周或两周完成一篇的“听说读写”刻意训练,这就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同样借用林语堂先生的话:“学习英语唯一的正轨,不出仿效与熟诵;仿效即整句的仿效,熟诵则仿效之后必回环练习,必使能顺口而出而后已。凡能依这方法读英文的,无不成功,而且这极容易,真是学习英语的康庄大道……须知小儿学语神速之秘诀,也不过仿效与重叠练习而已。”
减少语法迷信,加大英文语料输入
第二个突破,是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要渐渐减少对语法的迷信,加大对英文语料本身的输入。
当然,我并非反对你学习语法,我们在整个课程中也讲解了很多重要的语法知识,这些知识对于外国人学习英语无疑是很有帮助的。我希望打破的是英语学习者对语法的过度迷信,以为学好语法就等于学好了英语,而这种迷信的背后往往潜藏着学习者不切实际的的幻想,总觉得能够找到一条“多快好省”的学习捷径。
林语堂先生对“旧式以文法入门的方法”相当不屑,他认为,“旧式的文法家以为下定界说,指出造句的楷则,叫学者按这楷则字字照填,便可成句,实在完全是梦呓。不但这方法极迂腐难行,就使按规则填好,也未必是顺口的英语……若凭字字译成英语,再依文法规则慢慢叠成句读,必一无是处,劳而无补。”
无独有偶,中国英语教育界先驱之一、复旦大学外文系的葛传椝教授也提出 Books on English 和 Books in English 的差别。
这两个短语只是一个介词 on 与 in 的不同,但意思却截然不同。Books on English 是“讲英语的书”,例如英文的语法书;而 Books in English 指的是外国人“用英语写的书”。我理解葛老想说的意思是关于英语学习方法或者英语语法的书何其多也,而我们这些学习英语的人总是幻想能够在这些 Books on English 里面找到既高效又省力的学习捷径,但是葛老明确指出:I would advise all learners of English to devote more time to reading books in English and less time to reading books on English(也就是多读语料、少读语法的意思)。
同样道理,很多人往往会舍本逐末地去寻找一些“快速阅读”的方法,殊不知自己已有的知识底蕴和见识才是学习新知识最重要的保障。
如果我们画一个圆,圆圈里面是我们已有的知识,圆圈外面是我们未知的知识,随着圆圈里的知识积累得越来越多,你的这个圆的周长就会越来越大,吸收和学习圆圈外面的新知识的能力和速度也会变得越来越强,学东西也就越容易越高效。不幸的是,这和我们这个世界“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的马太效应有点相似。
很多学习能力超强的人,给你介绍一堆学习方法或者速度技巧,其实这些对于他们来说都是锦上添花的工具,本身并非没有价值,但充其量是暴露在水面之上的冰山一角,而如果幻想着依靠这些“花拳绣腿”的招式、而跳过别人苦练内功的积累过程,那就恐怕要失望而归了。
总结起来一句话,鸡汤不能当饭吃,成功学的书也少看,但行善事,莫问前程,或许是最靠谱的方法。
拓展阅读范围,多读自己不擅长的领域
第三个突破,是在实用型、技术类的文档以外,拓展你自己的阅读范围,对于理工科的英语学习者,要多读一些文、史、哲类别的读物(包括英文的和中文的)。当然对于文科生来说,也特别需要多读一些科学技术方面的书。
关于这一个宏大的题目,不是我们今天的主题,我这里就不展开深入讨论了,而且很多学者名家珠宝在前,对这个问题已经有过非常精彩的论述,我在这里推荐两篇文章给你课后去阅读。
第一篇文章(https://www.douban.com/note/341948913/)是龙应台先生在台湾大学法学院的演讲,题目是《政治人的人文素养》,讨论我们为什么要需要文学、哲学和史学。龙应台先生有三个非常精彩的比喻,她说,文学是白杨树在湖中的倒影,可以提醒我们除了岸上的白杨树外,有另外一个世界可能更真实存在;哲学是迷宫中可以望见的星空,使我们能藉着星光的照亮,从而有了摸索走出迷宫的可能;而历史是可以一点点复活的沙漠玫瑰,告诉我们没有一个现象是孤立存在的。
第二篇文章(http://liuyu.blog.caixin.com/archives/154705)是清华大学的刘瑜教授介绍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的一篇随笔。哈佛大学蕴含丰富的人文精神最集中地体现在它的“核心课程”上,也就是给本科生开的基础课。刘瑜指出,这些“核心课程”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们在开始研究树木之前,能够先看一眼森林,以后走到再细小的道路上,也不会迷路……同时也让学生置身于自己的专业时,能够知道自己所学习的,不过是一个巨大有机体里面的一个毛细血管。
在今天的课后作业里,我给你找了三篇我自己比较喜欢的短文,包括海明威的 The True Nobility、罗素的 How to Grow Old 以及 Robert Frost 的 The Road Not Taken,希望通过这三扇小小的窗,让你管窥一下外面的星辰大海。
小结
今天最后一讲的主题词是“突破”,你的舒适区的尽头就是你突破的起点。很多基本的道理,适用于所有行业。
比如说,在我看来,学英语和做厨师并没有什么区别,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好厨师,光是研究烹饪理论是不够的,买一堆锅碗刀铲来把玩也是不够的,需要厨师利用这些知识和工具,一顿一顿地去练习才行。基本功扎实可以决定你可以入行吃这碗饭,但你的创造力、你的审美、你的品位、你的情商等等,将决定你职业发展的无限可能。
我想对于软件工程师来说,也是一样的道理。
是否熟练使用工具决定你收入的下限,而我们讲的那些虚头巴脑的星辰大海总有一日会决定你的上限。
就如乔布斯所说的,当年他辍学之后在原来的里德学院蹭课学美术字体设计的时候,并不会想到那些知识和技能会对他以后的事业产生什么影响,但我们现在都知道,这些看似“无用”的审美和素养,究竟是怎样改变我们的世界的。
而所有这一切,没有捷径,答案钱钟书先生给过我们,他说:“最聪明的人偏下最笨的功夫。”让我们一起去做那个最笨的聪明人吧!
课后作业
- 通过这个链接,按照我介绍的“听说读写”五步练习法,用一周的时间完成这个演讲的深度学习。
- 阅读海明威的The True Nobility、罗素的How to Grow Old以及 Robert Frost 的 The Road Not Taken这三篇短文和诗歌。
如果在学习中有什么问题,你可以在留言区提问,同时欢迎你把学习心得分享出来,我们一起每天进步一点。
文章作者
上次更新 10100-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