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_你竟然不知道SDP?它可是WebRTC的驱动核心!
文章目录
在前面《01 | 原来通过浏览器访问摄像头这么容易》《04 | 可以把采集到的音视频数据录制下来吗?》等文章中,我向你讲解了 WebRTC 如何采集音视频数据,以及如何将它们录制成文件等相关内容。但那些知识不过是个“开胃菜”,WebRTC 真正核心的知识将从本文开始陆续向你展开。不过从本文开始,知识的难度会越来越高,你一定要做好心理准备。
说到 WebRTC 运转的核心,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有的人认为 WebRTC 的核心是音视频引擎,有的人认为是网络传输,而我则认为 WebRTC 之所以能很好地运转起来,完全是由 SDP 驱动的,因此SDP 才是 WebRTC 的核心。
掌握了这个核心,你就知道 WebRTC 都支持哪些编解码器、每次通话时都有哪些媒体(通话时有几路音频 / 视频)以及底层网络使用的是什么协议,也就是说你就相当于拿到了打开 WebRTC 大门的一把钥匙。
由此可见,SDP 在 WebRTC 中是何等重要。下面就让我们正式进入正题吧!
SDP 是什么
在正式讲解 SDP 之前,你首先要弄清楚 SDP 是什么?SDP(Session Description Protocal)说直白点就是用文本描述的各端(PC 端、Mac 端、Android 端、iOS 端等)的能力。这里的能力指的是各端所支持的音频编解码器是什么,这些编解码器设定的参数是什么,使用的传输协议是什么,以及包括的音视频媒体是什么等等。
下面让我们来看一个真实的 SDP 片段吧!
|
|
如上面的 SDP 片段所示,该 SDP 中描述了一路音频流,即m=audio,该音频支持的 Payload ( 即数据负载 ) 类型包括 111、103、104 等等。
在该 SDP 片段中又进一步对 111、103、104 等 Payload 类型做了更详细的描述,如 a=rtpmap:111 opus/48000/2 表示 Payload 类型为 111 的数据是 OPUS 编码的音频数据,并且它的采样率是 48000,使用双声道。以此类推,你也就可以知道 a=rtpmap:104 ISAC/32000 的含义是音频数据使用 ISAC 编码,采样频率是 32000,使用单声道。
交换 SDP 信息
下面是 1 对 1 WebRTC 处理过程图:
WebRTC 处理过程图
如上图所示,两个客户端 / 浏览器进行 1 对 1 通话时,首先要进行信令交互,而交互的一个重要信息就是 SDP 的交换。
交换 SDP 的目的是为了让对方知道彼此具有哪些能力,然后根据双方各自的能力进行协商,协商出大家认可的音视频编解码器、编解码器相关的参数(如音频通道数,采样率等)、传输协议等信息。
举个例子,A 与 B 进行通讯,它们先各自在 SDP 中记录自己支持的音频参数、视频参数、传输协议等信息,然后再将自己的 SDP 信息通过信令服务器发送给对方。当一方收到对端传来的 SDP 信息后,它会将接收到的 SDP 与自己的 SDP 进行比较,并取出它们之间的交集,这个交集就是它们协商的结果,也就是它们最终使用的音视频参数及传输协议了。
标准 SDP 规范
了解了 SDP 是什么,接下来我们看一下 SDP 规范。其实单论 SDP 规范它并不复杂,但 WebRTC 使用时又对其做了不少修改,所以当你初见完整的 WebRTC 的 SDP 时,可能会一脸茫然。
不过没关系,万事总有头。在本文中,我先带你了解 SDP 的标准规范,然后再一步步深入,相信通过本文的学习,最终你将能基本读懂 WebRTC 所产生的 SDP 信息,从而为后面学习 WebRTC 打下坚实的基础。
标准 SDP 规范主要包括SDP 描述格式和SDP 结构,而 SDP 结构由会话描述和媒体信息描述两个部分组成。
其中,媒体信息描述是整个 SDP 规范中最重要的知识,它又包括了:
- 媒体类型
- 媒体格式
- 传输协议
- 传输的 IP 和端口
下面我们就以上这些知识逐一进行讲解。
1. SDP 的格式
SDP 是由多个 <type>=<value>
这样的表达式组成的。其中,<type>
是一个字符,<value>
是一个字符串。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两边是不能有空格的。如下所示:
|
|
SDP 由一个会话级描述(session level description)和多个媒体级描述(media level description)组成。
- 会话级(session level)的作用域是整个会话,其位置是从 v= 行开始到第一个媒体描述为止。
- 媒体级(media level)是对单个的媒体流进行描述,其位置是从 m= 行开始到下一个媒体描述(即下一个 m=)为止。
另外,除非媒体部分重新对会话级的值做定义,否则会话级的值就是各个媒体的缺省默认值。让我们看个例子吧。
|
|
上面是一个特别简单的例子,每一行都是以一个字符开头,后面紧跟着等于号(=),等于号后面是一串字符。
从“v=”开始一直到“m=audio”,这之间的描述是会话级的;而后面的两个“m=”为媒体级。从中可以看出,在该 SDP 描述中有两个媒体流,一个是音频流,另一个是视频流。
2. SDP 的结构
了解了 SDP 的格式,下面我们来看一下 SDP 的结构,它由会话描述和媒体描述两部分组成。
(1)会话描述
会话描述的字段比较多,下面四个字段比较重要,我们来重点介绍一下。
第一个,v=(protocol version,必选)。例子:v=0,表示 SDP 的版本号,但不包括次版本号。
第二个,o=(owner/creator and session identifier,必选)。例子:o=<username> <session id> <version> <network type> <address type> <address>
,该例子是对一个会话发起者的描述。其中,
- o= 表示的是对会话发起者的描述;
<username>
:用户名,当不关心用户名时,可以用“-”代替;<session id>
:数字串,在整个会话中,必须是唯一的,建议使用 NTP 时间戳;<version>
:版本号,每次会话数据修改后,该版本值会递增;<network type>
:网络类型,一般为“IN”,表示“internet”;<address type>
:地址类型,一般为 IP4;<address>
:IP 地址。
第三个,Session Name(必选)。例子:s=<session name>
,该例子表示一个会话,在整个 SDP 中有且只有一个会话,也就是只有一个 s=。
第四个,t=(time the session is active,必选)。例子:t=<start time> <stop time>
,该例子描述了会话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其中, <start time>
和 <stop time>
为 NTP 时间,单位是秒;当<start time>
和<stop time>
均为零时,表示持久会话。
(2)媒体描述
媒体描述的字段也不少,下面我们也重点介绍四个。
第一个,m=(media name and transport address,可选)。例子:m=<media> <port> <transport> <fmt list>
,表示一个会话。在一个 SDP 中一般会有多个媒体描述。每个媒体描述以“m=”开始到下一个“m=”结束。其中,
<media>
:媒体类型,比如 audio/video 等;<port>
:端口;<transport>
:传输协议,有两种——RTP/AVP 和 UDP;<fmt list>
:媒体格式,即数据负载类型 (Payload Type) 列表。
第二个,a=*(zero or more media attribute lines,可选)。例子:a=<TYPE>或 a=<TYPE>:<VALUES>
,表示属性,用于进一步描述媒体信息;在例子中, 指属性的类型,a= 有两个特别的属性类型,即下面要介绍的 rtpmap 和 fmtp。
第三个,rtpmap(可选)。例子:a=rtpmap:<payload type> <encoding name>/<clock rate>[/<encodingparameters>]
。
- rtpmap 是 rtp 与 map 的结合,即 RTP 参数映射表。
<payload type>
:负载类型,对应 RTP 包中的音视频数据负载类型。<encoding name>
:编码器名称,如 VP8、VP9、OPUS 等。<sample rate>
:采样率,如音频的采样率频率 32000、48000 等。<encodingparameters>
:编码参数,如音频是否是双声道,默认为单声道。
第四个,fmtp。例子:a=fmtp:<payload type> <format specific parameters>
。
- fmtp,格式参数,即 format parameters;
<payload type>
,负载类型,同样对应 RTP 包中的音视频数据负载类型;< format specific parameters>
指具体参数。
以上就是 SDP 规范的基本内容,了解了上面这些内容后,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具体的例子,你就会对它有更清楚的认知了。
|
|
从上面的例子中,你可以清楚地看到在这段 SDP 片段里包括会话信息与媒体信息。在媒体信息中又包括了音频流信息和视频流信息。
在音频流和视频流信息中,通过 rtpmap 属性对它们做了进一步的说明。如音频流支持 OPUS 和 ISAC 编码,OPUS 编码的采样率是 48000,双声道,而 ISAC 编码的采样率可以是 16000 或 32000,它们都是单声道。视频流支持 VP8,采样率是 90000。
WebRTC 中的 SDP
WebRTC 对标准 SDP 规范做了一些调整,更详细的信息可以看这里,它将 SDP 按功能分成几大块:
- Session Metadata,会话元数据
- Network Description,网络描述
- Stream Description,流描述
- Security Descriptions,安全描述
- Qos Grouping Descriptions,服务质量描述
下面这张图清晰地表达了它们之间的关系:
WebRTC 使用的 SDP 结构图
通过上图我们可以看出,WebRTC 按功能将 SDP 划分成了五部分,即会话元数据、网络描述、流描述、安全描述以及服务质量描述。WebRTC SDP 中的会话元数据(Session Metadata)其实就是 SDP 标准规范中的会话层描述;流描述、网络描述与 SDP 标准规范中的媒体层描述是一致的;而安全描述与服务质量描述都是新增的一些属性描述。下图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例子:
|
|
上面的 SDP 片段是摘取的 WebRTC SDP 中的安全描述与服务质量描述,这两块描述在标准 SDP 规范中没有明确定义,它更多属于 WebRTC 业务的范畴。
其中,安全描述起到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是进行网络连通性检测时,对用户身份进行认证;另一方面是收发数据时,对用户身份的认证,以免受到对方的攻击。从中可以看出 WebRTC 对安全有多重视了
服务质量描述指明启动哪些功能以保证音视频的质量,如启动带宽评估,当用户发送数据量太大超过评估的带宽时,要及时减少数据包的发送;启动防拥塞功能,当预测到要发生拥塞时,通过降低流量的方式防止拥塞的发生等等,这些都属于服务质量描述的范畴。
为便于你更好地理解和使用 SDP,接下来我再分享一个真实的例子。
下面这段 SDP 是我从一个真实的 1 对 1 场景中截取出来的 WebRTC SDP 的片段。我在这段 SDP 上做了详细的注释,通过上面知识的学习,现在你应该也可以看懂这段 SDP 的内容了。
|
|
从上面这段 SDP 中你应该可以总结出:SDP 是由一个会话层和多个媒体层组成的;而对于每个媒体层,WebRTC 又将其细划为四部分,即媒体流、网络描述、安全描述和服务质量描述。
并且在上面的例子中有两个媒体层——音频媒体层和视频媒体层,而对于每个媒体层,也都有对应的媒体流描述、网络描述、安全描述及服务质量描述,是不是非常清晰?
小结
本文为你详细描述了 SDP 的标准规范以及 WebRTC 对 SDP 规范的修改,为便于你理解,还通过一系列实际的例子,向你展示了在 WebRTC 中使用的 SDP 是什么样子。
总结起来就是,SDP 是由一个会话层与多个媒体层组成,每个媒体层又分为媒体流描述、网络描述、安全描述和服务质量描述,而每种描述下面又是一堆细节的知识点。
当然,通过本篇文章你也许不能一下将 SDP 的所有细节都了解清楚。但有了这个基础之后,通过后面不断地积累,最终你将在大脑中形成一个 SDP 的知识图谱,到那时你再看 SDP 时就游刃有余了。
思考时间
学习完上面的正文后,现在请你思考一下,在 SDP 中如何设置音视频的传输码率呢?
欢迎在留言区与我分享你的想法,也欢迎你在留言区记录你的思考过程。感谢阅读,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的话,也欢迎把它分享给更多的朋友。
文章作者
上次更新 10100-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