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接口规范是协作的合约
文章目录
13 | 接口规范,是协作的合约
一个软件项目,一般需要交付两类文档。一类文档是面向开发者的,另一类文档是面向最终用户的。这两类文档,由于面向用户的不同,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有巨大的差异。今天我们先来聊聊面向开发者的文档。下一讲中,我们再接着聊面向最终用户的文档。
区分外部接口和内部实现
为了便于维护和协作,一个软件通常被划分为几个不同的部分。比如我们通常使用的 MVC 架构,把软件分为模型(Model)、视图(View)和控制器(Controller)三个部分。这样做,可以降低复杂度,让程序结构更加直观。同时,这种架构也很容易对程序进行修改和扩展,并且可以重复利用基础的功能。
不同功能的分离,让程序员之间产生了分工,专业人员可以更聚焦于个人的专长领域。这是一个多赢的局面,也能让软件的质量得到提升。
既然有分工,就要有协作。MVC 架构把软件拆分为三块,是分工;而 MVC 模块之间的调用关系,就是协作。
一个好的软件设计,要区分外部接口和内部实现。外部接口,就是协作的界面,要简单规矩;内部实现,可以是千变万化的复杂小世界。
这种区分无处不在,即使是最普通的 API。比如我们常用的 InputStream,一旦我们获得这个对象实例,就可以调用它的 read() 方法。 我们不用去关心,它的底层实现是一个文件,一段内存,还是一个远程连接。InputStream 的接口定义只有十个方法,短短的 500 多行代码。
但是它的内部实现却是一个更大的世界,广泛地分布在不同的类库、不同的模块,实现着不同的具体功能,有些实现甚至超出想象的复杂,比如一个安全连接的 _InputStream_ 的实现,一般有着数万行的代码。
幸运的是,我们区分了接口和实现,调用者就不用去关心这些复杂的实现了,只需要理解接口规范就好。
提高协作效率的最高技巧不是提高沟通技巧,而是要减少沟通的数量,提高沟通的质量,尤其是要减少数量。如果你参加了工作,没完没了的会议,没完没了的文案,都会加深你对这条原则的理解。软件的设计也是这样,外部接口,要少、要小、要描述清楚。
接口规范是协作合约
由于外部接口是协作的界面,是调用者和实现者之间的合约,所以对它就有了更加严格的要求。这里我总结了合约的四个原则:成文、清楚、稳定、变更要谨慎。
具体要怎么实践这些原则呢?
合约要成文
无论对于调用者,还是实现者来说,外部接口的使用都要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如果调用者需要去看实现代码来理解外部接口,那么外部接口和内部实现的分离还有什么用呢?不就背离了外部接口和内部实现分离的初衷吗?这样做既是对实现者的纵容,也是对调用者的无视。
比如说,Java 的每个版本的 API 文档和指南,就是 Java 语言的合约。
合约要清楚
合约既然是我们协作的依靠,就一定要清晰可靠、容易遵循,不能有模棱两可的地方。如果接口规范描述不清,既误导调用者,也误导实现者。
如果接口规范复杂难懂,说明接口的设计也很糟糕。
那么接口规范要怎么描述呢?
接口规范主要用来描述接口的设计和功能,包括确认边界条件、指定参数范围以及描述极端状况。比如,参数错了会出什么错误?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接口规范不是我们定义术语、交代概念、提供示例的地方。这些应该在其他文档中解决,比如我们下次要聊的面向最终用户的文档。
合约要稳定
既然是合约,意味着调用者必须依赖于现有的规范。比如 InputStream.read() 这个方法,接口规范描述的是读取一个字节(8-bit),返回值是介于 0 和 255 之间的一个整数。如果我们要把这一个规范改成返回值是介于 -128 到 127 之间的一个整数,或者是读取一个字符(比如一个汉字),都会对现有的使用代码造成灾难性的影响。
接口的设计和规范的制定,一定要谨慎再谨慎,小心再小心,反复推敲,反复精简。一旦接口合约制定,公布,然后投入使用,就尽最大努力保持它的稳定,即使这个接口或者合约存在很多不足。
变更要谨慎
世界上哪里有一成不变的东西呢!技术的进步、需求的演进,总是推着我们朝前走。合约也需要跟得上变化。
可是,接口合约毕竟不是租房合约,可以一年一续,每年变更一次。租房合约的变更成本很小,但软件的接口合约变更的影响要严重得多。特别是兼容性问题,稍微一丁点儿的接口规范变化,都可能导致大面积的应用崩溃。越成功的接口,使用者越多,变更的影响也就越大,变更的成本也就变高,变更也就越困难。你可以试着想一想,如果 InputStream.read() 这个方法在 Java 中删除,会造成多大的影响?会有多少应用瘫痪?
所以,对于接口规范,我们的原则是,能不变更就不变更;必须的变更,一定要反复思量该怎么做才能把影响降到最低。
使用 Java Doc
说完了接口规范的几个原则,我们就来讲一下,如何实践这些原则。接口的规范描述,应该怎么组织?
从使用者角度出发,包括接口的调用者和实现者,接口的规范应该便于阅读,便于查找。从制定者的角度出发,接口的规范应该便于定义,便于维护。
JavaDoc 就是一种顾及了多方利益的一种组织形式。它通过文档注释的形式,在接口声明的源代码定义和描述接口规范。这种和源代码结合的方式,可以方便我们维护接口规范,也有利于保持接口规范和接口声明的一致性。
JavaDoc 工具可以把文档注释,转换为便于阅读为 HTML 文档。这样就方便规范的使用者阅读了。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规范,都一定要使用 JavaDoc 的形式,特别是冗长的规范。如果有两种以上不同形式的规范组织文档,我建议一定要互相链接、引用。比如,冗长的规范可以单独放在一个文件里。然后,在 Java Doc 对应的文件里,加上改规范的链接。
比如下面的例子中,“Java Security Standard Algorithm Names Specification”就是一个独立的,较长的规范文档。当需要使用这个文档的时候,就要在对应的接口中指明该文档的位置,这样方便用户进行检索。
上面的文档注释,经过 JavaDoc 的处理,就变成了便于用户阅读的文字。
protected Signature(String algorithm)
Creates a Signature object for the specified algorithm.
Parameters:algorithm - the standard string name of the algorithm. See the Signature section in the Java Security Standard Algorithm Names Specification for information about standard algorithm names.
谁来制定接口合约?
这本来不是一个问题。但是由于我们选择在源代码中,需要通过文档注释表达接口合约,这就成了一个很严肃的问题。
源代码的维护者,是不是对接口合约拥有无限的修改权利呢?
肯定不是的。
既然是合约,就是大家都认可并且接受的规范和细节,只有形成共识才能编辑和修订。合约的编写和修订,一般不应该由源代码的维护者一人决定,而应该由参与各方充分沟通和协商。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我们要充分尊重参与各方的能力,信任充分的沟通可以成就更好的规范。
一个软件项目,不管大小,只要参与者超过两个,都要讨论清楚彼此之间的分工协作方式。这当然也包括,讨论清楚如何制定、修改程序接口。
比如,OpenJDK 的接口制定和修订,就一定要经过下面的步骤:
起草接口规范,或者起草提议的修订规范;
找相关领域的专家,审议草案,并根据评审意见,修改接口规范;
如果领域专家审议通过,提交兼容性和规范性审查程序; 并根据审查意见,相应地修改接口规范;
兼容性和规范性审查通过,修改接口合约;
按照议定的接口规范,编写最终的实现的代码。
当然了,你的软件项目,也许和 OpenJDK 有巨大的差异。你要找到适合自己公司和项目的,接口合约制定和修改的适当方式。
小结
对于接口规范,我们要有意识地使用下面的这条原则:
接口规范是使用者和实现者之间的合约。
我们在工作过程中,如果有和接口相关的迷惑或者争执,可以多想一想上面的这条原则。
一起来动手
2018 年 12 月 25 日,部分开发者突然发现他们开发的 Web 网页的界面发生了变化,按钮上方出现“积雪”。这超出开发者的脑洞和认知,难道是圣诞老人的礼物,或者是黑客的祝福?经过探索发现这是前端 UI 组件库 Ant Design(简称 antd)提前埋入一个未经声明的“彩蛋”。事件迅速发酵,引起了巨大争议。
前人的危机都是后人的财富。该怎么做,才可以避免类似的事情?欢迎你在讨论区留言,我们一起把这个事件转化成我们的见识和能力。
也欢迎点击“请朋友读”,把这篇文章分享给你的朋友或者同事,一起来交流。
文章作者
上次更新 10100-01-10